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医灵异实录-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里。”他低着头说。

    随后我让他带我们指认了现场,并通过从村民家里借来的铁锹掘土,将一块长不超过50CM的,灰色质地较软的皮革从土里挖了出来,皮革紧裹着尸体表面略微凸出尸体的形状。

    “已经蜡化了。”我说。

    现场民警就很奇怪,都没看到尸体怎么就知道已经蜡化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

    首先要从尸高上来说。

    在尸体初期死亡和短期腐败过程中尸体高度不会出现变化,但在高度腐败和巨人观的过程中尸体明显因膨胀而略微增高,但如果尸体出现蜡化那么尸量和高度会缩减到最低值。推断死者死亡时呈蜷卧姿,但尸高应该在七十厘米左右且不能改变,而从皮革凸起部位上下距离来计算已经开始了蜡化,推断死亡时间超过三个月。

    但打开皮革以后我长吸了口凉气,“麻烦了。”

第113章 陈年旧案() 
“什么麻烦了?”他们问。

    “这人都死一年了多。”我望着灰蒙蒙的苍穹。

    跨度长达一年的案子查起来难度很大,经过时间的腐蚀现场痕迹已经不全,又在偷窃时遭到了大面积的严重破坏,而且时隔一年人际关系也变得模糊不清,毕竟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没有谁会特意记住一年前的什么细节,所以我才说了那句麻烦了。

    一年前我估计还在医院里实习,那个时候这个案子就已经发生了。

    陈年旧案最不容易调查,而腊化尸体也不容易尸检。

    所谓腊化,从字面上理解同腊肉,就是风干,可以长期保存。在干燥、密封、深水中等与外界空气隔离的环境中尸体减缓或者停止腐败可形成腊化,但不是说腊化就一定不会腐烂,只是腐烂程度不会达到膨胀和消溶两种特点,也不是说隔离了就一定会出现腊化,这与环境和受害者自身有直接原因,例如肥胖者受脂肪挤压更容易形成腊化。

    腊化尸体进行个人识别不难,但想验明死因倒是有些费劲。

    我没有直接对这具腊化女尸进行尸检,而是将尸体封存在真空袋里,放到所大院干燥的地方进行保存。我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这两个窃贼,在当天中午的时候找到了这名死者的居住地点。

    案件的不同所以查案的方向、次序和手段也会随着案情而做改变,而在侦破过程中法医要也要跟队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案情、走访群众以便做出更明确的尸检报告,也可以跟队进行安检分析直到破案。

    就这个案子的情况来看,从尸检中判断死者身份已经没有必要了,只要从居住地的居委会、物业等等方面基本上可以找出死者身份。至于验明死者死因难度较大,如果直接尸检容易出错,所以我才打算近一步了解案件情况以后,再进行尸检也不迟。

    我们是通过居委会联系到该小区物业,因为这个女人大半年没有交过物业费、水电费所以他们很早以前就有留意过,但都以为她可能是打工不归或者是去了外地所以就没在意,直到我们到了他们才知道是出了命案。

    小区物业方面联系了开锁公司,强制开锁。进去以后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地面上到处都是灰尘、废弃书本报纸和破烂的衣物,除了一些贵重的物品被洗劫一空外,还有一些不值钱的和带不走的大件被留了下来,比如一些生活用品和床。

    房子是三居室,一百多平米,从装修环境来看这女人条件不错。

    一些随同到现场的民警说,像这种三居室的小区他们这里不多,而能住上这么大房子的一般都是做大买卖的,所以他们推断死者可能是个商人。

    但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是个商人那么人际关系应该会比较复杂,而她被封在洗衣机里一直到腊化说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失踪状态,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向派出所报案?!至少,我没有在失踪报告中找到相关的记录。

    另外家里面全是女人用的物品,洗手间里的洗漱用品也是都单套的,说明这个女人一直处于单身状态。我又捡起地上几袋过了期的意大利面,距离过期到现在也有快半年了,在家里储备这种速食面食应该是个蜗居动物。

    不出门又怎么赚钱?!

    我指着地面上一些其他的过期、干瘪、腐烂的食物,“这些应该都是在偷窃过程中从冰箱里掉出来的,而这里很少发现用过的速食袋子,我想她应该是准备好了长期宅居,一个单身的宅女应该不会是什么商人,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

    “情妇。”现场民警茅塞顿开。

    不久。

    其他民警在床上找到一把稍大一些的修眉刀,交给我以后,我走到窗口放到阳光下面看,刀锋上面有线形渍痕,表面来看应该是血渍,初步怀疑这个女人可能存在自残行为,在综合之前推“情妇”这一身份的推测来看可能是感情出了问题。

    这时。

    张汉从洗手间里面走出来,春风得意,“这是在洗手间里发现的,上面还有血和切断的头发丝,另外也确定了洗衣机放置位置,并在四周地面和墙壁上发现凝固性和滴落两种血迹。”

    我问张汉,“有没有转移和擦拭状血迹?”

    张汉摇了摇头。

    如果没有转移和擦拭这两种血迹的话,那么应该可以确定洗手间就是第一现场。

    为了谨慎起见我又让张汉在卧室等其他房间进行检查,结果并没有发现其他的血迹,由此就可以证明案件是在洗手间里发生的,女人在洗手间里遭到攻击,然后又被塞进了洗衣机里活活闷死。

    “除了血迹呢?”我问张汉。

    张汉摇头,“就只有我刚才发现的这把菜刀。”

    说着他又将那把装进物证袋里的凶器递到我眼前,“地面痕迹破坏太大,没有干燥的血性脚印,那么其它脚印也就不存在价值了。”

    我又拿起这把菜刀,问张汉还能不能从上面检查出指纹?

