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快穿之二十世纪日常-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寿昌没想到都这么着急分家,分就分吧,“家里盖了新房,给老四办完婚事剩下的也就够给老五娶媳妇了。老四每月有工资,又住着新房。你娘说给老大老三每家三十块,除了钱,按人头分分粮食,农具平时你们用的就给你们。
  家里的鸡每家抱几只,我跟你娘先在老四这儿住,等老五结婚再跟老五住几年。以后从老大那边开始轮住,粮食每家均摊。年底每家十块钱,都有意见吗?”
  “没有”——
  家就这么分了,高寿昌用一头半猪打发了两个儿子。留下下一年的粮食彻底将老大老三分出去。除了胡晓蛮发愁自己地怎么种外,那两家却是高兴的。
  山杏拉着高永贵找冰兰几个:“三婶没别的要求,就是想让你们带带永贵,这孩子跑野了,跟着你们我放心”
  冰兰看到眼前的鼻涕男孩就想到刚来时永强的样子,一样的邋遢,不服管教。“我们要是打永贵了三婶可不要心疼”
  “不心疼,这孩子我和你三叔没少打”
  等山杏一走,冰兰弄了一盆热水给小屁孩洗了洗:“跟我们有肉吃,但是要听话”
  “有肉吃我就听话”
  “没肉吃就不听话了?”冰兰立刻板起脸。
  永贵一哆嗦:“也听话”
  “大点声!”
  “我听话!哇——”小孩子一下子被吓哭了。
  “你这是干啥?永贵不要哭了,跟大伯娘走”慧珍将永贵拉去自己房间。回头瞪了冰兰一眼:“怎么刚来就吓唬他?刚大多的孩子?”
  冰兰只是想给他个下马威,没想到不禁吓唬。笑笑赶紧翻找吃的哄哄吧。
  分家的日子舒坦很多,猪没了,鸡少了,就是做的饭也少了。高永胜赶马车拉着慧珍和山杏去县城买了不少布料,自己能做主了,给孩子大人添置添置衣服。明年计划着再给家里人换换被子。
  冬天没有别的事,村里按上级指示开办扫盲班,扫盲班针对各年龄阶层文盲设立。动荡多年的中国人民文盲高达90%,全民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扫盲刻不容缓。声势浩大的全民扫盲就这样展开了。
  高家算算,除了高寿昌夫妻不用学都要学。准备给孩子们做新衣服的慧珍和山杏全要进扫盲班。她们只好抓空给孩子们做衣服。年龄大了本来学着就慢,加上手里的活计,慧珍嘴上出了不少水泡。
  扫盲班老师是上面派来的,富兴村上次给伤员建的房子正好派上用场。男女少中青,不会拿笔的开始那笔写字认字,不会认字的开始认字。
  这下子苦了胡晓蛮,孩子太小,抱过去怕冻着孩子。胡晓蛮求冰兰想办法,都学识字她是一定要学的。但是不能抱着孩子去,她觉得高家还是这丫头精。
  冰兰将扫盲课本全部抄下来,做一块黑板写上老师讲的挂在胡晓蛮屋墙上。过来就念念,看看。不会的叫会的教。
  这个方法被山杏和慧珍都用上了,家里活计多,总不能扔掉家里事天天去听课吧?村里开始比赛看谁识字多了,听说还要给毕业证。村长说了,这是国家给的任务,必须完成。
  高家的马车再次进城买笔和本子。这次去的不仅仅的高家,还有村里不错的几家。扫盲必须重视,这是政治,是思想,是觉悟。
  慧珍不是不识字,只是认识一点日文。在冰兰帮助下很快就能写得像回事了。高春喜大冬天天天冒汗,干活的手握笔困难。
