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奇女子-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尔达从外面急匆匆地闯进来,向克鲁道:“主人,刚接到消息,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领兵一万,远征我们察哈尔,现在距离察汉浩特已经不远。”

    “啊,皇太极又来进攻了!”哈尔丹一声惊呼,这可是皇太极第三次远征察哈尔了。

    “皇太极一定得到了父汗去世的的消息,害怕我们做大,才急匆匆来进攻的。”刚有些醉意的克鲁,在听到皇太极进攻的消息,头脑一下子清醒过来。

    “主人,我们得积极应对,多尔衮他们都善于用兵,而且他们手下的骑兵战力还很强!”蒙克道。

    “多尔衮他们虽然只是率兵一万,但都是精兵,特别还有大部分骑兵,实在是不容小觑,谁知道后面有没有大队人马!”克鲁分析道。

    克鲁这边虽然部众很多,但是真正的武力值还不是太高,骑兵也只有几百。

    漠南一带不太平,部落纷争牵扯了大部分兵力,现在可供出击的人马也就有两三万,还都是步兵。

    哎,情况不是太乐观。

第199章 联盟() 
秦牧坐在俞云博的对面,端起茶杯慢慢地饮着茶。俞云博手里拿着封信,仔细地看了又看,半天没吱声。

    “俞将军,你也看到了,这是克鲁师傅的亲笔信。皇太极要向塞外进攻,克鲁来信的意思很明白,如果咱们两家合作就能给后金以重创!”秦牧放下茶杯,对俞云博道。

    “秦大人,我当然知道,可是,唉!”俞云博叹了口气。

    俞云博到边镇驻守,他也心知肚明,这是秦家和孙传庭出的力,而且这里面还有蒙古塔木那边的人情。

    到边镇以来,自然和秦牧成了朋友,而且也接触过塔木,都是自己人。塔木在陕西能随便出入境,自然有俞云博的功劳。

    现在秦牧把信直接拿给他,他怎么不明白是因为相比较而言,秦牧和他关系更亲密一些,要不秦牧会直接把信送给孙传庭。

    可现在的一个问题是,边镇在这儿驻守的目的:防后金是一方面,其实以前主要防的还是塞外蒙古。

    天启年间,明朝为了安抚蒙古,只要蒙古向明朝称臣,就会获得“市赏”。林丹汗当年西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右翼所拥有的“市赏”,但崇祯帝继位后,觉得蒙古是喂不饱的白眼狼,就把“市赏”取消了,林丹汗派使者去索取,结果被杀了。

    林丹汗一怒,大举进攻大同镇,杀了大同军民数万人,差点攻占大同。

    崇祯二年,明朝不得不恢复了”市赏“,不过林丹汗在崇祯四年崇祯五年还是连续犯边,明朝的“市赏”就变得或有或无,来求取不犯边就有,两边一开战就无。这几年,林大汗兵败去青海,明朝就把“市赏”取消了。为此,林丹汗即使在青海,也向大明袭扰了几次,表达不满。

    多年的冲突,双方损失很多,也是恩恩怨怨颇深,可是林丹汗死,克鲁在塞外已经有了很大的势力,克鲁和秦家有了过命的交情,而克鲁又是林丹汗的儿子,这实在是太复杂了!

    俞云博知道克鲁是朋友,可是在大同宣府等各大边镇,蒙古还是大敌,现在如果要公开支持克鲁,恐怕朝廷很快就要治自己的罪了。

    可是克鲁的信里写的很明白,这件事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实在是个很难决断的事。

    秦牧看俞云博眉头紧锁,久久不语,不禁开了口:“俞将军,我也不是逼着你马上表态,只是咱们先商量一下。于私来说,克鲁的为人以及和我们的关系,你也知道。他帮过咱,咱们对这件事就不能不管。于公来说,这也是咱们以后和蒙古合作的契机,当时林丹汗和咱大明合作,不过是想占些便宜,还经常出尔反尔,双方纠葛太多,可是现在不是林丹汗,而是克鲁师傅,他为人很好,是很讲信用的。如果此次达成合作,对我们大明的好处是更多的。”

