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刚这个简单的例子很直白的告诉大家10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2…3人,节省了巨大的成本不说,而且还能够得到长期存在可查询的数据。
三更
第三百五十六章 新世纪危机
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顿时让所有人包括开发人员明白,原来大家开发的软件以及计算机化、信息化的实际意义就在这里。
不但能够节省巨额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对工作模式和工作价值的提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也让销售人员知道未来自己怎么去对自己的客户展示自己产品的价值。
陈咨明显的感觉到,所有人的精神和神色里好像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动力,原来沉滞的眼神都灵动了好多一样。
人的精神引导行为,这是早已经验证过的真理。
这个效果,让陈咨擦了把冷汗,差点让新世纪公司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崩掉了。
这很容易理解,当大家度过了新加入工作的新鲜期以后,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价值,或者不知道自己工作到底有没有效果,那就会导致对工作的怀疑,进而会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会随时被炒掉、随时会失业的担忧。
特别是新世纪的员工大多数都是从铁饭碗的国家单位辞职或者刚刚毕业有分配单位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之类的,万一失业导致的前后差距,简直能够让人崩溃,这就更加加重了他们的患得患失。
陈咨开的这个会,算是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原来大家的担忧显然都是多余的,自然会让本来的担忧卸下,放下了沉重的心里包袱,精神状态和弹簧一样的见底反弹,自然感觉焕然一新。
进过这次事件,陈咨对企业的企业文化核心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立马让秦戈给集团找一位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的高手来建立这套精神价值体系。
开完这个让陈咨虚脱的会议后,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吃了晚饭,龚褒霖电话过来汇报工作。
在陈咨去往日本的这几天,龚褒霖的团队同样收获满满,就着在京城的时间,不但敲定了和水木
所有三项合作{1汽车方面理论和工艺合作,2信息化cims和新世纪eRP系统一起合作研发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可以理解为制造智能化和自动化}和mRP{物资需求计划,可以理解为制造系统的核心基础系统},3数控机床基础算法系统及图形数据单元和数据库系统}
还和国防科工委谈妥了巨型机的采购,协议价格是2200万元,应用软件由巨型机团队支持双方合作开发,但是知识产权归陈咨集团所有。
同时和操作系统的谈判也已经完成,在海城组建Z…os系统软件公司,由陈咨国内的控股公司明日控股投资2000万软妹币占股70%,五家在操作系统方面有建树的大学各自派出不少于20人,7人以上的专家级别教授参与研究,还有华科院会派出2位专家带队10然左右参与,合并各自在操作系统方面的资料,作价3%…5%不等,合计占股22%,剩下的8%打算授权给有巨大贡献的专家和项目组成员。
却是前几天陈咨和倪士楠的那番评论,老倪同志回去后越是回味,就越觉得对方的话含义深远,忍不住就把陈咨的大概思想写了下来,交给了华科院的周院长,其中就有操作系统和芯片关系的那番话。
周院长是啥人,那是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多国的外籍院士,虽然不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作为参与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巨擘,又是全世界都颇有话语权和都有朋友的大犇,怎么会不知道信息时代马上要到来的趋势。
所以陈咨预见式的判断,让其觉得颇有可能,找来几位副院长一商量,觉得不可忽视,于是才有了华科院的参与,主要表明一个国家站队的意思。
但是同样,对陈咨的判断也并不完全认同,毕竟未来怎么发展,不是一个人能够确认的,所以华科院也就只给了这点支持,还是现在操作系统的容易获取并没有引起大的重视的缘故。
其中数控机床的部分会和未来智慧电子的机电研究所的机电分所合并团队研发。
但是,机械工业部那边暂时还没拿定合作的方式和价码,而且具体是京城二机和京城机电研究所那边都需要先期通气,看看别人愿不愿意才行,毕竟这两家单位加起来又有五六千人,相当大的一个企业,这要拿来改制,还真需要做很大的工作,这不是江南机器厂一样半死不活的企业。
京城二机一直是国家建国以来的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是国家的机械骨干企业重点之一,要改制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这个项目暂时得等国防科工委和机械工业部领导们的商讨。
所以龚褒霖前天已经离京抵达海城,主导智慧——陆氏半导体联合集团以及未来汽车落户海城的整体谈判。
这项目绝对是90年代数的着的大型投资项目,光设备价值就超过了5亿美元,加上别的配套等等,估计项目总价会超过七八亿去,所以两方都组建了庞大的谈判团,启源同时也调集了国内和东南亚的审计、谈判、投资团队过来帮忙,就是李坤也在海城,刚刚好可以互相配合。
