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为谋_乔小宋-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你会说话。”太皇太后将剪子放在架子上,“哀家这身子,也不知撑不撑的到那一天。”

    又拿起架子上的小水壶,对着夹竹桃洒了洒水。

    攸宁自小就带着寒症,难以受孕。多年来的调养也难见好。

    这才是当年她最反对攸宁入宫的根本原因,一个无子的皇后代表什么,谁人看不明白?

    “最近兰林殿那里频频传太医,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太皇太后的感慨不过一秒,“籽苏,你替哀家亲自去一趟,把那盆夹竹桃送去。就说:哀家叮嘱她好好养胎。竹桃有安神的效果,好好摆起来,别弄的老是传太医。最后受苦的还是她肚子里的孩子。”

    “若孩子掉了,哀家唯她是问!”

    “诺。”苏嬷嬷令小宫女抱起瓷盆,亲自往兰林殿去。

    攸宁难以有孕,她做祖母的,就不能不多考虑几分,多铺点路,让她往后好走一些。

    苏嬷嬷刚走,殿内就出现了一个黑影。

    背对着来人,太皇太后问:“让你查的事情可有眉目了?”

    黑影抱拳单膝下跪,言:“禀太后,官家近日除在应对水祸外,好似完全没有将几日后的堂前政辩放在眼中。”

    顿了顿,才道:“至于娘娘吩咐的事,小的只查到一些零碎,尚且需要时间。”

    “既如此,你自去吧。五日后来禀,可能查到?”

    刚说完,便咳嗽起来。不待人应,便挥手令其退下了。

    黑影闪身离开。未惊动宫中任何侍卫,可见轻功之高。

    堂前政辩总算到了。

    比起右边支持旧制的百官,左边主张改革的,端正的坐着,挑不出一点毛病的着装,很是正式的感觉。

    不知为什么,就是给人一种凄凄凉凉的沧桑感。

    可能是因为,就那么几个人吧。

    太监唱诺帝王到。

    赵煦自殿门走入,除时常伴驾的几人外,身后多了一青衣小童。

    手上还握着一只鸡腿,啃的十分投入,完全未注意到殿内众人惊奇的眼神。

    痴迷的吞下最后一口,还不忘吸吮尽手指的油脂。

    抬头,目光清明,带着不谙世事的天真。

    不动的时候,看着还是个俊俏小郎君的。

    赵煦掏出明黄色的手帕,亲自替其擦拭干净。

    领至前头,向众人介绍:

    “这位小师傅名唤青晏,是由朕母后妙真真人亲自教养长大的。在清远庵中生活了十六年,今次也算第一次出山,难免单纯了点。爱卿们不必介意。”

    右边之中出了一人,疏朗如山中之风,端端似云中之月。

    完全掩盖住了,其眉目的平淡之处。

    他微微作揖,道:“程安。”

    时人对名士多有推崇,等级制度对其限制不高。

    而名士不愿入朝、不慕权贵的作风,也让时人更加敬佩。

    是以,程安,并不需同众人一般对着昭和帝行君臣大礼。

    相反,若他直接无视,只会令其名声更甚。

    程安肯作揖,已经十分给九五之尊面子了。

    “程学士不需多礼。”赵煦从善如流的亲自扶起程安,开口言问:“今日学士乃首辩,可是学士这边先言?”

    “不需,程安愿让左方先定义。”作为成名多年之人,看着那边一堆默默无名的小辈在强作镇定。

    实在是不愿所占这个便宜啊!

    赵煦背手于后,道:“那好。”

    上首就坐。

    程安重新坐回右边第一位,盘腿坐下。

    等了三刻钟后,外面太监终于再次唱诺道:“太皇太后到~~”

    待太皇太后端坐后,赵煦方才令赵吉祥高声宣布开始。

    左边主张新制的人中,开场那名儒生,也不过双十的年纪,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也不算辱了使命。

    “前朝废除世袭制不成,而有了八王之乱。方才有了开国圣祖传下大周基业!可是,圣祖效汉高祖之行,崭白马立誓与群臣同富贵传基业。导致世袭毒瘤自前朝延袭我朝。”

    “后虽经几代帝王的努力,废除了官职世袭,采用了前朝所提之法——察举制。可世家盘桓朝纲,察举制的疏漏很快就显现出来。成祖有改察举为九品中正制,特设立了中正官。”

    “到了高宗时期,高宗陛下为彻底废除残留的一部分官职世袭制,便欲推行改革。始元八年,东宫太子遇害,世家震怒,直到今天,改革仍为完成。”

