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三次举报蜻蜓点水,这一次举报釜底抽薪,要了亲命。
侯君集还想硬抗,却架不住贺兰女婿的当面对质,贺兰楚石不仅将当初的阴谋和盘托出,更是拿出了侯君集与李承乾的来往信件。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从未在战场上低头的侯君集这次低头了,彻底的认栽。
这一次审判由李世民亲自审判,为的是不让侯君集受到刀笔小吏的刁难,也算是给了侯君集最后的面子。然而谋反大罪,罪无可赦,即便李世民有心,群臣也不会答应。
临别之际,李世民流泪了,眼泪有作秀的成分,也有发自肺腑的痛心,毕竟侯君集从他亲王时代就开始追随,至今已经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来战功不断,有口皆碑,只可惜,只可惜,沾上了这十恶不赦的谋反大罪。
李世民最终对侯君集说了一句话,“与公长诀矣!”
说完,李世民转身离去,侯君集扑倒在地。
临刑前,侯君集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对着监刑官凄然说道:“没想到我的下场是这样的!可是我也曾为陛下立大功,还请皇上开恩,给我留下一个儿子用来祭祀我。”
李世民准奏,诏令赦免侯君集妻子以及子女,然死罪已免,活罪难恕,侯君集妻儿被逐出长安,流放岭南,自此侯君集一脉再无所踪,湮没于历史的云烟之中。
据《隋唐嘉话》记载,在侯君集身后,李世民没收了他的家产,收获颇丰,这次抄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在侯君集的家中发现了两位美女。
美女不稀奇,稀奇的是两位美女从一出生就只吃人乳,不吃其它任何食物。
曾经辉煌也好,曾经落寞也罢,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一切的辉煌和落寞都打上了句号,从此世间再无侯君集。
身前荣光,身后寂寞,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画像凌烟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 李贺
李贺是唐朝的鬼才诗人,出自李唐宗室,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郑王李亮,不过到李贺这儿已经家族衰落。他本人一生不得志,郁郁寡欢,只活了二十七岁就与世长辞,可惜,可叹。
在李贺诗中提到的“凌烟阁”便是李世民的杰作,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将二十四名开国功臣肖像画在凌烟阁上,此举堪比东汉的云台三十二将,都是以挂肖像的方式给予开国功臣精神奖励。
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是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
略有遗憾的是,到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四名开国功臣中已有十二人作古,因此凌烟阁画像一半是生前荣耀,一半是身后荣光。
二十四人都包括哪些人呢?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已故)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已故)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已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禹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已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已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已故)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已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已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已故)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隋末奸臣虞世基之弟)(已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已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绩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叔宝(已故)
身前荣耀,身后荣光,小小的凌烟阁浓缩了二十四名功臣的一生,就二十四功臣而言,最具悲剧意义的就是侯君集。
二十四名功臣,十二名已经身故,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亲身体会画像凌烟阁的荣耀,如果他们地下有知,只能在九泉之下感叹身后的荣光。而侯君集不一样,他健在,他看到了,他体会到了,然而他的体会又是那么短暂。
从二月二十八日画像凌烟阁,到四月六日侯君集伏诛,期间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天。这三十几天中侯君集先是开国功臣,后是谋反逆贼,角色切换之迅速,让人只能感叹历史这个导演太无情,才登巅峰就入谷底,之间连一个转换都没有。
然而侯君集又是幸运的,李世民没有因事废人,在侯君集身后,他依然以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身份享受凌烟阁画像的待遇,如果侯君集地下有知,这一次他应该平衡了。
九九归一,尘埃落定。
第十三章 再征高句丽
李世民的烦恼
在传统的印象中,总觉得皇帝君临天下,为所欲为,应该是没有烦恼的。事实上,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烦恼,只是由来人们只看到了“贼吃肉”,没看到过“贼挨揍”。
贞观十七年的李世民也是烦恼的,在四月七日前,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兄弟为了皇位的继承权打的死去活来,最后他快刀斩乱麻,将心中的那架天平掀翻,太子和魏王都不选,转而选择了时年只有十五岁的晋王李治。
晋王李治是李世民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嫡出总共三个儿子,太子和魏王都倒了,只剩下晋王一棵独苗,不选他还能选谁呢?然而晋王李治柔弱的肩膀能挑起大唐的江山社稷吗?李世民有些怀疑,有些不放心。
都说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到了李治这里,三个帮是不够的,起手十一个,而且个顶个都是当朝绝顶高手。
这十一个帮手都是谁呢?
