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初怀公主-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认为; 前朝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通过这条密道,潜逃出帝京,避开了大燕太/祖的围捕。

    当方丈站在那挂着一把小锁的塔门之前时,整座永宁寺都仿佛屏住了呼吸。方丈神情自若,不紧不慢地开了锁。

    出乎人们的意料,塔内就是一间平淡无奇的小室,根本没有什么地道、神骸。一张供桌,一只秀墩,正对着塔门的地方立着一尊等身佛像,手持莲花,慈目含光,周身散发出耀眼的金色。

    方丈不无得意地对严瑜道:“此乃武宗年间,太子所捐的金佛。”

    塔门在他们的身后合上了,方丈引着严瑜转过佛像,严瑜这才看到,这小室内还有一道扶梯通向上层。

    第二层就是专门用来存放经卷的房间,一层一层的木架子直抵到顶部,每一卷经书上都挂着小小的签子,严瑜用眼睛一扫就看到了几个藩王和公主的名号。

    方丈从一个檀木小匣子里取出一枚签子,提笔写下“初怀公主”四个字,和经卷一起放到了木架上。他有些遗憾地道:“可惜殿下素来低调,不然本寺还可以预先做一场法事。”

    自从当今圣上登基以来,永宁寺就进入了百年以来最寂寥的时期——当然,普通的信众还是会为了求得一炷永宁寺的香从天不亮就等在寺前,但掌握了帝京命脉的著姓大族们则悄然疏远了这里。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也会派一两个从人来上香,但如前代那样的捐造佛像,刊印经书的事情却很少做了。

    虽然有备受圣上宠爱的乐阳长公主在永宁寺举办游园会,但永宁寺在帝京的地位远不如从前。

    也难怪方丈会发出喟叹,若是能够借初怀公主贡献经书一事宣扬一番,恐怕他做梦都要笑醒了。

    严瑜可没有功夫和方丈墨迹,亲眼看着经书被收纳妥当,他便告辞而去。方丈都来不及留他在寺内多盘桓片刻。

    等在寺外的墨雪卫看到自家校尉步履匆匆走出门来,连忙将严瑜的马牵了过来。严瑜走到马前,回身望了一眼永宁寺。

    那高耸入云的浮屠塔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仿佛真的能够将世间一切的苦难消融。每一层的塔檐上都挂着金铃,在微风的吹动下发出清脆的声音。

    严瑜收回目光,深深吸了一口气,翻身上马,赤寅无需指令,自己迈开死蹄,朝着天枢宫的方向疾驰而去。

    永宁寺和浮屠塔渐渐落在身后,秋风将严瑜骑服吹得衣角翻飞,他这才感到心中畅快了一些。

    自从前两日在帝京城外向公主殿下剖明了心迹,严瑜就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心境。

    夏侯昭似乎很是疑惑他为何会提出那样的“愿望”。她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严瑜,只觉得他是因为担心自己不愿与李家等著姓大族联姻,方才甘愿牺牲自己。

    在行宫里,她甚至认真地问严瑜:“你可知道成为皇太女的驸马,要承受多么大的压力。”

    严瑜哭笑不得。他怎么可能没有想过,从她流露出想要参政的那一日开始,他无时无刻不再思量这个问题。若非如此,他怎么会成为唯一看出她派李罡出征用意的人?

    但眼前的少女满面困惑,呆呆地望着自己,严瑜感到自己的心狂跳起来,又渐渐恢复平稳。

    “殿下,你只要想想你是否欢喜这样做就好了。”他竭力控制自己的语调。

    “欢喜?”夏侯昭一怔,继而低头轻轻笑了起来,道,“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欢喜。”

    “殿下……”严瑜一时无法应答,他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到夏侯昭内心的无力,他想要扶一扶她的肩膀,想要让她笑得更加开心些。

    她抬起头来,眼中带着蒙蒙的笑意,道:“所以我只望着能让你们都欢喜,想来这样我也会欢喜了。”

