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5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洋舰队首先以双纵队航行,首尾相距10公里,“超勇”、“扬威”排在队列的末尾。中午12时20分左右,经过军事会议讨论,丁汝昌下令北洋舰队变换为“犄角雁行小队阵”,以“定远”、“镇远”2艘一等铁甲舰居中突出为先导,迎击日本联合舰队。此即利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用来打败意大利舰队的横阵,以当时北洋海军主力各舰的射击特点而言,这无疑是最实用的阵形了。在纽卡斯尔诞生的同胞姊妹“超勇”、“扬威”被配置于阵形的右翼翼端,丁汝昌这一安排,可能是考虑以此保护这两艘无防护的老式巡洋舰,因为成纵队而来的日本舰队,如果要攻击处于右翼的“超、扬”,势必要从北洋舰队阵前航过,将侧面完全暴露在中国军舰舰首方向猛烈的火力下,按正常思考的人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很快中国军舰上的官兵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日本舰队在北洋海军阵前突然向左大转弯,矛头直指位于右翼末端的“超勇”、“扬威”2艘弱舰。事后,著名的《海权论》作者马汉在评论这段历史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日军通过清军前面后,向右翼突进。采取这种前面通过的运动法理由何在?我实在难以理解。这恐怕是为了把炮火集中敌之右翼这一最终目的,而甘冒非常之险”,认为日本舰队的此种做法“使自己舰队的侧面,暴露于舰艏向我的敌阵,实乃无谋之策”。 
为充分发扬横阵的特点,以及北洋海军各舰舰首方向火力强大的优势,12点50分,在5300米距离上,中国旗舰“定远”右主炮发出一声怒吼,向正在通过北洋海军阵前的日舰发起攻击,闻名中外的黄海海战就此打响。随后,中国舰队各舰陆续发炮,虽然接连有日本军舰中弹,但中国各舰火炮射速过慢,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日方造成重大损伤。 
5分钟后,由“吉野”、“高千穗”、“秋津洲” 、“浪速” 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利用其舰龄短、航速高的特点,高速运行到中国舰队右翼。距离3000米时,“吉野”上的速射炮猛烈开火,随后一游3舰也开始射击,弹雨向“超勇”、“扬威”倾泻而来。今天我们虽然已经无法还原历史景象,但从下面的一组数字里,我们可以想像没有任何装甲防护的“超勇”、“扬威”遭遇了怎样可怖的打击。 
舰名 
主要武备 
“吉野” 
152mm速射炮4门;120mm速射炮8门 
47mm小速射炮22门 
“秋津洲” 
152mm速射炮4门;120mm速射炮6门 
47mm小速射炮8门;8mm小速射炮4门 
“高千穗” 
260mm架退炮2门;150mm架退炮6门 
57mm小速射炮2门;47mm小速射炮2门 
25mm小速射炮10门;11mm小速射炮4门 
“浪速” 
260mm架退炮2门;150mm架退炮6门 
57mm小速射炮2门;47mm小速射炮2门 
25mm小速射炮10门;11mm小速射炮4门 
面对如狼似虎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处于绝对劣势的“超勇”、“扬威”舰仍拼死作战,2舰官兵在今人难以想像的恶劣环境里,不屈不挠地进行还击,体现了中国海军军人的骨气。13时08分,“超勇”、“扬威”击中“吉野”舰,“吉野”后甲板发生爆炸,冒起浓烟。几乎同时,“高千穗”、“秋津洲”也先后被击中受伤,紧接着“浪速”也被命中。然而10余年前的世界名舰“超勇”、“扬威”终究敌不过1894年的世界名舰,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海军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停滞不前只有被动挨打。 
13时20分,一颗敌弹射入早已受伤累累的“超勇”舰舱内,引发火灾,全舰顿时被黑烟笼罩,“超勇”、“扬威”舰平时油漆时为节省本不充裕的经费,采用的是廉价而易燃的快干漆,涂漆的时候又从来不把以前的涂层刮掉,导致易燃漆层越来越厚,整艘军舰几乎就是个巨大的易燃物。灾难很快降临,四散蔓延的大火根本无法控制,在很短的时间里,前后主炮之间的通道就成了一片火海,后主炮的弹药供应断绝,大火还将继续吞灭其他的舱室:锅炉舱、轮机舱、弹药库……,而日方的攻击也越来越猛烈, “超勇”右舷逐渐倾斜,但“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当日本军舰“比睿”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抄近路与本队会合时,恰好和 “超勇”狭路相遇,烈焰升腾的“超勇”舰上,官兵们一面救火,一面仍顽强地发炮攻击“比睿”,体现了北洋海军将士高昂的斗志。之后,由“松岛”等舰编成的日本本队运动到北洋舰队阵后,聚攻“超勇”,孤立无援的“超勇”在日舰炮火和己身火灾的双重吞噬下,于14时23分最终沉没于黄海的怒涛中,管带黄建勋落水后,北洋海军“左一”鱼雷艇赶来援救,黄管带拒绝救援,追随自己的军舰而自沉于海。 
“超勇”燃起大火的同时,姊妹舰“扬威”也在日方打击下遭到重创,同样燃起了灾难性的大火。管带林履中率三副曾宗巩等一面组织救火,一面继续发炮抗敌,但在日本第一游击队的轮番轰击下,伤势过重,液压系统遭到破坏,“首尾各炮,已不能动”,而“敌炮纷至”,浓烟滚滚的“扬威”最终选择驶离战场施救,拼命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驶去,中国海军将士们都知道,因为日本军舰吃水普遍较深,浅水区就成了中国海军天然的避风港,进了那里就意味着有生的希望。在这决定生死的航程上,一幕最无法想像的事情发生了,高速逃跑中的“济远”号穹甲巡洋舰拦腰撞上了早已遍体鳞伤的“扬威”,而“济远”管带方伯谦又采用了最不当的处置方法——高速倒车。大量进水的“扬威”虽然仍在苦苦挣扎,努力向浅水区航行,但终于愈行愈滞,渐不能支,舰身渐渐沉于大海。管带林履中悲愤万分,毅然蹈海自尽。
“超勇”、“扬威”就这样消逝在了血与火的战场上,结束了虽然短促,但无比壮丽的一生,和与她们同命运共生死的官兵一起静静的躺卧在黄海海底。不知道在2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有水兵在想起那万里之遥的纽卡斯尔?百年过去,1997年5月,经海底勘探,大致确定了2舰沉没的位置:
白羊座“超勇”  东经123度32分1秒,北纬39度35分;
金牛座“扬威”  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0分3秒。 
那位曾经久久伫立在纽卡斯尔港畔的年轻人,于1926年编撰了记载清末海军历史的《海军实记-述战篇》,为他服役过的军舰和曾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作传。“……‘超勇’、‘扬威’两舰中弹火发,全舰焚毁。‘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浮沉海中,或抛长绳援之,推不就以死,各员兵弁均随船焚溺……”。不知道池仲祐写下这段泣血的文字时,是否还记得那场1881年夏天纽卡斯尔的梦。
2002年,山东省威海市档案局档案查取小组远赴英伦,调查、征集中国近代受甲午战争影响而开始的“英租威海卫”历史档案。寻找资料之余,调查小组意外在纽卡斯尔发现了一处百年前的中国海军墓地,墓碑上铭刻着长眠在此的两位中国威海籍水兵的名字:“大清故勇袁培福、顾世忠”。
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 
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第363章失落的辉煌
   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和海军文化积淀。在中国海军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为国人所乐道。这支舰队中的主力舰型——宝船,以其规模之巨,技术之先进,成为郑和舰队壮举的天然象征,在中国古代海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当岁月的车轮缓缓转过4个世纪后,在沉寂得几乎毫无生气的中国领海上再次涌起辉煌的波澜,2艘亚洲第一巨舰,为自明代以来受禁海政策桎梏而衰败不堪的中国海防和海军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可能因为这次辉煌过于短促,亦可能因为辉煌之后的历史过于苦痛,这级军舰的面貌渐渐变得模糊,逐渐被后人淡忘。时间又过了一个世纪,当中国重新站在太平洋之滨,打算再一次拥抱这片宽广的蓝色时,回首往昔走过的路,或许会给他明天要走的路以帮助和启迪。任何一位懂得理性思考并具备责任感的中国公民都不应忘记那2艘强大的战舰——“定远”级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包括2艘同型姊妹舰“定远”、“镇远”,是中国海军史上第一级近现代意义的主战军舰。她们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的中国洋务自强时代,最终消逝在近代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甲午战争中。
铁甲舰(Ironclad Ships),是军舰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的独特产物。与之前的木质风帆战舰相较,这类拥有装甲和蒸汽动力的新式军舰有如重装的武士,身被厚甲,手执利器,同时具备强大的生存力和攻击力。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她的直系后代——战列舰出现之前,铁甲舰一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
几乎与铁甲舰诞生同时,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击下,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国门洞开、主权沦丧、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严峻局势。为应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当时中国朝野一批思想较为进步、较有世界眼光的官僚知识份子在惨痛的现实教训面前,发起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主动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希冀以此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最终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 
洋务运动开始之初,洋务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自强”。这个产生于《易经》的著名词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时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寻求、掌握能够制御外寇的利器,解决现实紧迫的国防危机,“不使受制于人”(奕訢语)。针对1840年以来几次失败的对外战争中,外敌都是从大海之上联樯而来,在列强的叩门声中,传统水师的落后无用暴露无遗,海防的重要性愈加突显。巩固海防、创办模傲西方的近代化海军之议由此兴起。
如同今天的中国人在谈论航空母舰一样,近代海防论兴起之时,当时世界海军最新锐的舰种——铁甲舰随即在举国上下变成热度很高的话题。谈论、研究、进而议论购买以及购买何种铁甲舰在当时是件相当时髦的事情,清政府内部围绕着是否需要铁甲舰、如何购舰及将来的维护经费如何筹集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其间又夹杂了派系倾轧、铁甲舰过时论、要大舰还是要小舰等因素的干扰,因此虽然清廷早在1875年就谕令购买1~2艘铁甲舰,但历时近6年而毫无功果。
中国近代造舰、海军教育之先行者,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对其参与其中的海防事业无限钟情,在1879年临终时口述遗疏,称“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买铁甲船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伏望皇太后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