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部分程序员都不具备敏锐的市场眼光,互联网公司中程序员出身的高管是有,可是管理和市场出身的高管更多。
杜嘉逸成立内部孵化器,支持公司内部不管是程序员还是管理人员创业,最大的原因是想要挖掘公司内部的潜力。
逸嘉网络在不断地扩张,招聘信息从来都没有下线过,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工程师进入逸嘉网络。从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中,总归是诞生一两个天才,这个位数的天才,就足够给予逸嘉网络庞大的付出了。
有冲劲的,不过是少数,成功了,身上也会有逸嘉网络的烙印。失败了也没关系,回到逸嘉网络也能够好好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毕竟拿着公司的钱失败了,对公司还是有一些亏欠的。
别说杜嘉逸满是心机,公司管理,本身就是规定明确的阳谋,对君子不对小人。小人,属于法律制裁的对象。
第三百八十五章 独角兽()
在另一个世界里面,微信企鹅属于同一家公司,两者的竞争属于内部竞争,不管结果如何,肉都是烂在同一个锅子里面。
杜嘉逸先知先觉,只是觉得微信这个模式非常厉害,就让逸嘉网络的项目组提前开发了。谁承想到企鹅和逸嘉在社交上面结了恩怨,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微信就顺势上线,开始和企鹅这个原本同源的软件开始了直面竞争。
广告宣传、逸嘉微博用户导入,给微信带来了庞大的用户。那么怎么把这些用户留下来,就得看微信自己的能力了。
用过企鹅的人想必都很清楚,企鹅几乎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和企鹅客户端绑在一起。从企鹅音乐、各种游戏,还有各种颜色的砖、会员。
企鹅的客户端看起来太过于臃肿了,很多服务用户根本就用不到。企鹅是不是的弹窗,宣传效果是巨大的,可是对于挑剔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对用户心理的一种践踏。
对着企鹅成为了即时通讯的老大,国产国外的一种通讯软件都死在了它的铁蹄下。企鹅国际化一直都不顺,在国内又竞争对手,整个研发都非常拖沓。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更新,却都是修修补补,并没有什么实质上面的改观。
微信走的是极简的路子,除了一些必要的功能,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全家桶。国内公司有个特别不少的习惯,总是习惯搞个全家桶。装个企鹅,电脑里面就会莫名其妙多个杀毒软件,浏览器。
大家都是这么干,算是行业里面默认的传统。可是微信一开始就是强调用户体验,一切以用户体验为前提。全家桶无疑是给用户带来很多烦恼,微信直接就摈弃了这一陋习。
企鹅出现了那么长时间,加了无数的好友,工作上的、学习中的,还有非常多的陌生人。微信则是偏向于私人,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一处安静的地方。
一亿三千万的注册用户!
这就是微信第一天24小时的成功,惊呆了国内外关注的公司。
远在申圳的小马总一整天都不太好,只是保持沉默不说话。
微信的耀眼成绩,让小马总无名地有些遍体寒冷。企鹅的核心就是即时通讯,微信的崛起无疑是在斩断企鹅的根茎。
一旦即时通讯死亡,那么企鹅这颗大树上面的枝干、叶子果实都会枯萎掉。当战火烧到了即时通讯领域,马画藤总算是有急迫感了。
“一群废物!”小马总在办公室里面怒骂着。
办公室里面一片狼藉之后,小马总的脸总算是放松了下来,接着就是召集了全公司的管理层开始开会。
微信带来的威胁太过于庞大,让马画藤胆战心惊。
杜嘉逸对于微信初次登场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之后还有微信公众、微信表情包彪悍的功能上线,到时候企鹅的困难还有艰难。
企鹅的市值多少?
07年的时候,大概在千亿美元,包括了核心通讯社交业务与捞金神器的多款爆红游戏。
逸嘉网络先是在微博上面力压企鹅,把企鹅微博给送回了老家。接着逸嘉网络有推出了语音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直接瞄准企鹅的核心业务。
更加耀眼的逸嘉网络的市值究竟能够到达多少?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逸嘉网络每一款产品都有上亿的用户,这就产生了一个集聚效应,用户就会产生强烈的粘性。从长时间的调研来看,使用逸嘉网络产品的用户很少会弃用。”
在《经济观察报》中,首都财经大学的教授从侧面给逸嘉网络一个描绘。
“从美利坚互联网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交绝对是互联网下个阶段的热点。逸嘉网络在微博和微信上的布局,牢牢抓住了社交这个最为关键的点。”
“最重要的是,微信非常注重在移动端口的。微信很多功能是非常适合移动端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信移动端口的用户要比电脑端口更加庞大。”
首都财经大学的教授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逸嘉网络和微信的评价非常客观的。如果杜嘉逸能够看到他对微信的评价,估计会怀疑这个家伙也是穿越过来的。
微信原本就是为了移动端口开发的,移植到电脑端口之后,有些看起来就显得怪怪的。就明显的就是摇一摇功能,在电脑上面是非常鸡肋的点一点,互动性就要差一些了。
“在以企鹅为核心的抗议联盟面前,逸嘉网络给出了一份非常完美的答卷。”
微信的成功,让不少风投机构调高了对于逸嘉网络的评价,估值也从三百多亿美元,直接翻倍到了六百亿美元的地步。
