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李义府又得到了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的推荐,好风凭借力,不久就升任监察御史。
在监察御史任上,李义府做的也不错,后来又被李世民安排到晋王李治的身边,而监察御史的官职照样保留。
贞观十七年,李义府的运气来了,因为李治升任太子,他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品级并不高,但是职位很重要,相当于太子的秘书,天天陪伴太子。
不久李义府又成为崇贤馆直学士,与太子司议郎来济同样以文采见称,别人称他俩这个组合为“来、李”。
李治继位之后,李义府升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受命兼修国史,并成为弘文馆学士,未来将受重用的迹像非常明显。
然而,不幸的是,偏偏当权的长孙无忌看李义府不顺眼,心里惦记着要整他,永徽六年长孙无忌更是要把他赶出长安,贬往壁州(四川省通江县)。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亼?关键时刻李义府选择了爆发,他一下子跳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高举起拥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大旗。
事实证明,李义府的宝押对了,因为皇帝李治已经从长孙无忌的背后站到了武则天的背后,如同一块跷跷板,原本跷跷板的两段是长孙无忌和武则天,现在李治坚定地坐到了武则天的一边。
在旗帜鲜明支持武则天之后,李义府的仕途也走上了高速路,壁州也不必去了,照样留在长安,不久便从中书舍人升任中书侍郎,如此扎眼的升迁,让长孙无忌只能徒呼奈何。
长孙无忌的无奈还在继续,几个月后,李义府受诏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便意味着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也意味着李义府已经是宰相团的一员了。
何止是红,简直是红得发紫。
此时的李义府依旧相貌忠厚,待人谦卑,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没有架子,其实那只是看到了他的表象。
在李义府的心中,他把与他交往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附于他的,一类是与他疏远甚至有些对抗的,前者算是朋友,后者便是敌人,能打就打,能陷害就陷害,总之不能让他们好过。
在李义府的笑容之下,一出出背后下刀的黑招出现了,由此就诞生了一个后世脍炙人口的成语…笑里藏刀,说的就是李义府。
经吃过他苦头的人总结,这个人面相忠厚,却总是背后痛下黑手,于是又把他称为“李猫”。
是不是取“得意的狸猫凶似虎”之意?
个人认为,这糟践了狸猫。
第十七章 淳于氏疑案
得势的李义府如同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在站队成功后节节攀升。显庆元年他兼任太子右庶子,并受封侯爵。太子右庶子即太子宫事务署署长,太子宫两大领导之一,能得到这个职位,说明皇帝对李义府无比信任,因此才会派给太子。
得势又得意的李义府由此忘了形,不久便制造了一出疑案。
他居然把手伸进了大理寺监狱!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显庆元年,大理寺监狱关押进一个女犯人,女犯人姓淳于,因为犯了案子被关进大理寺监狱。
淳于氏被关押不久,李义府就将手伸了进来,他授意大理寺丞毕正义将淳于氏无罪释放,然后将其接到了自己的一处别院。
李义府为什么会把淳于氏从大理寺的监狱里捞出来呢?这完全是因为淳于氏貌美如花,李义府起了色心,就想把淳于氏收为自己的偏房。
李义府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可是还是让人知道了,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就是大理寺卿段宝玄。
段宝玄原本知道淳于氏犯案羁押狱中,没想到不久之后竟然被毕正义无罪释放,而且还被接到了一处别院,这里面藏着什么猫腻呢?
段宝玄将自己的疑问写成奏章,上奏给了皇帝李治,李治派人追查,案子由此发了。
不过李义府并不慌乱,反正到目前为止,只是追查到毕正义这一环,要查到他,还早着呢。
可是,如果毕正义指证李义府呢?
不必着急,你见过死人指证吗?
在李义府的安排下,毕正义自杀了,从自杀的结果来看,可能是心里有鬼,畏罪自杀。
然而,即便毕正义自杀,人们还是把矛头指向了李义府,他与毕正义以及淳于氏的关系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不是一个毕正义自杀,就可以掩盖所有的一切。
大家在等待着李义府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却迟迟没有动静,原来李治也知道其中的秘密,但是他护着李义府,并不想予以处罚,只想就这么算了。
皇帝装起了糊涂,御史们却不糊涂,很快,侍御史王义方站了出来,对李义府进行弹劾。
朝堂之上,王义方与李义府对质起来。王义方义正词严,三次呵斥要李义府退出,因为按照惯例,为了保证弹劾的效果,被弹劾的人需要离开现场。
李义府站在原地,赖着不走,他期待着李治能发话让他留在原地,然而皇帝也要遵守规则,碍于此,李治没有发话。无奈,李义府还是悻悻而去。
王义方开始了自己的弹劾,说的义正词严,有理有据,不过在说到李义府仕途的起步时,王义方的用词有些狠,他说李义府是因为容貌得到了马周和刘洎的宠幸,因此才得到了重用。
除此之外,王义方的弹劾均言之有物,在场大臣内心都赞同王义方,只是都没有表现出来。
弹劾完毕,李治出离愤怒:太不像话了,这样的人不处理怎么行!
王义方出言不逊,侮辱高官,即日起贬往莱州,出任司户(管理户籍的官员)。
闹了半天,被贬的居然是王义方。
黑白颠倒。
在王义方弹劾失败后,李义府还是没有忘了羞辱王义方一番。
李义府趾高气昂地问:“王御史,你那么狂妄地弹劾我却没有任何结果,难道心里不惭愧吗?”
