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快穿之二十世纪日常-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天后建国兄弟笑着将钥匙给了冰兰。一趟赚了三百八十块。回来给夏志信带来五十斤面粉,二十斤小米。说的从姥姥家带来的,舅舅们给的。夏志信当然不会去调查。
  李锦绣见到粮食心里是高兴的,总算下月不用去买高价粮食了。兄弟俩出去十来天,粮食倒是省了。
  冰兰没要本钱,“我看你们不如再做两次,有合适的院子租下来,钱赚多了就买下来。自己有个家多好?”
  “哥,我这次去姥姥家,咱们再弄一批粮食”建文心思活起来。
  “好!”有自己的家这是建国的梦想。那就做吧,自己还是要上班。早晚跟着着手,他是正式工,饭碗首先要保住。
  哥俩回村跟村民结账,将老张氏和夏志川的本钱归还,另外给了五十块辛苦钱。剩下的不够再买一次粮食,舅舅们照样帮着外甥垫付和做赊欠担保。倒卖粮食的事业继续着。
  唯独几个孩子遭点罪,没地方吃饭了。冰兰都是请他们去饭馆吃一顿。更多时间留在学校或公园某处石桌上。
  春暖花开的时候,地里的野菜大片的出来,家里鸡的饲料告罄。李锦绣晚上跟丈夫道:“你周末不加班了不如我们去挖野菜,家里鸡吃的菜没了。”
  “哦,那就把那几个孩子都叫上,一起去”
  “雪兰和程斌要去少年宫,冰兰那边还是你来说合适”李锦绣觉得自己吩咐孩子干什么会被别人说三道四。
  冰兰没什么,他们住的本来就离着郊区近,周末跟着夏志信夫妻采了很多野菜,回来给鸡留出部分,大部分都到了人的肚子。
  野菜油渣的玉米面包子味道非常好吃,很受大伙欢迎。人吃了鸡的食物又成问题了,“我放学会去采一袋子回来。建华文英就让程斌和雪兰去接。”冰兰道。
  “车子留给你,别处去太远”还是大闺女懂事,夏志信道。
  “我们货场附近也有菜,只是不多,我会采一些回来”李锦绣也道。
  家庭和睦啊,夏志信无比欣慰。就是建国建文怎么总是去给别人帮忙?开春动工的多倒是真的。加上陆续回来的知青,家里没地方的都在加盖房子。人不回来吃饭,饭钱照旧,李锦绣告诉丈夫,这钱要着不合适。
  “下月就别让他们交了,盖房子也就一阵子,以后回来吃饭再要”夏志信道。
  “大伯家的文强来信说也要回来,大伯母过来唠叨发愁住哪儿呢?”李锦绣道。
  “院里再盖一间不就行了”
  “不如你跟建国他们说一下,等忙了那家就过来帮着盖一间”李锦绣就等着夏志信说呢。
  “这事好办,你让大伯备好东西,我们加上大哥小风三天就能盖上”
  夏志信等了半个月才见到了夏建国兄弟,盖房好说,几个男人真的是三天就将房子立在那儿。李家帮忙做饭的多了一个姑娘。
  赵氏指给姑爷看:“那个姑娘是礼尚庄的,就在咱们东边。她家姐妹三个,这个是中间的。大姐已经结婚了,下面的妹妹上学。那边说可以去村上盖房住。今年十九,你看给建国说说行不?”
  姑娘干活都是利索。一看在家没少干,礼尚庄是不是村上?“妈,礼尚庄是不是都是农业户口?”
  “对,村上有地,但不多,听说村上要搞副业,主要是离着咱们近,骑车子二十分钟能到。你要是不愿意还有个刚回来的云南知青。她家人口多,她妈托我给她闺女找对象。这个倒是市民户口。”赵氏道。
  夏志信又将这话转给侄子,夏建国二十一,爸妈没了只能靠自己。出来进去与姑娘几个照面,感觉还是不错。农业户口?结婚住哪儿?要去姑娘村上住?自己不就成了上门女婿吗?