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这是太子的三师;
太子詹事李世勣,太子宫右卫率李大亮,太子宫左庶子于志宁、马周,太子宫右庶子苏勖、高季辅,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宾客褚遂良,这是太子宫的领导层配置。
这个名单几乎将贞观一朝的核心一网打尽,由此可见李世民的用心良苦。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少詹事张行成,此人的名字知道的人很少,但他有两个很有名的族孙,这两个族孙在武曌执政的晚期红的发紫,热的发烫,两个活宝的名字分别叫做张易之、张昌宗。
十一人的大名单涵盖了贞观一朝的核心,也涵盖了李世民最后的三大托孤重臣,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发小、大舅哥,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是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这两个人都是有渊源的。而唯独李世勣是没有这些渊源的,他是凭借自己的战功和为人处世获得了李世民的赏识。他的李姓正是李唐皇室赐予,而他本姓徐,隋唐演义中徐茂功的原型正是他。
为了笼络李世勣,李世民是下了血本的,血本下到最后,连自己的胡子都搭上了。
李世勣曾经得过一次急病,需要用偏方治愈。偏方由数味中草药构成,其中一样很奇特:胡须灰。也就是把胡须剪下来烧成灰,然后掺到药丸里。本来胡须灰并不难得,而难得的是李世民贡献出了自己的胡须灰。
李世民亲自剪下了自己的胡须,烧成了灰,亲手掺到了药丸里,然后送给李世勣吞服治病,这一下把李世勣感动地几乎吐血。
皇帝,君临天下的皇帝,为了你李世勣的病居然剪掉了自己的龙须,这是何等的恩宠,你李世勣承受得起吗?
感动不已的李世勣不断地磕头,不断地谢恩,直到磕头磕出了血。对此李世民淡淡地说道:“这是为了江山社稷,又不是为了你,用不着谢!”
如果说剪须事件已经足以让李世勣感动,那么随后的恩宠就让李世勣感动到无以复加。
贞观十七年的某一天,李世勣参加了李世民主持的宫廷宴会。在这次宴会上,李世民对着李世勣又说出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最后李世民盯着李世勣的眼睛,缓缓地说道:“朕在群臣中寻觅可以托付孤儿寡妇的大臣,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当年你没有辜负旧主李密,想来也不会辜负朕!”(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
话说到这个份上,算是给李世勣捧到了极点,此时李世勣的感动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当即谢恩发誓,咬破自己的手指,以示忠诚。
在这场宴席上,李世勣喝醉了,喝高了,最后直接倒在宴席上呼呼大睼?而李世民则关切地解下自己的龙袍为他盖上,以免受凉。
君臣际遇如此,夫复何求?
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总有些人物让人感叹,总有些事情让人感动,然而如果你真的以为李世民与李世勣真的交心到如此程度,那就是你错了。李世民与李世勣的君臣际遇也是一场政治秀。
李世民处心积虑,用心良苦,说到底为的都是大唐江山的传承,然而到现在为止他对李治还是不放心,在他的心里一直还有一个人选,那就是吴王李恪,李恪颇有李世民年轻时的风采,不由李世民不动心。
一边是英武类己的李恪,一边是看似柔弱的李治,李世民再次陷入了烦恼之中,该不该换掉李治改立李恪呢?
犹豫中的李世民找来了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说道:“你让我立李治,可是他性格太弱,恐怕不能担起守江山的职责。吴王李恪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储,怎么样?”
何如?不何如!
李世民用这样的话问长孙无忌绝对是问错了人,试问长孙无忌这个晋王李治的拥立者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去转而支持吴王李恪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第一,吴王李恪不是自己的亲外甥;第二,吴王李恪年龄太大了,难以控制了,有谁愿意拥立这样一个尾大不掉的爷呢?
李世民似乎看出了长孙无忌的小九九,说道:“你是不是觉得李恪并不是你的外甥?”
一语中的,直击要害,且看长孙无忌如何应答。
长孙无忌从容说道:“太子十分仁厚,是良主。储君位置显要,怎么可以老是变动呢?”
这就是长孙无忌,老奸巨猾的长孙无忌,抬出太子仁厚的招牌,再祭出“储君之位不能经常反复”的宝典,一个招牌,一个宝典,就让李世民哑口无言。
“太子仁厚”,完全符合储君的规范,这说明你没有废太子的理由;“储君之位不能经常反复”,这说明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不能总是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已经废了一个太子,难道还要再废一个吗?
长孙无忌用一个招牌和一个宝典稳住了李世民,同时将李世民的质问按下不表,“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是的,我与晋王打断骨头连着筋,感情是带血的,至于吴王,哪个村的?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只能认命了。想立的不能立,不想立的却偏偏得立。
以李世民的执政能力,此时若是一意孤行立吴王李恪也是可以的。然而做为皇帝,他考虑眼前也必须考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