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想问,既然收入这么少,干嘛还要做?可转念一想,站在华师的立场上来说,他们就是从事中介工作的,赚多赚少都要做。就像几千亿规模的房地产老板,不会去问几十万收入的小卖部老板,为什么你赚这么少还要做?这就是人家的工作。
大概是看懂了苏铭的意思,蔡理明笑了笑:“凡是在国内票房超过一个亿的电影,或者大导演执导的电影,按照惯例,我们都会洽谈海外发行合作,我们就是做这行的嘛。恐怖动物城就是这样。”
苏铭听到这话,心里多少有那么点失落。一开始还以为是人家慕名而来,听蔡理明的意思,完全就是例行公事。
“那贵公司在海外的院线,能有多大影响力?”苏铭问。
“您可以放心,我们们北美众多的影院都有联系,具体是哪些院线,可以在合同上写明。不过有一点必须事先说明,这部电影最初可能只会在一两个城市点映,如果票房出成绩,会在短时间内在其他大城市上映,反之,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华语电影去北美发行的惯例。另外,我们不仅仅做院线发行,也会做和网络点播,当然,如果院线成绩不好,这两项的也不会有多少收入。”蔡理明说。
听他这么说,苏铭一下子清白了,那么多国内票房惊人的大片,在北美票房差到离谱只有几万美金,和模式有关系。国内的大片,无论好不好,全国各大院线至少上映一周,那么多电影院、那么多场次,就算观众只看一次就大呼上当,累积下来的票房也很惊人。
在北美一个城市几个电影院上映,规模比国内的点映还一旦口碑票房不行,这部电影的生命周期就戛然而止,想骗钱都没机会。
“是的,北美的市场更加残酷,尤其是对于一向不被看好的华语片,几乎没有任何运气的成分。”蔡理明点头说。
虽然一句好话都没有,但这个蔡理明给苏铭的感觉,比之前的潘塔拉要好的多。
潘特拉和人谈生意,让人觉得他急于把某种商推销给你,即便他是真诚的,没有任何欺骗,但总是觉得心里不安而和蔡理明聊了一会,更像是两个人从客观的角度在讨论研究怎么做好一件事。
苏铭看看时间,今天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着急,给蔡理明续上水,说:“根据你的经验,为什么咱们这边的大片,到了北美就不行了呢?”
“谢谢。”蔡理明用手在茶杯边虚扶了一下,点头道谢,然后想了想,说:“北美市场对华语片比较严苛,这是一方面的原因,或者说是表面上主要的原因。但究其本质,我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
苏铭点头,望着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第一嘛,无非就是三观问题,这是被说烂的话题,东西方化冲突这是客观存在的,欧美奉行普世价值观,很多人认为,东方的价值观太落伍,不受西方人的接受。其实我倒不认同这一点,西方对于传统的东方化,尤其是儒道佛的化,是非常推崇的,只不过我们的电影,绝大多数并没有拍出其中的精髓,反而让人很费解。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的”
说道这里,蔡理明收住了嘴,呵呵笑了一下,举杯喝茶。都是同行,他不好背后去说谁的坏话,不过苏铭已经听出来了,蔡理明指的,是那部道士下山。
苏铭试探着问:“所以像卧虎藏龙、英雄那样的片子,其实在我们看来,思想并不算深邃,但胜在他把要表达的东西说清楚了。”
“对。”蔡理明点头笑道:“装深奥在老外那是玩不开的,思想必须通过合理的、人能看懂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而不是用一大堆莫名其妙漏洞百出的情节,去证明导演的思想深邃,在我看来,如果一部片子,正常的成年人看不懂,只能说导演水平差。”
“我很赞同。那第二个原因呢?”
“消费群体不同嘛,北美进电影院的主要观众,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华夏呢,中产阶级舍不得花钱、没时间休闲,电影院的主力军是年轻人,导致了观影口味上的差异。”
蔡理明不动声色的把话题拉回来,“从这一点来看,也许,我是说也许,恐怖动物城在北美也许有一定的票房。”
“好,蔡先生,我们谈一谈发行的问题。”。
第五百八十一章 分账模式
华师公司规模不大,但多年来专注于华语电影海外发行,果然和北美众多的院线都有业务往来。
最好的情况是这部片在几个城市小规模点映后大获成功,继而一周之内,北美各大城市都会紧跟着上映,然后发行dvd,网络点播;
最坏的情况,也是绝大多数国内大片遇到的情况,则是点映后,没有大规模上映的机会,发行些卖不掉的dvd,靠着海外华人的捧场,收回十几万美金的票房。
“贵公司怎么收费呢?”苏铭笑道:“我记得你刚才说,中介费用可不低。”
绝对不低,但也不高,华师采取的是分账模式,具体多少钱要根据北美的具体票房而定,总票房除掉必须的税费外,院线方面分账48%,剩下的52%中,华师得一半,算下来出品人大约收入总票房的四分之一。
从分账比例上看,华师这个中介的收入,比国内的制作方还要狠。
难怪明明赚钱的总量不多,但华师依旧专注于华语片的海外发行,其中的利润实在太大了,除了人力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实体付出。不过话说回来,资源就是金钱,华师不用负责拍摄,却掌握了海外发行的一系列审批资源和北美院线的商业网络。