科技媒体在形容逸嘉网络的时候。最常提及的一个行业名词叫做独角兽,所谓的独角兽就是估值达到10亿美金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概念来源于美利坚的硅谷。
独角兽这个概念一般都是在企业曝光融资的时候才会使用,其实这或许只是融资企业对外的一个包装名词,独角兽意味着迈入了10亿美元俱乐部,也就成为了一家明星互联网公司,媒体会更乐于报道,而企业也能由此获得更多的关注。
事实上,在国内,做一家10亿美金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可能是很多创业者毕生追求的梦想,也可以说是执念。因为独角兽便意味着凤毛麟角,也从一个侧面正面了这家创业公司已经获得了创业阶段的成功,并且企业也已经在行业里具备了广泛知名度。
逸嘉网络还没有对外融资过,却凭借着耀眼的光圈,成为了全世界范围里面最大的独角兽,被无数的风投和基金看好。如果杜嘉逸愿意让逸嘉网络融资上市,可能会成为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
杜嘉逸真的不着急,微信还没有到达顶峰,逸嘉网络的估值还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逸嘉网络通过融资的方式自我发展,它的上市,只可能是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通过上市来达到质的变化。
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物专访()
ps:谢谢冰山雪源大大的四张月票。
财经大学教授的文章,无疑是引爆了公众对杜嘉逸的兴趣。
杜嘉逸原本还是有些名气的,在微博成立之初,他是非常乐意发些微博,和用户互动互动。特别是经常有些反馈粉丝的转发抽奖,全套的口红、高档的手机耳机,这让粉丝对杜嘉逸的评价非常之高。
更有甚者,公然喊杜嘉逸为老公,在不知道粉丝是恐龙还是美女的情况下,杜嘉逸还是有些惶恐的。
不过,杜嘉逸的名气也仅限于此了。
因为当初和刘雯淇的绯闻,进行绯闻报道的橙子报社被张钊给砸掉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就不太敢报道杜嘉逸的事情。
可是逸嘉网络和抗议联盟大打出手之后,话题在网络上面不断地发酵,让更多的民众想要了解到杜嘉逸的信息。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报纸非常客观的报道之后,逸嘉集团没有什么反应,一大帮闻着肉味的媒体杂志就好像是疯了一样,连着几天的头版头条都是杜嘉逸。
杜嘉逸流传在外的照片不多,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封面照,所有的报道内容基本都是集中在逸嘉网络和整个逸嘉集团。
实际上,杜嘉逸只接受过一次专访,还是一位美女记者的专访。
郭小仪已经是华东日报社的外派记者,主要是负责一些社会新闻的采访,算是整个记者阶层当中的底层。
不过能够在华东日报社如此庞大的报社中担任记者,已经是同期毕业生中比较出色的了。
郭小仪永远都记得,当初如果不是杜嘉逸同意了自己的专访,自己也没有机会从实习生中间突围出来,成功转正。因此,郭小仪是非常关注杜嘉逸和逸嘉集团的。
有关于杜嘉逸话题非常火热,不过讨论基本都集中表面,对于杜嘉逸个人的深度刻画并不多。杜嘉逸很少会在公共场合发表讲话,也没有什么逸嘉集团内部语录流传出来,因而整个人的形象是非常空洞的,只是停留在他的成功之上,或者说是逸嘉集团的成功之上。
郭小仪想描绘一个更加真实的杜嘉逸,与那些普通空洞无物的报道完全不同。
郭小仪联系了杜嘉逸的秘书艾瑾萌,上次的采访也是她安排的。郭小仪把自己的想法和艾瑾萌说了说,艾瑾萌觉得郭小仪的想法还是非常不错的。
逸嘉集团事务千头万绪,杜嘉逸很少有时间在网上和网友互动,逐渐成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企业家,这种形象是杜嘉逸所排斥的。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贴近普通人,才能够收获绝大数人的认可。这是一个偶像的时代,庞大的粉丝能转化成企业巨大的推动力。
就如另一个世界的乔帮主,某种程度上,他和苹果高科技的形象定位是结合在一起的。有些人是果粉才成为乔帮主的粉丝,而有些人则是由乔帮主的粉丝转变为果粉。
杜嘉逸很乐意有媒体能够为自己塑造出一个代表成功励志的形象,不过媒体杂志参差不齐,保不齐自己一句无意的话会被他们过度解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杜嘉逸平日就比较抗拒媒体采访。
郭小仪之前的报道杜嘉逸也看了,文笔水平相当不错,基本没有改变杜嘉逸的原意。在杜嘉逸表达的基础上,郭小仪将杜嘉逸的原话进行了润色,独家报道做得相当成功。
“我需要做些什么?”杜嘉逸问道。
郭小仪看了杜嘉逸一眼:“不需要做什么,我就跟着你一天,搜集足够的素材就可以了。”
杜嘉逸原本以为访谈一下就好了,谁知道还得被郭小仪跟一天。
郭小仪很确定地说道:“只有知道你每天都做些什么,我才能够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形象。”
要是谈起文学写作,杜嘉逸还算是有些发言权。可新闻通讯写作和一般的写作可不同,郭小仪更加专业。
杜嘉逸还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光辉形象的,破天荒地一大早就到办公室了,却发现郭小仪根本就没有到。
郭小仪过了八点半才姗姗来迟,一进门就在办公室里面坐了下来,撑着脑袋盯着杜嘉逸,把杜嘉逸都给看毛了。
“这就是你说的人物专访啊?”杜嘉逸实在是受不了郭小仪迷妹一般的眼光。
“通讯报道需要真实,只有看到你真实的生活,我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