    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总是胸有成竹的帝国公主,也不是那个常做欢笑的豆蔻少女。严瑜忽然意识到,那个在帝京的夜色中持灯而笑的少女,已经被她深深藏在了心底。唯有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她才会偶尔露出一丝痕迹。

    更多的时候,她是初怀公主殿下,是站在帝京最高处的初怀公主殿下。

    作者有话要说:  请叫我修多·卡卡·短小·罗藏

 第121章 皇室

    这些话都是夏侯昭在行宫与严瑜所说的,她在这里住了两晚; 第三日回京时候; 对严瑜道:“此事甚大; 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更望大哥你能仔细斟酌,待中秋之后; 若你仍然坚持此意,我再予你答复。”

    第三日清晨,他们便启程回天枢宫。

    严瑜取了夏侯昭亲写的经卷前往永宁寺,而夏侯昭则带着程俊接了国巫大人入宫。

    天枢宫内秦王成婚的种种布置都已经撤去,宫内从上至下都开始着手迎接即将降临人世的皇嗣。

    国巫大人喝了酥酪; 朝夏侯昭道:“孟格娅,你是我看着长大的; 我却不知你几时信了佛。”

    夏侯昭知道国巫大人生平最重视鲜卑族萨满教的传承; 于儒家和佛家在燕国境内的流行,都颇有微词。连带着和永宁寺关系走得比较近的乐阳长公主等,都不受她的待见。

    “只是求个心安。”夏侯昭犹豫了一下,轻声道。

    前世皇后只有夏侯昭一个孩子; 这一世有次喜讯; 夏侯昭的心中是既喜且忧; 只盼着诸事顺利; 莫要再出岔子。因此从得知皇后有孕开始,她闲下来便手抄经卷,未曾想忽忽数月一过; 竟然已经积了十几卷之多。

    她交给严瑜的时候,严瑜也有些惊讶,道:“殿下竟然抄了这许多。”

    “不知不觉便写了这么多,你且送到永宁寺,交给方丈供奉起来。”夏侯昭每每看完奏折,总是难以入眠,她便常常在夜深时研墨抄经。

    严瑜颇为触动,将装着经卷的匣子仔细地捆在马背上,然后道:“殿下放心,末将理会的。”

    他翻身上马,将要行时忽而扭过身来,朝夏侯昭道:“殿下莫要担忧,小殿下一定会平安出生的。”

    夏侯昭抬起头来望着他,笑着点了点头。

    此时被国巫大人问到经卷一事,夏侯昭不免又想到严瑜离开时两人的对话,脸上的表情也柔和许多。

    国巫大人年纪虽然大了,眼神却极佳,一眼看出面前的夏侯昭定是有了心事。她也不点破,继续道:“你一个小姑娘家家,哪里懂得这些。”

    若是前世的夏侯昭,可能还对此事懵懵懂懂、但现在的她曾经亲眼见到过因为难产撒手人的王雪柳,皇后的身子一向羸弱,身为女儿的夏侯昭心中怎能不担忧。

    她诚恳道:“我确是不知这些,只望国巫大人能襄助一二。”

    国巫大人一哂,道:“罢了。夏侯家的哪个孩子不是我亲眼看着出生的,走吧。”言罢,她站起身来,朝着殿外走去,竟是不再休息,准备直接去探望皇后。

    夏侯昭连忙跟了上去。

    如今的璇玑宫可谓守备森严,因初怀公主殿下在洛水集遇刺一事,圣上怀疑秦王在宫内还留有人手,为了防止意外的变故,特地派人严守璇玑宫。

    此时守在璇玑宫门前的人,正是圣上身边最为信重的高承礼。夏侯昭远远便看到他站在檐下和一位锦衣妇人交谈。那锦衣妇人看上去年岁不大,身姿挺拔,眉目之间带着凛然的气势,身边还站着一个小小的孩童。

    看到这孩童,夏侯昭忽而有些想笑。

    一旁的国巫大人哼了一声,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夏侯昭连忙撇清,道:“我什么都没想。”

