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妻居一品(惠美)-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儿子,二儿子都同萧夫人极为亲近,而且明辨是非,从不仗着总督之子惹事生非,他真不该一时心软将儿子留在妾侍身边,如今真是犯不得一丁点的错误,四品知府给他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关键时候,他还是同妻子商量,他喝了一口茶,问道:“你看尹知府的夫人,可还好?”

    他深知能坐上总督,一是靠他有本事,二也有夫人之功,当初。。。要是没有夫人,他熬不过那一关,也越发重视夫人的意见。

    萧夫人说道:“我在她那岁数没她厉害。”

    这可是很高的评价,总督说道:“如今呢?”

    “这还用说吗?老爷,我见过多少事?也许她到我这岁数还会比如今的我出色,但现在。。。”萧夫人勾了勾嘴角,眸光深幽,“虽说不怕她,但徒增一位强敌非上策,然她既然在花会上设局,来而不往非礼也。”

    “尹知府的生母如今是四品诰命夫人,丁夫人并非无懈可击,既然尹知府能将生母弄成诰命,又带到广州来,定是个孝子。”

    孝子的威力很强大,不是已经故去的太夫人强拧着,萧夫人也不见得会对表妹退这一步,总督也是个大孝子,如今看尹承善更为的孝顺,在杨氏眼皮子底下。。。就杨氏那个性没有猫腻谁信?

    “我同尹知府谈过。”总督脸上带了一分沧桑,“许是我老了,不理解尹知府的想法。”

    无独有偶,总督夫妻在谈论尹承善夫妻,丁柔他们同样如此。尹承善剥松子,放到丁柔嘴边,“总督大人的生平。。。为官的经历不似是幕后之人。”

    没见面时,尹承善认为两广总督是最大的敌人,但见面了也谈话了,虽然他们的想法不同,但尹承善没看出总督有奸臣的潜质。

    丁柔不客气的吃了松子,也没说别的,只是将萧夫人在花会上的话重复了一遍,随后安静的看着尹承善沉思,吃着他剥的松子,她脑子里想的却是送去京城的首饰,丁柔赶不上七妹妹出阁大礼,遂让人少去两件钻石首饰做礼物,太夫人,大太太,丁怡等也不会落空。

    尹承善用了广州知府的权柄,将钻石买卖这块不被人看好的商道抢到了手里,很豪爽的交给妻子,随便玩,

    他从未发现钻石中蕴含的玄机,虽然官眷不能经商,但丁柔手中可是有柳氏交给她的店铺,钻石能让人女人疯狂,虽然审美观点不太一样,然看多了首饰的样子,总会被女人接受。最难的是分割,丁柔可以绘制出新颖的首饰图样,但分割钻石太不懂,于是她想到了京城里的岳宁侯。

    同他做生意,实在是不怕吃亏,岳宁侯是大生意人,凡是这样的人不会为银子算计合作伙伴,想要推广钻石首饰,不止柳氏凑一份,岳宁侯也可插上一脚。

    何况丁柔有着一分难以察觉的企图心,既然推断出定丁敏的行为,如果换一个人做皇帝,是不是信阳王府的结局会好很多?如果事情总是按照丁敏的前生进行,她的金手指也开得太大了。

    岳宁侯可没前生一样别无选择,他手中的银谁都会欢迎,他并非只有一个选择。

    “夫人的意思?”尹承善眸光灼灼的盯着丁柔看,丁柔说道:“官眷的立场就是大人们的立场。”

    虽然这么说很丧气,但女子却是依附于男子生活,萧夫人在对政事的理解上会同总督大人相似,总督大人的升迁履历上看,他一直在贫苦之地当官,并不太适应广州,但即便是如此,他依然将两广治理得不错。

    尹承善眉头皱在一起,“我不赞同总督大人所想,什么是适时调整?难道富庶有错?富庶之地就不重视礼教?他忘了太祖皇帝说过的只争朝夕,时间就是生命。”

