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配是大佬[快穿]-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编看他咳得满脸通红,连忙劝他别再说话,先多喝些水休息休息。
  总之,柳余生就这样从《新公报》报社辞职了。
  不过去金陵的时间还得往后压几天,他要先留在北平把自己的感冒和咳嗽治好。
  没过两天,谢世玉所在的谢家,带着不少古董和行李,成功从上海抵达北平。
  谢家的家底很好,老家原是北平的,柳余生的父亲后来去上海做生意,但在北平的宅子还留着。
  谢世玉早就着人收拾起老宅,如今他和母亲,还有父亲的两个姨娘到了北平完全不乱,让佣人把行李搬上车,他们也坐着车回到老宅。
  在家休整两天,谢世玉和家人打了声招呼,独自一人出门闲逛。
  很快,他就到了一家书店。
  这个点书店里没什么人,谢世玉往里多走几步,视野开阔了才发现在书店最里面,有个穿着长衫头戴礼帽的年轻男人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放着一本书在翻看。
  似乎是察觉到身边有动静,他合上书看了谢世玉一眼。
  谢世玉目光一瞟,发现他手里的书是《梦溪笔谈》,就知道自己应该没找错人。
  他往里走了两步,寻找着书架上的书籍,很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山海经》。
  “请问书店哪里还有凳子?”抽出书后,谢世玉礼貌问道。
  柳余生瞥他一眼,“在拐角。不对,是左边。”
  他现在面色红润,根本不像在报社时那样满脸病容。
  柳余生蹙眉,似乎是觉得有些麻烦,又不想在书店里看书了,“那算了,我直接把这本书买下来就好。”
  转身往书店外面走,把手上这本《山海经》付完钱就离开书店。
  他出了书店后,慢悠悠走着,偶尔还在周围的小摊子上逗留。
  没几分钟,柳余生也从书店里出来,左右张望一眼,就发现了谢世玉的踪迹。
  他从容走到卖煎饼的小摊子前,“老板,来一份煎饼。”
  “好嘞,您稍等。”老板声音响亮。
  很快,柳余生拿着煎饼,边走边吃,跟在谢世玉身后。
  不久,两人先后走进一处极隐蔽的小巷子里。
  确定周围没有人,谢世玉才缓缓转过身,笑道:“夫子同志,你好。”
  柳余生脱下帽子致意,“夜鹰同志,你好。”
  两个互不认识的人顺利接上头。
  柳余生要离开北平,前往金陵执行潜伏任务。而谢世玉是来接替他工作的人。
  谢世玉摆正脸上神色,此时的他完全没有了当日在百乐门的轻浮,“夫子同志,辛苦你了。金陵现在已经是我们老对手的大本营,你进入金陵潜伏困难重重,还望多加小心。”
  果党的最高行政机关就设在金陵,要在那里开展地下工作,可以说是危险重重。
  柳余生笑了下,“组织对我在北平的表现还满意吗?”
  谢世玉回笑,“当然满意。你在北平开展工作之顺利,我也是有所耳闻的,这一次我到北平,还带来了组织对你的嘉奖。”
  柳余生坦然道:“所以不是我自夸,金陵还真得我这种人去。毕竟经验和资历我都是有的,金陵就算有龙潭虎穴我也敢闯一闯,更何况这不是组织需要嘛。”
  他之前生病,就是为了能顺利脱身前去金陵。
  离开前途光明的《新公报》,去一家刚办的报社工作,自然得拿出让人挑不出错处的理由才妥当,不然容易惹人怀疑呢。
  谢世玉也没再煽情,他勾唇笑了下。
  两人寒暄结束,正式开始交接手上的工作。
  当然,主要是柳余生把他手上的人脉交给谢世玉。
  柳余生是红党在北平地下势力的总负责人,谢世玉年纪轻轻,却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来接他的班,柳余生对组织的眼光自然是信任的,开始好好介绍他手下的几个潜伏小组。
  他手里总共有六个潜伏小组,每个潜伏小组有六个人,其中一个是组长。只有组长能够和他联系上。但这些组长全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你接替我的事情我已经通知给几个组长了,以后这些小组全部归到你的名下。
  至于他们的具体资料,我已经都整理好,迟一些会交到你手里,今天我主要是先和你接上头。”
  谢世玉自然没什么意见。
  开展地下工作,就是要小心谨慎。
  而且那么重要的资料,哪里能够随身携带。
  此外,像邓谦文就比较特殊。
  邓谦文不属于任何小组,他在组织里的资历比柳余生还要高上不少。
  他由北平总负责人直接负责,两人都是单线联系的。
  谢世玉点头示意自己知晓了,“如果方便的话,我想亲自上门拜访一下邓先生。”
  “好,我会帮你联系。”柳余生点头,又道,“还有一人是我在北平潜伏期间发展起来的,能把他发展出来,我们在北平的工作顺利不少。”
  “他的代号,是贪狼。”
  贪狼,北斗七星之天枢星的别称,主掌杀伐。


第137章 民国旧影21
  与谢世玉交接完所有事情后,九月五日,柳余生穿戴整齐,坐火车从北平出发前去金陵。
  他为人谦和,学贯中西,在北平结交了大批知己好友。
  此一去路途遥远,再见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因此前来送柳余生的朋友不少。
  火车鸣笛的声音传来,站台前的人互相往火车上挤。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诸位保重。”
  道别的话已经说完,柳余生和诸位好友拱手,弯下腰提起身边的行李箱,挤上火车,前往危机四伏的金陵,他将在那里开始新的潜伏生涯。
  柳余生离开北平第二天,季斯年也要离开家,重新回去执行任务。
  没过多久,衡玉就得知,药品厂的人已经把有关青霉素的详细资料都收集完毕。
  为了此事,衡玉特意去了一趟药品厂,拿走一式两份的资料,转手就把它们寄给南京国民政府和邓谦文。
  在这个时代,要推广生产青霉素,所需的花销很大。衡玉清楚红党的财政情况,往里面塞了张字条,让邓谦文去银行里取五万美金。
  隔天,邓谦文就收到了一箱书籍。
  有关青霉素的资料就夹在书籍中间,毫不引人注意。
  但当邓谦文一点点翻看资料,了解清楚青霉素的功效后,他的脸色立马大变,激动得双手都在颤抖,险些拿不住手上那一沓资料。
  这种叫做“青霉素”的药,就是一条条活生生的命啊。
  多少前线战士,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战后的伤口感染。如果青霉素的功效真如资料所说,那么伤口感染的威胁就能减少到最小!
