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权后-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抬起头来,看见宣武帝那修长的背影已经隐没在海棠树下。
他去得是那样坚决,那样快捷,那样无情,竟然一言不发,一句多余的话没有,就已经离开了她的身边。
沿着花树一路长行,宣武帝连头都没有回过一次。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天意难测
   从那一天开始,胡绿珠再没有见到过宣武帝,甚至连她入宫请安,宣武帝都只命刘腾在桂殿的门前答复她,不肯与她当面说话。
除了批折,她就仿佛宫里头请来的一个客人,嫔妃中一个彻底被遗忘的旧人。
永乐宫里的宫宴、年节,从来都没人请她进宫一起去赴宴或者请安,似乎,宣武帝根本就不记得自己有过这么一个妃子。
难道,建乐宫真如高皇后所言,是一座华丽的冷宫?
而自己,就是一个被废入冷宫、失去皇上欢心的嫔妃?尽管看起来比从前的那位冯世妇遭遇好得多,有封号,有宫卫,有成群的仆从,可她处境的孤单,却与冯世妇当年没什么两样。
胡绿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求得太多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触怒了宣武帝。
触怒?也许这已经毋庸置疑了,皇上明显对自己失去了兴趣,甚至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最近,连自己批改过的奏章,宣武帝都不放心,总是拿回去自己细细重批一遍。
胡绿珠出宫居住的第二年,也就是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司徒高肇进了奏折,要求在洛阳大狱里选录六名才能出众的罪吏,到司徒府带罪办差,胡绿珠当日便在折子上批了“此论荒谬,有市恩私惠之嫌,着驳回毋议”,谁知折子经过宣武帝复核后,竟割去批语的纸面,重新加上“照准”二字。。com
胡绿珠还未琢磨明白宣武帝的心意。宣武帝已经命人风示她地父亲尚书胡国珍,说他多年身染重病,体力不支,办事不力,特地将胡国珍晋爵为武始侯,要他自己上疏辞去尚书之位,回家赋闲养老。
胡国珍迫不得已,在正月里上了辞呈。
虽然写上了辞呈,但胡国珍已经密地里派人来向胡绿珠说明此事,想让她借批折的机会。跟皇上解释两句,最好能挽留他一下。
胡国珍的真实年龄,不过五十岁出头,比那个年近花甲的高肇,可是年轻多了,皇上说是让胡国珍回家养老,也许是给他还留点体面,实质上,这与罢官归府有什么区别?而且是这么一个不疼不痒的理由。
胡绿珠听到此事,十分愕然。为了避嫌,她在桂殿中批阅到这个奏折时,没敢自作主张,只是亲自将折子递入显阳殿。在殿外只等了一刻钟时间,刘腾便迅速出来了,他带来了皇上的批语:“照准”。
看来宣武帝心里早已对自己批览奏章、干预国事不满了!
他对自己的种种不满,最后要在胡国珍身上找一个发泄机会。
明着是免去胡国珍的官职,暗里。则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信号:胡绿珠,朕给你留着体面,你自己收敛一些,好自为之罢!
胡绿珠惶恐之下,来不及为父亲的下台难过,陡然间想起,还有九个月时间,皇子元诩就要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已经一年时间没见过宣武帝面地自己,恐怕已失去宣武帝的欢心。。com性命岌岌可危,还妄想什么干政弄权的荣耀?
在胡国珍辞去尚书职务的第二天,胡绿珠称病不再入宫阅折。
但没有人在意她的这个举动,三天后,朝中的人事起了重大变动,尚书令、渤海公高肇被正式拜为大司徒。加领中外一应兵权。他不再是和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一起分权的三公,而成了一个正式的摄政。
据说。最近宣武帝的身体很不好,常常卧病,太医们在永乐宫里进出不断,却一个个闪烁其词,说不清宣武帝到底生了什么病。
大司徒兼领军将军,这个素来由鲜卑王族担当的重位,竟然落在一个高句丽人地身上!满朝哗然,高肇最大的对头、清河王元怿,更是愤怒地连进数个弹章,气恼之下,元怿和广平王元怀一起以辞职要挟,这个举动,已经明显是对宣武帝不满了。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宣武帝同时接了四弟五弟联名辞职的奏章,却只准了五弟元怀辞去太尉兼骠骑大将军一职,对元怿地辞章,宣武帝不但没接受,反而派人送了大量礼物,卑词挽留了元怿一番。
皇上是不是病中昏了头,想把元家的江山交给高家?
