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都猎手-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在封建社会,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受到礼的约制,如祭祀、冠笄、婚娶、治丧等,无一不在礼的规范下进行。而服装这些礼仪活动中,一直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兹分述如下表:
表4: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项目
服装
起始朝代
穿著规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绢单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仪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丝履……
宋:帽衫'19'。
明清:结婚礼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缁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汉代妇女嫁衣:袍制
汉末魏初嫁女:纱縠蒙住脸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罗帽,身穿蓝布直缀。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红衣。
治丧
丧服
周朝
丧服分为五等'26'。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穿著不同丧服。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根据上表中关於丧服制度,规矩繁重、等级严密,为后世的丧葬礼俗定下了基本格调,从周代起,历经沿袭,一直被用至民国时期。在这数千年时间里,人们的祭服、朝服、吉服以至於日常家居所穿的便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独丧服仍保持著原来的风貌,没有太大的变动。
至周代开始,丧服分为五等,一谓斩衰,二谓齐衰,三谓大功,四谓小功,五谓缌麻合称「五服」,或叫「五衰」。五种丧服的区别主要反映在形制及质料等方面。另外,穿著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长者三年,短者数月,完全由亲疏关系而定。根据亲疏关系,守孝者的饮食以及睡寝用品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有的禁止饮酒,有的禁食荤腥,有的甚至不能吃饭,只可喝粥,以表达对死者的哀痛之情。兹将丧服的五等分述如下表:
表五:中国古代丧服的种类
项目
丧服材料
丧服款式、特徵、规定
丧服使用情况
斩衰
极粗的生麻布。
上衣下裳制。衰指上衣,在制作过程时将麻布斩断,不加缝纫,故意留出毛边,故称「斩衰」。裳用七幅麻布制成,前为三幅,后为四幅。
服期需苴杖、食粥、寝苦、枕槐。
服丧期为三年:
1。儿子、未嫁之女卒:父母
2。承重孙卒:祖父母
3。父卒:长子
4。媳卒:公婆
5。妻妾卒:夫
6。臣卒:君
齐衰
粗麻布制作。
衣裳的边缘都用针线缝缉整齐边缘。
穿齐衰时,男子用丧冠,女子用丧髻,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不得听音乐。
服丧期为两年:
1。父卒:母、继母
2。母卒:长子
服丧期为一年,因守孝时握「苴杖」,故称作「杖期」:
1。妻卒:夫
2。母卒:父
服丧期为一年,不握杖,故称「不杖期」:
1。男子为伯叔父母卒:兄弟;
2。出嫁女子卒:父母;
3。孙、孙女卒:祖父母
4。曾祖父母。
大功
经过锻冶的白色熟麻布制成。
麻布的质地较斩衰、齐衰为细。
服丧期间寝具可用席子,但不能食醯酱等调味品。
服丧期为九个月:
1。男子为已出嫁的姊妹及姑母:为堂兄弟
2。丈夫之祖父母
3。伯叔父母
小功
熟麻布制作
麻布的质地更细。
服丧期间睡觉可用床铺,但不可饮酒。
服丧期为五个月:
1。男子为伯叔父母,堂叔父母,再从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服丧。
2。女子为丈夫之姑母姊妹及妯娌服丧。
缌麻
五种服丧中最轻的。以十五升细麻布制成。
衣服的质地最为精细。
服丧期间睡觉可用床铺,但不可饮酒。
服丧期为三个月:
1。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服丧
2。为外孙、甥、婿、岳父母、舅父母服丧。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五、中国平民服饰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间男女穿衣,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此种限制主要来自於两个方面:一是禁忌礼俗;二是法规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衣服、饮食、起居、交通、生产、婚嫁、丧葬等一切领域,都有禁忌习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规范人们的道德,限制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祛凶纳吉,它要求人们躲避邪恶,以免遭受神灵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礼俗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千百年来,辗转传播,以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表六:服装穿著禁忌种类'27':
项目
原因
文献记载
忌穿白衣
丧服多用白色,故被视为不祥之徵。
《晋书&;#8231;五行志》:「魏武帝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干宝以为素,凶丧之象也。」
忌穿凉杉
凉衫形像丧服。
《宋史&;#8231;舆服志》:「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杉,甚非美观,而以交际、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绿帽
1。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为人们所不齿。
《国宪家猷》中有记载。
2。为罪人所戴。
《封氏闻见》:「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另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3。为娼优所戴。
《典故纪闻》:「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礼记&;#8231;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忌衣带打死结