    “秦大人,我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可事关重大,我不好决断呀!”俞云博叹了一口气道。

    “咱俩商量一下,一会儿找下孙总督,咱们再上表让朝廷定夺。蒙古和后金那边的仗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完的,还有时间,现在只要做到两不相帮,不给克鲁添乱就行!”秦牧解释道。

    “好,我们去找孙总督!”俞云博听秦牧这么一说,也就释然了。

    秦牧和俞云博来到了孙传庭的总督衙门,三个人在衙门里待了一小天儿,第二天一封联名的奏折以八百里加急被送往京城。

    察汉浩特的城外,克鲁亲率三万人马从归化城赶了过来。

    克鲁把哈尔丹留下驻守归化城,把蒙克派出盯着漠南各部的异动,免得后金一来,他们再趁火打劫,当然还要盯住额哲母子。

    安排完内部的事,他又给关内写了封信,才调动人马启程。

    三万部众,包括五百人的骑兵,还有二百人的火枪队,拉了两门重炮浩浩荡荡赶到察汉浩特。

    归化城的人马和巴林这边的人手汇合后,克鲁又进行了一番调整和部署,这才严阵以待多尔衮的一万精兵。

    此时后金的队伍也正在开着会议,多尔衮、岳托主张快速进军,以雷霆之势速战速决。而豪格和萨哈廉则主张徐徐图之,稳扎稳打,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各不相让,最后不欢而散,队伍依旧慢腾腾地前进。

    这第三次远征察哈尔,是皇太极临时的决议。

    皇太极和林丹汗真是一对死对头,他们是同龄人,正是四十多岁的好年龄。皇太极接到林丹汗的死信儿,大吃一惊,心里似乎有些失落。

    斗了这么多年,突然把人斗没了,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虽然皇太极二征察哈尔的时候,把林丹汗逼去了青海,皇太极回来的时候还火烧了归化城,但是林丹汗的威胁还在,一直是皇太极的心头大患。

    后金这几年实力增长很快,可是后金内部

    争权夺利的事儿愈演愈烈,多尔衮和豪格都不是一般人,权力越来越大,明争暗斗也越来越明显了。

    皇太极的心里也并不是对他们都放心的,他还想近期不能再对外开战,现在重要的是做好内部巩固。

    可没想到,偏偏在这个时候林丹汗死了,到底此时对蒙古该不该用兵,让他举棋不定。又过了几个月,听到林丹汗的儿子克鲁居然大建归化城,要恢复到林丹汗的鼎盛时期,大有一统蒙古漠南之势,皇太极这才慌了,坚决要把克鲁遏制在萌芽中,可不能再出现一个林丹汗,要不后金想和大明抗衡,又多了一条拦路虎,所以皇太极即刻任命多尔衮和豪格等人带领一万精兵去归化城灭了这克鲁,为后金扫除障碍。

    以往出兵都是由统帅带着自己的部众,可这次四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马,虽然多尔衮是统帅,但只有三千士兵是他的,他还真不能直接下命令,只能四个人坐下来商量。

    这一路,四个人几乎没有达成一致的时候,这都要到察汉浩特了,豪格还是和他对着干,多尔衮的心里很不痛快,对这次出征隐隐有些担心。

第200章 又是秦家() 
孙传庭、俞云博和秦牧等三人联名的折子传到京城,朝堂上又引起一番热议,整日争论个不休。

    已经第三次早朝了,没等温体仁宣布商议下一个议题,王御史就站了出来。

    这老王头别看快七十岁了,可精神头还挺足。一时吹胡子瞪眼睛,引经据典,吊着书袋,开始讲了“市赏”的由来和历朝的做法,斥责崇祯皇上对蒙古撤了“市赏”,而引起林丹汗反扑,实在是皇上之过,大呼要恢复“市赏”,对崇祯又是一番劝诫、力荐甚至都快指鼻子骂了,最后老泪纵横,顿足捶胸:“皇上,祖宗之法不可废呀!”

