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到狄仁杰时,武则天问道:“为什么要承认自己谋反啊?”

狄仁杰回应道:“如果不承认谋反,恐怕我早就死于第一轮棍棒之下了。”

武则天心头一震,追问道:“那《谢死表》是怎么回事?”

狄仁杰摇了摇头:“臣从未写过《谢死表》。”

等武则天让人拿来《谢死表》一对照,真相大白,狄仁杰的《谢死表》是他人代写,并非狄仁杰本人的笔迹。

事情到了这一步,狄仁杰终于洗脱了谋反的嫌疑,这一切还要感谢乐小弟的童言无忌。史上中没有提到过乐小弟后来的事情,不知道勇敢的乐小弟事后有没有遭到来俊臣的报复,不敢想,也不愿想,历史不忍细读。

尽管狄仁杰谋反并不属实,但武则天并不准备给他彻底平反,这是武则天的政治手腕,明明知道你无辜,但却刻意在你身上留个污点。

不久,狄仁杰等七人被贬出洛阳,分散到全国各地,狄仁杰到了陶渊明曾经当过县令的彭泽,出任彭泽县令。

至此,狄仁杰谋反案告一段落,不过在即将收尾时,司礼卿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闹出了幺蛾子。

霍献可此时正担任殿中侍御史,与崔宣礼同朝为官。本来武则天已经免除了崔宣礼的死刑,贬做夷陵县令,没想到居然遭到了霍献可的抗议:“陛下一定要严惩崔宣礼,将之处斩,不然我就死在陛下的面前。”

武则天没有答应,霍献可便以头撞金殿台阶,血流满地,武则天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此后霍献可便多了一个装饰绿色丝带。这个绿色丝带缠住了霍献可的伤口,然后在绿色丝带之上再戴上官帽。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既要盖住绿色丝带,又不能完全盖住,总之要露出一点点,让武则天时时能看到霍献可大公无私的心。

大义灭亲是一种政治美德,同时也可以是一场政治秀。





第六十九章 安金藏:发自肺腑的证明


陷害狄仁杰失败,来俊臣并没有停止陷害的脚步,他的脚步越来越快,胆子越来越大。

在狄仁杰之后,左卫大将军渊盖献诚惨遭毒手。

渊盖献诚遭毒手的起因很简单:来俊臣向他勒索黄金,他没有给。

仅仅因为勒索未成,来俊臣就把渊盖献诚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以阴谋造反为由将渊盖献诚打入大狱,不久就将他绞杀。

说起来,渊盖献诚的身世很让人唏嘘。

渊盖献诚原本是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的孙子,渊盖男生的儿子,本来在国内过着贵公子的生活,没想到父亲与叔叔产生了矛盾,最终兵戎相见。

渊盖献诚奉父亲渊盖男生的命令向唐朝求援,进而引发了唐朝的又一次东征,高句丽最终亡国,而渊盖献诚随后成为唐朝禁军的一名将领,凭借自己的英勇善射在禁军中逐渐站稳了脚跟。

然而没想到的是,他最终遭遇了来俊臣的陷害,起因仅仅是没有满足来俊臣贪婪的心。

从此之后,来俊臣更加胆大妄为,他甚至想把皇嗣武旦审定为谋反。

公元693年一月,有人诬告武旦意图谋反,武则天下令追查,重任便落到了御史中丞来俊臣身上。

来俊臣从一开始便坚持“有罪认定”,现在他依然坚持,这个认定直接照搬到皇嗣武旦身上。

来俊臣从武旦身边的侍从下手,他要从他们嘴里得到武旦谋反的“真相”。

在来俊臣的逼问之下,武旦的侍从一个个都“如实”招供,毕竟他们的骨头没有刑具硬。

这时,来俊臣有些得意,皇嗣谋反“属实”,绝对大功一件。

不过来俊臣的得意还是有点早,因为有一个人还没有招认。

没有招认的人叫安金藏,太常寺的工匠,跟武旦并没有渊源,在此之前,武旦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而就是这个武旦不知道名字的工匠,让武旦逃过了一劫。

当安金藏受到逼供时,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口供:皇嗣从未谋反。他的坚持让来俊臣有些烦了,而这时,安金藏自己也烦了。

安金藏站了起来,带着哭腔向来俊臣喊道:“你还是不信我的话,那我就把心挖出来,让它证明皇嗣没有谋反!”

安金藏说完,拿起佩刀刺向自己,肚子被割裂开,五脏六腑顿时显现了出来,他要用自己的命证明武旦的清白。

安金藏倒在了血泊之中,来俊臣被震住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不怕死的人。

消息很快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命人将安金藏抬进宫中,并让御医紧急抢救。

一天一夜过去了,剖心证明武旦不反的安金藏终于活了过来,这时武则天来到了他的床前,她也为这个忠肝义胆的工人感动了。

武则天感慨地说了一句:“因为我自己不了解我的儿子,结果把你害成这样。”

说这话时,武则天已经拿定了主意,一个跟武旦没有多少渊源的工人都愿意证明他没有谋反,自己这个当母亲的,难道还要继续怀疑下去吗?

