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郭文军为什么对人才特别重视,对郑少华特别器重的原因,只因为他的出发点都是站在国企的高度,站在国家的高度,站在政府的高度,想的更多是为地方政府和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为社会创造有用价值。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郭文军不禁感到如释重负,心中的纠结也得到了完全解开。当他下定这一决心之后,便打算尽快着手此事的开展。市里给他的准备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让他开了年后再到钢铁公司上任,到时再拟定正式的书面任命书。
在此之前,郭文军打算把水泥厂的事处理妥当,这样他才能心安理得踏上另一段新的征程。
镇上的水泥厂建厂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厂的时候,是县政府和镇政府联合出资兴办的,地址就选在了县城的郊外。所以,按理说水泥厂应该隶属于县政府和镇政府,只不过更多时候是由镇政府的领导来决策和拍板的。但是,后来,国家明文规定,政府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于是只能靠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投资人来与其合办,县政府和镇政府从中提取一定的股份。
在这三十多年时间里,由于水泥厂经历了几次生存危机的巨大挑战,每一次危机关头就是一次投资人的撤资。所以,在此期间,水泥厂多次更换过股东。但是,镇政府始终将水泥厂维持了下来,并没有就此将其关停;毕竟长期以来,水泥厂为整个镇、乃至整个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整个镇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直至前年六月份的时候,水泥厂再次面临生死攸关的巨大挑战。当时,由于水泥厂频发安全事故,县里和市里的相关领导来对其进行考察,发现水泥厂在环保和质量上不达标,并立即下令整改,整改期为半年。那个时候,投资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当时水泥厂还负债五百万。
面对如此巨大的生存危机,镇政府和县政府经过商议后,仍旧决定将水泥厂保留;只不过需要在半年时间内完成环保和质量整改,并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镇政府商议后,决定把郭文军从镇里的皮革厂调到水泥厂,让他助水泥厂一臂之力,让其摆脱困境。
郭文军当时出任水泥厂厂长只是临危受命,他并不是水泥厂的法人代表。自从投资人撤资出逃后,真正的法人代表便归了政府。所以,即便郭文明想推荐郑少华上任,接替自己来管理水泥厂,也必须得到镇政府的同意,毕竟水泥厂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政府。
其实,上周的时候,郭文军就已经找镇上的领导谈过一次;可是,由于目前找不到比郭文军更适合的人选,镇领导便一直没有批准,让郭文军再好好考虑考虑。当时,郭文军也没有想好,只是把市领导的意见转告给了镇政府的领导。
如果从政府的上下级关系和权力高低上来看,既然是市领导委任的,镇领导本应该无条件的服从和接受;但是,郭文军的身份不是官场的公务人员,而是一个企业管理者,自然没理由强行调任。再说,镇里水泥厂的正常生产经营,市领导是无权干涉的,除非涉及到违规或者不合格等国家标准,按照国家工商法律法规,来对其强行干预。
所以,郭文军的去留问题,市领导、县领导和镇领导是无法强制决定的,而是更多服从郭文明本人的自愿原则;毕竟商场不比官场,不是一个命令就可以无条件服从的,而是需要更多尊重本人,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来决定自己的去留。
现在,既然郭文军已经决定到市钢铁公司担任职务,并选择好了下一任水泥厂厂长的人选,他就必须得到镇领导的同意,得到他们的批准。这样,郑少华才有资格担任厂长,不然,即便他愿意帮忙,也是爱莫能助的,毕竟水泥厂不属于他本人,而是属于当地政府。
郭文军打算趁着过年前尽快找个时间到镇里找相关领导谈谈,尽量说服他们。虽然郭文军知道,郑少华没有任何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但是,既然现在水泥厂已经走上了正轨,再加上郑少华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以及他的一些指点,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一定会摸清门路,让水泥厂很快迈入快速发展的道路。
当前,令郭文军感到有些困难的是:他必须尽可能说服镇里的领导,让他们看到郑少华的能力,并相信在郑少华的带领下,水泥厂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这样,他的如意算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既能让他安心前往钢铁公司,又能给初出茅庐的郑少华一次展示自己经营管理才华的机会,让他从中得到锤炼,并让水泥厂取得快速发展。
第269章 知人善用
两天后,在镇人民政府大楼的副镇长办公室,郭文军找到了副镇长管伟明,打算把他决定去市钢铁公司任职和举荐郑少华出任镇水泥厂厂长的想法,向其进行说明。
副镇长管伟明主管镇里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科技等工作。管伟明和郭文军年龄差不多,两人是大学同专业的同班同学,关系挺不错,有多年交情;而且,两人比较了解对方,也都彼此信任。
只不过,在大学毕业后,两人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人从了政,一人经了商。管伟明考取了镇里的公务员,从普通的科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奋斗了二十多年,总算升到副镇长的职位;而郭文军则先担任技术人员,后来慢慢走上了管理岗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也有二十多年。
当初,就是管伟明把郭文军从镇皮革厂调到镇水泥厂的,他深知郭文军的为人和经营管理能力。而且,郭文军的名称早已传到了县里和市里,作为老同学的管伟明自然对郭文军十分信任,十分看好,让他出任水泥厂厂长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其实,管伟明也知道,以郭文军的能力,完全可以去更好的企业发展,只不过碍于他这个老同学的面子,这么多年才一直留在了镇里,为镇里和县上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而突出的贡献。
前些日子,郭文军找到了自己,说是市里打算让他去国有大型钢铁集团公司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一职。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知道可能留不住郭文军了。虽然他俩的关系匪浅,但是交情归交情,事业归事业,他不能总是以老同学的身份来将其强行留在镇里吧!这样,对老同学也是挺不厚道的。
当时,管伟明没有同意,其实在心里也已经做好了放手的准备。算来,这近两年的时间,郭文军也为水泥厂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让水泥厂摆脱了被关停的命运,也让水泥厂在去年的一年里实现了新的盈利,而且利润额比往常还增长了50%。这样快速的发展,或许也只有他这个老同学那种雷厉风行、有勇有谋、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才能办到的吧!
