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明皇-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究。几乎说行事言行都引经据典,你也找不到毛病。但要他拿出办法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人心,天意,要仁德服人的话。我不是很想听他现在讲大道理,但朝会上我又不好阻止大臣上奏,只好打起精神道:
  “郑爱卿为何觉得不可?”
  郑以伟没有说话,而是直接跪了下来叩头道:“臣认为结盟不可议!皇上难道忘了两宋朝的前车之鉴了吗?”
  此话一出,下面的臣子无不肃然,都替他捏了把冷汗。郑以伟所说两宋朝,就是指北宋与南宋。明人都以继宋为正统,根本就没有承认元的地位。北宋末年,北宋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结果连京城都给了人家,南宋末年,联合蒙古攻打金国,结果连宗庙社稷都给蒙古人占去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都不敢讲出来。毕竟拿大明跟亡国的两宋相比是十分忌讳的事情!满殿的大臣都在看着我,看我如何处置这出言无状的郑以伟!
  我看了下跪着的郑以伟,不禁有些佩服他的勇气,可惜他不是我现在所需要的人。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的人才要求往往就是那样的矛盾。对于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自然要求臣下的能力也是出众,而且最好都是能独挡一面的人才。但皇帝往往考虑身后事的时候,为所谓的千秋万代考虑的时候,他们首选的臣子就是些愚忠有气节的。但是,往往这部分的臣子,大都是些空谈而无干才的。就拿大明而言,太成二祖建就的繁荣帝国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慢慢的削弱。
  “起来吧!郑爱卿也别跪着了。”我望着有些错愕的臣子道,“此时不比宋朝,朕也不是那糊涂之君,不可比,不可比!既然大家对于大明与蒙古结盟的事心存疑虑,那朕决定先派出使者到察哈尔部探探虚实。至于几位爱卿讲的布防之事,大同,宣府两处朕也觉得应该派人前去整治,大同方面朕已经有了人选,对于宣府各位有何意见?”
  兵部尚书王永光道:“启禀皇上,宣府总兵侯世禄甚是称职,臣以为只要兵部发文整饬便可!”
  兵科给事中李觉斯道:“微臣以为王尚书此言不当,若侯总兵称职,宣府又怎会兵员虚浮,士卒鼓噪呢?”
  虽然李觉斯说的是天启朝旧事,但朝中皆知。王永光给问了个大红脸:“这……”
  我暗思这个侯世禄看来是带兵打战有一手,却懒于宣府后勤,要是能换一个好一点的将领也不错。
  “其他大臣还有什么人选吗?”
  “微臣以为抚宁伯张承翼可任!”说话的是中军督府提督郑其心。
  “抚宁伯?”我有些疑惑,这是懿安皇后的堂兄,礼部尚书英国公张惟贤的侄子。若不是他们讲起我倒实在没有什么印象。
  “皇上,抚宁伯原是滦平的守备,向来治军严谨,因魏党作乱朝纲之时被罢免闲住,臣以为抚宁伯可任。”
  嗯,这也算是一个可用之人, 对此其他大臣见孙承宗没有说话,也就没有什么意见。毕竟现在能有干才的人不多,其他的都已经身居要职。唯有英国公出来道:
  “皇上,臣恐抚宁伯不能胜任,请皇上另选贤明!”
  “哎,举贤不避亲,抚宁伯是懿安皇后的堂兄,朕是信得过的。朕就决定让抚宁伯去宣府作个协守,配合侯世禄整治好宣府的驻兵。”
  “臣代舍侄叩谢隆恩!”
  “好了,此事商议到此,退朝!”
  朝堂上我没有公布把一些重要任命说出来,虽然我是要和谈,但大同作为一个防范蒙古人的重要堡垒,自然要找一个主战派。毕竟防范是很重要的,戒备之心不可无。在我心目中,张宗衡是第一人选,对蒙古人的政策上他一直都是主战派,由他任大同巡抚,再给他配一个总兵张翼明最合适不过。至于去察哈尔部结盟的人,我已经想好了,就由宋献策去!
