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沈奇笑了,非常开心,天无绝人之路。
  上次田老师救了他,这次张老师救了他。
  其实沈奇最该感谢的是他自己,在困境中他从未选择放弃,数学很多时候需要执着甚至疯魔,他和他最后的倔强救了他。
  当年装逼用的凯莱转折矩阵以及矩阵论,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
  不管这个数字列阵是什么妖魔鬼怪、是不是群,都逃不过我沈奇手中的照妖镜——矩阵。
  能领悟或者翻译群论的工具,是矩阵。
  根据题面数字列阵:
  1=1
  196884=196883+1
  21493760=21296876+196883+1
  864299970=842609326+21296876+2*196883+2*1
  ……
  沈奇写出一个矩阵同态:
  A(gi*gj)=A(gi)*A(gj)
  将其展开为矩阵表达:
  |Ag…0|
  |Ai…0|
  |0…Aj|
  ……
  这种矩阵语言看上去很复杂,但表达的意思非常简单直接,即一个群G的矩阵表示,是G的元素g到一组固定阶的非奇异方阵A(g)的一个同态映射。
  再说简单一点,群是非常难搞懂的一组复杂密码,而矩阵是破译密码的母本之一。
  唯一的要求是,你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解码手段,越多越好。
  如果能用矩阵描述这个数字列阵,说明它是某种群,否则不是。
  当沈奇用正则置换方式表达出这个数字列阵后,他十分惊讶:“MMP……Monster Group……居然还真是个妖魔鬼怪,魔群!”
  魔群是啥玩意?
  即最大的散在单群。
  相比于其他群,魔群的年纪非常年轻,也就四十年左右。
  这个群相当恐怖,所以被数学家命名为Monster Group。
  一般人是难以玩转魔群的,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疯了,玩坏了。
  英国数学家博切尔兹对魔群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证明了“魔群月光猜想”,一个看名字就很魔幻很牛逼的存在。博切尔兹因此巨大成就获得菲尔兹奖。
  魔群,想要玩转它,入门水平至少都需要数学系博士。
  这种题目为何会出现在IMO的考卷上?
  世界上有中学生能搞定它?
  当然没有。
  也不需要搞定它。
  沈奇的理解是,对于这个魔群,给出两种形式不同的数学解释就OK了。
  破解魔群和描述魔群是两码事。
  没人可以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但不少人可以描述哥德巴赫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皆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与其类似,沈奇要做的是后者,但不能用文字,而是用纯粹的数学语言描述。
  他用两种矩阵语言将
  1=1
  196884=196883+1
  21493760=21296876+196883+1
  864299970=842609326+21296876+2*196883+2*1
  ……
  表达清楚是什么就行了,不需要破解。
  这题考察的就是知识面了,以及对矩阵的熟练运用。
  我们都知道一个群有许多种矩阵表示,因为矩阵的阶可以变更。
  “先来一发凯莱转折矩阵。”沈奇祭出矩阵论的开山祖师爷凯莱,用凯莱转折矩阵表达出第一种魔群解释。
  “再来一发若尔当标准矩阵。”
  很快的,沈奇写出了两种不同的矩阵表达方式。
  看看还有时间,他又来一发,第三发是埃尔米特矩阵。
  “如果三发不够,那再来三发!”
  沈奇杀的性起,咔咔咔,他接连写出克莱因抽象群矩阵、韦伯素域矩阵、亨泽尔可逆元素矩阵。
  六发了!
  一个多小时搞出六发!
  “我的身体并没有被掏空,如果六发不够,那再来六发!”
  沈奇从来没有这么爽过,一种劫后余生的爽歪歪。
  叮铃铃。
  这时铃声响起。
  4。5个小时的竞考时间已到。
  “六发,只能六发了……好遗憾。”沈奇没时间了,他只写出了六种矩阵语言,有点懊恼。
  交了卷,沈奇看到俄罗斯选手和美籍印度裔选手谈笑风生结伴而去,似乎信心满满。
  “世界上有很多高手,会做这题的并非只有我一个。”沈奇在这届IMO中倾其毕生所学,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听天命吧。
  阅卷工作从当天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评委组组长怀尔斯教授六十岁的人了,仍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记不清续了多少杯咖啡,怀尔斯教授睡意全无。
  他面前有四份考卷,全是满分42分,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俄罗斯、美国、韩国、中国。
  怀尔斯教授犹豫很久之后,终于下定决心,他在其中一份满分考卷的42后面批了个“+1”。
  最后一题,其他三位满分选手全部使用了两种方式给予数学解释。
  而“42+1”的这位选手用了六种,刚好等于其他三位选手之和。
  这位“42+1”的选手来自中国,名字的英文写法是Shen Qi。
  IMO历史上首位42+1分的选手诞生了,他叫沈奇。


第050章 收获季
  一天之后,放榜日。
  中国奥数队拿到官方发送的成绩排名榜后,欢呼雀跃。
  六位队员的分数是:
  沈奇42(+1)、吕丘建33、杨锐33、周雨安32、于磊30、鲁文林28。
  中国奥数队总分:198
  其中除了28分的鲁文林获得银牌,其余五位队员全部获得个人金牌。
  中国队的198是团队最高分,俄罗斯、美国以192、185排名第二、第三。
  “哇喔!冠军!”
  “我们是冠军!”
  中国队的小伙子们击掌相庆,气氛欢乐。
  “沈奇,厉害了,最高分。”
  “沈奇,你的42+1是什么鬼?”
