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还是社会锻炼人啊。杜春燕感慨道。
被杜嘉逸一说,杜春燕还真是舍不得女儿小小年纪就出国念书。
坐在电脑面前和男同学聊着天的贾豆豆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就差点中考之后就出国,和心爱的男同学劳燕分飞。
第三百六十九章 舌尖()
逸嘉集团事情繁多复杂,在家里面呆了三天,初四的时候,杜嘉逸就乖乖地去公司了。
艾瑾萌没有回家,一直都在公司里值守。当初她高中毕业是考上大学的,可惜家里面不同意,非要给弟弟留着钱念书,艾瑾萌才不得不出来打工。
从此以后,艾瑾萌就再也没有打过电话,家里面也以为自己的女儿不存在了。
杜嘉逸给艾瑾萌带了新年礼物,算是过年没有陪她的补偿。
“这些都是最近积累下来的文件,需要你过目签字的都做好了记号。”艾瑾萌捧过来一堆文件。
杜嘉逸有三个秘书,朱烨专门负责逸嘉娱乐那边,许晴则是回家过年休假了,杜嘉逸几乎所有的文件处理和上下沟通的事情都压在了艾瑾萌的身上。
“要不给你放个假?”杜嘉逸一边批阅文件,一边和艾瑾萌说道。
“大家都不在,我要是再放假了,你一个人行吗?”
倒不是艾瑾萌小瞧杜嘉逸,而是她太了解杜嘉逸了,性格慵懒,真要是事事亲力亲为,他会在最短的时间疯掉的。
“那就等许晴回来了之后,你给自己放个假,放松放松。”杜嘉逸有些心疼地说道。
“有了女朋友就是不一样,开始嫌弃我了。”艾瑾萌有些泛酸地说道。
“听说那天晚上的玫瑰花和烟火都不错啊~”
杜嘉逸只嘿嘿一笑而过。
艾瑾萌不顾自己的劳累,站在杜嘉逸身后给他捏捏肩。
“苏总回去过年之前把《舌尖上的中国》的成片拷贝了一份送了过来,央视年初一的时候也打过电话,把播放的时间放在年初五,让我们稍微晚些上传到视频网站上。”
杜嘉逸在京城和陈昕谈广告植入的时候,顺便把《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放的事情给确定了下来。《舌尖》虽然是一部纪录片,可是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却是非常深刻的。
特别是在大过年的特殊时期,这种宣传美好、宣传正能量的节目,是非常受到央视欢迎的。央视存在的最大的意义,就是宣传正能量,《舌尖》的理念非常符合他们的标准。
“你联系一下薛如谦吧,视频网站那边稍微晚点上线视频。顺便让逸嘉微博这两天预热一下《舌尖》,别到时候收视率太难看。”
现在早就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就算是在央视,也可能会出现好作品被埋没的情况。多个摄像小组,数个月的拍摄和制作,《舌尖》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杜嘉逸可不想因为宣传因素,让《舌尖》蒙尘。
年初五的晚上,新闻联播之后,央视1套开始播放舌尖的片头。
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共分成七集,片头节选了每集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片段剪辑而成。换而言之,几乎是整个纪录片的精华,涵盖了天南海北的美食,让坐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口中生津。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一个非常磁性的声音传了出来,配合着大气磅礴的祖国河山,让人心中的骄傲喷薄出来。
配音解说可是纪录片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逸嘉娱乐特地找到了京城广播学院的教授,音浑厚深沉,音色稳健,具有智者的韵味,声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经过央视的宣传和逸嘉微博大范围推广,很多观众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面,不管初衷是什么,在一小段片头放过,牢牢地抓住了绝大部分人的眼球。
舌尖第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选取了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赋予食材。
由于选材的广泛性,不管是那个地域的观众,都能够产生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其他地域的故事,也有足够的新鲜感。
当然了,舌尖上的中国,最为核心的就是地域美食。
香格里拉的松茸,被当地百姓做成了酥油煎松茸。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扑鼻而来,就算是隔着电视机屏幕,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最为简单烹饪方法塑造的美食神话。
南方的笋,春笋有春笋的做法,冬笋有冬笋的制法,黄豆酸笋小黄鱼,腌笃鲜,满满的是鲜美。
莴笋炒火腿,选肥瘦均匀的火腿和新鲜的莴笋同炒。火腿是三年前用老盐井中的盐腌制,火腿上的脂肪已经氧化成了特殊的美味。
长江流域的藕不好挖,可是做法多样。北湖产藕,北湖人更会吃藕。制作藕夹,藕去皮,切成薄的连刀片,用筷子夹肉馅儿塞入藕内,使肉馅儿能够均匀分布,藕夹入面浆,挂上面糊,油温炸至金黄。
京城的餐厅,开始制作每天最叫座儿的招牌菜…………鱼头泡饼。大鱼头,来自几百公里之外的松花江。取一大锅,不用油煎,用事先做好的高汤煮炖,鱼头在锅里大概炖25分钟,烙饼要刚刚烙好的为最佳,最后大火收汁儿。
