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嫌疑人名叫米玛多吉,地地道道的西藏人,身高一米七六,体态匀称,短发,患有严重的甲亢疾病,所以眼球突出,再加上本身眉骨、颧骨凸出,使其面部变得交由特征,很容易认得出来。
    “联系一下省里面申请最高级别通缉,还有这个郎琛也一起通缉。”
    郎琛,应该就是琛哥。
    “为什么通缉他?”
    “他现在和凶手在一起,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帮我们控制住了凶手,但我不能保证凶手会不会再从他手里逃走,所以两个人一起通缉是最有效的办法。”
    “可他不是凶手啊?”
    我和孙兵的意见发生了一些分歧。
    “这个郎琛也是个很危险的因素,他在玩火。”孙兵抓起电话,“就这么决定了,我现在就给我们局长打电话。”
    这里是他的地盘,我除了发言外没有其他决定性的权利。
    很快。
    省里在了解到案件详情以后,同意发布最高通缉令,但为了妥善处理,要求孙兵对米玛多吉的身份进行最后核实,于是当天傍晚孙兵带着几名刑警去了米玛多吉家里,我和米娜也跟着一起去了。
    从米玛多吉家里的情况和使用过的物品来看应该是独居,我在他的枕头下面发现了大量的凶案书刊以及影碟,有一定可能米玛多吉在作案前,曾通过这些书籍进行过学习,可见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
    不过想要确定米玛多吉凶手的身份并不用这么复杂。
    我从房间里的物品中提取了多枚指纹,在回去的时候与之前冰层中的那枚指纹进行仔细的对比,从而确定米玛多吉就是我们一直要找的凶手。
    “这是从米玛多吉家里带回来的,这里面有一段你看看。”
    孙兵将一本书递了过来。
    从他打开的页面开始阅读,我发现这里面讲述的一个案子,居然和我们正在调查的浮冰案异曲同工。
    孙兵猜测,这个米玛多吉可能完全是参考这本书来进行作案的。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他指着上面的一段,“这个案子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在江边,发现了一具封在浮冰内的女尸。”
    我仔细读了两遍,顿时感觉好像回到了案件起初。
    “你接着往下看。”
    我耐着性子坐下,努力让自己沉下心去看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刚开始我实在是有些心浮气躁,但读了半页以后我竟然投入了进去,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就好像亲眼目睹了米玛多吉的全部杀人过程。
    我打开书的末页,出版日期是一个月前?
    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米玛多吉是半年前作的案,这本书是一个月前才出的版,他怎么可能参照这本书来杀人?!”
    我绞尽脑汁,孙兵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他说,为什么不反方向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是米玛多吉把自己的杀人过程提供给了这个作者,这样就可以满足他作为一个凶手杀人之后的虚荣心,也可以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知道他出色的行凶手法。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多吉可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要真是这样,这个作者可能还被蒙在鼓里。”
    “是不是应该联系一下?”孙兵想听我的意见,于是问我。
    “是应该联系一下,可这书里面没有这个作者的联系方式,不如去网上搜搜。”
    孙兵二话不说,打开办公室里的电脑,在网页上搜索了作者名,进入了某家知名网络小说网站,在网站中找到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三下五除二就加了作者的QQ。
    孙兵并没有开诚布公地道明自己身份,而是以一个读者身份问作者“浮冰案”的灵感来自于哪里。这个作者很诚实地和我们说,他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西藏的读者,而他的故事百分之九十都是按照这个读者提的材料来写的。
    材料?
    我让孙兵问他,他说的材料都包括什么。
    对方回答说,主要是照片。
    还有照片!
    我干脆抢下键盘敲出一串字,问他,能不能把照片发给我看看?
    对方沉默了。
    良久,斩钉截铁发来两个字,不能。
    对于一个作者而言不泄漏读者提供的材料算是一种良知,但如果他不发出来我就无法确定这些照片是否与案子有关,迫于无奈我只好说了出了我的真实身份,并告诉他,他的这个读者是个杀人犯,而他书里写的这个案子就是这个所谓的读者一手策划。
    对方警惕性很高,不相信我们的话,从而终止了与我们的交谈。
    没有了办法,我只好出主意让孙兵联系当地警方,必须让这个家伙把照片以及和米玛多吉的聊天记录发过来,我怀疑聊天内容中包括了米玛多吉的犯罪过程,加上这些照片会对我们找出死者身份起到很大的帮助。
    孙兵看了看时间,叹气,时间太晚了,只能明天。
    我也望了一眼悬挂在墙上的时钟,想不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一眨眼就到了夜里八点多。
    隔着几千里远,除了电话没有其它的联系方式,也就只能等明天了。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
    孙兵在经过他们局长同意以后,联系了作者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同时将案件的大致情况与一些信息内容发送过去,希望当地机关能配合我们工作,对这个作者进行传唤,迫使他能将他所知道的信息提供给我们,这对我们现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至少。
    我可能从中了解到凶手的作案过程,从而有效阻止郎琛鲁莽的行为。
    到了中午我们等来了当地公安的电话,但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半个钟头前去了该作者的家里,但对方家里无人,后询问邻居才知道这个人去了外地,要四五天以后才能回来。
    四五天。
    对于某些人而言只是眨眼的功夫,但对于我们而言却是那么的漫长。
    我抢下孙兵手里的电话,告诉对方,我们不能再等了,希望他们能尽全力联系到这个人。
    撂下电话后,有些一筹莫展。
    我之所以失落不是因为这个不再有悬念的案子,而是因为让这个案子变得更加复杂的郎琛。我必须要在他杀死凶手前阻止他,凶手罪有应得,但他没有理由为了泄愤而搭上自己的性命!
