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惊天盗墓团-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人过去之后是穿着大黑衣服系着红腰带的矮壮汉子,他们肩上着一根漆黑粗大的长杆,一直延伸到远方,如此过了八十多个人,一个东西闯进我的视线,我猛然惊醒——
  是棺材。一具巨大的红色棺材,几十人抬着,摇摇晃晃……
  我坐起来,有点恍惚,花了一会儿工夫才回想起我的处境。
  外面大风嚎叫,除了更加寒冷,一切如旧。
  我翻个身,背对洞穴而卧。
  肩膀刚刚着地,忽有一阵清幽的脚步声从背后传来。
  心里冒出一层鸡皮疙瘩,我机械地转过身。
  火光摇晃,照不到太远。光影投在岩壁上,摇曳生姿。
  我分辨着那些光影,想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人站在那里,忽而又听见一声叹息。
  我奓着胆子仔细听,声音旋即消失。
  我告诉自己那是幻听,闭上眼睛不再想,可还是把王小红放在枕边的手枪拿在手里。
  那一夜脚步声和叹息声间隔一段时间便传进来,时而很远,时而很近。直到天亮,才终于消停下来。
  风雪依旧肆虐,没有一丁点儿减退。。
  人们都还睡着,篝火熄灭。我悄悄来到洞口,把炭火重新点燃。
  响动弄醒了伊万诺夫,他爬起来,疲惫地笑着。
  随后更多人醒了,朝火堆围过来,火苗跃动在每张无助的脸上。经过一夜休息,大家的精气神恢复了一些。
  我们按照计划分发食物,聚在一起取暖。
  接下来的一整天我们都在等待中度过。
  伊万诺夫惆怅地徘徊在火堆和洞口之间,丢了笔记的他显得无所事事。
  葛央沉浸在忽然间失去父亲和兄弟的悲痛中,坐在葛山身边,不时抹去眼角的泪水。
  罗旺远离我们念诵经文,为我们祈福。
  老胡试着跟别人聊天,但只有王小红偶尔搭理他一次。
  阿米倚着岩壁,闭目养神。
  而我,一直盯着山洞的深处,一遍一遍地回想着昨晚的情景……
  夜晚在绝望中降临,我们按照昨天的顺序各怀心事地躺下。伊万诺夫叮嘱了几句什么,人们便在疲惫中睡去。我打起精神,准备好好听一听那声音到底存在不存在。
  时间流逝,大概夜里十一点多,困倦战胜了理智,我打了几个哈欠,渐渐失去意识。
  就在这时。一阵柔和的风吹在我脸上,掠过我的汗毛。
  我察觉到那是一阵鼻息,猛然坐起来,抬起枪。
  眼前还是只有火焰的影子。我茫然地望着里面,脚步声再次响起。
  绝对不是幻觉,有人在走路!
  可这是南迦巴瓦峰啊!我在这个山洞里听见了脚步声!?
  睡意全无,我扫了一眼其他人,没有一个醒着的,索性重新躺下,用毛毡遮住整个身体,只露出一个头。
  右手握着枪隔着毛毡贴着地面,枪口朝向洞穴深处,全神贯注地盯着里面,确保一旦有东西出来,第一时间将其击毙。
  我想到了葛山的鬼魂,又觉得可笑。
  在惊恐和疑问中我度过漫长的一夜。
  第二天早晨,我第一时间把事情跟伊万诺夫说。
  伊万诺夫思考一阵,道:“看样子风雪不会很快停下,我们有必要对整个洞穴进行探索。”
  经过商量,我、伊万诺夫、王小红、罗旺和葛央五个人进洞探索,其余的人留守。
  伊万诺夫用破布、登山手杖和一瓶燃油制作成几支火把,之后我们带上仅有的武器,朝洞穴中进发。
  它有两米半宽,两米多高,越向内走越规整,就像是一根靠模具浇筑的地下隧道。
  伊万诺夫拿着火把一边向前走一边对我们说:“这种地质状态下形成的山洞基本都是板块挤压时形成的裂缝,后经流水冲击而成,但是很显然。”
  他摸了摸粗糙参差的岩壁,“这里并不曾有流水经过,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它是个人工洞,至少是经过人工加工的。”
  我把火把举高到一面岩壁的顶端,照亮一块漆黑的印迹,“这是火药喷灼的痕迹,谁这么大胆敢在雪山之顶爆破?”
