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俊又是嘿嘿一乐,拖着长腔说道:“当然是请——,美惠小姐帮忙啦——”
穆春江一愣,这事儿怎么又和美惠联系上了?美惠就是一个日本留学生,能起什么作用?他不解的望着吴俊,“美惠一个学生,哪来的钱?成立合资公司她能起什么作用?”
“我们替美惠出钱啦!挂着她的名字、国籍就可以啦!只需要她回日本一趟,把需要的手续办理回来就万事具备啦,当然不回去也行,只要她能够通过亲戚、朋友把手续办齐全了寄过来也是可以的啦!听起来难,其实很容易的啦——”
穆春江有点开窍了,他默默不语的琢磨了一会,然后赌气的说道:“还是不行!日本!我不同意和日本合资!”
“小穆同志,不要有成见嘛,你要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啦,我们现在是在利用日本挣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所以啦——,我们占了很大的便宜啦!”
穆春江又琢磨了一会,似乎是这个理儿,帐无论怎么算,日本都不会从自己和吴俊这里得到任何好处,相反却会给自己和吴俊带来利益,打着日本的旗号行骗,似乎是一件很恰当的事情,不然如果换成了别的国家,比如德国,就不太合适,人家那么大度、认罪态度那么好,再往人家的身上扣屎盆子,确实不太合适……
想明白了,穆春江不再有什么疑义,只是对于美惠没有什么把握,不敢确定她是否愿意参与进来,含糊的跟吴俊念叨道:“美惠——,能同意吗?”
吴俊再次变得眉飞色舞,“一定会同意啦,人家女孩子对你那么好,巴不得和你多交往呢,我琢磨着她肯定会同意。”吴俊边说边琢磨着,继而不无遗憾的说道:“真不知道那么好的女孩子,怎么就看上你啦?”
“我怎么了?”穆春江梗着脖子,不服气的质问道。
两个人又调侃了一会,开始商量正事,毕竟成立家合资公司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出来的,要办理的手续一样都不能少。
两个人先去工商所详细的咨询了一番,又拿了些资料,流程基本搞清楚了,下面有两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要做:一、筹措资金,二、拉美惠小姐入伙。
为了筹措资金,穆、吴二人商量一番,达成一致协议:把手头的十几件汉代文物一件一件的卖出去,回笼资金。金爷曾经给它们估过价,一件一件的出手,至少可以卖到八、九百万人民币,这些钱在当时来说,绝对算是富贾一方,不过,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如此数额的资金并不算太多,剩下的缺口由吴俊筹措,无论是把自家的服装厂抵押出去,还是去找哪个黑社会借高利贷,全然不用穆春江操心,交由吴俊全权负责。
于是穆春江去琉璃厂找金爷,让他帮着介绍几个买家,自己刚刚涉足这一行,认识的人还不是很多,对于那些真正有钱的收藏家更是知之甚少,既然已经决定卖出汉代文物,那么就尽量给它们找个好的“婆家”,能够被妥善的保管起来,金爷和自己的心里也总算是踏实一些。
对于穆春江打算卖出汉代文物,金爷早有准备,倒不是因为保管的人是穆春江的缘故,这年月有几个年轻人能够真正的耐住寂寞,守着一堆灰头土脸的瓶子、罐子而过清贫的生活?实际上,穆春江坚持了这么长时间才“套现”,已经实属不易。于是金爷在自己的众多老朋友中选择了几个信誉好的买家,列了个单子交给穆春江,让他自己和他们取得联系,只要说是金爷介绍的就可以了,倒卖文物这种事是违法犯罪,大家心照不宣也就是了。
穆春江孤身一人,主动联系金爷介绍的买家,一件一件的出手,金爷的工作做得相当细致,每一件文物都给出了“指导价”,这就省去了很多麻烦,穆春江在指导价的基础上与买家进行小幅度的讨价还价,争取利润最大化。买家们在听说是金爷介绍来的后,也都是心中有数,东西绝对是真货,金爷估出的价格也一定很公正,有金爷的信誉作为担保,错不了!买家们对于小幅度的价格差异也不是太在意,都是有钱人,只要东西是好货,谁又会在乎成交价格上的一点点上涨幅度呢。
所以,只用了一两天的功夫,穆春江就异常顺利的卖出了大部分汉代文物,为了不引起怀疑,他每次只对同一个买家出手一到两件文物,声称这是自己“收”上来的,由于急着用钱,不得不忍痛割爱,就这样,灰头土脸的汉代文物被换成了大把大把的现金,数量极其客观。
不过,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穆春江出手汉代“陶俑”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麻烦”。
说是麻烦有些不妥,实际上如果说是“考试”可能会更加恰当一些。
那是两件一套的“陶塑两舞俑”:两个看上去笨拙、憨厚的小人,穿着宽松、肥大的舞者裙袍,舞臂抬腿,正在翩翩起舞,虽然经过千年的埋葬,眼睛表面已经风化模糊,但面部那种质朴、纯真的微笑,无忧无虑的神情依然清晰可见,神态、气韵生动活泼,实乃保存完好的上等文物。
穆春江按照金爷的意思,登门拜访一位姓“柳”的大爷,据金爷介绍,这位柳大爷是一位真正的收藏家,由于家里条件优越,几十年来只见他收藏文物,却从未见过他拿出任何一件变卖,好的文物到了他那里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归宿,柳大爷家里专门腾出了几间房子储存文物,房间里都安装着进口空调,根据不同文物的材质,调整不同房间的温、湿度,储存条件简直可以与博物馆媲美。不过,柳大爷生性清高、怪异,不屑与寻常的人打交道,所以穆春江到了他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然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柳大爷轰出家门,即使手里的东西再好,柳大爷也不会购买,因为他手里的好货不计其数,可如果能够和柳大爷谈得投机,东西再不好,他也会给出个高价,这事儿听上去似乎不可理喻,可事实就是这样,柳大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手里有的是钱,只要能让他高兴,钱可以被大把的打了水瓢,可要是他不高兴,一个“大子儿”你也别想让他掏出来。