    丁柔那个囧啊,真心期望太祖帝后能少说点,不过如果没这句话,江南也不会如此富庶吧,“一味求快,民风跟不上,也不是好事,总督大人顾虑得也有道理。”

    尹承善说:“如果不是他,谁在幕后操纵阴云?能影响到两广总督,绝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

    ps双更了, 明天真得会三更哦,求粉红。尹承善同总督只是观念之争,真正幕后之人还没出现呢。

    第三百五十九章 宫变

    知府总督政见上有分歧,面和心不合,两广官场人人沉默。一直隐在幕后之人对尹承善恨得牙痒痒,不仅羽翼被剪除,损失的银子在百万两以上。看尹知府的做派绝不是就此收手,现在摆在他们面前两条路,一是拉拢他,大家合伙贪污发财,二是搞掉尹承善,凡是妨碍他们的石头都踢开。

    他们从未想过像对待总督那般,让总督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在他们内部对尹承善处理意见存在分歧,一是他好像庶子没什么身份,但他身后站很多的人,二是尹承善有才,不是一味的迂腐,如果能拉拢过来,他们势力会更为的膨胀,好处更多。

    还是那座小楼,还是那张桌子,还是四人在宣纸上写字,‘拉拢。’‘再看’‘京城’‘圣恩’。四人的意见不尽相同,随着宣纸化为灰烬,他们对尹承善的处置意见是在再看看,同时他们也给京城送去了消息,详细说了广州的动态,如果让尹承善如此搞下去,财源会少去一半。

    尹承善虽有感觉,但并不清楚头顶上已经有了一张黑网。他将所有的脏银连同他的折子送去了京城,刚到广州便弄出了一声惊雷,文熙帝想忘他也忘不掉。下手就有百万两,除了银子之外,文熙帝更为看重尹承善的能力,自然一通嘉奖是少不了的,文熙帝命令吏部尚书,给尹承善今年的评定为中上,留了一线,是文熙帝相信尹承善还会再接再厉。

    虽然天下是他的,他是万民主宰,但尹承善升官太快,是非好事,文熙帝打算将他放在广州任上起码四年,表现得太好,最高领导也犯愁,总不能不考虑旁人的意见,羡慕仇恨值太高,不利于朝野上下的团结

    文熙帝没打算将尹承善立成靶子,尹承善留给下一任帝王的能臣。文熙帝对他是爱护的,遂官职不会升,但赏赐不少,一批一批的送去广州,除了文熙帝的赏赐之外,还有几份礼物是来自皇子的示好。

    京城的皇子们有些坐不住了,前两日文熙帝染病,只召二皇子侍奉,这其中的隐含意思很值得琢磨。

    二皇子在朝野上行事越发的从容,有御史上书肯立太子,文熙帝病好后没有表态,但上书的御史他只说了一句,‘忠君之臣。’而后给了厚赏,这一举动使得二皇子入主中宫的机会大增,朝野上下向二皇子表态的人越来越多,文熙帝频频召见二皇子,对他的诸多作为很是肯定,大有下诏立为太子之意。由此文熙帝晚期的诸子夺嫡之争彻底拉开帷幕。

    凤仪仙阁中,文熙帝端起竹筒做的茶杯抿了一口,倦怠的神色中多了几分的怀念,他手中的竹杯看似有些念头,竹并非墨绿而是黄绿色,“皇妹沏茶的手艺比得上娘了,朕许久没在喝过这味道。”

    往茶杯里倒茶水的木太妃手臂顿了顿,“皇上是定下了?”

    文熙帝一幅过人如此的模样,“这么多年,皇妹的脾气一点没变。”

    “立储之事,师傅叮嘱过不许我多说一句,今日皇上宣我到凤仪仙阁中,应该是二皇子入主东宫?”