    这孩童正是庶人郑的幼子通令克,也是夏侯家唯一一个不是国巫大人亲眼看着出生的孩子。

    国巫大人刚刚在芷芳殿还夸下海口,言道夏侯家无人不是她亲眼看着出生的,没成想还没过了半日,就看到了唯一的例外。

    幸好国巫大人位高望重,除了夏侯昭外也无人看窥视她的脸色,尚可维持尊严。

    牵着通令克的妇人自然是沈德太妃,她也看到了国巫大人和夏侯昭,笑着朝两人走来。

    这三年里,沈德太妃在宫中过得颇为低调,她又十分识趣,凡是夏侯昭的事,不过略微点拨一下,她便办得妥妥当当。远的如三年前安康县主之事,若无沈德太妃从中斡旋,恐怕也不会解决得那样顺当;近的也有秦王婚事,夏侯昭不愿让母亲疲累,便请了沈德太妃主持。

    沈德太妃不愧是曾在神焘年间主持宫务的妃子,不过几日就将永延宫布置得一新,顺顺利利办完了秦王的婚事。

    她知道夏侯昭向来赏罚分明,也不着急表功,收拾了永延宫便专心为皇后祈福,每日带着通令克到璇玑宫外向皇后请安——皇后早已不见外客,也从不吵着要见皇后或圣上。

    此时国巫大人和夏侯昭便正好碰上了她和通令克向皇后请安的一幕。

    国巫大人不喜沈德太妃,她是亲眼瞧着早年英武神睿的高宗皇帝在神焘末年接二连三地犯下大错,其中自然有高宗皇帝自己的缘故,但沈德太妃和李贵嫔等人在背后也没少下功夫。

    不过国巫大人素来不理会宫中的杂务,看到沈德太妃不过当她是璇玑宫中的一件摆设罢了,瞧也不瞧一眼,便从其面前走了过去。她走到殿门之前,无需通传,高承礼麻溜地开了殿门,请她入内。

    夏侯昭则停下脚步,笑着朝沈德太妃道:“秦王的婚事有劳太妃了。”她也不提让沈德太妃入殿一事,说到底,夏侯昭用沈德太妃,也防着她。

    沈德太妃谦逊道:“不过略尽绵薄之力。”她以手推了推通令克。和夏侯明不同,这孩子虽然长在宫中,却甚少享受到皇族的荣光,看上去便少了几分矜贵。说起话来也怯怯地,朝着夏侯昭轻声道:“殿下。”

    夏侯昭笑着点点头。

    沈德太妃识趣地带着通令克告辞。

    夏侯昭站在璇玑宫的檐下望着这对祖孙在深深的宫道上越走越远,心中忽而浮现起一个念头,前世通令克似乎刚出生就夭折了,而今却已平平安安长到这么大,那她的弟妹也会有这样的福气吧。

    或者在她自己的心中,正是为了这点期盼,所以才一直善待通令克。

    “殿下,殿下。”高承礼见夏侯昭久久站在檐下不动,轻声提示了她两下。

    夏侯昭恍然回神,笑着道:“仿佛也没有过去多久,通令克竟然已经这样大了。”

    高承礼道:“宫中的孩子都长得极快。”

    他说此话时语气甚是平淡,脸上的表情也无波无澜。夏侯昭的心中却微微一惊。

    只听高承礼不紧不慢,又加了一句:“殿下可要知道,秦王一离开帝京。通令克便是天枢宫中,仅次于您的皇室后裔了。”

    有庶人郑这样的父亲,通令克或许并非如表面上那样乖巧。

    不过夏侯昭并不担心,连秦王都做不到的事情,这个三岁的孩子又能掀起什么风浪呢。

 第122章 弟弟

    璇玑宫的正殿里,国巫大人正在为皇后请脉。

    昔年大燕国尚未建立的时候; 鲜卑族人在草原之上逐水草而居; 若是生病; 全靠族内的巫医诊治。因此凡是巫师; 多少都懂些医理,国巫大人当然也不例外。

    夏侯昭走进殿内的时候; 正好听到国巫大人对皇后道:“就在这一两日了,孩子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