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务长补充了另外八位本科生加入沈奇的导修班,这八个男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棒。
  这届数学系最优秀的十二位本科生组成了一个“火箭班”,沈奇负责辅导他们两门课程,数论和泛函分析。
  “看来普大数学系已经意识到危机了,真的是从娃娃抓起啊。”沈奇早就看出了普大数学系繁荣表面下隐藏的危机,最近十几二十年,伯克利、UCLA、加州理工组成的“西海岸数学联盟”对普林斯顿数学系造成了很大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普大数学系可以单挑整个美国西部。
  如今的普大数学系只能单挑加利福尼亚,还够呛。
  伯克利、UCLA、加州理工再加个斯坦福,这四所大学的数学系若是联手对抗普大数学系,普大数学系估计只能向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求援。
  不是普大数学系变弱了,而是竞争对手迅速变强。
  “不思进取,等同于倒退。不能提出原创理论,等同于白学了数学。”沈奇严肃告诫他的十二位导修班学生。
  “奇,你这语气很像是教授啊,只有教授才会这么说。”斯蒂芬侧躺在草坪上说到,他从没见过一位助教这么牛逼轰轰。
  天气渐渐暖了起来,沈奇安排导修课在周末下午进行,地点是室外。
  户外学术交流是普大的传统,数学系大楼外是一片广阔的草坪,草坪中竖立几块可拆装的黑板。
  黑板约两米高,四米宽,一些学术团队搬来带折叠小桌板的椅子,聚集在户外黑板前进行学术探讨。
  有的人在椅子上坐累了,便躺在草坪上,怎么舒服怎么弄。
  明媚的阳光,自由的学术氛围,没人逼着普大的学生学习,但又找不到不学习的借口,所以还是好好学习吧。
  “你们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了,三年级学生写不出论文,等同于堕落。”沈奇很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政治不合格的人难堪大用。
  “奇,你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几年级?”卢卡问到。
  沈奇说到:“我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于高中三年级,实际上我没有读过大学三年级,我在中国读了两年本科后,来到普林斯顿读研究生。”
  “奇,和你认识的时间越久,我受到的挫折越大。”阿杰在椅子上坐不住了,他起身,躺在草坪上,侧躺在斯蒂芬身边,面部朝着黑板。
  美国的大学每年通常有两次本科毕业,5月一次春季毕业,12月一次秋季毕业。
  8月份的暑期班毕业比较少见,但也有。
  这十二位男孩子都是两年前春季入的学,现在刚升入三年级,他们将在明年的12月迎来秋季毕业。
  实际上沈奇也就比他们早读大学一年半,岁数大个一两岁。
  十二位三年级学生中的一位来自阿拉伯国家,小时候因为他那个国家打仗,他辍学了一年多,他比沈奇还要大七个月,即将年满23岁。
  沈奇跟他的十二位导修班学生是同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导修老师,对同龄人进行专业课程的辅导,是因为他比同龄人更优秀一些。
  而普林斯顿的学生,又比其他多数学校的同龄人学生更优秀一些。
  普大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气氛非常浓厚,一些本科生论文涉及的研究,在美国其他大学需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开展,成绩优异的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到其他高校仅限研究生、博士生使用的尖端设备。
  普林斯顿在《科学》、《自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一些第一作者就是本科生。
  从三年级开始,普大本科生就得参与论文课题了,他们写论文不是为了混个文凭,而是为了提升自我的学术修养。
  在普大混文凭是很难的,你要拿不出点干货真就不让你毕业,什么时候态度端正了什么时候毕业。
  沈奇进入专业课辅导环节:“这学期我负责你们的两门课程,数论和泛函分析,如果你们想在这两个领域写论文,我可以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你们想听数论,还是想听泛函分析?在我的导修课上,我不提倡你们提出数论和泛函分析之外的数学问题,比如说拓扑学、偏微分方程什么的。但你们真要进行拓展延伸,我想我也能应对。”
  “就是说,数学上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问你?”阿杰问到。
  沈奇点点头:“杰克,你可以这么理解。那么现在,你有什么想问的数学问题吗?”


