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纽约的大楼
纽约也是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代表性的建筑有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中心等。帝国大厦和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均有100多层,它直耸云霄,巍峨壮观。纽约也因此有了“站着的城市”之称。纽约还是美国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中心,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和艺术中心,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和一些有影响的报刊、通讯社的总部都设在这里。
纽约的著名旅游点
百老汇
纽约时报广场
?br /》
BAMBrooklynAcademyofMusic
CanalStreet
纽约中央公园
哥伦比亚大学在116街
乔治华盛顿桥GeorgeWashingtonBridge
GrandCentralStationon42ndStreet
东村
西村
哈林在北曼哈顿
纽约草莓场地(StrawberryFieldsinCentralParknearTheDakota
帝国大厦
纽约公共图书馆
纽约大学区和华盛顿广场公园
NOHO
SOHO
西班牙的哈林
斯泰滕岛渡轮
TompkinsSquarePark
Tribeca
荷兰隧道
林肯隧道
联合国大楼
上西城UpperWestSide
上东城UpperEastSide
华尔街—zh—ch:道琼斯指数;zh—tw:道琼指数|NASDAQ
Whitestone—Flushing,Queens
自由女神像
纽约的河流与港口纽约港
上纽约港
下纽约港
韦拉札诺海峡
zh—tw:亚瑟溪;zh—ch:阿瑟溪
濒纽华克湾
RaritanBay
大西洋
牙买加湾
RockawayInlet
长岛海湾
EastchesterBay
Throg’sNeck
小颈
法拉盛湾
河
哈德逊河
东河
哈林河
GowanusCanal
香港
香港
目录…香港概况…
区旗区徽…
历史年表…
地理概况…
地名来源…
历史沿革…
民族宗教…
香港经济…
劳工市场…
回归十年…
国际影响…
资源物产…
香港交通…
政府架构…
香港教育…
香港货币…
公众假日…
香港治安…
博彩娱乐…
衣食住行…
名胜古迹
HongKong
附图是由香港太平山下望的维多利亚港风光。
香港概况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中国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香港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
区旗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以红色作底色,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荆花图案,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荆象征着香港的繁荣,红色的背景象征着香港永远背靠祖国。
香港区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外圈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Kong。
历史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及面积
香港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78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50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68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095平方公里,略大过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面积1104。04平方公里,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
香港气候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夏天炎热且潮湿,温度约在26~30℃之间;冬天凉爽而干燥,但很少会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间多雨,有时雨势颇大。夏秋之间,时有台风吹袭,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风较多的季节。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历史沿革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香港隶属新安县。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民族宗教
香港大约七百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20人。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2。1万人/平方千米。香港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华人,大部分原籍广东,主要说广州话。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几乎都有人信奉。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间,公共庙宇有40座,天后庙宇24座,1841年已设罗马天主教香港特别行政区主教传教区。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约有25。8万人。天主教会在香港办有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基督教1841年传入香港,现已有50多个宗派、信徒28。5万人。它在香港也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其他宗教还有:伊斯兰教教徒约5万人,其中半数以上是华人,印度教教徒约1。2万人;还有少数锡克教和犹太教徒。
香港经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2005年数据,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亚洲排名第1,超越西欧的四个主要经济体系;按国际汇率则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亚洲排名第5,次于卡塔尔、日本、阿联酋及新加坡。综观香港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5年数字为91%,当中进出口贸易业占GDP22。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19。2%,金融及保险业则占12。7%。
劳工市场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劳动人口约358万,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大部分就业人口从事服务行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的占34。4%;运输、仓库及通讯业10。5%;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1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26%;从事制造业的只占5。3%
香港的土地大部分由港府掌握,拍卖土地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香港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外汇市场交易量居世界第六。香港是与伦敦、纽约、苏黎世齐名的、在时差上相互衔接的世界四大黄金市场之一。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香港的贸易总值和出口总值,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一位,进口总值第十二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对外贸易包括进口、港制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三大部分。
回归十年
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之珠”。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市民一起,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回归十年的时刻,香港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资额更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十年前,国际社会曾忧虑香港前途。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在回归后将日渐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公开发表文章,坦诚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不断稳固和提升。国际上给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数目,由刚回归时的四个,增加到2007年六月时候的134个,但香港政府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游说欧盟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花了四年时间,说服日本给予免签证待遇更花了七年时间。
十年来,香港与内地的交流继续不断加强。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通婚的数目,2006年与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给内地居民的数量十年间上升了八倍。
过去10年,香港经济结构已明显转型: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8。3%减至2006年的3。5%。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间,香港所有服务业的净产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2。4%。10年中,香港就业人数持续从制造业转往经销贸易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