不查了,事情到此为止。

真的到此为止了吗?来俊臣并不甘心,他还在等待机会。





第七十章 要让他灭亼?先让他疯狂


酷吏来俊臣一直在忙碌,同为酷吏的万国俊也没有闲着,他也在积极地寻找着机会。

公元693年,万国俊找到了机会,身为从八品司刑评事(最高法院助理审判官)奉武则天之命前往岭南调查一起阴谋叛乱,这次出使,让他露出了酷吏本色。

抵达广州之后,万国俊集合了岭南道全部三百多名流放犯人,开始对他们假传圣旨:勒令全部自杀。

本来是奉命调查,结果成了假传圣旨勒令全体自杀,万国俊这个酷吏,与来俊臣有得一拼。

流放犯人们不相信是真的,纷纷拒绝自杀,这时万国俊露出了刽子手的本来面目,居然将犯人们一个个逼到河边,然后一一处决。

在这之后,他伪造了三百多份口供,生生坐实了一起谋反大案。

令人悲哀的是,如此丧心病狂的万国俊回京复命之后,居然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由从八品的司刑评事,一下子提升到从五品的朝散大夫。

这时万国俊又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建议:全国其他地方的流放犯也有可能谋反,不如早点诛杀。

武则天点头同意,于是若干个像万国俊一样的变态杀手奔赴全国各地,流放犯们最黑暗的日子来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力量同样无穷。

在万国俊的影响下,奔赴各地的索命钦差明争暗斗地比赛起杀人人数,结果每一个都是劣迹斑斑,血债累累。

不久之后,武则天跳出来当了一把好人:六道没有被处决的流放犯人,可以连同家属回到流放之前的住所。这道诏书,算是血雨腥风后的一丝慰藉。

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当时的人苦楚,现在的我们看武则天是一个传奇,或许那时的人看她却是一个苦主,一个让当时人生活在无边恐怖中的苦主。

令当时人略感欣慰的是,那些替武则天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下场都很惨,万国俊等几人在几年后就莫名其妙地死去,有人说,或许是因为罪行太多,最终被鬼神索走了他们自己的命。另外一些人则被流放岭南,在无人问津中死去。

在这里,我相信世间真的有报应。

毕竟天行有常。

公元697年,酷吏来俊臣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他已经升任为司仆少卿(畜牧部副部长,从三品),不过酷吏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

这时的来俊臣红得发紫,随心所欲,只要哪位官员的妻子或者小妾让他动心,那么这位官员很快就会被打入大狱,他的妻子或者小妾随即便被来俊臣收入房中,如此反复多次,屡试不爽,不由得来俊臣自己都佩服自己。

在他的家中,他做了一本名册,他把宰相以下的官员都罗列在上面,然后这份名册就成了他的万恶之源。每次心血来潮,他就在家中抽签,抽到哪个官员,就陷害哪个,一切就是如此随心所欲。

不过在他的心头,他始终有一个固定目标,那就是一直跟他不睦的李昭德。宦海浮沉的李昭德一直讨厌来俊臣,而反过来,来俊臣也讨厌李昭德,这样两人就成了难解难分的冤家,都想将对方一下踩在脚下。

不过,先被踩到的还是李昭德。

李昭德倒霉还是倒霉在嘴上,起因是他曾经在金銮宝殿之上侮辱过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皇甫文备,这让皇甫文备一直怀恨在心。现在皇甫文备与来俊臣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他们一起诬告李昭德谋反,李昭德就此下狱。

得手后的来俊臣感觉十分良好,他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已经不再满足于小小的李昭德,这一次他要撒一张大网,扎扎实实打几条大鱼。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来俊臣的经历表明,一个人是可以自我膨胀死的,他就是死于自我膨胀。

还是来看看来俊臣打算陷害的名单吧,这个名单很惊人:

皇嗣武旦

庐陵王李显

武氏皇族亲王

太平公主

部分政府高官

来俊臣列出这个名单,就是想把这些人一网打尽,《资治通鉴》对此的分析是,来俊臣想打击完这些人后自己夺取政权,在我看来,这是司马光的臆测。

酷吏出身的来俊臣未必有不臣之心,相反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忠心耿耿,认准一个主子就会一条道跑到黑,他们陶醉于自己鹰犬的角色,而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酷吏们的逻辑是,只要忠心,只要卖命,就一定会得到重用,于是他们不断变本加厉,摇尾乞怜,却不知道,酷吏其实也有底线。

来俊臣不知道自己的底线,他把自己与武则天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以为自己的忠心就一定会换来武则天的“不抛弃、不放弃”,没想到最后的结局却是“又抛弃、又放弃”。

当来俊臣列出这样一张名单时,他已经掘开了自己的坟墓。

他太膨胀了,他把所有的人都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原本他以为这依旧是一次简单任劼?没想到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动手之前,消息走漏了,太平公主与武氏诸王行动了起来,他们展开了生产自救。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她说的话比武旦、李显更管用,当来俊臣将她逼到对立面,便注定了来俊臣败局已定。

得知消息的武则天将来俊臣投入了大狱,不过她的心中充满了犹豫。

几年来,她一直靠这个人整肃着异己分子,她知道这个人冷酷无情,同时假公济私,但是她需要这样一个人,一个真正对自己死心塌地的人。

武则天的犹豫还在继续,宫廷内外民意却已经沸腾,要求将来俊臣处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武则天拿不定主意,她还是有点舍不得。

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吉顼,他的官职不大,只是明堂尉,也就是专门负责管理明堂的人。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唐王朝原本没有明堂,武则天当国后便大张旗鼓地建立了明堂,同时任命吉顼为明堂尉。

明堂尉吉顼说话很对武则天的心思,此时正受重用。

在《旧唐书》中,他与来俊臣一样都被收在《酷吏传》里,旧唐书对他的评价是“阴毒敢言事”。

就是这个“阴毒敢言事”的人将来俊臣推进了万丈深渊。

这一天,吉顼为武则天牵着马在明堂闲逛,这时君臣双方有了一番对话。

武则天:“如今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