第263章 表达式
  “数论和泛函分析的问题,可以现在问。其他领域的数学问题,在导修课结束后,我欢迎你们随时来找我探讨。”
  沈奇强调了一下规矩,2小时的导修课时间,应聚焦数论和泛函分析,否则你一句他一嘴,你问几何他问拓扑,课堂秩序就乱套了。
  “好吧,那我没有问题了。”阿杰摇摇头,他对数论和泛函分析的兴趣不大,但这两门课程又是数学系学生的必修课,总而言之拿到学分就好了。
  “奇,我有个问题,数论方面的。”这时一位阿拉伯面孔的学生发言,他叫穆罕默德,据他自称,小时候家里挺富裕的,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打仗给打穷了,他因此失学了一年多。
  “请说出你的疑惑,穆罕默德。”沈奇站在黑板前,做了个请的手势。
  穆罕默德比沈奇还要大几个月,他这学期刚加入沈奇的导修班,不像阿杰等四人对沈奇那么崇拜。
  穆罕默德说到:“我查阅过黎曼的手稿,他在手稿中写到:ζ(s)的这些性质是从它一个表达式中推出的,但我没能将这个表达式简化到可以公布于众的形式。”
  “没错,这是黎曼的原文。”沈奇点点头,黎曼的手稿他研究过不下一百次,烂熟于心。
  “那么奇,你可以告诉我吗,黎曼在手稿中所提及的,那个未公布于众的表达式,它应该是怎样一种形式?”穆罕默德问到。
  “穆罕默德,这个问题问的太妙了!”沈奇两眼放光,随即无奈的笑了:“如果我能写出这个传说中的表达式,今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至少能做45分钟的报告。但很可惜,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收到IMU发来的邀请函。”
  “看来黎曼猜想的证明工作,还得持续100年。”穆罕穆德摊手说到,他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略失望。
  关于黎曼手稿中的那个表达式,沈奇确实回答不上来,他要是把这个表达式捣鼓出来,离证明黎曼猜想也就不远了。
  黎曼所说的这个“未简化到可公布于众”的表达式,是否真的存在过,以怎样的形式存在过,是数学史上的一个迷。
  对于黎曼手稿的研究持续了一百多年,数学家们认为,即便这个表达式未简化到最完美的形式,对破解RH依旧有着重要意义,毕竟这代表着黎曼本人的核心思想。
  数学史上的神级大师们都有个小毛病,就是喜欢恶作剧,他们完美铺垫了让人欲望燃烧的前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费马梗是“书上空白处太少”,黎曼梗是“未简化到可公布于众的形式”。
  这两个梗,沈奇已经收录进了他的《数论史》,围绕费马梗,他将写出一整卷的“费马其人及费马系列猜想”。
  素材已经有了,绝大部分重要的、著名的费马系列猜已被证明,剩下的就是花费时间梳理,将费马所处那段时期的数论史写的尽量有趣而不失专业性。
  围绕黎曼梗,沈奇也收集了很多素材,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黎曼猜想并未被完全证明,“黎曼其人及黎曼猜想”这一卷无法完美收尾,最后可能会以烂尾的方式强行完结。
  写数论史,不写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然而世界上所有关于黎猜和哥猜的书籍,就是把这两个猜想介绍一遍,让读者知道黎猜和哥猜的性质,并没有任何干货。
  沈奇想写点干货,苦于水平有限,到最后他的《数论史》可能也流于形式,变成了一本水文。
  结束导修课后,沈奇来到燧石图书馆,再次查阅黎曼手稿。
  燧石图书馆仅主馆的书架长度就达70英里,全部开架。
  读者可以进入书库查阅自己需要的书刊,从一年级新生到诺奖、菲奖的教授,从辅助人员到校长,一视同仁。
  普通书籍和已发表的论文复印件可以外借,善本、古籍、手稿不可外借,但可在阅览室内阅读。
  黎曼手稿原版是德文版,收藏在德国。
  普大燧石图书馆收藏的是英文版手稿,由冯·诺依曼在普大任教期间亲手翻译而成。
  冯·诺依曼是个全才,数学、计算机、核武器、生化武器啥都懂,而且均做到了顶尖水平。
  冯·诺依曼翻译的英文版黎曼手稿就8页纸,沈奇已能倒背如流,他今天再研究一次,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仔细阅读,试图跨越时空揣摩一百多年前黎曼的心思,希望能找到哪怕一丁点儿的蛛丝马迹。
  黎曼猜想只有一句话:“ζ(s)的全部复零点,即ξ(s)的全部零点都在直线σ=1/2上。”
  黎曼本人并没有证明这个猜想,他要成功证明了,那现在应该称为黎曼定理。
  对于黎曼猜想,黎曼给出了ζ(s)性质的一个重要预测,即现在人人皆知的等式:
  π^…s/2γ(s)ζ(s)=π^…(1…s)/2γ(1…s)ζ(1…s)
  然而黎曼自己也说了:“ζ(s)的这些性质是从它一个表达式中推出的,但我没能将这个表达式简化到可以公布于众的形式。”
  所以这个需要简化的表达式是关键中的关键,它是破解黎曼猜想的钥匙。
  “其实我之前的思路没有错,我尝试求得ζ(s)的两个递推表达式,和黎曼的推导逻辑不谋而合。黎曼啊黎曼,你所提及的这个未公开的表达式,究竟是怎样一种形式呢?”
  沈奇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个晚上,似乎get到了一点点的灵感。
  但这灵感非常缥缈,沈奇无法将它具体化的写出来,11级数学等级的推导力、想象力、判断力还是低了点儿,如果能升到12级就好了。
  回到住宿公寓,沈奇刷了刷《数学发明》的投稿系统。
  “已收录!”
  沈奇惊喜了一下,最近真的是心想事成啊,想什么来什么。
  “沈氏近迫定理”这篇论文,已被四大期刊之一的《数学发明》正式收录了。
  肯定是会被收录的嘛,威腾教授和费佛曼主任都确认过了,“沈氏近迫定理”没有问题。
  两位菲奖得主说没问题,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系统:“新成就!恭喜宿主在四大数学期刊之一的《数学发明》上发表论文一篇,基础奖励5万点学霸积分,乘以该期刊的IF值3。331,再乘以数学主天赋系数2。0,最终奖励额度为333100点学霸积分。结余2021400点学霸积分,请宿主确认。”
  “这三十几万点学霸积分,来的正好。”沈奇表示满意。
  目前《数学发明》收录了“沈氏近迫定理”的论文,但IMU尚未正式认可。
  过段时间IMU承认了“沈氏近迫定理”,应该会有后续的学霸积分收入。
  “数学升一级,晋升为高级大师。”沈奇拿出1999862点学霸积分,将数学升为12级。
  11级升12级需要200万点学霸积分,沈奇最近一段时间通过日常经验值积累,获得了138点数学经验值,所以砸下去1999862点学霸积分就够了。
  系统:“恭喜宿主的数学等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