第七十八章 筹措资金(二)
穆春江初听金爷的介绍,觉得很是好笑,这都什么年月了,竟然还有如此“一根筋”的老头,做事不管不顾,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行事,这样的人自己还真没见识过,这次“买卖不成仁义在”,全当是一个开眼的好机会。
包裹着“陶塑两舞俑”,穆春江驱车来到了后海一带,这里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能够住在这里,足以说明柳大爷不是一般的人物,要么是前清显贵的后人,要么是腰缠万贯的财主,要么是两者兼备。京城素有“东贵西富”之说,讲的就是当年东城住的官宦人家多,西城住的财主、商贾人家多,而北城,尤其是景色优美的三海地区,即前海、后海、积水潭一带,王爷府多,至于南城,已属外城,都是些平民百姓而已。现今后海处的宋庆龄故居,即是清代醇亲王府花园,就是溥仪父亲居住的地方。
穆春江诚惶诚恐的敲开了一座气势恢宏、颇为讲究的大宅门,通报姓名后,被引进了正堂。利用绕过影壁,穿过外侧院子的功夫,穆春江四下观察了一番柳大爷家这套非同寻常的大宅子,由于身处前院,后面究竟还有几重院子无法断定,但就这一个院子,已经令穆春江震惊不已了——
院子里青石铺地,大小足可以容纳下两三个大杂院,三间气派、宏伟的正房,座落在半米多高的台阶上,四根粗壮的漆红柱子托起正房顶檐,造型与金爷的“古韵斋”极为相似,只不过更加的高大、更加的宏伟。两侧是东西厢房,转角处由游廊连接,也是建造在高出院子半米多高的台阶上。院子中央摆放着几口巨大的水缸,里面有众多的金鱼穿梭水中。房屋均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屋檐处翘起,雕刻着不同造型的蝎子、蜈蚣等毒物,据说,此为辟邪之用。
看在眼里,慕在心上,如果自己能够有这么一个大宅子,就算是上千万的别墅自己也舍不得换!穆春江羡慕之余,不觉对于金爷的介绍深信不疑,柳大爷果然是家财万贯,先不论他的财产究竟有多少,就算是这座大宅子,维护起来的费用就可想而知,绝对不是常人能够承受得起的。
穆春江跟随着开门人进入正堂,见一位其貌不扬的白胡子老头端坐在八仙桌旁,正在津津有味的品茶,听到看门人的禀报,老头抬起了头,上下打量了穆春江一番,尖声尖气的问道:“你就是金爷介绍的那个卖家?很年轻啊!”
老头抬起头,穆春江也得以仔细的打量他一番,就见老头尖嘴猴腮、骨瘦如柴,怎么看也不像是家财万贯的财主,比起金爷的王爷派头不知要逊色多少,就连下巴上的白胡子都没有金爷的有形,浓密程度也不够,说话还尖声尖气,怎么听怎么象不男不女的人在说话,穆春江忽然有点想明白了:莫非——,这个老头是个太监?太监不都是脾气古怪而又家财万贯吗?……。继而,穆春江就打消了这种猜测,不对!太监是不应该长胡子的,柳大爷的胡子虽然算不得“美苒”,但也足以证明他还是个爷们,况且已经解放了这么多年了,早年间的太监早就应该不在了……
穆春江想得出神,竟然忘记了回答柳大爷的问题,柳大爷哪经历过如此怠慢,不高兴的重复了一遍,语气已经略显不悦,“我在问你,是金爷介绍你来的吗?”
穆春江一下子清醒过来,赶忙答道:“是啊,金爷介绍来的!”他已经听出了柳大爷语气中的不悦,心说:这下可坏了,出师不利,估计再说上两三句话,柳大爷这个古怪的老头就得对自己下逐客令,这笔买卖算是没戏了!
“你带来了什么东西,拿过来让我看看。”柳大爷继续尖着嗓子说道。
这次穆春江不敢怠慢,赶忙把手里的东西送了过去,一层一层的揭开报纸,露出了里面的“陶塑两舞俑”,摆放在八仙桌上,然后退后一步,必恭必敬的说道:“柳爷您上眼,就是这两个汉代陶俑。”
柳大爷带上白手套,小心翼翼的拿起陶俑仔细观赏一番,然后把它们放回到八仙桌上,抬起头,看着穆春江,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怒。
渗了几秒钟,柳大爷尖声说道:“看你年纪轻轻,说说吧,你对陶俑都有什么了解?”
穆春江有点犯愣,自己对于陶俑有没有了解跟这笔买卖有什么关系?就算自己是个门外汉,对于文物一点都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东西是真货,谈好了价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存在着欺诈不就得了!询问自己对于陶俑的了解就跟考自己差不多,这有什么意义?
穆春江对于这种考试般的提问有些反感,但转念一想,既然自己已经来了,又想诚心进行交易,干脆就把自己对于陶俑的了解跟柳大爷讲述一番,什么考试不考试的,都是无所谓的事儿。
于是穆春江侃侃而谈起来——
“古俑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是专指古代墓中随葬用的偶人,后来其外延有所扩大,有生命的家禽牲畜以及想像中神灵的摹拟品都被纳入其中。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最早的俑见于安阳殷墟商代王室墓中与人殉一同发现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中国古代各类俑中陶俑数量最多,另外俑质也偶用木、石、瓷、铜、银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