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忽必烈虽然坐山江山有十几年了,可是蒙哥后裔一直都对他心存不满,更别说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子孙们了。
前往上都避暑的忽必烈,得知这一消息时,已经有大量的百姓渡海到达台湾,身子刚刚恢复的忽必烈自然震怒不已,想到这一切都是张弘范作战不力,放走了宋朝小朝廷,忽必烈就一肚子火,要不是真金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恐怕张弘范等人当即就要被夷了全族。
可是不知为何,海都等人却再次发动攻势,漠北的军队本就已经告急,加上当年刘整训练出的水军在襄樊,鄂州,扬州,福州和厓山之战中损失甚大,如今北部战线又已吃紧,想要发大兵进攻台湾,根本就不现实,可是如果是派小股部队的话,万一被宋廷打败,那可就是白白给人家助长气势,忽必烈自然不会做这样的赔本买卖。
可是他却也不能容忍宋朝皇帝在台湾大肆招收百姓积蓄实力,在他看来,那台湾乃是蛮荒之地,又孤悬海外,单靠台湾本土,根本掀不起什么大浪。很自然的,他就想起来后世曾经被批判的体无完肤的一项政策。
迁界禁海!
忽必烈的诏书也迅速昭告天下,宣布北起辽东,南至两广,沿海百姓一律内迁五十里,不从者杀无赦,有亲属迁台者,一律连坐,并且除了开泉州为外埠港口,允许外来者进贡外,片板不许下海。
可是此时,萧统的台湾已经来了不下十万之众,大量移民的涌入,也让台湾岛迅速繁荣起来,不消说上至朝廷下到各个县令,都忙的四脚朝天,毕竟来了这么多人,也就多了十几万张嘴要吃饭,而且人口这东西是讲基数的,基数一到,繁衍起来那是相当迅速,萧统深信,如果人口再增长到一定程度,台湾的人口很快就能实现“s”型增长。
大喜过望的他当即宣布,所有县令的政绩和移民的数量挂钩,责成各个县令们必须利用自己的大陆的关系,千方百计的联络发展移民来台,每多一万人就可以上提一级。于是乎这些县令们也各显神通,或是修书或是利用旧关系,总之七八两月,可以说台湾海峡舟楫飞横,人声鼎沸。
而移民大量来岛时,萧统也趁机推行了币值改革,当然此时依然是双轨制,铜钱和交子并行使用,而且由于交子上有户部的盖戳,因此移民们虽然有些疑虑,却还是有不少接下了交子,光是这一项,就让萧统卷走了大量的金银。
等到萧统得到消息,忽必烈正式下诏要迁界禁海时,先是大吃一惊,旋即就抓住了要害,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一旁安静看书的张芷嫣忍不住嗔道:“陛下怎的又开始怪笑起来?”自从上次以后,这张芷嫣也就经常出入萧统的房间了,周围能跟着萧统来台湾的,自然都是人精,哪里还能不明就里?自然对张芷嫣礼敬有加,而那张世杰知道了,却也只好和李氏相对苦笑,至于其他人听见了风声,自然更加朝张世杰靠拢,好在那张世杰也很是懂事,低调的很,倒是张世英和张世豪,却有些志得意满。
“芷嫣,你说那忽必烈下令禁海,迁民,于我是有利还是有弊?”萧统看着小嘴嘟着的张芷嫣,忍不住问道。
这张芷嫣虽然聪慧,却也只是十岁之女,所见所闻多半来自书中和父母所教,于大政宏观之上或有所见,可是真正涉及到具体的事情上,也只是普通少女一般,多猜测而少分析了。
“陛下,这……一旦鞑子这么做,那沿海岂不是荒芜人烟?这对朝廷可不是什么好事吧。”张芷嫣捧着小脸,小声说道。
“非也非也,”萧统摇着手指,兴冲冲说道:“看起来确实如你所想,不过,他忽必烈这次可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朕非让他后悔莫及不可!”