    王御史表演完,没等回到站班位置,对面的武官集团立刻出来一位指责王御史此言差矣。认为这“市赏”是明朝做的最冤大头的一个事儿,白白搭了银钱,“市赏”尽是民脂民膏,就是因为实行“市赏”才使国库空虚,“市赏”不停,误国殃民,一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样子。

    两伙的支持者很快就杠上了,朝堂又是失控了。

    前几年崇祯对“市赏”的事也是深恶痛绝,可这次孙传庭他们三人上的折子,只是请求联合出兵,抗击后金,根本没提“市赏”的事,也不知朝臣们哪根筋出了毛病,都朝着“市赏”使劲儿了,仿佛朝议的事是“市赏”。

    这朝廷的文臣有个毛病,都愿意指责天子,他们不怕皇上不高兴,特别是御史更以激怒皇上为荣,甚至因为指责被打了廷仗,还会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很有风骨,在天下文人中的地位能直线上升。

    在万历年间,文官都争着被打廷仗,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刷声望,所以变着法的气皇上,以致皇上看见他们就发愁,最后直至不想上朝。到了崇祯年前,这习风有所收敛。把动不动指责皇上演变成了党争的筹码,崇祯也没办法。

    孙传庭他们折子里说的明白,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崇祯还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也不是不明白。出兵这事之所以召开廷议,还不是朝廷没有银子,崇祯让大家议议,主要目的是看看出兵的成本和代价,看看户部能不能想想办法,兵部能不能拿出一个章程。

    可结果呢?户部和兵部没有提银子也没有提打仗的事,而全体都拐到“市赏”的事儿上了。

    “市赏”对和错,根本不是现在该讨论的问题,可下面这些人就在这儿争得面红耳赤。

    崇祯瞅了瞅下面,那些大臣还在吹胡子瞪眼睛,不禁又是一阵头疼,崇祯挥了挥手:“退朝!”

    坤宁宫里,崇祯阴沉的脸,周皇后也不敢吱声,太子朱慈烺规规矩矩的坐在对面。三个人一声不响地吃着饭。

    虽然皇宫里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但说实话,这种沉闷的气氛还是让朱慈烺很难受。因为自从秦明远到了东宫,东宫吃饭的时候就是有说有笑的,以至于朱慈烺都不愿意和父王母后一起吃饭了,只是迫不得已,才不得不在坤宁宫用膳。

    朱慈烺和明远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也长了一些心眼。看见崇祯不高兴,赶紧递过去一杯茶。

    “父皇,您太操劳了,喝杯茶吧!”

    崇祯是个严谨的人,平时不苟言笑,可这几年面对自己宠爱的太子,也会露出个笑脸。

    崇祯点点头,从太子手里把茶杯接过去,轻轻抿一口。然后对朱慈烺说:“慈烺,这两日朝廷上关于和蒙古用兵的事儿,你怎么看?”

    听到崇祯的考问,朱慈烺倒是挺直腰板儿,板着小脸儿说:“我大明和蒙古那是兄弟父子的关系,别提什么市赏,有过矛盾那也是兄弟阋于墙,不过后金哪,那就是一条狼,我们得兄弟联手打狼!”

    “你说的都是什么胡话,什么兄弟,什么狼呀!”崇祯有些温怒,不过心里是有些认同太子的话。

    “这是我妹夫说过的话儿,就是这么个意思!”朱慈烺把秦明远供出来。

    “秦明远,这次联合上折子的秦牧,他们和这事都没有关系,他们为什么这么积极促成用兵?”崇祯一听是秦明远说的,马上联想到秦牧,瞬间脑补了一些东西。

    随即不禁用鼻子哼了一声:“又是秦家!”

    朱慈烺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