  “对啊,我也纳闷,要么42,要么43,这42+1是什么鬼?魔群?从我们队的总分计算来看,应该是给我算了42分,括号里的+1是备注吧?”沈奇也是一脸茫然。
  “不管如何,沈奇你肯定是金牌第一名,恭喜你!”
  “要是沈奇你拿不到满分,我们很有可能输给俄罗斯。”
  “沈奇大佬我给你跪了。”
  各队员纷纷对沈奇表示膜拜,IMO赛场上拿满分确实不易。
  “这个团队冠军是大家共同努力争取来的,光我一个人拿满分也没用。总而言之我爱你们,老哥,你们都很稳。”沈奇快乐的笑了。
  当天中午,颁奖仪式在伦敦南岸大学大礼堂进行。
  中国奥数队六位队员身着统一西装,领取了象征最高荣誉的团队金杯。
  咔嚓咔嚓。
  记者们在台下拍照,大多是英国本地记者,其次是美国和中国记者。
  一些速报随即被记者们发了出去。
  “中国奥数队以198分夺得国际奥数竞赛团队冠军!恭喜中国奥数队卫冕成功!”——这是中文版的速报。
  “国际奥数竞赛,团队冠军中国,亚军俄罗斯,季军美国。”——这是西方媒体的速报。
  速报非常简洁,简单明了陈述客观事实。
  实际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非常重视数学。
  中国的学科竞赛不止数学一门,但竞赛种类最多、最受重视的是数学。
  在西方国家,数学不仅是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
  IMO自然是倍受中西方媒体关注的,团队冠军很重要,个人排名或许更重要,数学这门学科不需要什么仪器设备高端实验室,大多数时候靠天才的个人能力推动向前发展。
  中国队领完团队冠军奖项后回到观众席。
  团队冠军奖杯只有一尊,团队冠军金牌一人一块。
  沈奇欣赏着手中的团队金牌,圆圆的,闪闪的,挺好看的。
  系统提示:“恭喜宿主获得新成就,国际奥数竞赛团队冠军!奖励学霸积分15000点,乘以数学主天赋系数2,实际奖励值为3万点学霸积分。结余59873点学霸积分,请宿主确认。”
  “系统君,你潜水好几天了,一露面就给我惊喜呀。”沈奇攒到了近6万点学霸积分,可以直接升级数学指标为6级。5级升6级需要5万点学霸积分。
  接下来俄罗斯队和美国队上台领取团队亚军、季军奖杯。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有请《数学年刊》主编马尔韦斯先生、《数学学报》主编贝尔先生为个人铜牌获得者颁奖。”
  马尔韦斯先生和贝尔先生或许不出名,但他俩主编的数学专业刊物《数学年刊》、《数学学报》在数学界如雷贯耳,是全球最顶尖最权威的数学刊物。
  马尔韦斯先生和贝尔先生给个人铜牌获得者颁奖完毕,接下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长和克雷研究所的所长为个人银牌获得者颁奖。
  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学会,克雷研究所于2000年设立了七个千年难题,破解一个奖励一百万美元。这两个机构都是名声在外。
  最后,由怀尔斯爵士、高尔斯爵士、博切尔兹爵士为个人金牌获得者颁奖。
  毕竟本届IMO在英国举办,三位爵士全都是菲奖得主,由他们颁出个人金牌再合适不过。
  虽然英国国民的整体数学水平不咋地,但这个国家拥有三位活着的菲奖得主,英国的数学地位在国际上并不低,实际上还很高。
  沈奇再次上台领取个人金牌,怀尔斯为他挂上金牌。
  “孩子,我们又见面了,我对你印象深刻。”怀尔斯笑着对沈奇说到。
  沈奇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干脆不说话。
  IMO的个人金牌是官方颁出的个人最高奖项,金牌得主当然不止一位,这届的金牌线是30分,光中国队就有五人获得个人金牌。
  42分或者30分的选手都可以拿到个人金牌,官方给的最高荣誉就是金牌,但民间会对金牌选手的分数做一个排名,排名最高的那位俗称金牌第一名。
  金牌得主们一合影,台下记者的相机咔咔声呈几何倍数增长。
  “我国奥数选手沈奇、吕丘建、杨锐、周雨安、于磊荣获个人金牌,祝贺五位小伙子们!他们分别来自南港二中、华中师大一附中、衡水中学、人大附中、燕大附中,其中沈奇同学以42+1的个人分数排名第一!”——QQ新闻。
  “我市二中沈奇同学勇夺国际奥数金牌,真学霸闪耀国际赛场!”——南港新闻。
  地方性质的南港新闻网没派记者去英国,他们转载了QQ新闻关于IMO的报道。
  “热烈祝贺我校沈奇同学勇夺国际奥数金牌,奥数最强名校南港二中再创辉煌!”——这是条微博,博主是“南港二中”,也就是沈奇他们高中的官微。
  “沈奇同学是强大的。南港二中奥数最强名校?存疑。”——“华中师大一附中”@了“南港二中”。
  衡水中学:“存疑。”
  人大附中:“存疑。”
  燕大附中:“存疑。”
  首都四中:“存疑。”他们四中是真正的名校,但这次四中没人入选奥数国家队,凑凑热闹总可以吧。
  这么一闹一转一哔哔,南港二中官微的粉丝数量瞬间翻倍翻倍再翻倍。原先这个官微就200多粉丝,基本都是校内职工和学生家长,几分钟内他们的粉丝数量过千,吃瓜群众越聚越多,并呈不断增长趋势。格林尼治时间中午,差不多就是中国时间晚上八九点,正是吃瓜的黄金时间。
  南港二中官微被几位高中界大佬集火,他不敢继续拉仇恨,瑟瑟发抖不说话。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叫PKU的博主站了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