  最后冰兰就让他认字,跟着慧珍天天念屋里挂着的黑板。冰兰教,加上去扫盲班再学。高家进入空前的学习中。就连芷兰樱兰都跟着学,以后到年龄的必须上学。
  冯氏唠叨以后家里的活计谁干?要是上学,几个孩子可不都要上?也就大孙子可以不去上学,二孙子要是扫盲班毕业也可以不去。其余的就不敢说了,虽然分家了,毕竟关上门还是家里的事。
  冰兰带着手抄本去老光棍家找老师识字,老师住在老光棍那里,别人家都很挤,只有老光棍住的地方宽敞。山娃正好跟着多识字,老光棍为了孙子,拜托冰兰搞点野味。冰兰为了尽快毕业也要给老师拍拍马屁。
  外面已经下雪,野兔子首选,兔子的繁殖能力超强,时间短,数量大。绵绵不绝,这让庄稼人很头疼,他们专门喜欢啃食嫩苗,你再补种,就晚了节气。所以捕捉野兔子是所有人的心声。
  野外经常看到捉兔子套兔子的。冰兰就是用她的简易弩,只要看到就能抓到。每次出动还是他们三,高永胜有同龄的朋友,别人跟不上他们三个的速度。
  兔子回来基本上紧着老光棍那边。剩下的才拿回去炖了三家分分,就是分家有什么吃的还是要照顾到每一家的。高永贵太小,高永强都是教他蹲蹲马步,比划几下,那是冰兰和永星按记忆琢磨出来的强身功夫。那内功心法则是冰兰翻出一本书研究出来的,总之有效就行。
  夏关是扫盲班的老师,他三十多岁,喜欢冰兰烧的兔子肉,喜欢跟老光棍聊天,喜欢跟赵大勇喝口烧酒。
  后来冰兰才知道夏关是朝鲜人和东北人的后代,上过大学,去过延安。他说东北就是混种,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俄罗斯人的大杂烩。很多人就是两个国家或多民族的混血。再追究追究有的可能身具四个种族的血。
  “我的祖辈从明朝就过来了,我祖母有俄罗斯血统,我母亲的地道的山东人。”
  老光棍说起自己来,“我可是正统的清朝八旗子弟,只是爷爷不争气,沦为八旗末等,到了我爹这辈爱上了大烟,抽抽的家抽没了,他死了,我跟我娘沦为花子。”
  原来每个人都有一段辛酸史,冰兰喜欢他们讲过去的事,有时候他们说的天马行空,带着稀奇古怪。一冬天,就这样过去了,冰兰达到认字高标准,读写2000字以上,能看报读书,写点东西。一般农民要达到1000字,能基本看报,写信,写字条等等。
  达到要求的给毕业证,就是一张证明你已经达到标准的纸。高春喜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再也不想写字,但是却认识了很多字。高家的女人却比男人强,像慧珍能读写一千五以上。


第314章 留在东北 17
  大伙正准备春播的时候; 又一精神下来了。农村要实施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的方法就是将家里的土地和牲畜、大宗农具拿出来入社,统一使用,最后由社付给报酬。
  或作价入社; 由社分期付款,劳动成果按劳动资料股和劳动付出分配。土地牲畜等劳动资料股低于劳动报酬。有一点,社员可以保留一点自留地,可以经营副业; 例如养殖。
  高家大小十九口; 每人留两分自留地,就是还能剩下三亩八分地。一般家家都选在自己家附近; 便于料理。
  冰兰找到高春喜:“爹; 趁现在还不给大哥批地基?先占上地方再说,不盖房不是还可以种东西吗?”