眼下,当老同学再次登门造访,来到他的办公室时,管伟明便已经知道老同学来找他所谓何事。两人早已心知肚明,无需过多客套,也无需过多绕弯子。
两人简单寒暄过后,管伟明给老同学沏了一杯茶,便在旁边的一张沙发上坐了下来,等待着郭文军开口谈及那个话题。
“伟明,上次我跟你提到的事,我仔细考虑了下,还是决定去市里任职……”待管伟明坐下之后,郭文明直截了当地说道,在老同学面前不想绕弯子,“一来是因为对方有难,我不能置国企安危于不顾,就像当初我不能置水泥厂安危不顾一样;二来是因为现在水泥厂已经走上了正轨,我觉得可以适当放手,让其他人来接替我的位置,或许更能促进水泥厂的发展……你觉得怎样?”
听了老同学的话,管伟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从茶几上抽出两支烟,给了老同学一支,又把另一支放到了自己嘴里点燃,深深吸了一口,朝空中吐出一团烟雾,目光久久凝视着半空着的烟雾,仿佛陷入沉思似的,神情显得有些严肃。
在管伟明点烟的过程中,郭文军也从自己身上掏出打火机,点燃了老同学替来的烟。
此时,两人都沉默不语,只顾吸着手里的烟,仿佛都在思考着什么似的。
待烟抽了一半的时候,管伟明将目光从半空中,转向了对面的郭文军,有些凝重地说道:
“考虑好了?……”
“考虑好了……”
郭文军也从自己的思绪中回到了眼前,望了望对面的管伟明,沉稳地说道。
“那好吧,既然你已经考虑清楚了,我也不勉强……”
管伟明有些无奈地说道,站起身来,把烟按灭在茶几上的烟灰缸。
当他重新坐下来之后,不禁好奇地询问道:
“你有合适的人选吗?来接替你现在的位置……”
“这个嘛……”郭文军想了想,调整了下坐姿,微笑着地说道,“我倒是有个比较合适的人选,就是不知道你批不批准?……”
“你推荐的人,我一定会认真考虑的,如果合适的话,我当然批准了,这个还用说吗?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为人?……能者善举,知人善用,不偏不倚,是我一贯的风格……”
管伟明也调整了下坐姿,将后背倚靠在沙发上,并把右手放在沙发背上,翘起了二郎腿,威严十足地说道。
郭文军端起茶几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把茶杯再次放在茶几上,随后询问道:
“还记得,在水泥厂去年的环保质量安全整改通过之后,我跟你提到过一个叫郑少强的年轻人吗?”
“记得,当时你对他大加称赞了一番,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在整改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管伟明望了望对面的郭文军,较为随意地说道。
不过,很快,他的脸上便充满了惊奇和疑惑,再次调整了下坐姿,有些正襟危坐,倍感震惊地说道:
“你不会跟我说,给我推荐的人选,就是这个还不满二十岁的高考落榜生吧?……”
“伟明啊,你不能用世俗的观念对一个人进行简单而粗浅的评判,不满二十岁怎么呢?高考落榜了又能说明什么?……你不是鼓吹知人善用吗?我觉得少强这个年轻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才,年纪轻反而更能说明这人的可塑性和可造性,谁不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你当初不也是从一个小科员做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吗?而我同样是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的啊!……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做某件事的,都是在不断的跌倒后爬起来才学会走路的,谁没有第一次啊;而且,我觉得,少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难以估量和想象的,这种精神是你我都没有的,即便到了功成名就的现在,我们也是不具体这种天资和禀赋的,一定要善于利用这种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把这样的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反正我把话讲明了,人也给你选好了,用不用是你的事?我无权干涉!也没能力干涉!……”
听了老同学的话,郭文军感到有些不满,不禁高谈阔论起来,只为消除老同学这种世俗的偏见和短浅的眼光;甚至到了最后,越说越感到有些气愤,就差翻脸、拍桌子走人了。
管伟明被郭文军这番鞭辟入里的话说得有些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