  伊万诺夫笑而不语。
  继续向前走,身后的洞口渐渐缩小,只剩下拳头那么大。再向前,它就变成了一个光斑,而后完全消失了。
  温度随着深度升高。洞穴的长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洞口消失后,继续向前走了大概500米,仍旧没有到头。
  考虑到体力的问题,伊万诺夫决定不再向里面走。
  恰在此时,一个黑色的钢铁家伙出现在众人眼前。
  (本章完)


第161章 雪洞里的铁路
  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架人力轨道车,19世纪欧洲铁路工人亲切地称它为“铁路马车”。
  它有四个轮子,由杠杆、曲轴、齿轮等机械构成动力系统,人工操作,沿铁轨运行,最高时速却可达20公里。
  我早就做好在这里发现一些人类活动迹象的准备,但绝不会是这个家伙!
  怀揣着无数疑问靠过去,我更加惊讶地发现居然真的有铁轨。
  铁轨蒙着一层黄锈,一直伸向洞穴深处。
  “谁在这么高的山上修建铁路干什么?”我惊讶地问。
  “搞不好是有矿藏吧?”王小红说。
  “开矿也不对呀!这么高的山上,怎么往外面运?”我看向伊万诺夫。
  “看来我们必须要一探到底了。”伊万诺夫回答。
  说着,他跳上人力轨道车,抓住杠杆的一端。我们四个随后上去,平均分配在两边,喊着口号分别用力。
  钢铁杠杆在一连串的脆响中突破锈迹的禁锢,上下摆动起来,沉重的钢铁车身缓缓向前移动。
  我们继续用力,摆动越来越顺畅,车速也越来越快。
  这时我注意到,前方的山洞变窄了一些,宽度刚好容纳下车子从中通过。
  磨合与车速使运行阻力变小,五个人有些多余。进入狭窄区域后,我和伊万诺夫来到车前,腾出精力观察前方的环境。
  转眼两百多米过去。温度离奇地上升了至少有十几度,我们热得满头大汗,不得不脱掉羽绒服。
  我怀疑前面会不会直接开到火山里面去。
  这时,伊万诺夫忽然举起手,慌张地叫道:“停!”
  三个操作手慌了神,一齐松开手,车子在惯性作用下继续飞速向前,杠杆自行摆动。
  伊万诺夫三步两步跳到车尾,双手抓住一个扳手,用力扳起。
  脚下传来一阵刺耳的摩擦声,无数火星从车尾喷溅,车子滑行一段,戛然停止。
  我们怔怔地看着伊万诺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火把熄灭。黑暗中我听见王小红拉开枪栓的声音。
  另外的火把很快点燃,伊万诺夫的脸重新出现。
  “怎么了?”我问
  “有具骸骨。”
  “在哪?”我回想起那叹息和脚步声,无比紧张。
  “被我们轧过去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向轨道车后面照,然后跳下去,顺着轨道往回寻找。
  我们跟在后面,不久之后看见第一块骨头。随后,更多的骨头出现,头骨和脚骨分部在铁路两边,一件绿色的羊毛尼大衣被从中间四岁。看得出车子经过之前尸骨是横躺在这里的。
  “是个军人。”我指着他的外套和不远处的钢盔说。
  “能在雪山里挖出规整洞穴,铺出铁路的,估计也只有训练有素的工程兵了。”
  “这里不会是个秘密军事基地吧?”王小红做出专业分析,“山洞的规格符合战备洞标准,此地地势奇高,适合作信号周转中枢。”
  “有一定道理,”伊万诺夫心不在焉地回答道,“但恐怕,真正的目的比这更让人发疯的目的。”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为什么好端端的死在这了呢?这里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为什么没人给他收尸?”
