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日考卷上的三道题已翻译为中文,沈奇必须先破解第一道题,因为这是道门槛题。
卷面上印有一行冷酷的汉字:“第一题,门槛题。本题答对得7分,答错及不作答得…7分。”
第一题这门槛题可真是丧心病狂了,你答对了最高拿到7分,答错及空着不写你以为可以拿到0分?不存在的。
看清楚啊,门槛题答错及不作答得…7分。
就是说这份IMO考卷的底线不是0分,而是…7分。
稍有闪失,那就是送命。
千里迢迢来到大不列颠,带个负数成绩回家,就问你丢不丢人?
零鸭蛋熬出头了,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沈奇不敢大意,他第三次审读门槛题的题面:
“牛津大学数学教授有三位聪明的学生,他们分别是汤姆、杰瑞和托马斯。”
“某日,教授想测试一下,三位学生中到底谁最聪明。”
“教授在三位学生的额头上各贴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数字。”
“汤姆、杰瑞和托马斯都能看到其他两位同学额头上的数字,唯独看不见自己额头上的数字。”
“教授说,你们每人额头纸条上的数字皆为正整数,并且某两个数字相加得另外一个数字。那么汤姆,我问你,你额头上的数字是多少?”
“汤姆说,对不起教授,我不知道。”
“教授又问杰瑞,嘿,杰瑞,你呢,你知道自己的数字是多少吗?”
“杰瑞说,对不起教授,我不知道。”
“教授继续问托马斯,亲爱的托马斯,只剩下你了,你的答案是?”
“托马斯说,对不起教授,我不知道。”
“没关系,汤姆、杰瑞还有托马斯,咱们再来一次。教授说到。”
“第二次,汤姆和杰瑞同样无法说出自己的数字,但托马斯给出了自己的数字:144。”
“教授点点头,恭喜你托马斯,你的答案正确。”
“如果你看懂了上述小故事,请问汤姆、杰瑞额头上的数字分别是()、()。”
以上就是第一题门槛题的全部内容,答对得7分,答错及不作答得…7分。
沈奇知道,在这道送命门槛题面前,实变函数与斯蒂尔切斯积分、凯莱转折矩阵及魏尔斯特拉斯二次型、超椭圆积分与阿贝尔定理……一切高深的数学公式、定理、推论全部失效。
这是道纯粹的逻辑推导题,它由102个国家的领队投票设置为门槛题。
你带任何参考书都不起作用,最管用的应该是初中数学课本。
必须具备的数学知识储备为500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及简单的一次方程解法。
剩下的只有两个字:脑力。
国际规则跟中国规则看来不太一样,沈奇不用想也知道,他们的中国领队肯定对这道门槛逻辑题投了反对票,但少数服从多数,投了反对票也没用。
中国学生强的是模式化的解题,而国际上更看重年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沈奇陷入了沉思,来到国际赛场才发现,打遍全世界都不怕的不是什么深奥理论,而是九九乘法表和最简单的一次方程。
他有了点思路,便顺藤摸瓜推导出三个必要条件,列出一个一次方程组。
接下来,是拿7分还是…7分,凭借的就是纯粹的烧脑了。
第047章 好像有点压力诶
世界上普遍认为,智商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推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指标。
所以测IQ的题目大多和数学相关,数学囊括了上述几个指标。
西方人比较看重逻辑思维能力,西方学术界流传的老话是:“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战胜逻辑同样需要使用另一种逻辑。”
组委会设置这道逻辑题的意思很明确,要想在IMO赛场上取得成绩,逻辑能力是必备的,智商是门槛条件。
沈奇每次升级数学等级,系统都会提示:“恭喜宿主数学升为某某级,宿主在数学领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推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指标较上一级显著提升。”
沈奇已将数学等级升为5级的职业级,如果他只储备了初中的数学知识,他破解这道门槛逻辑题也有一定把握。
但5级的数学等级+初中数学知识无法破解积分或是微分方程,这涉及到大学代数的知识储备。
沈奇对这个系统的理解是,系统辅助自己不断提升智力上限,但知识库的填充需要靠自己在日常中不断积累,通过看书、听课等方式。这是相辅相成的,智力上不去看那些深奥的数学理论也难以理解。
回到第一题的门槛逻辑题。(昨天46章的题目漏打了几个字,条件没写全,后更新了。有耐心的同学可倒回去看看)
沈奇根据题面小故事推导出的三个条件是:
1、汤姆、杰瑞and托马斯的数皆大于0;
2、这三个数两两不等;
3、任意一个数不是其他数的两倍。
推导出这三个条件的支撑线索是,三个人可以看到其他两人的数字,却无法看到自己的数字;第一轮的问答,三人皆无法给出答案;第二轮的问答中,汤姆、杰瑞仍无法推导出各自的数,但最后一个作答的托马斯给出了正确答案,他额头上贴的数是144。
沈奇假设自己就是托马斯,我在第二轮问答中得出144的答案,那么必然要排除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如果144是汤姆(x)和杰瑞(y)的数之差,可列出一个方程,即x…y=144。
这时x、y皆不为0,并且x不等于y,即满足条件1、条件2。
