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瓷性人生(本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关系,不然何必你来选?你看,我有不错的产品,你呢一直做销售,现在我提供产品,你来负责市场,当然是负责市场的人知道什么东西最好卖,现在说定,如果成交,按扣除相关所有费用的净额,给你提取10%。”张松提出深思熟虑的方案。

    “呵呵!”何青屏趁打哈哈之际,心里有几道闪电划过,照得内心如同白昼,“今天什么日子啊!一天之内,受到两次邀请,干销售十多年,从未遇到这种事。”

    张松微微诧异:“还有哪位爱好者跟你提过?说说,看我认识吗?”

    何青屏赶紧摇手:“你误会了,上午邀请我的人,不是让我干古玩,是申市的一位朋友,引进美国产品,让我帮她开拓市场。”转眼间,他已拿定主意。

    张松笑道:“这更好啊,说明我看对了人,我想,干其他行业,说不定没这来钱快。”

    “肯定的,我也没打算重回申市,上午已婉言谢绝了。”何青屏正色道,“真让我选?”

    “当然,板上钉钉。”张松抬手示意请。

    何青屏凝神浏览柜内,看完右边,再看左边,不曾碰任何一件藏品,反复看过两遍:“那我伸手了。”

    张松用力点头。

    何青屏的右手伸进左边柜的第四层,取出一只香炉递给他,待他放到桌上,再从第三层取出一件青花瓷瓶,他接过放好,何青屏的右手继续伸向第二层的蓝釉瓶,突然凝住不动,偏头想一想,缩回手,移到右边柜前,从最下面一层取出一只陶罐,双手捧着放到桌上。

    张松哈哈大笑:“你居然完全凭直觉?”

    “是啊,你说的,弄这玩意要缘分,我补充一句,卖这玩意更讲缘分,从这么多的藏品中,我就找那种能直接**我眼球的,只有这样,当它们摆在古玩公司展示柜里时,也才能打动买家的心,不用别人介绍、无需看资料,就凭第一眼。”何青屏暗自忐忑,这算什么?只能算豪赌一把,顷刻间决定合作命运,决定自己是不是能在他的藏品上收获颇丰,甚至决定能否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有意思,你说的太好了,真就是王八看绿豆的事,对上了,就有戏,价格其次。”张松不停地搓手,示意都坐下,然后递烟、点烟,“让我来看看这三个缘分。”拿起均瓷香炉,眯眼看过,笑意更浓,伸手递给他。

    何青屏待上下左右看过,一阵窃喜,香炉内纹路交错,有不甚清晰的冰裂纹,另一面有一块不规则的海棠色斑釉,釉色自然温润,恰似人出生时额头或眼眶上自带的暗红胎记,这是宋代均瓷的典型特征,烧制时因高温窑变形成,底部不见底款,有圆圆的三只小脚,从香炉整体和开片看,它绝对不是近代仿品,想仿也仿不出来,张松不知的是,他因家里那件精美山水画瓷瓶,曾专门详细阅过相关资料,知道宋代均瓷的稀有名贵。

    “一眼看穿我藏的真正宝贝,服!”张松双手抱完拳,又接过香炉把玩。

    青花瓷瓶与电水壶高矮相近,何青屏捧在手里,貌似观赏,心里一片茫然,对青花瓷,直接的认识来源于家里那只日本工艺的熏炉,原本不看好,也忽略搜罗相关介绍,只记得绘画时蓝釉会略微散开,就像着墨于宣纸,字体边缘有细微的毛边,扩散毛边越多,真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定睛细看,一株古老的大树下,两个长须老翁正弈棋,不远处一个女孩子踢着鸡毛键子,两个扎辫男孩围着一只正旋转的砣螺,一个挥鞭,一个弯腰欲拾,闲情童真跃然瓶上,画笔舒畅,深透胎内,颜色清雅,毛边明显,再看底部,正中有“乾隆年制”字样。

    何青屏将青花瓷瓶递过去:“这件应该也是你收的宝贝了。”