    张汉开始对我进行痕检科普,他说指纹和尸体一样能否长久保存下来要依托环境,卫生间和卧室的指纹保存之间就有很明显差别,有的长达几周,有的几天就会消失,而留有指纹的物体质地不同也会对指纹保留时间造成影响,像玻璃窗、烤漆面和书本上的指纹会残留时间较长,而牙刷、碗筷等生活用品,即便是不经过刷洗保留时间也不会太长。

    我一皱眉,“你就直接说能不能检查出来?”

    “费劲。”

    说了半天原来他想表达的是这个,让人失望。

    “再去一次居委会确定死者身份。”

    随后我们通过附近居民以及居委会和物业方面进行讯问,得知这个女人叫李丽红,是一个未婚女子,三十三岁。据居委会介绍说她在小区内的口碑一直很好,还是个热心肠,平时谁家有点啥事只要用得上他都会过去帮忙。只是后来有段时间她性格变得有些暴躁,还和一些邻居发生过争吵,再然后这个李丽红就不见了。

    “住那么大的房子,她是做什么工作的,是不是挺有钱呢?!”张汉旁敲侧击地问了一句。

    “哎呀,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以前好像还真有人和我提过李丽红的事,但这一年多了我哪还记得清啊。”居委会主任回答。

    “那您还能不能记得她平时都和什么人来往?”我补充问。

    “这我可得仔细想想。”主任转着眼珠,想了很长时间总算是想到了什么,“我记得李丽红平时很一个男人接触很密切,而且这个男的看上去还挺有钱的,开着一辆好车,和李丽红的关系不太一般。”

    “你知道这男的叫啥吗?”张汉问。

    她摇着头说她只知道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浓眉大眼的还挺成熟稳重,具体叫啥名她就不清楚了。

    “是个什么车你还能记得吗?”我和张汉你一句我一句地问着。

    “奥迪。”主任斩钉截铁回答,“不过是啥型号我有点记不住了。”

    “您看您还能不能再好好想想,这对我们破案是大有帮助啊。”我认真地注视着社区主任,他也认真地帮我去回忆了一下,叹着气说,“这都一年多了我不是不帮你们,是真想不起来了。”

    关键时刻还是张汉聪明,他通过一款二手汽车软件中的图片让社区主任辨认,看了一阵主任就把手指放到屏幕上,“也是黑色的好像应该是这个吧!”

    张汉把手机收了回来,看着我做出判断,“A4比较常见的是银白色,黑色的我感觉A6的可能性大一点。”

第114章 审讯崩盘() 
我们通过交警队联系了车管所,对奥迪A6车辆登记记录进行清查,通过种种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莲花镇A6型号的奥迪轿车一共有六辆,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我们的排查范围。随后我们通过车管所发来的登记资料对这六名车主进行了传唤,结果只有五人陆续到派出所里接受调查,从讯问与五人提供的不同证据来看他们的嫌疑不大,于是我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第六个,拒绝了我们传唤的男人身上。

    当天。

    我们去了这个男人住的地方,但在经过小区外一幼儿园前,我叫开车的民警将车停下,然后透过车窗望向停在幼儿园门口一辆奥迪A6轿车。我留意了一下该车的车牌号,确定就是我们要找的第六辆车。

    等了一会儿。

    有个男人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上了车,他身边还跟着一个很年轻漂亮的女人。

    “男人这东西就是不可靠,有这么漂亮的老婆还到外面沾花惹草。”随同我们出警的一个女同事牢骚了一句,然后又说,“看他们样子还挺恩爱的。”

    “把车开过去。”我说。

    不久。

    我们的车就堵在了他们前面,然后这个男人猛按车喇叭,并把头从车窗里探了出来,“你们是怎么停车的?”

    我们开的是一辆私家车,所以他并不知道车里面是警察。

    直到我们下了车以后,他才流露出一丝畏惧和戒备,语气也变得恭敬起来,“警察同志你们有事儿吗?”

    “把身份证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他很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地把身份证交给了民警,这期间我沿着车窗看向坐在后排那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当我们四目相对时她像是心虚一样目光躲闪,然后抱起旁边的小女孩遮掩自己的紧张。

    那个小女孩突然叫了她一声阿姨,说自己口渴想喝水。这个女人立即低声告诫,让她不要乱讲话,之后又很戒备地偷瞄了我一眼。

    我直起腰不再看他们,目光开始涣散,因为我在想她们刚才的对话。

    为什么是阿姨而不是妈妈?!

    “郭大山,我们怀疑你和一起命案有关,请你和我们走一趟。”民警同志毫不顾忌家属感受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口。

    “你们搞错了吧,我杀谁了?!”他问。

    “李丽红你认识吗?”民警反问,他坚定的目光不再坚定,镇定的表情中也有了一丝紧张,尤其是坐在他后面的那个女人。我从中看出了一些不太对劲儿的地方,就像刚才那个女孩叫阿姨而不是叫妈妈,可却又找不到头绪也就说不出是哪里不对。

    “不认识。”他果断回答,我觉得应该是谎话。

    “先把他带回去。”我说。

    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