  “也许他负责留守,或者撤退时他落在了后面,或者……”伊万诺夫没说下去,蹲在尸骨上半身,抽出匕首挑开军大衣的上衣口袋,把手伸了进去。
  衣兜很大。他摸索了一会儿,从里面掏出一盒香烟和一个铁酒壶。酒壶上面印着一句外语“Paul·WagnerLieutenant”。
  “我猜的没错,又是德国人。”伊万诺夫道。
  “上面写的什么?”我好奇地问。
  “保罗·瓦格纳中尉。死者的姓名和军衔。”
  “纳粹?”
  “十有**。”
  “这山里也有他们要找的东西?”
  “别忘了我们来这里的目的。”伊万说,“纳粹在鲁朗的活动很可能得到和我们一样的启示。”
  “可这里距离山顶至少还有两千米的距离。秘密不在山顶,在这?”
  “你们看。”王小红指着铁轨下面叫道。
  我们投去目光,看见一把手枪。从外形判断,是二战时德军中下层军官普遍使用的短筒P08手枪,“王八盒子”的原型。
  经过检查,手枪已经报废,但值得注意的是,弹夹空空,死者生前应该进行过射击。
  这在我们心里蒙上一层不祥的阴云。
  我们回到车上,重新起到轨道车,向前进发。
  两分钟以后,另一具骸骨出现。它靠着墙根,穿着一件皮夹克。我们停车,在他的衣兜里找到一本日记,但很不幸,还没等拿出来,它就化成了粉末。
  上车之后,没走多远,又有两具倒在一起的骨骸,我们提前做好准备,轨道车停在他们跟前。
  经检查,两具尸骨一男一女,男的穿着皮夹克,是个军人,女的穿着白大褂,估计是个医生。他们较好地保持着生前的姿势——男的背着女的狂奔,最后双双死在这里。
  他们身上没有能说明问题的东西,但站在他们身旁,我们看到前方黑暗中更多白花花的骨头。
  伊万让罗旺和葛央去发动车子,我们把尸骨台下铁路,步行到尸骨堆中。
  一共是四具尸骨,都是男性。其中三具穿着皮夹克,一具穿着白大褂。这会儿我意识到这不是医生的褂子,而是科研人员的。
  军队,科研人员,纳粹在这里做了什么?
  我们检查了他们的口袋。无一例外都是小刀、香烟之类的随身物品。这证明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并且一开始就有巨大的威胁,他们不顾一切逃到这里,仍没能幸免于难。
  是什么东西让五六个纳粹军人如此狼狈地死掉?
  越来越多的问题累积在脑海里,一片混乱。
  车子开过来,伊万跳上车,道:“尸骨不会有太多信息,我们直接开到终点。”
  随后车子全速全进,一路经过三十多具骸骨,终于到达轨道尽头。葛央扳起拉杆制动,车轮撞在挡板上停下。
  我们更新火把,照亮正前方一扇破旧的金属大门。
  幽幽的暖风从门后吹来。
  (本章完)


第162章 深山监测站
  门由两扇刷漆钢板组成。
  一半完好无损地立着,一半弯曲倾斜。门后很黑,火光照亮一片铁丝网,网下还有几具白骨。
  门前空间很大,靠边停靠着两节小型空车厢。我们走过去,只找到一些细碎的石头渣。
  稍作停顿,我们走进铁门。
  这时我发现那片铁丝网是一道垂降式的安全门,落下大概一半,一旁有一根扳手,一具尸骨抓着扳手倒在旁边,看样子他是想把门关上,但没来得及。
  从铁丝网下钻进去,火把立刻被黑暗吞噬。
  半晌,我才明白,我正身处一个巨大的空间里。和空间比起来,火把就像是一只无助的萤火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