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阿哥胤礻我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2年),和九阿哥胤禟是同年所生,只比胤禟小一个半月。胤礻我母亲温僖贵妃钮钴禄氏,乃康熙的第二个皇后(孝昭皇后)的妹妹,她的地位倒是颇为显赫。大概是因为年龄相当的缘故,胤礻我和胤禟、胤禩的关系比较亲近,虽然也是“八王党”的一员。但他没有争夺储位的野心,也不像胤禟那样露骨地支持胤禩。总的来说,胤礻我才学一般,属于那种翻不起什么大浪的平庸之辈。康熙在的时候,大概看在其母亲的份上,对他还算不错,康熙四十八年胤礻我被封为郡王,而比他还大一个半月、同样没什么功绩的胤禟却只封了贝子,整整比他低了两了个级别(康熙时期皇子的王爵级别按高低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在康熙末年,胤礻我虽然和胤禩、胤禟勾结在一起,但总的来说,他也只能算是外围,谈不上“八王党”的核心人物。雍正当权后,对胤禩、胤禟和胤礻我也给予区别对待,胤禩和胤禟成为狠狠打击的重点对象,至于胤礻我,雍正一直就瞧不起这个弟弟,只把他当作从犯处理。在胤礻我被圈禁期间,有大臣屡次向雍正提起要将胤礻我正法,但都被雍正否决,在他的心目中,胤礻我这样的人关起来就行了,犯不着大动干戈。
接下来是十二阿哥胤祹,他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4年),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祹年纪还小,没什么能量。康熙四十八年,他和九阿哥胤禟一起被封为贝子。胤祹在康熙的印象中还不错,在康熙的最后几年里,胤祹年纪虽轻,倒还办过些事情,比如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孝惠皇太后死的时候,胤祹就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因办事麻利而受到康熙的嘉奖。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胤祹还随同四阿哥胤禛前往盛京祭祖陵。
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和十七阿哥胤礼当时分别为十五岁、十三岁、十一岁,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基本没有机会参与储位的争夺,他们在康熙死的时候都还没来得及封爵,当时都只是阿哥的身份,因此也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在雍正和乾隆年间,除了胤禑因为死得比较早(雍正八年去世)外,胤禄和胤礼都被封为亲王,且得到了乾隆的重用。
二十阿哥胤祎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当时还不满三岁,年纪太小。最后的四个阿哥,二十一阿哥胤禧、二十二阿哥胤祜、二十三阿哥胤祁和二十四阿哥胤祕,前两个和侄子乾隆年纪一样大,都是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两个虽然是皇叔,但比乾隆还小几岁。这四个皇叔和乾隆的关系似乎还不错,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对待。
其中有一个人一直没有介绍,那就是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比四阿哥胤禛小八岁,比十四阿哥胤禵大两岁。胤祥小的时候很受康熙的宠爱,但很奇怪的是,在废太子的那场风波中,胤祥和其他几个皇子一起被短暂圈禁后,在康熙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几近消失,后面康熙给皇子们封爵发赏银什么的,也一直没有胤祥的份,一直到康熙死,三十七岁的胤祥居然还是阿哥的身份。但雍正一上台,胤祥却被直接提升为亲王,这未免让人疑窦顿生……
第6章 资料:阿哥3
风暴一旦形成,终究有一天要来临。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有人举报“太子党”托合齐等人聚众会饮,贪婪不法。康熙以此为契机,开始清查“太子党”。托合齐当时任步军统领,他见风声不对,便主动辞职。步军统领其实就是“九门提督”,主要负责京师九门的内外巡查和守卫,相当于卫戍部队,当时兵力约三万多人,地位颇为重要。
康熙当机立断,命国舅佟国维的儿子隆科多接替了托合齐的位置,随后又让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胤禩党人阿其阿、马齐等人会同宗人府清查托合齐和太子胤礽结党之事。随之,托合齐、耿额、齐世武、鄂鄯等人纷纷落网,托合齐病死狱中,最后还被锉骨扬灰,尸骨不存;齐世武更惨,康熙命人用铁钉将他钉在墙上,最后呼号数日而死……康熙极少用如此残酷的刑罚对付大臣,当年鳌拜也不过圈禁而死,可见康熙对太子势力发动政变的恐惧。由此,“太子党”土崩瓦解。
康熙知道这些人的后台是太子胤礽。在对胤礽彻底绝望的情况下,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废,重新圈禁在咸安宫内。据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说,“当他们到达畅春园的时候惊恐地看到,花园里有八到十个官员和两个太监跪在那里,光头,双手背绑着。不远处,皇子们一排站立,也光头,双手绑在胸前。不久,皇帝乘坐肩舆从房间里出来,到皇子们面前,爆发出虎吼一样的愤怒,责骂太子,把他关在宫内,公开宣布废掉这个不幸的皇子”。
康熙第一次废胤礽的时候,痛苦万分,泪流满面,甚至还大病一场,这次却从从容容,不惊不怒,他说:“我这次已下了最后的决心,再说什么宽慰的话已没有用了。我第一次废黜太子的时候,真感到痛心疾首,可这一次,我不会了,我对此泰然自若。”
随后,康熙又对朝中大臣们说:“第一次废太子时,我只杀了几个人;这一次,我只杀一个或两个人,让其他人放心。这样才会有太平的日子。”康熙最后警告说:“以后若再有人说胤礽已改邪归正,并请求恢复他地位的话,该当死罪!”