    张松点过头,又轻轻摇头:“总觉得不如这件香炉。”

    “毕竟一清一宋,年代差得实在太远,乾隆时期的瓷器存世量较多,由于我名字的缘故,必须挑一件青花瓷。”何青屏临时发挥。

    张松一怔,疑惑地问:“有讲究?说来听听。”

    “我叫何青屏,青屏,青花瓷瓶。”何青屏故意弄出特殊含义来。

    张松大笑:“还真是!你不说,真不晓得还有这样的巧合,我觉得一下踏实了。”

    轮到何青屏不解:“只是巧合,没什么特别的。”

    “不瞒你说,我经常到外地去,总觉得每次出去都不顺利,幸亏十年前卖过两件,才一直撑到现在,那时就几件东西,就遇上慧眼之人,现在呢,东西满屋,却无人问津,冤枉钱花出不少,也许,是我与物件的缘分不够,招不来有缘分的买家。”张松轻轻抚摸青花瓷,似乎在安慰它,又像是在抚慰自己。

    经他一说,何青屏感觉他尤其注重缘分,换句话讲,他特别信命,也是他常年销售而不入门的原因,固执、被动,往往一条道走到黑,好处是自我排解有方,总相信下一次会好起来,尽管未必真的好起来。

    何青屏觉得他对合作充满诚心,就像他昨天想骗自己一样,也有足够诚意,没别的,就是想骗,以致说那些谎话时毫无遗漏,连他自己都信以为真。

 第14章 拍档

    张松轻轻推动陶罐至他面前:“这东西,十多年前回云西老家时,它扔在亲戚家猪圈上面的烂木头堆上,幸好只有一人高。”右手举过头顶比画,“老母猪刚下一窝小猪,要便宜卖给我两只,本来不想要,见到它后,我说要两只可以,送我一样东西,稀里糊涂地就把这玩意给拐回来了。”

    何青屏听得饶有兴趣,捧起它细赏:“这就是缘分,找人看过吗?”

    “头几年出去时总带着它,别说有人要,连看的人都没有,谁也不懂这东西是什么,后来就一直扔那了,既然你选中它,正好让专家把把脉。”张松继续爱抚香炉和青花瓶。

    何青屏仔细察看,它比那只青花瓶矮三分之一左右,像古代食用水容器,没准能架到火上烧开水,罐上无任何文字,颈部有斜纹相交,是唯一的修饰,罐身黑乎乎的像黑铁,满是发黄的斑痕,又似没有清理干净的黄土,圆圆的罐形像极《地道战》里的土制地雷,鼓肚两边向上引伸出两只把手,大弧度地弯曲后与罐口相连,把手中间均有一根筋骨,以加强把手的牢固,奇的是,瓶口为方形。

    何青屏刚参加工作时曾在电钳班锻炼一段时间,偶尔跟老工人学习板金放样,按图纸要求把白铁皮或薄铁板割焊成各种形状的漏斗、连接件之类,而“天圆地方”的放样属较复杂的,一点不能差错,想那只是在平面上放样,难度已非常高,古人仅用双手能捏出这种形状的罐子,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经验、智慧、技艺、创造力集于一身,汇聚于手,才会有此杰作。

    他对年代一无所知,第一眼见到,觉得它属骨灰级的老家伙,到底有多老,只有专家知道。

    他放下陶罐,与张松四目相对:“一点概念没有,只能听专家的。”不想渲染它的做工。

    “至少这两件是对的,就等买家举牌吧。”张松起身,“拍吧,等忙完,再找位朋友出来坐坐。”

    何青屏掏出手机,两人配合默契,十分钟后拍摄完成,又将它们一一送回柜里,待他锁柜门时,何青屏突然心生不舍,想再看看三件藏品,不知为何,总觉这是最后一次见到它们。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听张松讲述以往的收购见闻,有一次,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因好奇随盗墓贼到野外,被远处看守鱼塘的狗发现,二条狼狗突前,几个村民操着棍棒随后,一路掩杀过来,从来不知道自己竟跑得那么快,第一个翻上山梁,又第一个跳入溪沟,说幸亏水田密布,加上狗没经过训练,追着、追着就放弃了。