  夏建国回来跟弟弟念叨,建文又告诉了冰兰。“大哥要是找一个城镇户口的结婚住哪儿?”
  那哥俩自从手里有钱就去找房,别说买,租都租不到房子。房源太紧张,这让兄弟俩获得金钱的喜悦一扫而光。
  “你是愿意大哥去礼尚庄做上门女婿?”
  “那个肯定不行,大哥是老夏家的长孙,也是我爸妈的大儿子。不能做上门女婿。”建文忙摇头。
  “谁说要做上门女婿的?再说大哥也不一定娶那个姑娘。这是方向懂不?你们姥姥家可以帮着找,那个赵大娘给大哥说这个一定是希望你跟大哥离开这里。那点小心思也忒明显了!”
  “你是说让大哥找村上的?”
  “找城里的你们没房子住哪儿?难道你想让你大哥大嫂住在那个小厢房?我敢说时间长了已定会闹事,即使我那个继母没事,她妈一定整事。真到那时候可是谁也不好看了。
  就在市里周边找,将你大哥的户口迁过去,村里批宅基地盖房。上班不是很远,家里能照顾。一个家有人挣工资有人种地。有钱有粮食岂不是更好?
  就是你想倒腾粮食卖也有地方放。想做别的都行,你觉得你还想去呀挣那二十一块吗?”
  “不想了,我们这才两个月就赚了八百多,跟得上我上四年班。”夏建文彻底放下去当小工的念头。
  夏建国跑了一次姥姥家,婚姻大事要与舅舅说说的。三个舅舅都不同意,开始托关系给外甥找对象。赵大娘那边很快过来问结果,夏志信婉拒了,娘亲舅大,姥姥家的意见是一定要听的。“他舅舅的意思是可以找周边村上的,建国户口过去,自己盖房。就是别没儿子的,好说不好听,妈您再费心吧@”
  赵大娘心中不痛快,知道建国想找村上的后心里稍稍安慰。这是要搬走的意思,闺女有熬头了。
  众人齐心协力下,夏建国很快与张向云相亲了。张家就在紧挨市区的张庄子,家里地震后剩下兄妹俩。哥嫂正为妹妹的婚姻大事发愁,没想到好事很快临门。
  冰兰一查未来地图,那里以后发展的不比市中心差,干脆动员建文也过去,不想回家种地,户口在哪儿不一样?粮食不够吃买就是。


第260章 大姐 12
  村中人剩下的少了; 再走走关系,转户口批地基很快落实。村里都是震后统一建的住房——红砖瓦房,兄弟俩靠着边弄了两块地方。为了收拾宅基地,夏建国便住到了张向云家的厢房里; 夏建文正好搬到了小院。冰兰家从此少了两位饭桶。
  赵氏跑闺女家更勤快了,不时打量着那两间厢房。
  “那哥俩搬走了这两间房你打算干什么?”
  “那俩孩子不是住着吗?”李锦绣道。
  “秀儿,不如让文峰过来住住; 文峰明年考高中了,家里那环境不是看书的地方。你不说那几个孩子都喜欢看书学习吗?那丫头今年要上高中吧。你不说是学习很好吗?文峰过来让那丫头帮着补习补习”
  李文峰是李锦绣大哥的儿子,今年初二。侄子学习一般,现在考高中也上很难考的。主要的学校少; 招收的人少。李锦绣看过孩子们拿过来的成绩单; 冰兰的成绩都是非常好了的,每次成绩单上的名次都是前三名。
  给侄子补习一下那是最好不过,但这事还是要夏志信说。李锦绣刚一提; 夏志信便道:“孩子马上中考了; 这事等冰兰考完了再说。建国那边房子还没盖,你先别着急,好好养身子”
  李锦绣想想也是; 就是补习功课也得冰兰这边考完,那兄弟俩搬到村上后。自己怀孕了; 但愿生个儿子。
  夏建文又去弄粮食; 市场松动了; 管的不是那么严格。他这次走的远一点; 跟着大哥的大舅子一起做。将冰兰的钱又拿走了,跑一回总是想多买一些。地方偏远,如果能弄出来绝对比以前赚得多。
  冰兰的中考顺利通过了,唐山一中,成绩优秀,备受瞩目。“夏冰兰,假期你想干啥?”身后追来班上体委董涛。
  “在家陪弟弟妹妹”冰兰依然走着,她不想去理睬小男生。因为冰兰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弟弟妹妹身上,几乎拒绝与任何人的交往。她冷傲、孤僻、古怪出名,一般人很少去惹她。
  “你要不要去北京,去清华北大看看?我们联系了好几个同学,都想去”
  “我没时间,回去还要给鸡采野菜,还要看着弟弟妹妹,还要做饭”
  董涛摇摇头,他们都知道冰兰是后妈,没想到有后妈的日子这么悲惨!也不对啊,班上后结合的家庭不少,没看到哪个都像冰兰一样。不过也有很惨的,衣服没人洗,短了一大截还穿着。整天跟个土耗子的不是没有。
  算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看冰兰穿戴不像是受虐待的。具体什么样谁说得清?