浓稠的汤汁,都能够把嘴唇给粘起来,烙饼吸饱了汤汁,香得人魂儿都能够丢了。
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摆出了最为丰盛地菜肴,可是在舌尖面前,这些菜都不够看的了。大鱼大肉的没有舌尖淳朴,丰盛得比不上舌尖有特色,反正舌尖把观众的馋虫都给勾了出来,大滩大滩的口水滴落在地板上。
老年人看的是回忆,中年人看的是经历,青年人看的是美食,少年看的是新鲜。纪录片在国内从来都不是大众题材,可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打动了亿万观众,同时收获了这些观众的芳心。
第三百七十章 吃货攻略()
ps:我是真的回去看了舌尖的前两季,真的是看饿了。第一季的,才是经典啊!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还没有播完,网上尽是相关的讨论。特别是舌尖的官方微博提前放出来的美食图片,让无数网友流着口水转发评论点赞。
一个小时内,微博的转发量高达三百多万,累计的阅读数目过亿,这是微博出现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条微博了。
只要不是眼瞎,都很清楚舌尖火了,可是火爆的程度究竟如何,也没有一个大概的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第三方公布了大年初五晚上的收视率。央视毫无意外地成为了第一。特别是新闻联播过后,《舌尖》播放时候的收视率,都快赶得上春晚了。
随着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崛起,央视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除了传统的新闻联播,春晚这些充满着明确意味的节目,其实在电视剧、综艺节目,甚至是访谈节目,和自由的地方台比起来,央视都差得很远了。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广告价格和收视率上面,特别是在南方,充满北方味道的央视收视率持续走低。可是《舌尖》的播出让央视都震惊了,几乎是全民观看的狂潮,排名后面的几个地方卫视加起来,都没有昨晚央视的高。
以常规来说,春晚之后,央视的收视率会陷入一个小低谷,各个地方卫视则趁机推出各式各样贺新春的节目,抢占收视率。可是舌尖的出让,让央视强势回归,一览纵山小。
有了第一天的成功,央视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宣传,舌尖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在大年初六播放。
每年春晚的时候,主持人总是以为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是吃饺子的,让不少人心里面不舒服。国家很大,就算只是豆浆是咸味还是甜味,都能够分出两派来。可是舌尖以其超强度的包容性,非常客观地把各地的美食给描绘出来。
舌尖丝毫没有避讳各地的差异,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如果说第一集的超高收视率可能还存在着新鲜感,那么第二集持续的高收视,让业内人士很确定《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成功了。
对于央视来说,第一季舌尖给他们带来的不止收视率,更多的是思维上面的变化。各地的上星卫视很早就开始直播分离,加上商业运作,买得起热播电视剧。央视体制相对死板,也尝试过直播分离,可是提供电视剧制作和综艺节目制作的公司,本质上是央视分离出去的,运营模式一脉相承,并没有重大的改变。
逸嘉娱乐最先制作出来的《好声音》,让番茄卫视拿到了巨量的广告费。舌尖更是让央视在过年期间有一款爆红的节目,至少在一周内保持超高的收视率,这就几天的广告费,抵得上同期一个月的营收了。
央视内部已经在讨论,把逸嘉娱乐作为第一批合作公司中的一员。别的不说,从经济利益上考虑,逸嘉娱乐都是第一选择。
除了经济效应,舌尖的播出还带来了非常强大的社会效应。
京城大学著名的学者在报纸上发文,揭示舌尖成功的原因: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它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
中华早报给出了专栏评论:《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更多的是讨论还在网络上:
“舌尖就是一部吃货的全国攻略,要是有大神把时间节点整理一下,可以从年初一吃到年末!”
“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满满的都是诚意。”
“强烈建议央视换个时间播放,每天都是晚上吃过晚饭之后放,看完了又饿了。再这样下去,这个寒假是要胖十斤的节奏啊!”
“深夜放毒,毫无人性!”
“舌尖吃货攻略已经做出,大家快看我微博置顶啊!”
“……”
“……”
舌尖成为了过年期间最为火热的话题,除了每天按时播出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每天还会更新拍摄过程中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大受欢迎的菜肴制作方法,让不少人大呼过瘾。
短短三天,微博的粉丝量已经超过了五百万,这都抵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