“事情怕是没有这么简单,陛下还是谨慎为妙,多与大臣们商议才是。”
萧统见那张芷嫣已经时时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不由心中大乐,目光灼灼的看着小美人,一脸的赞叹。
那张芷嫣却甚为羞涩,见萧统这般看她,小脸很快就红了,别扭了好一会,才小声说道:“陛下,贱妾……贱妾去见过太后了。”
“哦?”萧统有些意外,他除了例行的给杨太后请安外,似乎也好久没去专门见她了,不过这杨太后的熟女风情,倒真是让他难忘啊。
“太后身子如何,和你说什么了吗?”萧统问道。
“太后……太后身子尚佳,只是……只是想陛下了。”张芷嫣声音越来越小,终于低下头去,几不可闻。
萧统一想,这杨太后也是重要人物,却也真得看看了,于是说道:“也好,芷嫣,你便陪朕去看看太后,如何?”
张芷嫣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查的喜色,盈盈道:“贱妾遵命。”
第二卷 经略台海 第三十五章 贤明太后
更新时间:2008…11…19 22:44:37 本章字数:2092
今日第二更,下一更大概在晚上11点左右,大家多多支持,多谢。
。。。。。。。。。。。。。。。。。。。。。。。。。。。。。。。。。。。。。。。。。。。。。。。。。。。。。。。。。。。。。。。。。。。。。。。
如今杨太后的居所,比起厓山之时,自然好了许多,至少居有室,行有扶,而那杨太后也换上了宫装戴上了凤冠,斜靠在床上,自然是风韵万千。
也不知为何,萧统每次看见这杨太后时,心中就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一般,这也是他避免和杨太后过多见面的缘故,毕竟说起来,这杨太后乃是他的嫡母。可是这杨太后,却不似宫闱中其他人一样,历来待赵昺,也就是如今的萧统视如己出,而在那端宗皇帝身死后,杨太后更是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到了萧统身上,时常把他念在嘴边,一会不见就心里发慌,可是萧统一来,那杨太后却又把他搂进怀里一顿亲热,可是那萧统虽然身子只有孩童大小,心里却早已成熟,男人该有的欲望他全有,被这么一个极品熟妇,名义上还是他母亲实际上却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给这么抱着,那种禁忌的感觉实在是……
照旧向杨太后行过礼后,张芷嫣就像鸟儿一样飞到杨太后的身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而杨太后最近心情也不错,看来对张芷嫣也喜欢的紧。
寒暄一阵,杨太后却屡次夸赞张芷嫣,说的小美人小脸通红,直朝杨太后怀里拱,而杨太后却一直话里话外的敲着边鼓,让萧统却也有些脸燥。
接着,自然杨太后是关乎起萧统来,问到了萧统的学问,礼仪,朝政之事只是一带而过,毕竟杨太后听闻萧统年仅八岁就坐朝理政时就已经诧异很久了,当时激动的杨太后甚至还向天祷告,告诉赵家历代先皇,说如今的赵家子孙总算出了个贤君,自己也算对得起他们了。
不过,在杨太后面前,萧统却不必像在大臣们面前那样,摆出一副君王的派头,说话也不必语带双关让人玩味,在这里,萧统仿佛真找回了孩子那样的感觉,可以自由的挥洒,可以在杨太后面前大言不惭,鼓吹着自己的凌云壮志,而杨太后仿佛真象一个慈爱的母亲一般,微笑着听着自己的“儿子”手舞足蹈,发表着对天下对朝廷的看法,而张芷嫣此时也静静的站在太后身后,一时间,画面是如此的和谐。
如此良久,母子间气氛融洽,还好这一次,杨太后也没有把萧统搂进怀里一阵肉疼,不知怎的,萧统却也有些微微的失落。
等到萧统准备告辞时,杨太后忸怩了一会,才说出了憋在心中良久的话。
“皇上,如今朝廷驻烨台湾,不知国舅如今……”杨太后说的很小心,毕竟杨亮节没有追随朝廷到厓山,也算不小的问题,而杨太后生性贤淑,又不愿干政,因此总是小心翼翼的,却也让萧统对她甚是尊重。
杨太后提起,萧统才想起来,那舅父杨亮节因前日屡次卷入党争,赵与檡,陈宜中甚至文天祥,都与他颇有龃龉,当年的全太后对他也很是反感,等到朝廷在福州一带落脚时,杨亮节终于大权在握,却没有想到泉州蒲家突然造反,让张世杰陆秀夫护送着小朝廷迅速南迁,而杨亮节因三子病甚,追之不及,也就没有前往厓山。
虽然杨太后提起过一次,萧统却并没有放在心上,至少没有太过上心,毕竟在危机时刻互相倾轧,杨亮节这样的行为让萧统很是不谅解,要窝里斗你也得挑时候不是?