  冰兰回来在饭桌上告诉夏志信她考上一中了,“同学想出去玩阵子,住在几个同学亲戚家。去的人挺多,我没好意思说不去”
  “你们阿姨身子不方便,你能不出去就不要出去了,在家帮着做做活计”夏志信道。
  怀孕了?冰兰没去看李锦绣,而是对雪兰几个说:“雪兰程斌你们俩能帮着做家务吗?”
  “可以,我能做饭洗衣服扫地”雪兰道。
  “这些我都能做,大姐放心走好了,野菜我们也能去采”程斌道。
  “我去挖蚯蚓,还能洗碗”建华道。
  文英眨吧一下眼睛,左右看看:“我也能”只是声音很低。
  “还有问题吗?”冰兰看那夫妻。
  “没问题了,家里没多少钱给你,五十块够不够”夏志信十分尴尬。
  “够了,我们边走边玩,都是住在同学亲戚家,花不了多少钱”冰兰只要了二十。
  接下来几天冰兰做起来老本行,收旧物。城市已经重建,百姓早就安居了,废品站再次应运而生。她带着夏建文用三轮车走街串巷,下农村,城市用粮食换古董,村里用钱物收。
  夏建文不明白堂妹为什么要收那些没人要的破烂,不过经过冰兰仔细清洗处理后,很多东西让你看着就是那么有股古朴厚重的韵味,你不再看它是破烂,而是像冰兰说的古董。
  粮食放在张家后,冰兰他们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孩子马上放假,冰兰等夏建国那边的粮食卖得差不多后,带上所有钱与肖建文南下了。现在去有些早,走私偷渡从没停止过。大家都在暗中做罢了。
  他们从唐山到天津,从天津到郑州,从郑州再到广州宝安(以后的深圳)。没有改革开放的广东十分破烂。但是人们大多是质朴的。夏建文除了感觉气候和作物语言习惯不同,没觉得这里比自己老家好。
  唐山毕竟是重新规划重建的城市,比历史悠久的广东看着要新,而这里又到了农村的感觉。冰兰找到村长家,用熟练地当地口音将自己和哥哥来意说明:“我和哥哥想过那边,但是不知道怎么走”
  多少年逃港的人太多了,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国家管的严了,想走的人依然前仆后继。
  “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走?现在有军队把手了,不好过,前些天死了十几个。看你们年纪青青还是不要冒险啦”村长听冰兰说的是本地话,没多想。
  两个孩子看着不错,不想让他们去冒险。冰兰顺势道:“我们过去也不是相干什么,就是家里大哥结婚,弟弟妹妹上学,还有老人要养。我们是想去弄点东西运到老家卖”
  村长这才问起他们老家哪里?一听还在河北便道:“你说的话很像我们当地人”
  “以前我爸爸单位就有这边的人,我都是跟他学的”
  “这就对了,你们想要什么?”
  “能拿到内地好卖的,携带方便的。我们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