王义方针锋相对地回应:“孔子在鲁国只担任了七天司寇,就能把少正卯诛杀,我王义方担任御史有些日子了,却不能为国铲除奸佞,这一点确实有愧!”
“你!”李义府被噎住了,不过转念一想又释然了,你王义方除了能逞口舌之快,还能做什么?反正我现在很红。
李义府确实很红,不久他又兼任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是太子宫政务署署长,太子宫最大的官员。
一年后,很红的李义府出任中书令,同时代理御史大夫,同时监修国史,同时还是弘文馆学士。
不久又加官太子宾客,进封河间郡公。
显庆三年,李治又追赠其父李德晟为魏州刺史,所有儿子都位列高官,就连尚在怀抱的孩子,同样也有一顶官帽,同时李治下诏为李义府在长安最好的地段盖一所房子。
恩宠无以复加,无人可比。
第十八章 他的名字叫红
一个人到底可以红多久?长孙无忌告诉你,可以红三十年,李义府则告诉你,其实也没有多少天。
显庆三年,原本红极一时的李义府栽了个跟头。
李义府的跟头栽在他的同事,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身上。
杜正伦是一个老资格高官,贞观年间就曾经在魏征的推荐下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到了李治当皇帝,杜正伦同样受到重用,辗转升迁为中书令。
现在问题就来了,以杜正伦的资历,自然是老资格,因此便不由得以前辈自居,在他眼中,李义府不过是个受到恩宠的新人,在他面前是没有资格摆谱的。
然而在李义府的眼中,杜正伦不过是一个老资格,跟自己这个正受皇帝恩宠的新贵相比,是没法比的。
老资格遇到新贵,矛盾在所难免。
两人的龌龊不断升级,彼此缠斗不已,甚至在李治的面前也不停争吵,日子一长,李治烦了,两个中书令怎么跟斗鸡一样?
大臣不和,非国家之福,还是把两人分开吧,一个去横州,一个去普州。
杜正伦被贬为横州刺史,横州是现在的广西横县,李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普州是四川省的安岳县,两人山高水远,再也不用争吵了。
确实不用再争吵了。
因为这一去,杜正伦再也没回来,不久便在横州去世。
李义府呢?他还能回来吗?从中书令的高位摔下来,要回来,恐怕难吧?
很多人都在猜测,尤其是那些曾经跟李义府论过本家,称过兄道过弟的人。
由于李义府出身的李姓并非豪门大姓,他曾经迫切地想进入豪门大姓的行列,比如赵郡李姓。
都是姓李,赵郡李姓可是北魏时的四大国姓,即便到唐朝时也是豪门大姓,因此李义府很想混入赵郡李姓的族谱。
为了巴结李义府,不少赵郡李姓子弟都称李义府为堂兄或者堂弟,给事中李崇德做的更彻底,他直接把李义府列入了家谱,这样李义府在赵郡李姓的家谱中就有了一席之地。
现在李义府被贬了,李崇德陷入犹豫之中:还需要在家谱之中保留这个不伦不类的外来户吗?大概不用了吧,被贬到普州那个荒凉的地方,八成回不来了。
对,回不来了!
李崇德随即将李义府的名字从家谱中剔除,跟这种落水狗趁早划清界限,省得沾包!
一年后,李崇德傻眼了李义府又回来了,官职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宰相,还是很红。
李崇德的苦日子来了,李义府是不会放过他。
李义府这个人有恩不一定会报,但有仇却是一定会报的,而李崇德就是那个他不得不报的仇人。
很快李崇德被诬告下狱,在狱中自知无路可走,自杀身死。
谁说被贬了,就不能东山再起呢?
第十九章 盛极必衰
东山再起的李义府依然很红,他的红又持续了数年,到龙朔二年,李义府的红达到了顶点。
这一年,李义府做了一件大事:改葬祖父,为其祖父在李渊祖父李虎的陵墓侧营造了一座陵墓,这座陵墓造的相当体面。
为了造这座陵墓,三原县令李孝节动用了丁夫和车马,日夜不停,为李义府的祖父造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还看其他干部。
在李孝节的带动下,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的县令也行动了起来,征集民夫和车马加入了为李大人祖上造坟的行列。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坟运动中,高陵县令张敬业勤于职守,任劳任怨,终于不堪重负,过劳死了。
坟成之后,王公以下的高官纷纷向李义府赠送奠仪,场面极其宏大,所送葬的羽仪、导从、器服都是穷极奢侈。等到安葬那一天,场面更是惊人,从灞桥到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武德年间已来,葬礼场面之宏大,李义府家数第一。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哀荣是送给死人的,面子却是送给活人的,众人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李义府确实很红。
然而红又能持续多久呢?李义府能逃得过盛极必衰的俗套吗?
事实证明,他一样逃不过。
龙朔三年,李义府开始走下坡路,起因是一次谈话。
龙朔三年三月,李治与李义府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李治对李义府说:“我听说你的儿子和女婿做事很不检点,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弄得我还要帮他们掩饰,只是一直没跟你说而已。你回去也教育教育他们,让他们别那么干了!”
按照常理,李义府这时应该叩头请罪,然后谢主隆恩,然而李义府却没有这么做。
李义府脸色突变,面部青筋暴涨,口气生硬地问道:“这是谁跟陛下说的?”
李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