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您应该知道,目前香积电量产的最小加工精度也不过是500纳米级,小规模实验室应该也不会小于300纳米,那切出来至少还有好几百层碳原子的厚度呢,根本不会影响到量子层面的材料特性啊。”
谁让你用切的了?
当然,最后这句话顾骜没说出来。
第866章 史诗级赏金
顾骜为什么要缠着一堆年轻的电池材料专家打破脑洞、另辟蹊径?
后世稍微有点常识的看官应该都看出来了,顾骜不仅仅是想赚钱,更是想为基础科技的进步争夺功劳和话语权。
他看上的,是后世炒作得鼎鼎大名的石墨烯。
虽然这东西可能研究十年也不一定能出商业化盈利成果,但是从现在开始就为其投入一点经费,显然是值得的。
顾骜前世作为IT人,对2017年左右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石墨烯材料话题,当然不可能不熟,哪怕是听同事吹牛逼、跟客户和供应商吃饭,都不乏这方面的资讯来源。所以他好歹也算有点三脚猫的常识。
石墨烯这东西,国内产业界炒热基本上是2017年左右了,可实验室里出现早期科学发现,却是早在2004年就有了,最早得出成果的两位科学家,还在2010年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按照后世“出了成果后过上几十年验证、被产业界应用、社会名声大噪、科学家本人都快老死了才拿到奖”的常态,从出实验室结果到拿诺奖只需要6年,已经算是非常了不得的底层科学突破了。
或许有外行人会奇怪:石墨烯不就是一种材料么?凭什么一个材料应用领域的突破,能这么猴急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呢?是不是评委会有什么猫腻?或者科学家的身份有了加分?
这还真没有,因为2010年因石墨烯拿奖的那俩科学家,出身也不是很好,人家是不受待见的露西亚人,是1991年USSR解体后,从露西亚辗转到荷兰和布列塔尼亚搞研究的。
那个成果最后之所以到了速拿诺奖的程度,关键贡献在于“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新表现形式”,总结出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这些专业术语太拗口,也没必要纠结细节。用看热闹的人也听得懂的人话描述一下,关键在于:
石墨烯发现之前,这个世界的主流物理学家们认为,根据传统对量子霍尔效应的认识,或者说根据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认识,大家觉得“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原子层面的纯二维物质”。
也就是说,大家觉得所有物质都是“一团原子”,而不可能剥离出“一片只有单层厚的原子”。
这是涉及到人类对底层原子世界认知的一个物理偏见,2004年之前论证其实也不是很充分,但大家就约定俗成这么认为了。
可是2004年,那两个露西亚移去荷兰、布列塔尼亚的科学家,也是撞了运,找到了一种黏性材料,可以把石墨粘在上面,然后就把一块石墨材料两边都粘上这种特殊胶体,撕开,石墨被分别粘在了两边的胶体上,就对半撕开了。
这样反复撕,从1微米几千层的材料开始撕,撕了十几次之后(十次就能除1024),居然最后撕出了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单层石墨。
这种时候,石墨“单层之内导电性非常好、结构也非常坚固,但层与层之间非常容易滑动,原子键力非常弱”的宏观特性,也就突然被筛选了。
层内特性被完全表达了出来,而层与层之间的特性,因为没有别的层了,也就不表达了。
你这个原子楼不是地板很强、柱子很弱吗?那我把你拆到只有一块地板,没有柱子,不就从原子层面改造了整体宏观性质吗?
这个单层石墨原子就是“石墨烯”。
而站在新材料资本家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很重要。
而站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倒不是非常重要,只少没重要到值得在发现后六年就拿诺贝尔奖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这个发现颠覆了“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实现原子层面纯二维厚度的物质”的理论偏见。
这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说句难听的,你这个物质就像是被二向箔拍扁了一样,纯扁,二维有多扁,就是这么扁。
这时候,再分解一下这项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事儿要做成,需要四个大方面的贡献。
首先,你要在理论上,陈述目前认为“自然界无法存在单层原子厚度的物质”这一偏见不严谨的地方。
第二步,你要搞到一种能够完美分离石墨的粘胶材料,真的能够完美剥离石墨原子的层与层应力。
第三步,设计实验,用这种完美粘胶材料撕出单层石墨原子。
第四步,验证这种单层石墨原子材料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在量子力学层面与其他结构的传统石墨材料进行比对。并且最终推而广之,得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这里面,学术含量难度最高的,是第四部,也是画龙点睛。
工程学难度最高的,其实是第二步,也就是找出那种黏胶的材料,这需要材料科学领域重大的科研投入。
最容易混功劳也最容易抢业绩的,则是第三步——说难听点儿,不就是东西都给你了,让你撕吗?撕谁不会啊。(当然也不是随便撕的,也要撕得严谨,并且还要上最高精尖的观测手段来验证撕的结果,毕竟单层碳原子已经连电子显微镜都观察不到了。只是说相对于第二步和第四步,这个第三步是最容易抢功劳的)