不过,到了台湾以后,萧统却得知,那杨亮节私德虽有不堪,然大方向却也没有走错,听张顺的汇报,那杨亮节如今和儿子杨世昌杨世耀正隐居在浯州,也就是金门,而且现在在金门也算有些势力,因此萧统还一直有所打算。
今日杨太后既然问起,萧统便恭敬说道:“母后,儿臣已经收到消息,如今舅父正蛰伏在金门,潜蓄甲兵,图谋恢复,大节上总算没有亏欠,儿臣准备在时机合适时,就请舅父还朝。”
杨太后听了,原本一直紧张的神情终于轻松下来,簌簌珠泪也从盈盈妙目中流出,显然,这姐弟俩感情甚笃。
“不过,”萧统犹豫了下,道:“母后,您也知晓,舅父在昔日陈宜中事件里,所作不甚光彩,且毕竟没有追随銮驾,怎么说都有些亏欠,朝中多人也有龃龉,因此……恐怕这些都要大费周章,舅父受些委屈,却也是少不了的。”
萧统说时,其实有些犹豫,毕竟向着自己人乃是人之常情,没想到杨太后倒挺通情达理,听了萧统所说,神色坚决的说道:“皇上不必如此,哀家知你所意,亮节犯了错,哀家心中有数,如今只是亮节没有背叛,哀家有些欣慰罢了,将来对于亮节,该罚该惩,一律按照朝廷的法度来办,不必容情宽宥,免得人心不服。”
杨太后说这话时神色坚毅,妩媚间竟有几分英气,让萧统看了都有些吃惊,直到给太后请辞时,萧统还一直念着,这般开豁的太后,不避内亲,严守法度,贤德如此,着实难为了。看来这杨亮节,萧统也得重新考虑一番了。
不过,既然如今想到了金门一事,也就到了解决的时候了,萧统心中不由下定了决心。
第二卷 经略台海 第三十六章 逆袭大陆
更新时间:2008…11…19 22:44:37 本章字数:2106
今日第三更,大家多多支持则个,多多收藏啊,多谢了。
。。。。。。。。。。。。。。。。。。。。。。。。。。。。。。。。。。。。。。。。。。。。。。。。。。。。。。。。。。。。。。。。。。。。
既然考虑了,就要大胆的去做,萧统稍加犹豫,便迅速做出了决定。
盛夏的七月,沉寂了许久,几乎在全天下百姓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的宋军,居然再次出现。
一时间,三闽沿岸,处处有宋军出没,而由于元军的水军大部已经北返修整,宋军几乎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在闽北和粤东一线多处登陆。
当然,由于蒲寿庚的缘故,这一次,漳泉一线,宋军根本没有动作。
可是就是这样,依然足以让天下震动,没想到已经被元廷信誓旦旦说早已逃亡海外,放弃中原的宋军还会回来。
不过,这一次的宋军,却并没有大规模的出动,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是几百人上岸,上去以后,却并没有迅速驻扎,前进,而是趁元廷的迁界禁海令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大力宣传台湾的好处,并且以民族大义,华夷大防来号召百姓,可以说,这一次出动的宋军就是播种机,就是宣传队,而且由于萧统早有严令,上岸必须秋毫无犯,因此在很多地方,居然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