    何青屏附和着他的故事,心里却从没离开那三个缘分,暗自承认他所说的“茶饭无味”,一点不夸张。

    天擦黑,在清凌公园后门边的烧烤店前,张松要的却是汤锅,沸腾的汤里腊排骨香气扑鼻,惹得何青屏连咽口水,腊肉是他在申市期间想念的食物。

    “拿件冰啤酒过来。”张松吩咐上配茶的小妹,用茶水涮过三只扎啤杯,“每个月都得来吃一二次。”

    何青屏盯着蒸腾的热气:“你朋友呢?”

    “他离这也不远,可能下班晚。”张松接过店主递来的酒瓶,“先喝着,不是外人。”

    何青屏斜着杯子低头倒酒,听张松叫:“来了。”向人行道挥手。

    何青屏见来人身材魁梧,臂弯里夹着一只黑色手包,平头,头发花白,目光犀利。

    “冯运,来,给你介绍。”张松起身道,“这位姓何,何青屏。”

    何青屏与冯运握手:“就等你了。”

    “不用等,我们谁跟谁呀,他,我师傅。”冯运问张松,“又有好玩意了?”

    “还收,等于作死,得琢磨怎么卖?”张松给冯运倒酒,一起碰杯喝掉半扎,边吃边说下午的事。

    冯运不住拍手:“有创意!来,为缘分干一个。”不由分说,举杯咕嘟、咕嘟地一气喝干。

    实在太冰,何青屏分三气喝掉,心想今晚别想好好回家了。

    冯运分发香烟:“过瘾,正好周末,可劲喝,但不能醉,喝完,再去吼两嗓。”转身大喊,“再来两件冰的。”等酒拿来,又悄声对店主说,“哎,把那个弄两盘上来。”

    店主含笑会意,转眼从屋里端来两盘清菜叶。

    何青屏深知这边喝酒都要件数,一人一件先垫底,所以也不劝阻。

    冯运将一盘叶子倒进锅里,一盘藏在桌子下面:“好东西,不能烫得太久,赶紧夹,每次来,我都要干掉两盘。”

    张松见何青屏满脸疑惑:“没吃过吗?这不是一般的叶子。”

    何青屏夹一筷子进碗里:“是助肾功能的草药吗?”

    冯运靠近他:“这东西,外地吃不着。”打个吸烟手势,“罂粟叶,大棚里培出来的,专吃叶子,一盘三十。”

    何青屏暗吃一惊,心想这要吃上瘾怎么办?放在嘴里咀嚼,微微苦涩,有一种说不出的勾人心魂的滋味,加上腊排骨的独物味道,口腔内的分泌明显丰富起来,食欲大增,待几瓶酒下肚,话也多起来。

    “原来我就跟师傅说,要去就去京都或申市,这下好了,你是申市的,对那里熟门熟路,说不定这是我们的战略转折点。”冯运立即纠正道,“是一个一起发财的崭新开始。”

    “对那边的环境还算熟悉,对这个行当真是两眼一抹黑,不作数的。”何青屏又端起杯子。

    “干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人家在水底还能抱块大石头,我们比他们强多了,想呀,这边是基地,基地产啥,我们门清,你在那边又摸出一些门道,加上我们原来胡打乱闯,顶个诸葛孔明,绰绰有余了。”冯运说完一阵暴笑。

    张松拍一掌桌子:“五年前,我去过申市,留下的感觉,比狗追我好不了多少,那才叫一个狼狈,每天出门打的,不打,出不了门,坐上去就下不来,遇上堵车,看那计价器一个劲地蹦,连自杀的心都有,就这样跑了一个星期,硬是没把申市的东南西北分出来,头一天去过的地方,第二天再也找不到原路。”待碰杯喝掉半扎,他还在摇头,“然后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