由此可见,华师公司的后台远比想象的要大,应该通着国内电影行业的天。
苏铭比较倾向于分账模式,就像交税一样,被对方分走的越多,就意味着自己得到的越多,苏铭巴不得华师和北美的院线能分走好几十亿美金呢……当然按照目前华语片在北美的地位,显然不可能。
确定了大致的意向后,苏铭让叫兽和梁律师去和蔡理明商谈合约的具体细节。苏铭也不指望这部片子能赚多少钱,算是正式踏入北美市场的一次试水。
签约之后,在北美发行还需要一系列手续、审批,画面的后期处理加字幕,甚至某些城市有要求必须是英文配音,这就是华师的事情了,苏铭继续当起了甩手掌柜。
他把心思放在了之前的1。5亿票房收入上。
加上这1。5亿,他手头其他几个公司凑一凑,勉强可以拿出来1。8个亿,这笔钱肯定不能让它闲下来,无论做点什么,都比放在银行吃利息要划算。
动物园的收购和4a评选,这两件事已经压了很长时间,喷勃欲出,王建设的秘书已经打了三次电话来催问收购事宜,很明显在拍摄电影大获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后,市里已经明确了态度。
至于4a景区,现在想要评根本不费事,肯花点钱走走关系,再把后山的三大桃源山头和古墓探秘修缮一番,5a估计都能够格。
偏偏是这样,苏铭反而不能着急评选,一旦选上了4a甚至5a,动物园就会变沉一个风景区,收购价钱和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上的。
光是动物园,他的钱都不太够,整个收购,动物园找了评估师进行了内部评估,最保守的数字也要超过两个亿。
两个亿,还是在一切都按照最低价格的情况下,而且把前期的直播、骑鱼等所有娱乐业务剥离,划归桃源娱乐公司的前提下评估出来的。
如果由政府来评估,这个数字不会低,只会更高,政府方面开出三四个亿都不足为奇,还会加上很多附加条件。
别看动物园地处偏僻,有些地方看上去还破破烂烂的,可毕竟是这么大一个摊子,光是园区和后山的地皮加在一起就多的吓人,虽说不能用作商业用地盖楼,在政府手里没什么大用,但如果要买的话那就得另说了。
这就好比我的车我可以不开,放车库里落灰,一直到它报废都行,那是我乐意。可如果别人要买,那就得按照市价掏钱。
政府在动物园投入了几十年的心血,今年动物园也实现了扭亏为盈,收购动物园,本质上和收购一个国企差不多,只不过国企的设备、技术、产房,变成了动物园的基建、地皮和动物。
这也是苏铭暂时把后山所有新建项目都停工的主要原因,要是后山彻底开发完毕了,收购价钱还得朝上涨。
现在手头的这1。8个亿,怎么去投资?
拍电影是个不错的选择,事实证明动物出演在国内还是很有票房号召力的。
问题是剧本从哪里来?
恐怖动物城的大获成功,除了动物,和剧本还有着很大关系,现在从哪去找一个同样水平的剧本,或者说同样水平的故事?
上次的恐怖故事,是苏铭这半年来心血结晶,他的计划里有拍电影这一项,未雨绸缪,有机会就会想一想剧本,恰好又遇到灵光一线的好创意。
现在仓促间让他再拿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就算不是完全不可能,概率也和撞大运差不多少,类似书里写的醍醐灌顶,一夜之间开了窍。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第一部动物电影,观众主要的注意力是被动物吸引住了,第二部电影,对剧本的要求会高很多。
恐怖动物城的故事严格说起来,不是很成熟,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第二部的投资,肯定要远超动物城的一千万,想要超越第一部,就必须拿出一个更好的剧本,至少要持平,否则一旦扑街,把口碑做坏了,苏铭得狠狠的亏一笔。
电影暂时不急,宁可不拍,都不能用烂剧本自砸招牌,哪怕要拍烂片骗钱,也至少还要再拍一两部好片,等桃源影视的名声彻底打出去,跻身国内真正大牌电影公司之后再说,现在绝对不能糟蹋那点靠着动物城积攒起来的好名声。
剧本的问题,苏铭找龙五和王金聊了聊,希望通过他们的渠道,在香江圈内公布消息,收购好剧本。
资源和人脉不能闲着,除了找香江这边,苏铭还特意找到了上次找他一起署名呼吁建立艺术院线的北影教授,希望对方帮忙,在首都的圈子和各个影视学校里,挖掘好的故事,优秀的新人编剧,有好的剧本,苏铭完全可以出钱买。
第五百八十二章 一箭穿胸
有时候没钱也是件好事,接下来几天苏铭陡然轻松了下来。
得了空就去瞧瞧熊猫幼崽,大大和小小生下来的时候,体重就仅仅相差几十克而已,十几天下来,已经长得一般大小,要不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在它们身上打下了精神力的烙印,从外表看都分不出谁是谁了。
才出生的熊猫长得特别快,两个小家伙比才出生的时候漂亮的多,体表外长出一层黑白相间的细细绒毛,总算洗刷了‘其实我是一只老鼠’的冤屈。可惜就是没有耳朵,光秃秃的脑袋上,熊猫标志性的圆耳朵不知所踪。
据说等到熊猫耳朵竖起来的时候,它们两才算是真正的脱离的婴儿期,可以离开温室,去后山溜达溜达了。到时候让它们在后山里住上个一两个月,然后就会爆出‘发现野生幼年大熊猫’的劲爆大新闻。
两小家伙闻到了奶的味道,闭着眼睛在温室里朝奶嘴爬过去,四肢还没什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