那么要否定第3个条件,就需再列一个方程,即x+y=2y,解得x=y。这个条件是不成立的,否则第一轮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所以托马斯的144不是两数之差,而是两数之和。
即x+y=144。
同理,这时设条件1、2皆成立,要使条件3不成立,则x…y=2y。
联立两个一次方程得一个方程组:
x+y=144
x…y=2y
沈奇心算就能算出结果,x=108,y=36。
逆推回去,沈奇在脑海中反演一遍故事场景:
汤姆头上贴的是108,杰瑞头上贴的是36,托马斯头上贴的是144。第一轮问答中,三人均无法猜出自己的数字。第二轮问答中,最后一个作答的托马斯给出了144的答案……
“没错,就是这个逻辑。”沈奇提笔在考卷上写到108、36。
门槛已入,7分到手。
接下来就该大显神通了。
第二题是一道平面解析几何题。
十字相交的x轴和y轴是所有学生的老朋友,你会或者不会,他俩一直就在那里岿然不动,见证时代变迁、风起云涌。
坐标系中的过客来来往往,古往今来的数学家们穷其一生,在这一横一竖的世界中留下自己的伟名。
映入沈奇眼帘的是两条∞形状的曲线,一大一小,大的套住小的,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卡西尼卵形线。
千万不要认为它没什么卵用,如果你这么认为,那肯定拿不到7分。
沈奇必须找到介于两卵之间的那个常数,它不能太长,也不宜太短,太大容易出问题,太小get不到破题点。
解析几何是几何与代数的结合体,计算常数必须依靠几何方法,反之亦然。
沈奇做出双纽线对卡西尼卵形线展开攻势,但他显然低估了卡西尼卵形线近乎无赖的防御姿态。
卡西尼卵形线千变万化,在不同的出题者手中展现出性质各异的姿态。
沈奇暂缓攻势,他祭出的兵器双截棍——双纽曲线,打不死眼前的这个妖怪卡西尼卵形线。
别说打不死,人家卵形线压根就不掉血的。
七十二般变化的卡西尼卵形线必然会有一个真身,找到这个妖怪的真身,打死他,才能去往西天取得真经。
一招不行,再换一招。
沈奇直接抛出看家底的组合法器,悬链线+旋轮线的最强cp。
对现阶段的沈奇来说,悬旋二器是他能炼出的最顶级法宝,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他不会轻易使出这种秒天秒地秒空气的大杀招,因为这太消耗法力值了,用多了大脑受不了。
没办法,这是IMO赛场,沈奇管不了那么多。
被沈奇附过魔的悬链线+旋轮线组合法器,拥有强大的物理攻击和无法减免的法术攻击,如此混攻之下,卡西尼卵形线终于露出破绽,它显露出了真身,不过是条机械曲线罢了。
“你这磨人的小狐狸精,以为披张牛皮就变成了神通广大的牛魔王?呵呵,太天真了。妖精,吃我老沈一棒!”
沈奇拉完最后一段轨迹,给出了卡西尼卵形线固定点和间距的常数b^2。
“呼,好烧脑,好累。”
两个半小时过去了,连破两题的沈奇嘴唇干枯,口里渴的要命。
“休息,休息一会儿。”
沈奇喝了一小口矿泉水润润嘴唇,他不敢喝太多水怕尿尿。
这间教室安排了二十位选手同场竞考,沈奇的座位在最后一排,他观察了一下其他选手的状况,大多数人都在发呆,生无可恋。
每位选手的考桌上插一面小国旗,他们各自国家的国旗。
沈奇发现,没有发呆的选手寥寥可数,他们是美国选手、俄罗斯选手、哈萨克斯坦选手。
“这特么是美国人?”沈奇注意到,他左前方的美国选手皮肤颜色较深,黑发卷曲,非常明显的南亚人特征,极有可能是印度裔。
“副领队说的没错,美国就是到处挖人才,拿来主义。”沈奇知道美国奥数队是支强队,是中国奥数队强劲的竞争对手,印度人数学挺不错的,值得重视。
再看两位帅气的俄罗斯选手和哈萨克斯坦选手,他俩都是白人,其中俄罗斯小哥比较有特点,他大概是个左撇子,左手拿笔在卷面上飞速解答。
左撇子一般比较聪明,值得重视。如果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不分家,他们前苏联或者独联体的奥数队可能天下第一,中国奥数队在他们面前是挑战者而不是守擂者。
沈奇感到了压力,高手,都是高手!
他想拿团队冠军,更想拿IMO个人冠军。
中国奥数队整体实力很强,但单打独斗不见得能solo过俄罗斯小哥,以及归化到美国的印度裔或者其他裔,这届美国奥数队中好像还有华裔。
沈奇不敢松懈,稍作休息后立即进入第三题的解答。
……
……
真·本章说:
有的同学说看不大懂本书中的相关数学理论。
我写的是小说,正文中引用的大多是各数学理论中最精炼的部分,如果在正文中加以详细阐述,必然会影响阅读流畅性。
我写这书的初衷,是想以一种有趣而不枯燥的方式描写一些基础学科,绝不想把这书写成学术论文。我要写圆的直径怎么算、sin等于哪条边比哪条边诸如此类,相信你们也不太愿意看吧。
作者水平有限,在写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对于某些理论的阐述可能存在偏颇,也欢迎各位同学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如引用一些理论,我尽量在章节末尾列出理论出处。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查阅。
本章题目涉及的参考文献为:
《IQ测试题库》
《高中数学必修课本》
大学教材《解析几何》
第048章 这题特么神仙出的吧
第三题这道代数题沈奇刚写完一小半,令他略感紧张的事情发生了。
印度裔美国选手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