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妨,这是有大作用的,在战场上,哪怕有十几个火炮,只要打出实效,那就足以对阵杀敌了。几万两银子值得,让他们再接着研究吧,要是能再造些火枪什么的就更好了!”柳心给王徽和几个洋人吃了定心丸!
    简单收拾下现场,众人一起返回了城内。
    柳心派人从秦家拿出了一千两银子,给几个洋人当作奖金分了下去,让他们接着搞好研究。
    几个洋人乐坏了,他们在大明生活这些年,自然知道到手的几百两银子能购置好多东西,可以在府城潇潇洒洒的生活着,而且看柳心的意思,如果他们再把火枪制造出来,可能还会有更高的奖励,自然一哄而散,接着去搞研究了。
    柳心和王徽回到杂学院,把秦富找来,一起商量下火器的事情。
    秦富最近也回到府城,他除了在威海卫任职,同时指挥署和军器局也都有差事。
    对于新式火炮的成功,秦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琢磨着秦家怎么在火器上插上一脚。
    在商量中,柳心想起自己在京城还有个火器坊,当年和太子合伙办火柴厂的时候,养了一个洋人尼克,而且给他出钱建了实验室,应该在火药方面有些成果了。
    秦富和王徽听到柳心还有专门研究火药的人,都来了兴致。
    柳心又凑了五万两银票,交给王徽,让他们商量着造出几十架火炮。
    火器是秘密武器,离不开军队的支持,几个人又把戚兴国找来商量。
    最后决定,在登州的西郊,专门建个场地,作为火器工坊。
    王徽在杂学院军事和机械学科安排几个搞军事机械的学员,秦家抽调来几十个年轻的子弟和下人,大家在这里跟着打下手也学技术。军器局挑几个骨干,戚思威也带着几个人参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既然大炮能够造出来,真要是和满清开战,这可是对抗骑兵的利器。众人商议后,决定戚家军和秦家联合成立一个火器营,由秦富和戚思威负责。
第285章 见与不见() 
柳心在登州驻扎后,忙了一段时间正事儿,比如练兵的事儿,火器营的事儿,还有流民的事儿。
    等把事情都安排妥当了,柳心长舒了口气,又觉得心里有些空荡荡的。
    这一年的折腾,可结果呢,和克鲁还是没修成正果。也不知道克鲁现在怎么样了,朝廷给封了景恭郡王,柳心还没等克鲁那边派人进驻郡王府,就被崇祯打发回山东了,两个人的事情又开始慢慢无期。
    想想,又是很久没见到克鲁了,柳心心里乱糟糟的。
    趁着空闲,柳心躲到书房,想给克鲁写封信,可下笔千言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不自觉地把后世仓央嘉措的那首《见与不见》写了出来: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
    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写完后,柳心的心里更不舒服了,把这宣纸叠好,索性出去转了转。
    哪想到等晚上回来时,这首诗不见了。
    柳心敲敲脑袋,有些恍惚,难道是自己的记忆力太差了?放到哪里了?可是自己记得明明是没有收拾起来呀?
    柳心问了家里的几个人,也没人知道这事儿,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东西,没找到就算了,柳心也就不在意了。
    可哪曾想这首诗竟辗转千里,一个月后到了克鲁的手里。
    当天柳心进了书房,锦衣卫就盯上了。不知道柳心在里面写了些什么东西,但锦衣卫的任务就是盯着柳心的一举一动,随时发现报告。
    看到柳心进书房里呆了两个多时辰,番子就觉得这里面可能有事儿,看柳心出去了,还四下无人,就潜入书房,看到桌子上放了叠好的一沓宣纸,还以为是什么书信,于是赶紧顺手牵羊给拿走了!
    盯梢的番子也没看是什么内容,赶紧给头目送去。
    头目瞅了一眼,看是一首诗,也没有明白其中的深意,还以为暗藏着什么玄机,赶紧装好往京城里送。
    可这过程之中,塔木在关内安排的人,正好也赶到了登州这儿,恰巧碰上了锦衣卫。听到他们谈论是柳心写的东西,便觉得不好,于是和锦衣卫大打了一场,半路截了胡,才把这东西拿到手。
    东西转到塔木手里的时候,塔木看到居然是柳心写的情诗,于是赶紧偷笑着传给了草原克鲁。
    克鲁自从拿到这首诗,就没舍得放下,隔一会儿就拿出来看看,然后一个劲儿傻笑。
    吃完午饭,克鲁刚把这首《见与不见》拿出来,外面有人进来禀报:“大汗,木布木泰又来了!”
    “这个女人!”克鲁用鼻子哼了一声,把诗放到锦盒,才开口让人进来。
    “参见大汗!”
    “福晋免礼,请坐吧!”
    “大汗,何必叫福晋,这么生分,咱们都是蒙古人,我科尔沁也是漠南的部落,和大汗颇有渊源。大汗还是叫我大玉儿吧,呵呵呵!”随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一身盛装穿着火红衣裙的木布木泰笑盈盈地坐在了克鲁的对面。
    如果柳心在场,听到这称呼,一定会大吃一惊,这不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大玉儿吗?