    文熙帝喝了大半的茶水,眸子里闪过一分的挣扎,“朕是老了,前两日染病在床,朕竟然不知是否能爬起来,朕看见了父皇,大秦江山不能在朕手中断送了,不立太子,莫非真像母后当年所言,朕晚年不得安稳?如今天下太平,偶有小患,但江山稳固,老2性子颇像朕,将天下交到他手中,朕是放心的。”

    “嗯。”木太费自顾自的喝茶,文熙帝说:“朕实在是怕闭上眼睛时,闹得诸子夺位,乱得是江山,苦得是百姓,老2对兄弟极好,朕。。。朕打算封诸子为王,荣养在京城。”

    “嗯。”

    “皇妹,朕想同你商量,你觉得朕的主意如何?”

    木太妃看出文熙帝不是在试探她,他们兄妹比旁人的感情不一样,文熙帝很重视她,木太妃说:“师傅早就评价过我,打仗上我行,在朝堂上就是听呵的命儿,皇兄说得我听命,封王不离京城很好,藩王造反师傅也说过的。”

    “老2能否承担得起大秦江山?”

    “不知道。”

    文熙帝瞪了眼睛,木太妃慢悠悠的说:“我是真的不知道,她是不是能承担得起江山,您试试看不就成了?”

    文熙帝笑道;“皇妹是揣着明白跟朕装糊涂,试试他也好。”

    木太妃将心底的话咽下去。“二皇子生母您的打算呢?”

    “朕不会废了皇后,皇妹大可放心,朕对不住她许多,不是朕,她不用吃尽苦头。”文熙帝上了年岁后,对皇后越发的看重,去后宫大多是同皇后相处,妃嫔已经极少碰了。

    “立了太子,是否记在皇后名下?”木太妃对皇后一直很敬重,她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皇后是师傅亲自给皇兄挑选的,木太妃绝不能眼看着皇后再受罪。

    对册立太子,她不会多说什么,即便她心里更看好别的皇子,有了丁柔的提醒,有尹承善为好友,信阳王齐恒同诸位皇子关系非常的疏远,对哪位皇子都态度平平,即便二皇子继位,信阳王府损失得不过是权势,不会再有今日的地位,但不会有抄家之祸。

    二皇子比文熙帝还宽和,对番邦,对大臣都是如此,同崇尚铁血的信阳王府不太相溶,安国夫人可谓杀人如麻,不管是自己人,还是元蒙鞑子,教化安抚对她说不通。最近几年她才好一些,在嗜血上盖上了一层遮掩,光靠武力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信阳王府也不可能永远的一家独大,这一点无论是当皇帝都一样。

    文熙帝道:“朕相信老2会敬重嫡母,朕不会因立老2为太子便晋封他生母,她在妃位足够了。”

    “怕是朝堂上的文人御史又该挑事了,皇兄,您册立二皇子殿下,旁人不会心服。”

    即便别人不出声,其余的皇子能不出声?谁没有几个可信的人?二皇子非嫡非长,又不是帝王最爱的儿子,才学上虽然不错,但也不是挑不出比他更好的皇子,平什么他做太子?

    文熙帝按着太阳穴,“朕如果用雷霆手段?”

    “皇兄莫非忘了,当初隐王势大,又有先帝的偏疼,但始终有人支持您,立嫡立长在文人心中是不可撼动的,雷霆手段。。。隐王之乱死了很多的人,大秦如今不是只有一个隐王。”

    当初可以涂了朝廷上反对的人,但现在再屠没那么容易了,当年不是有一些在师傅口中死板的读书人支撑,文熙帝熬不到有能力发动宫变之时。

    太祖皇帝没少杀反对他更换太子的大臣,很多人前仆后继的死谏。只要太祖皇帝露出更换太子的意思,无论皇贵妃一系收买多少的人,总有人站出来反对,虽然声音小,但他们是经过元蒙统治下留下的不多的文人,担负着文化的传承,一个个的死谏,太祖皇帝伤不起,便不再执着的废立储君,给了他们发动宫变机会。

    文熙帝做过在朝不保夕的太子,在金銮殿见过染血的柱子,死脑筋的读书人以前对他来有恩,现在轮到他受罪了,“礼教,礼教。。。”

    虽然现在文人比开国时多很多,但文熙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