  与青霉素比起来,那五万美金都不能让邓谦文分一丝心神。
  邓谦文认识摇光两年了,对方所给的资料没出过半点差错,所以邓谦文丝毫没怀疑这份资料的真实性。他把资料整理好,装在手提包里,出门去找谢世玉。
  谢世玉见到邓谦文时,有些吃惊。
  柳余生是邓谦文的编辑,两人互相登门拜访完全不会惹人怀疑,但他明面上和邓谦文可是不认识的。
  一时之间,他有些惊疑不定。
  “三白同志,你特意登门拜访,可是有什么急事?”谢世玉能想到的理由,就是出了什么急事,让邓谦文顾不上潜伏的注意事项,要马上与他取得联系。
  邓谦文没解释,直接把手提包递到谢世玉面前,“夜鹰同志,你看完里面的资料就知道了。”
  摇光的事情,谢世玉已经全部都知晓。
  他翻看着翻看着,心中的惊讶与激动与邓谦文一模一样。
  片刻之后,他把资料合上,左右走了好几步,这才一拍掌,“这份资料实在太过珍贵,我会马上安排人送回大后方。”
  听到谢世玉这么说,邓谦文才有种尘埃落定,松了口气的感觉,“好,那就麻烦了。”
  谢世玉说:“只是我还有个疑惑,这种神药摇光到底是从哪里得到的。我们组织的人也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国家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了这种药品。”
  邓谦文摇头,摇光非常神秘,手中的力量未必比他所在的组织弱。
  如果衡玉知道邓谦文心里的想法,肯定得说这是自然。
  别的不好说,但像机械图纸、青霉素资料这种,她手里的力量可都是时光赋予的,凝聚着未来数代人的心血与智慧。
  时间就这么缓慢而坚定的,从一九二八年的九月,来到一九二九年的春节。
  元宵节这天上午,庄子鹤敲响季家的大门。
  季曼玉过去开门,有些惊讶,“修宁,你怎么过来了?”
  修宁是庄子鹤的字。
  自从他知晓自己的心意后,就不愿意季曼玉再喊他为有些生疏客套的“庄先生”了。
  庄子鹤脖子上围着灰色的围巾,耳朵被外面的风吹得有些通红,他抬了抬手上提着的几个袋子,“上门给你们送些东西。”
  季曼玉连忙侧开身子,“我惊讶得都忘了让你进门了,外面天冷,进来歇会儿吧。”
  庄子鹤眼里满是温和的笑意,“那我就进来了。”
  底下的动静不小,衡玉从房间里走出来,倚在二楼栏杆那里,笑着与庄子鹤打招呼,“庄先生好。”
  她没下去当电灯泡。
  庄子鹤顺着声音来处,抬头看她。
  彼此都是通透之人,庄子鹤朝她笑了下,感谢她把空间让出来。
  “小妹,在上面站着干嘛呢?快些下来。”季曼玉把热水从厨房里拿出来时,瞧见衡玉站在那,温声问道。
  “大姐我就不下去了,你好好招待庄先生,我还在忙些事情。”已经和庄子鹤打过招呼,衡玉转身回了房间。
  过年前,她手里的工厂结了一次帐,衡玉名下的钱越来越多。但钱这种东西,留在手里不如往外流通,她正在把这笔钱做一个规划。
  比如开个自行车厂、收音机厂。
  这两样东西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在这个时代才刚刚面世不久,所以还存在很多缺陷,但她画出来的自行车和收音机图纸,已经可以规避掉很多缺陷。
  到时候,这些东西可以卖到世界各地,绝对能带来大量利润。
  中午,陈嫂上来敲门,提醒衡玉下去吃饭。
  “大姐和庄先生呢?”
  陈嫂笑,“庄先生邀请大小姐出去逛书店了。二小姐,你说那个庄先生是不是喜欢大小姐啊,庄先生长相俊秀,又体贴大小姐,瞧着和我们大小姐很般配。”
  衡玉失笑。
  连没怎么和庄先生接触过的陈嫂都看出了他的心意,大姐再迟钝,也不至于没发现吧。
  不过庄先生进退得当,并不让人感觉被冒犯。现在季曼玉没抵触和庄先生继续接触,也是对他有一定好感的。
  衡玉想了想,就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吃过饭后继续去忙她手上的事情。
  炮竹声逐渐走远,季曼玉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起她的第四本小说。
  她的第四本小说篇幅很长,讲的是两家人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的兴衰史。
  写这种类型的小说,资料收集不是易事,更何况要把家族的兴衰史融入到时代背景里,用家族的兴衰,来写国家的时局动荡变化。
  这算是她对自己的一次突破。
  她的代表作是《黄粱一梦》,但这本书有些取巧,五四运动的描写正中文人情怀,对后世的描写极为动人,让人心生向往,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因此季曼玉凭借这本书在文坛上声名鹊起。
  但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