打死结专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结,被视为凶事之兆。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二、律令
律令是朝廷颁布的行政命令。汉王符《潜夫论&;#8231;述赦》:「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除了既定的典章制度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律令,并以强制的处罚手段,保证了这些律令的实施。律令的实行对象,主要是平民百姓。但这些律令的颁布实施,抑制了平民百姓服饰个性的发挥,剥夺了广大人民追求美的权利,这些都是消极的一面;但古代的服饰律令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如提处俭朴,反对奢侈等。下表即是对平民服装以法规律令来限制:
表七:服装法规律令种类
项目
原因
规定朝代
衣服衣料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后汉书&;#8231;孝安帝本纪》:「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而小人无虑,不图长久,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著珠机,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处?」
南朝陈宣帝:令庶人以上,皆准著棉绸、圆绫、纱、绢绡、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螺、縠及五色线靴、线履。
辽道宗:禁庶民服驼尼、锦绮及水濑裘。
金世宗:服袘绸、捐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
元仁宗:定庶人只许服暗花紵丝、绸绫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许服绸、绢、素纱。
清康熙:禁军民人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狐皮等。
衣服颜色
许多颜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关於百姓服装所用颜色,亦规定在律令中。
汉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蓝、黄、紫撮晕花样。
明太祖:禁民间妇人李服用骨、鸦青等色。
清雍正:军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黄色衣服
汉末张角率领农民揭竿起事,用黄布裹头。
隋文帝时,著黄袍临朝,以后历朝遵行不改,故黄色为御用服色,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上身边重臣,亦不准用。
唐高宗:明确规定,「臣民不许著黄」。
明太祖:颁服饰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黄」。
金世宗:每年颁服饰禁令,并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国爆发之初,即将红黄二色规定为「天朝贵重之色」,诸王头巾及士兵号衣,皆以红黄二色为之,各地:「非为天国将士,一律不准用红黄二色。」
服装纹样
关於纹样上,有些纹饰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举。
南朝梁武帝:令纹锦不得以仙人、鸟兽之形为饰。
唐代宗:禁民间绣盘龙、对凤、麒麟、狮子等花式。
辽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龙之纹。
宋仁宗:令民间毋得以牙鱼、飞鱼、若龙形者为纹。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准服五爪二角之龙纹及凤纹。
元惠宗:禁服麒麟、鸾凤、白兔、飞鱼、大云花等。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六、身份特徵
在尊卑有度、贵贱有别的古代中国,服装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而且还能皆是一个人的职业特徵。因此,在士农工商各式各样的人的衣冠服饰上,往往带有明显的印记。
、四民'29'身份
表八:四民身份服装特徵
项目
地位
服装及特徵
典型代表或文献记载
农民
务农耕稼
头梳椎髻,穿短衣,腰部以下围有蔽膝,穿短裤、戴笠帽。
四川成都杨子山汉墓出土
农人头梳椎髻,系裹巾帕,上身赤裸无衣,下体穿短裤。
四川德阳柏隆汉墓出土
农民头戴笠帽、身披蓑衣。
明代「孔子圣迹图」及清代「康熙耕织图」
士人
在四民中,社会地位最高,文化层次较高
青衿
《郑风&;#8231;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汉毛亨传》:「青衿,青领,学子之所服。」
逢掖'30'
《礼记&;#8231;儒行》:「丘少居鲁,衣缝腋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衫'31'
《新唐书&;#8231;车服志》:「礼无服衫之文,三代有深衣,请加襴、袖、褾,为士人上服。」
直裰
《儒林外史》:「只见陈合甫走进来,身穿茧绸直裰,腰系丝条。」
商贾
四民中,商人社会地位最低,经济上最富裕,服饰最华美。
隋:用黑色服。
五代后唐:用白色服。
宋:戴高巾、宽袍、丝履。
明清:长衫、长袍。
《宋书&;#8231;周朗传》:「商贩之室,饰等王后,佣卖之身,制均后妃。」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其他身份: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两大主要宗教。佛教僧侣和道教到图所穿的服装,在各自的教仪规范下,分别有不同的形制。
1、释道
表九:释道的服装
宗教
法服
常服
佛教
袈裟'32'、偏衫、方袍
直裰
道教
鹤氅'33'、霞衣'34'
道袍'35'
资料来源:卢玉惠本书依据内容,并经刘胜骥老师指导修正后整理编表。

表十:袈裟种类
类别
意译
使用场合
僧袈梨
大衣,重衣
集会、见客、出入重要场所
郁多罗僧
上衣,中价衣
诵经、听讲
安陀会
内衣,中宿衣
日常作业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按三衣,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制定,教室合於印度特有的亚热带气候,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服制很难推行,特别是在北方,气候寒冷,出家人即便将三衣合穿,有难以御寒过冬。於是中国僧侣根据本土情况,又创制了一些新的僧衣。其中包括偏衫、方袍、直裰等。
表十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