  宋献策即使脑瓜子转得再快,他也没有想到我会交给他一个这样的任务。但我尊为皇上,说出的便是旨意,容不得他推辞。
  “皇上,微臣为皇上分忧自当鞠躬尽瘁,但微臣方受恩未久,所知甚浅,微臣恐误了皇上的大事!”
  看着还抱着一丝回避想法的宋献策,我不禁有些偷笑道:“此事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你去林丹汗部看看就是了,当然你也别空手去,旧年朝廷尚有八万一千两的赏银未给,你这次带过去便是,蒙古人重利,自然不会为难你。你呢,主要是看看林丹汗对结盟的态度,以及察哈尔部落的状况。至于结盟的条件,你到时再上折子请旨便是。朕这回便是让你以礼部郎中出使!”
  可能是最后的官衔打动了宋献策,他有些颤抖的叩首谢恩。毕竟不是经过八股出来的臣子,多少还是带有很多功利性。要想找一个没有私心,又善于变通的人这实在是太矛盾了!!
  随后几天我让宋献策到鸿鲈寺学习礼仪,等到八月大同的粮饷京运,就让宋献策顺路先去大同,然后由兵丁护送到归化城!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九十一章 南国方略
 更新时间:2008…10…14 23:15:43 本章字数:5009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九十一章 南国方略
  南京兵部尚书的人选在拖了一个月后才任命下来,原先郑三俊他们所推举的钱象坤改任为国子监祭酒,南京兵部尚书却是由南京户部右侍郎吕维祺当任,吕维祺空出来的缺位照吏部考功档案择优补上。这个任命又让朝中的大臣愕然了好一阵,这是继曹文诏驻守朝鲜,宋献策出使察哈尔后的又一出乎意料的旨意。
  曹文诏领兵也就罢了,偏这声名都碌碌无闻的宋献策出使察哈尔,这委实让人匪夷所思,即使这宋献策在襄阳救驾有功,那也不能这么快就升到礼部郎中,而且出使察哈尔关系到大明在辽东的局势,如何能轻易交给一个连政务都还不熟悉的江湖骗子!朝中稳重的大臣自然少不了联名上奏,但奏折上去都没有消息。更令他们郁闷的是,内阁大臣与皇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对此大臣们也不敢做出什么过激行为,毕竟皇上在用人方面还没有出现什么大错,而且从登基以来所提拔的小吏都有一番作为。
  这不,从一个户部小官升上来的李原吉带着郑芝龙几兄弟回京述职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皇上对他们是恩典正隆,每年过节都是赏赐不断,李原吉的官阶更是做到了正三品,这次回来自然又是加官进爵!朝中的大臣们眼热的,嫉妒的,鄙视的不一而足。但这些登科进仕的大臣私下仍旧对他们不屑得很。‘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才是读书人所信奉的,李原吉他们却是破坏祖制靠行商来沽宠取媚皇上。仕,农,工,商,商是在末尾,读书人行商已是丢了面子,何况郑芝龙他们几个还是海盗出身!
  不过无论他们心里怎么想,可皇命不可违,在李原吉他们进京的那天,六部四品以下都要求去崇文门迎接。当中领头的是户部尚书程国祥,一则李原吉是他们户部的人,二来李原吉为户部分担了极大的财政压力。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李原吉他们改用官船到了崇文门外,正想着先到城外的驿站住下,然后才请旨求见,却没有想到在崇文门外居然站着黑压压的一片官员。官员们按着六部分列站好,顺天府衙门的兵丁守立两旁,周围更有不少围观的百姓。李原吉看着心里一阵激动,这是来迎接他们的吗?!特别是站在首位的就是他的本部长官,今日南边除了他们已经没有其他人进京,这自然是来迎接他们的。李原吉边走边极力保持镇静,郑家兄弟作海贼惯了,何曾有过这种荣耀,差点就忘记了自己姓啥,耀武扬威的走了过来。
  程国祥见到他们上了岸便吩咐奏乐,在一片礼乐声中李原吉几人走近,未待出声,众官员躬身道:“恭迎李大人,郑将军!”