    “福晋客气了,您现在已经是皇太极的福晋,可不再是科尔沁的格格了。”
    “大汗看来还是对我大清很不了解呀!不过皇上对大汗却很是看好。如果大汗能和大清联合,对抗大明,大汗的好处还是很多的,金钱、美女、草原、牲畜,包括关内的城池,我大清也能和大汗共享。”
    “皇太极登基当了皇上,我也不应该称呼您福晋了,得叫您一声皇妃娘娘了,克鲁失礼了。”
    “大汗,还不是都一样。您要是乐意,也能自称皇上了,不过我还是喜欢大汗这称呼,我也喜欢您称为福晋。”
    大玉儿说着脸色红了红,有些许羞涩,也似是暗示着什么。
    “哈哈哈!”克鲁大笑几声,掩饰着大玉儿的羞涩,同时也算打个哈哈过去了!
    大帐里半天才说句话,气氛很冷情,又熬了半个时辰,大玉儿才脸色有些惨白的从克鲁的大帐中出去。
    “这克鲁真不识抬举,难道要皇上的计策落空,我到这儿都有半个月了,他居然一点儿心思都没有,今天我已经表现的这么明显了,他还在装傻充愣,气死我了!”大玉儿领着两个侍女回到了租住的大帐,一回来就摔了两个杯子,冲两个侍女吼了起来。
    也不怪大玉儿心烦。这次她是带着皇太极的命令来拉拢克鲁的,大玉儿是草原上的一颗明珠,被科尔沁人捧在手心儿上。
    后金在去年终于把国号改成了大清,皇太极也做了大清的皇上,大玉儿现在被封为宸妃。
    大玉儿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知道皇太极并不是一个好色的人,以色侍君并不能长久。
    大玉儿和她的姑姑哲哲不一样,她渴望权力,不甘心做个花瓶,想做皇太极的左右手。所以当皇太极隐约的提出,要她来蒙古规劝克鲁,要和大清一起共同对付大明的时候,大玉儿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皇太极为达目的把自己的妃子奉献出去都毫不在意的做法,大玉儿并不计较的,相反她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把克鲁拉拢过来,她在皇太极那儿就有了位置。
    所以,大玉儿以皇妃的身份返回科尔沁,又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归化城,拜见了克鲁。
    现在克鲁和皇太极还没有直接的矛盾,而且大玉儿本身来自科尔沁,都是草原上的人,还谈不上有生命危险。
    大玉儿对自己的美貌是十分自负的,她知道草原上的男人没有不喜欢她的,克鲁也不会例外。
    可谁知,到这儿半个月了,克鲁对她不冷不热,都是生硬的叫着福晋,而她已经纠正好几次,可以叫她大玉儿,克鲁都没有答应,今天她在克鲁的大帐熬了半个时辰,克鲁也没有什么亲近的举动,甚至还反复强调她已经有了大妃卯木儿,世界上任何女子都比不上他的大妃。
    大玉儿踉踉跄跄的从大帐出来,心里恨透了这个卯木儿。
    她也奇怪了,听说连归化城里的人,也从未见过这位大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绝代佳人哪,难道比自己还美。
    “娘娘,大汗派人送东西了。”
    “什么,送东西来了?”大玉儿正在发脾气,听人禀报说克鲁给她送东西了,不禁顿时大喜过望,看来克鲁还是在意她的。
    “福晋,这是大汗让我拿来给您看的。”一个侍从进来,递过来一张叠好的宣纸。
    “这是大汗的书信?”大玉儿有些惊讶。
    “不,大汗说,这是卯木儿大妃给大汗写的书信,让福晋学学,以后也给皇太极讲讲。”侍从说着把宣纸打开,放在大玉儿的面前。
    “见与不见……”大玉儿一字一顿地把整首诗读完,不禁脸色铁青,她到现在还怎么能不明白克鲁是什么意思?那就枉费了她的聪明心思了。
    “好,拿回去吧,请转告克鲁大汗,我木布木泰今天就返回科尔沁,告辞了!”
    在克鲁笑眯眯地把《见与不见》这首诗珍藏起来的时候,大玉儿气冲冲地离开了归化城。
第286章 红娘子遇到大玉儿() 
在大玉儿去蒙古拉拢克鲁的同时,大明发生了一件大事:松山之战明军战败,总督洪承畴被俘。
    曾经明蒙联军给了皇太极致命的打击,缓了三年后才恢复了些元气,皇太极不敢贸然出兵,可是观察了几年,发现克鲁在蒙古草原还在养精蓄锐,统一了漠南后,逐渐向漠北和漠西延伸。
    如果克鲁和明朝再联合大军,皇太极还真得掂量掂量!可看来蒙古和后金没有动手的意思,这让皇太极松了口气!他趁着克鲁想自己壮大,顾不上后金和大明的形势下,赶紧在明朝身上撕下一块肉。
    后金在国号改为大清后,皇太极把矛头对准了大明,清政权机构日臻完善,国力军力都有很大增长。但是它的地盘,仍限山海关以东。而且在这个有限的地盘中,还有几个明军困守的据点,比如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山海关等等,这些据点是清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统一东北并把势力扩展到内地,必须拔除这些据点。为此,皇太极下决心要攻克山海关和锦州,打通去往关内的交通要道。
    这几年关内大旱,民生凋敝,好在有秦家的番薯给撑着,百姓死的并不多,可是边镇的人心还是涣散了。
    边镇的粮草器械不如以前那么充足,军将们的心思就不单纯了。
    流寇四起的时候,朝廷会抽调一部分边军在关内围剿。由于朝廷的政策时时变换,有时抚有时剿,今天流寇没了,明天又起来了。加上诈降的的时候偏多,即使在孙传庭和秦明武把李自成赶出了关,后来秦牧又安抚了一个王小虎,消除了两个心腹大患的情况下,这些年还是牵扯了很多兵力。
    在边镇兵力不足,士气低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