康熙表面上虽说自己心闲气定,其实这次再废太子依旧是“心思用尽,容颜清减”,他的麻烦不是因为胤礽被废,而是胤礽被废后留下的储位真空,又让各皇子们彼此争夺不休,使得他在晚年的时候,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处理这个他最终未能完成的任务。
胤礽刚废几个月,左都御史赵申乔便提出立太子乃是国本,请求从阿哥里面册立一个。康熙对此早已是筋疲力尽,他敷衍说:“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康熙解释说,立太子要慎重,没有合适的人,立了反而不好。就像胤礽两立两废,最后让人失望至极。何况,现在皇子们都已分封,立了太子,其他皇子不服,反会引起争端。
康熙又说,本朝原本没有立储的惯例,即使不立太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还举例说:“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也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者,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
另外,康熙当时不想很快再立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是立了八阿哥胤禩以外的人,大臣们不会服气,而康熙对胤禩并不认同。由此,康熙晚年打定主意,仿造先祖不再立太子。
但是,储位虚悬,就像鱼悬横梁,众多的猫咪怎能不动心?就拿胤礽来说,虽然他已成政治僵尸,但也还不甘心,仍旧试图东山再起。就连康熙似乎也有悔意,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会试,出题为“放太甲于桐宫”。太甲者,商朝之太子,因为无道而被伊尹放置于桐宫,三年改过后迎还复立。当时很多人揣测,康熙是不是要让胤礽再次复立了?
估计胤礽也动了心。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815年),准葛尔部众骚扰哈密,朝廷将派兵征讨。胤礽得知后,便想利用这个机会逃离圈禁。他趁医生来给自己福晋看病的机会,用矾水写信(矾水要放在水里才能看出字迹)给正红旗的都统,让他想办法保奏自己为大将军出征。不料医生出去的时候被查出,这就是所谓的“矾书案”。
第7章 资料:阿哥4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推举太子之事,让康熙很是丢脸。次年正月下旬,康熙旧事重提,并追查是谁在这个事件里捣了鬼。“八王党”的人开始还想互相包庇,但康熙这次的态度很坚决,这些人后来终于顶不住,一个个都现了原形。最后查下来,为首的是大学士兼议政大臣马齐和康熙的舅舅兼岳丈佟国维,其他还有王鸿绪等多名骨干。
看到这么多重臣都倒向了八阿哥胤禩,康熙气愤难平,他大骂道:“今马齐、佟国维与胤禩为党,倡言欲立胤禩为皇太子,殊属可恨!朕于此不胜忿恚。况胤禩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今尔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为皇太子,不知何意?岂以胤禩庸劣无有知识,倘得立彼,则在尔等掌握之中,可以多方簸弄乎?如此,则立皇太子之事,皆由尔诸臣,不由朕也!”
原来,康熙一恨胤禩夺了自己的人心,二恨大臣们夺了自己的立储权!
更有意思的是,马齐被训斥之后抗辩了两句,把康熙惹得火冒三丈,竟然跳下御座,当众“殴曳马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一个五十六岁的老头(康熙),打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头(马齐),也是一桩奇谈。不过,这个马齐也是厉害,他被打之后,却并无惧色,居然“拂袖而出”,显然还是很不服气。当然,这也说明康熙和马齐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当大臣们奏请将马齐处斩时,康熙却还是对马齐予以宽大处理。
不过说来也很可笑,让大臣们公推皇太子本就是康熙自己说的,他自己说话不算数,反怪别人擅权。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帝呢?皇上说对就是对,不对也对,全由他一张嘴,一个人的心意而定。那些保举胤禩的人,全都碰了一鼻子灰不说,反而惹下麻烦。康熙处分起来也毫不客气,最后马齐被夺职拘禁,其弟马武也被革退,户部尚书王鸿绪被责令退休,其他“八王党”的骨干分子都受到了相应的惩处。至于八阿哥胤禩,更是倒霉,当时他还在圈禁中,可什么也没做啊!
康熙说八阿哥“未曾经历政务,近又罹罪,而且其母家出身微贱。”这三个理由看来充分,但仔细推敲,其实都站不住脚。首先,说胤禩缺乏政务的经验,这理由十分牵强。在康熙的儿子里面,除了太子胤礽最受重视、最有经验外,胤禩参与的政务并不比别人少,甚至可能是仅次于太子胤礽的,这从随驾次数可以看出。何况,若是胤禩没有政务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在废太子后,康熙何以让他做内务府总管事呢?再说了,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清朝以前的太子也大都不干政,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其次,康熙说胤禩犯过错误,大概指的是当时废太子期间,胤禩处理太子胤礽的奶公凌普一事时,康熙认为他手段太软,意在邀结人心。其实这事也不尽然,如果放在平时,康熙说不定还要表扬胤禩。但不巧的是,一废太子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康熙一生中最为暴躁羞愤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可能让他火冒三丈。当然,康熙也许指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因大阿哥胤眩⒌摹跋嗝嫒苏琶鞯隆笔录?滴豕肿镓范T未必是因为他没有告发张明德,而是张明德说胤禩“后必大贵”,这让康熙最为不爽。道理很简单,除了胤禩外,其他的阿哥如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甚至四阿哥胤禛等人都知道这个张明德和他的所谓计划(其实不过想骗点钱,没人当它是真的,也就没人告发了),何以单单惩罚胤禩一人呢?所以说,关键还是“后必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