既然信任元怿,为什么反而要元怿屈居高肇之下?
困居建乐宫的胡绿珠,这才发现,自己虽然早就可以在宫中弄权,虽然表面上自己的智谋每每都能够成功,而实际上,这种荣宠十分虚弱,只要宣武帝心中对自己不高兴,马上就能把自己冷落到一边。
浮,还是沉,她的命运一直控制在那个脸色微黑、身材修长、喜怒不形于色地鲜卑皇上手中。
难怪人家说天意自古高难测,她在还没有明白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君王的宠爱。
他为她精心建成的建乐宫,就像一个精致的鸟笼一样,困锁着她的视线和心灵,让她再也不能在更高的天空扑腾,而他,却在永乐宫西林园里,不断地更换着新欢。
或许只有元诩册封太子的那一天,她的名字才会被他记起来。
面对即将到来地“留犊去母”厄运,自己还能依靠谁呢?刘腾?他虽然是永乐宫的首领大太监,但绝不是高肇的对手,听说自从高肇升为摄政后,高皇后几次说过,要把刘腾给换掉,如果不是宣武帝对刘腾还颇为信任,刘腾早就被免职了。父亲胡国珍?他连自己的官位都难以保全,还能保护住这个处境危险的女儿?
其他大臣?她几乎连面都没见过,根本就不知道谁会愿意为她冒险,对抗高家那炫赫震天的权力。
她想起了桂殿地那个夜晚,偷偷冒险来见她地元怿,曾向她许过的诺言。
在这个冰冷而无情地宫墙之内,那是她唯一可以倚仗的外援。
她只有向向元怿求救。
主意已定,胡绿珠连夜命绛英送了一封密信到元怿的王府。
绛英在灯下看着元怿展开那封信,信中写道:
“清河王殿下:
殿下记否永平元年秋,桂殿之约?
胡绿珠敬上”
再没有更多的文字,可这一句淡淡的问话,令元怿久已宁静的心又紧缩起来。
他没有立刻回信,在盘算了整整三天后,他才命人乘夜色将回信送到建乐宫,这封信比胡绿珠的信更简短,只有两行四个字:
“崔光
于忠”
胡绿珠手执着那张素色的短简,看着这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姓,心下恍然大悟,一丝神秘而浅淡的笑意从她的唇角牵延而出。
元怿,他真的是一个谋略奇才。
他的确比自己聪明得多。
第一百二十三章 太子少傅崔光
   东宫的西台,是个二层高的木制小楼,楼上四面开窗,长风排闼而入,令人心神一爽。楼外古木修竹,树荫遍地,听不到一点人声市声,远眺可以看见西海池上的翠绿新荷,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师傅,这是什么字?”两岁多的皇子元诩,奶声奶气地问道。
元诩的相貌很像母妃胡绿珠,比宣武帝以前夭折的几个皇子长得都更好看也更健壮,宣武帝几乎每十天就要特地叫人把元诩抱到桂殿里逗弄一番,只是最近宣武帝身体一直不好,连着一个月也没见过这位来之不易的小皇子。
“哦,这是放牧的牧,左边是个牛,右边是个反文,从牛,从攴,就是有人拿着鞭子在赶牛,是不是很像?”他的师傅、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崔光,耐心地解说着,“《禹贡》里说,莱夷作牧;《礼书》中说,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
崔光说到这里,惊觉自己说得实在是太深奥了一些,两岁的孩子,跟他引经据典,他哪儿能听懂呢?