    PS:这个案子的确是一个西藏的读者提供给我的,不过这里我经过了小小的艺术加工,不知道这位读者朋友看到了会做何感想,坏笑。
第269章 比凶手更凶残() 
一连三天都没有什么线索,我们仍然无法通过死者特征,和对群众的采访查出死者身份,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阻碍。
    郎琛也没有什么动静儿,凶手也再没有打过一个电话进来,所以对这两个人的行踪我们一无所知。
    不过有一件事是值得庆幸了,就是我们终于再一次联系上了那名作者。
    但,通过电话以后,他却又一次消失了。
    当地警方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大量血腥图片,以及一些粘贴复制到文档中作为资料被保存起来的聊天内容。经我方要求,当地公安将这些重要的证据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来,我和孙兵也第一时间坐到了电脑前。
    “真让我给说对了。”孙兵紧盯着那些血淋淋的相片,“你看这水槽子,还有这里,不就是我俩去过的那个小作坊吗。”
    “这么多照片,到底死了多少人,可能,不止我们发现的这些,甚至更多。”我问,声音有些低沉。
    “更多?!”孙兵有些慌了,死了这么多人是要承担责任的,“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我会检讨。”
    “你不眠不休写一万字检讨也没意义了。”
    我开始认同郎琛的做法,甚至有些想任由失态发展下去。这些女人生活得已经够悲惨了,却还要以如此卑微的方式被结束生命,这样一个不把她们当人看,在她们死亡时的痛苦与挣扎中寻欢作乐的凶手,就应该千刀万剐。
    “你看这!”
    孙兵指了一下。
    沿着他手指的位置我看到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说作者要写一部番外,而这部番外的名字居然叫《比凶手更凶残》,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照片,是一个人的侧影,浑身是伤,缠着血淋淋的绷带,孤独走在荒凉的马路上。
    没错,是米玛多吉。
    给他拍照的人一定就是郎琛。
    可孙兵有些奇怪,郎琛拍的照片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作者的电脑里?
    理由很简单。
    郎琛可以模仿凶手的杀人手法,同样可以模仿凶手其它的行为,比如像凶手一样,把自己的这一经历提供给作者,好让更多人知道曾有这样一个让凶手闻风丧胆,比凶手更凶残的人出现过。
    孙兵拍案叫绝,这个故事太戏剧性了,可以排成电影了。
    “这个作者也是疯子,居然什么都敢写,可惜这上面只有这这一段,没有后续,不过只要故事还没结束郎琛就一定会和他保持联系。”我看向孙兵,“我的意思是再麻烦一下地方公安,帮忙找到这个人,另外你再仔细看一下这个背景,能不能看出这是什么地方?”
    孙兵看了半天,摇头,只好把队里的人都叫了过来,不一会电脑前就堆满了陌生面孔,我被挤得有些透不过气来。
    好在努力没有白费,其中一个人认出了这个地方,准确说是认出相片更远处一个若隐若现的小镇。
    他说,这是他们阿里县的普兰镇。
    “确定吗?”
    他想了想,然后摇头,“就是太远看不太清楚,不过挺像的。”
    通过打印设备将相片打印出来,然后放进衣兜里。
    当我再次将相片从衣兜里掏出时,我和米娜已经站到了普兰镇远处的这条马路上。
    我让米娜帮我看看,像不像。
    看完,米娜点头说挺像的,尤其是那边的电线塔。
    远眺。
    出现在我视野中的电线塔果真和相片里的一模一样,其它景物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当时天晴,而现在天很阴沉,而且冷风阵阵。
    “你说,郎琛为什么来这个普兰镇?”
    “会不会因为唯薇?”穿着防风服,戴着口罩和墨镜的米娜大声回道,猜测,“郎琛抓走凶手到现在有几天了吧,对凶手的惩罚应该已经做完了吧,他的目的不是要为唯薇报仇吗,这里会不会是唯薇的家乡?”
    “肯定不是,唯薇不是本地人。”
    “那就是……”米娜继续猜测,“琛哥第一次遇见唯薇是在这里。”
    “不管怎样这地方对郎琛而言绝对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我看了看时间,然后拽着米娜顶着风向前艰难走着,“咱们只能把这放在这儿了,前面路不好走注意点脚底下。”
    走过这段路后不久我们就进入了普兰镇。
    虽然有房屋做掩体但风并没有因而退缩,反而更狂妄。
    普兰镇很落后。
    就我家乡而言更像是一个稍大一点的村子。
    四面环山,镇子不远处有一条河,使得这里的空气更冷。
    “那边有人我过去问问。”
    米娜一溜小跑,跑到坐在墙根下避风的几个老人,问他们有没有见过相片里的这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