  高春喜一想有道理; 马上去找高寿昌,高寿昌也琢磨起来,小儿子回来结婚住哪儿?是不是也要批宅基地?于是高家在自己房子左右又多了两块地基。高永胜知道那是自己和弟弟的; 格外上心。
  抓空用树枝将地方围起来,不盖房还可以种玉米大豆。大黑马归了社里,村上专门在村委大院开辟了一块地方建牲口棚。老光棍、高寿昌和另外两个老头被选为社里饲养员。不用下地; 只伺候牲口。
  刚分到手的土地又不属于自己了; 山杏失望了一阵子。失望的不单单是她; 村里人一样不理解; 这样各家干各家的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弄个互助合作社?上级精神永远是正确的; 农业合作社如火如荼进行着。
  高春喜和春雨两家分别抓了两头猪仔,社里鼓励家庭副业,家家都兴致满满的。原来还是允许有私产的,不是什么都共产。
  生产合作社最大好处就是小孩子们可以不下地,去上学。冰兰和高永星、高永强直接去了四年级。高永强十四岁,勉强可以继续上学。十五就要跟着下地干活了。
  即使上学,他们高年级的在春播和秋收也要跟着下地。这种全村人集中下地干活前所未有。现在没有是谁家的地了,都是集体公社的。
  到点上工,到点下工。村里人都听着村委大院那棵树上的钟声,那就是号令。每天有人记录点名,据说干一天活记一天工,干多少还有工分衡量。那都是以后分粮食的依据,偷懒的分到的只是一点点口粮。勤劳的会得到更多,一切按劳分配。
  高家有大黑马、马车、农具入股,将来有分红。所以冯氏不用上工,在家看着几个小的。
  胡晓蛮觉得自己孩子太小,丈夫有工资补助,就在家种种自己的六分自留地,养养鸡,也没上工。
  队上能分多少粮食大家心里没底,冰兰家将自留地全部种上玉米,房前屋后和新宅基地都种上粮食。所有人忙着大家和小家,都没底,都在尝试。
  冰兰依旧管着家里的鸡和猪,高春喜呼喝着儿子帮着干活,他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着慧珍在家里的活计。以前他不敢,现在自己说算了,孩子们也大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多疼疼苦了这些年的媳妇。
  慧珍顺其自然享受着改变的待遇,将精力放在做针线和两个小女儿身上。
  就在大家忙着适应新生活时,高春晓回来了,开着一辆吉普。冯氏抱着儿子哭了好一阵子。上下看儿子好端端的才放心。等冯氏情绪稳定后,大家围着高春晓开始问东问西。
  冯氏招呼着媳妇们做饭,几个男孩子挤进来羡慕一身军装的春晓。
  高春江当过兵,明白吉普可不是人人可以开的。“老五,你当官了还是给首长开车呢?”
  “都不是,这是部队首长借给我用的,我们回防路过这边,首长让我回来看看。”
  “老五,啥时候回来?你爹都给你批好地基了,今年打算将你的新房起来”冯氏忙问。
  “娘,我可能会留在市里,这次在战场上幸运立了功,无意中救了我们师长。他说可以让我留在市里,做警察或在武装部。我想做警察也不错”
  “真的?那你伤着了没?”冯氏忙再检查儿子哪儿不对。
  “我没事了,都好了”高春晓拍拍自己的身体。
  儿子安全回来总归是好事,一家子和和气气吃了团圆饭,高永胜鼓起勇气告诉小叔自己也要当兵。高春喜愿意,赵慧珍也愿意。当兵回来幸运的话还能分到工作,如果像他小叔一样做个警察更好了!
  高春晓答应了侄子,很快走了。在市里做警察难道不回家?这房子还是要盖,不过将来儿子是不是要娶城里的姑娘?那需要多少钱?夫妻俩盘算着。
  这一年高春喜带着儿子将新房是地基挖了出来夯实。高寿昌招呼儿子们将春晓的地基也弄出来。两家在秋收前垒上石头基础,上面只能等明年再盖。
  秋收空前热闹,那么多土地的收成到一起该是多么震撼!场就做了三个,小孩子们天天过去看热闹。冰兰他们高年级的天天跟着下地干活。这种大集体好是好,弊端就是浑水摸鱼的一样拿工分。
  更有小偷小摸的,干活倒是热闹。尤其晚上连夜打粮食,那就是一场盛宴。秋收为了赶时间经常连夜将粮食打出来腾地方。大人们干活,小孩子们都去看热闹,灯光吸引来无数蚂蚱,冰兰带着几个拿了袋子抓蚂蚱。
  回来油炒一下,加上盐,孩子们吃的最少开心。下来的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