海城的工作有了龚褒霖的主持,基本上不需要陈咨多操心,这从摩根斯丹利培养出来的精英,确实能力非凡。
但是陈咨觉得应该要给他找一个搭档,就目前来看,工作太多,他也忙活不过来,只能等胡可虎解放出来,看看能不能帮上忙,不过两人的优势和工作领域也不一样。
胡可虎是做统筹的,也就是说是未来的大管家,项目组合方面或者说战略计划协调的人选,龚褒霖却是投资、商务、资本运作方面工作的人选。
才想到胡可虎,他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老板,江南机器厂的改制基本完成,政府这边想找你来做一个交付沟通,另外体改委那边来了一个调查组,朱言辞主任还有省委的秘书长都希望和你会晤一下,把江南机器厂的改制情况都给梳理一下。“
第三百五十七章 江南厂改制落定
这个电话让陈咨不得不搁下没处理完的大把事情赶往潭城。
当然同行的还有谢宜华带领的梦大和陆南工大的汽车改型团队。
这两个大学现在和未来汽车建立了产学研联盟,所以现在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那些不在未来汽车框架下的,但是和机械、材料、汽车挂钩的那些专业的教授和其学生们。
江南厂的汽车生产线的测绘早已经拿回来了,这次是已经做好了初步的规划打算,和实际的规划核对修改后,就将付诸实施。
加藤门东和王磊同样从捷克返回,将在明天赶到江南厂,加藤会和谢宜华确定最终的升级方案,而王磊是需要知道哪些进口设备需要他们去运作。
有了华太精密后,陈咨集团的所有的设备进出口,都归他们处理进出口手续和运输。
比陈咨他们以前单独的报关还要便宜很多,毕竟他们更加专业。
……
省城到潭城开车很近,即使是这年代的路况也用不了两个小时。
所以,陈咨干脆设了午宴来招待朱言辞带领的调研团队。
这团队不但有体改委的官员,还有华国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以及省里的部分官员。
上次陈咨的社保基金策略引起了高层的无比重视,配合劳动派遣计划,基本构成了目前国企改革的基础。
从91年开始,国外的企业大举收购国内的企业。
但是,外资在收购中往往只要核心资产,对于企业中的破旧设备、附属设备扔给中方,更不用说企业债务了,更加严重的是下岗职工也留给了政府。
这就造成了本来现在不宽裕的政府各种的困难,而这些下岗职工和大量的待业青年,导致了社会治安环境的恶化,这是导致96年再次严打。
譬如著名的‘中策现象’,港城中策公司董事长黄鸿年从1992年5月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斥资33亿人民币把国内百余家不同地区国有企业成批地改建成为35家全部由中策公司控股51%以上的中外合资公司,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策企业王国”。
合资后,企业的机制得到了转换,活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中策公司的这种投资的规模、对象、行为、方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将之称为“中策现象”。
但是好景不长,中策由于根本就没能力对其旗下庞大规模和区域的资产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只是完成了前台的资本运作{合并几家公司成一家,再拉到海外包装上市融资,包括港城和美国},没有长久生命力,导致97年的时候遭遇重创,只能最后亏损出逃。
事实上前期能够上市,就是抛弃了大量老旧设备和职工的原因,导致企业在存留核心资产的情况下的正常反弹,就如同一个人挑了一副他能够承担极限的重担,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丢下担子,空手能够跑的飞快一样。
而现在是93年6月,中策导致的社会负面现象已经显现。
不但政府期望的能够大面积改善企业经济面的效果没有持续,而且还导致了很多国有资产的流失。
由于当时政府没有完善的职工保障规划,导致很多的地方政府无法承担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闹出了很多的社会负面现象。
而江南厂这次由于陈咨提出了两个改制意见的第一次配合,目前看起来还不错,至少大家都觉得还算公平。
就目前江南厂的职工来说,大部分算是比较认可的。
改革的每一步都值得仔细思索和考量,所以这条目前看似可行的计划,自然会获得高度关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上世的这时候,中策的并购目前还在中端,好处会和坏处都看起来差不多。
高层们看到了危害,但是目前毕竟部分企业资本运作成功还上市了,也有了利润,就抱着一丝希望,希望类似中策这样的公司后面能够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拯救一下国内遍地快破产倒闭的企业。
但是,出了东方摩托和江南厂的一个更好的例子,自然让领导放弃了侥幸的希望,可以比较公正来看待目前国内类似外资吞并国有资产的现象。
这才发现好处全被别人拿走了,糟粕和害处全给丢了下来。
所以朱言辞说起中策现象,现在是痛心疾首。
陈咨趁机给这事上眼药,“我觉得国家改革开放让国外企业进来是有必要的,但是得慎重考量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品牌价值方面的估值,全都被忽略了,我不知道再过的几年伴随我们长大的那些品牌还会不会姓华?“{改革开放导致大批品牌被并购,小护士、大宝、三笑、羽西、乐凯、南孚电池……,太多了}
”更加关键的是,由于目前官员考核经济发展的权重太高,而外资又比国内资金的权重要重,所以,很多的地方政府为了让外资留下来,难免开出了一些额外的条件,导致违背原则的任性选择国有资产的流失。“
“这种原则的缺失,还会导致别的一些恶果,譬如对环境的危害和加剧国内企业竞争的门槛不平衡等等。”
陈咨说的这些,其实都是改革开放中的痛点,也是体改委工作的重点,他不介意找些已经发现的现象和记忆中的情况对比找出的原因告知他们。
“每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