  李原吉顾不得走什么官步连忙上前道:“下官 见过各位大人,各位大人在城外远迎,下官惶恐之至!”
  程国祥笑呵呵道:“李大人及诸位将军一路南来,舟马劳顿的就不必客气了,这是皇上的恩典。皇上命我等在此迎接你们,你们就此随我前去面圣吧!”
  李原吉躬身道:“下官遵命,大人先请!”
  一行人都做轿上马,六部官员待李原吉他们远去才散了回各部。
  而此时我坐在乾清宫正有点郁闷,对于我如此超规格的安排官员去迎接李原吉他们回京,内阁大臣们虽然没有正式上折子,但今天一早都过来跟我发表的异议。他们都认为这么做会让外边的臣子怀有不满之心。
  “今日皇上以四品官员恭迎李原吉,若九边将士回京,江南各省巡抚,湖广巡抚述职,皇上又以何礼迎接?若具按四品,外臣不满,众京官无面,亦伤及朝廷礼制,皇上不可不慎啊!”
  这就是韩鑛给我苦口婆心说的一番话,老实说韩鑛讲的很有道理。我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么多,也许各处的封疆大吏都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既然一个小小的李原吉没出什么力气都可以获得这样的恩宠,那么他们也是应当的。要是没有则心里怀有对朝廷的怨恚,以后也不实心办差了;如果朝廷的都如此一视同仁,不仅挫伤了李原吉他们的积极性,也让京官们没了面子。
  但这事实上是我也是没有办法,李原吉他们是立了功劳,近千万的银子为我解决了多少的烦恼。如果朝廷拿不出让他们感恩戴德的恩宠,只怕后面就难了。如今辽东的事情悬而未决,各处地方都要用银子。大明除了福建水师,浙江水师,辽东水师外都还没有再另外组建新的舰队,在南洋,郑芝龙的家族舰队可以说的上是一家独大,这几年更是联合福建水师把南洋海面上的海寇清了个干净,就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几国也不敢轻易挑衅大明船队。
  李原吉尚好,毕竟是从京官里提拔上来的。但郑家的人可就不一样了,若他们心怀反心,乘机兼并了福建水师,就单凭浙江水师,只怕南国海域内无人能制得住他们。如此一来,不仅朝廷每年少了几百万的收入,以后要想剿灭他们也大费周折。所以要拢住郑芝龙他们的心,朝廷不能不做出些姿态来。
  另外海贸上还有田弘遇一家,田家虽然是外戚,但每年从关外贸易回来的银子也不比李原吉他们的少。这几年,田家不仅把商业的触角伸到了朝鲜,还连接到了日本。从辽东运回的皮毛,人参不仅运到江南,甚至还直接出口到日本换回白银;在大明许多繁华之地都有田家的商铺分号。对于田家我也不能吝啬,再封田弘遇爵位是不行,只能封荫妻子。
  正当我还在思想之际,内侍就来禀报李原吉他们到了。我宣了他们进来,李原吉几年不见,人还是老样,多了点风霜之色,郑芝龙也差不多,随他们来的还有一个孔武有力的鲁汉子低着头紧跟在郑芝龙后边,应该是奏折上说的郑芝豹,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敢在运河开炮,现在他一副局促的样子,看来天子的威仪还是有些作用的。
  “臣,李原吉(郑芝龙,郑,郑芝豹)叩见我皇,愿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们说话有些激动,脸上放着红光。可以看的出他们应该被城外的迎接喜得激动异常,到这都还没有平复下来。
  “三位爱卿平身,自元年一别,朕已有三年未见爱卿。众爱卿在南三年,出行万里扬威海外,朕着实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