石墨烯顾骜肯定是要投资的,这是未来蓄电池技术电极研究的大方向。而且投资过程中,得出的对于“量子霍尔效应”的新认知,对于其他电极材料的基础研究也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哪怕你不用石墨烯做电极,只要你在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其他电极材料的研究也能加速很多,从目前的乱撞试错,变得能够从量子力学层面进行底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划定范围试错。
可以说,对全世界所有的电学材料科学,都是有帮助的。
投资之余,顾骜自然也幻想过让中国人也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域捞点好处。
他希望至少能够让中国的有色金属盐研究专家们,先去想办法,砸钱把那种剥离石墨层的完美粘胶材料研究出来。
这个是只要有金主下目标,砸钱砸资源就能砸出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无非是没想到这玩意儿有什么用,所以不会去砸这种目前看似浪费钱的事儿。
至于“目前对量子霍尔效应认知可能存在的适用范围过广、对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纯单层原子物质的误解”的讨论文章,顾骜如果能学懂,那就自己写,或者让中国科学家写。
第三步的撕,那肯定是当仁不让要让中国人自己撕的,如果顾骜能亲自设计实验自己撕那就最好。他本人倒不指望拿诺贝尔奖,毕竟他不是物理学家,没有科班出身,物理学基础也不好。但是能在这种盛事中多露脸,让人记住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投资人,而是真的介入了科研、提供了战略层面方向指导的,那也就够了。
他要让世人知道,这个质疑方向是他提出和指引的,他只是不会具体研究。
至于最后一步,顾骜屁都不懂,他连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具体是个怎么玩意儿都不知道,那只能是完全让中国科学家来做了。
这期间,有些不太占功劳的事儿,他也可以考虑等今年露西亚嗝屁之后,吸引那几个向往外国科研环境的露西亚研究员来中国,帮忙一起做点事。
不过第三步纯抢功劳的撕的动作,就不需要让露西亚人插手了。最多最后总结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的时候有难度,让其中的带头人帮点忙。
顾骜也知道,以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弄纯中国人研究的项目评诺贝尔物理学奖,难度还是很大的。掺一个露西亚人进来,做做最后的“观测后理论总结、计算推导”,给白人留点面子,说不定能稍微缓和一下白人的自大抵触。
事情总要一步步来的,毕竟诺贝尔的刀把子握在白人手里,人家也不是什么完全公正的善男信女,争取的过程也是要讲斡旋艺术的嘛。
顾骜是学外交出身的,怎么可能不懂这里面的资源协调弯弯绕。
……
顾骜跟王富聊了很久,该透露的,不该透露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好。
他也没指望王富本人有多牛逼的研究天赋,但既然知道对方是后世BYD的创始人,他也对对方的研究管理和研究组织能力很放心。
顾骜希望的,就是让王富在不知道全局计划的情况下,先展开一些电极材料层剥胶体的材料学实验,把数据先搜集整理起来。
历史上,那两个露西亚科学家搞出石墨烯,从一开始动了念头想设计实验验证,到真的找到合适的粘胶材料、完成层撕剥离,那也是花了好几年研究时间的。
顾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当然也要让王富这些研究员,先在不知道最终全局目的的情况下,把这些过渡材料的研究够搞好。
至于资金和待遇,顾骜是不吝惜的。
仅仅几天之后,随着王富和他带领的新研究小组开始筹备后,他得到的待遇,就让他死心塌地放弃了“干几年学点经验,将来再看看要不要自己下海”的念头,决定给顾骜卖命一辈子。
这只是一个在其他资深大佬看起来研究方向很冷门、没什么价值的小组。但是顾骜居然给每个研究员都开出了至少五位数人民币的薪酬,阶段性有论文有发现,还有至少五位数美元的奖金。
只要是相关的SCI有影响因子的论文,属于目标研究方向领域的,哪怕才零点几因子的期刊,一篇文章就是几万美元起步的个人奖金。
任何一项过程性的材料专利,那就更不得了了。
国内的研究员谁特么见过这种重奖的阵仗呀。
第867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位于秀州的汉乐电子开发区,沉浸在一片欣欣向荣的上升期氛围中。
无论是京城南下讨生活的研究员,还是就近从沪江过来探探路的圈内先行者,到了这片热土上,很难不堕入顾骜开出的条件、和整体振奋昂扬的行业氛围吸引。
后世BOE和BYD的核心团队和技术骨干班子,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劝诱中,不知不觉被顾骜纳入麾下。
历史上,那两家公司的早期创始团队和技术骨干,本来就分别是王东和王富这俩人,从各自原先单位挖来的。
一批是京城电子管厂的骨干,另一批是京城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人。现在这两批想趁着下海大潮蠢蠢欲动的家伙,看到了顾骜这里的待遇,提前坚定了走人的信心,也不奇怪,他们从三月份到年中,陆陆续续开始从京城离职,然后加入了南下到合资企业干活的大潮。
每隔几天,顾骜这里都会爆出新的利好消息,让那些人更加坚定。
比如前几天刚听说:有个研究员,写出了一篇在某SCI影响因子3。0档次外国期刊的电极材料特性论文,被老板实打实奖励了好几万美金。
今天又传来消息,说是钱塘市政府在城东批了一片地皮,专门划拨作为人才房,已经开工了,两年内就会分发给本开发区的优秀科研人员。当然前提条件是将来工厂稳定下来之后,要把研发部门搬去钱塘。
这种决策,固然是地方上为了争夺成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