果然,元诩眨巴着小眼睛,听得似懂非懂,一副不知所云的模样。
元诩有着他叔父元怿、元愉还有父皇元恪的聪明好学,才两岁半,却已经开蒙识了一百余字。这当然是崔光的功劳,可是,每天,崔光一边耐心地手把手教着他识字,一边心下忍不住有些好笑。
他可是素有“北朝文宗”之称的大家,是先帝巨眼赏识的一代大师,现在竟然成了蒙童塾师!虽然教的弟子是大魏储君、将来的大魏皇帝,还是令崔光有些怅然。**JunZitang。coM**
崔光出身贫寒,少年时白天耕田、晚上读书,曾发下大愿,要著一本《北史》。将北朝的三百年战事、政事、文事爬梳整理成一本煌煌巨著。
崔光自信,他的才力、文笔、史识不下于司马迁,这本《北史》即使不能超越《史记》,也应该能和《史记》比肩。
然而造化弄人,自崔光十七岁被孝文帝拜为中书博士起。他竟然渐渐变得热爱权术和富贵了,书房里的书纸渐渐蒙尘。文章都出于门下宾客之手。
最赏识他地孝文帝,二十年前曾经对着群臣叹道:“崔光之才,浩浩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到了十年前,孝文帝又对群臣叹道:“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
然而,到了四十五岁这个尴尬的年龄,崔光才发现。孝文帝的两个预言都落了空。他既没有写出象样的著作,也没有登上三公之位。小小的右光禄大夫,离他地梦想实在是太遥远了。
司空?他既不是元氏宗室,又不是高党的门人,这辈子,崔光根本就没有指望去当孝文帝预言地那个大司空,虽然。^^君  子  堂 首 发^^他绝对有胜任司空之位的才具。
去年成为太子少傅后。崔光曾经在心底隐秘地喜悦过,受过皇子元诩一拜。将来与元诩朝夕相处,结下深厚的师生之情,会不会因此而飞黄腾达、登阁拜相?
转念一想,崔光又沮丧了,宣武帝不过三十岁,元诩才两岁,等到元诩登基为皇帝,自己的一把老骨头早已埋在邙山脚下,坟头的青草,只怕都深可没足了。顶多能跟太子被赐死地生母一样,逢年过节,在祭祀的时候吃点冷猪肉罢了。
所以,最近半年来,崔光总是过得很颓废,上午教小皇子识识字,下午则是喝酒写诗,完全像个放浪形迹的诗人。
不料,最近事情却有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是宣武帝忽然病重,然后,一个让他料想不到地宫中要人,竟然频频向他示好。
“崔少傅,这是胡贵嫔派人送来地一只木匣,指名要送给你。”随着叩门声响,一个年青的东宫侍卫恭敬地说道。
“放在那里。”崔光淡淡地应道。
从半个月前起,这已经是胡贵嫔派人秘密送来的第六份礼物了,她的心意,他已了如明镜,但他不愿意过早表态。尽管,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的机会。
趁元诩低头看《二十四孝》图册的机会,崔光悄悄打开了匣盖,扫视了一眼,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两卷残旧地竹简。崔光伸指头进去拨了一拨,竟然是世间所存无几地曾子亲笔录的《孔子家言》,所值何止百万!
崔光心里倒吸一口冷气,这个胡贵嫔,她真是个可人,古董、汉玉、青铜汉方壶、晋人画卷,半个月来,她送了他价值将近两百万钱地礼物,一件件都是那么清雅、旧陋、不显眼、深合崔光所好。
不是对他的力量和才能寄以厚望,她不会这么下功夫,如此深刻地了解,如此费心地搜罗这些古董旧书,如此低声下气地想取悦他,打动他。
她想借助他太子少傅的身份,逃过将来那个“留犊去母”的命运,是么?
胡贵嫔的对手,是高皇后,而高皇后的背后,则是权焰薰天的高家。
崔光并不喜欢高肇。
为人清高的崔光,由于文才受到孝文帝赏识,年轻时开始,就在洛阳城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