    “以上所言,全可以证明我方观点,几代下来,改革官职制度乃大势所趋,若还是一味拒绝,恐复前朝旧路。”

    说完,复又一揖,才盘腿坐回垫上。

    右边定义之人却不是首辩程安,是王太常。

    只见他站起冷哼了一声,道:“年青一辈的思想还是过于简单,以为改革之后便会国泰民安,却不知圣祖白马立誓的主要目的。”

    “若无当日圣祖当机立断,效法汉高祖,那么今日,也就不会有传承几代的大周王朝。”

    “改革历经几朝皆不得成果,可见改革并不能实用于实际情况。老臣倚老卖老说一句,官家改革之心无错,但是只恐边陲小人趁机回攻。”

    全盘否定了左边的观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是致命的一项。

    要知当初前朝少帝便是一意孤行要废除官职世袭,导致内乱,进而有了圣祖起兵自立。

    若今日赵煦如少帝一般,坐大的世家们,不知要出几个叛变的,加上拥有封地的几个亲王,哪个是善茬了?

    到时就不知,那么多里面,哪个是圣祖了。

    反正刚刚消停的北漠,会十分愿意南下插上一脚的。

    “王大人不过是将悔之的意思重新解读了一番而已,不能做为您方的立意。”

    出言的是坐在刚刚那位儒生旁的太学生。此时侃侃而谈道:

    “都说往事不可追,历史无假设。世上不可能发生两件相同的事情。可见前朝之乱,我朝会起的几率及低。何况封地亲王们,在限军令下,实力大减。根本难以与前朝诸侯想比。”

    “是以,王大人所言,无任何的可能性。”

    “至于几朝的帝王皆要进行改革而不得成果,不是说改革不适用实际,而是世家势力庞大之处,限制了皇权。从而使改革不能成功。”

    “故此,改革若要进行,皇权必须一统!皇权若要统一时,剩余的世袭制官职必须先行废除,考试选拔人才,不在看重门第家世,给平民当官作宰的机会!”

 
二八|
    那人的一袭话,令守旧派系面面相觑,世家们总不好明面上直言,世家权利的确过大,大的可以限制皇权的地步了。

    真的嫌自个家族延续的太久了吗?

    抖抖衣袍上的灰尘,程安怡怡然站起,不紧不慢的问了句:“如此,照着曾学士所言,皇权与改制密不可分的,那么,不改制,难道皇权也无法延续不曾?”

    刚刚发言的太学生——曾巩,复又起立,垂拱而言:“学生并无此意,只是,改制可使皇权更为集中。还请前辈分明。”

    “好了,我懂了。”程安道:“说来说去,主改革之人,还是认为世家权利过大,为了使皇权集中,不惜令朝堂官员良莠不齐,为满足庶族的一己私欲,令血统低贱的庶民,与天子同台。真真乃滑天下之大稽。”

    “自然,鄙人私以为,世家乃是为天子服务,世家倾力培养家族子弟,更是更好的为皇权服务,为天下百姓服务。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世家人居高位之上,忧庙堂之高,忧天下之远。”

    “如此,又何来的,世家限制皇权之说?想来是各位一厢情愿的认为:天子无法容忍有人于身侧,时时谏言。”

    “不是这样,各位何苦要坚定的使朝堂本不需的人,使江湖之人立于庙堂之上?”

    并没有直接从改制上言,只说庶族坚持改制,都是私心所致。

    间指支持改制之人,其心可诛。

    一时,支持改革的儒生不知如何应答。

    “咳咳……”赵煦握拳咳嗽了两声,提醒青晏该说话了。

    刚刚还神思不知在何处的青晏,听到了提醒,迅速反应过来。

    悠悠的站起身,稽首道:“先生,晚辈有一事不明,还请先生赐教?”

    “你说。”程安抬手,示意青晏问。

    “先生说庶民不适合朝堂,那么,世族又何曾,适合朝堂了?”青晏问。

    “世家倾力培养子弟,就是为了有一日能够报效于朝堂,自是有用的!”程安笑答,倒是没因青晏年纪更轻,而有想让的意思。

    “很好。”青晏顺势言问:“那么,小僧也不多说古往今来之事,只问。当初西南告急,军饷被盗的真相如何?”

    “这……”程安失言片刻,随即道:“那些不过是个别不成器的所在,世家子弟大多还是如护国公宋衍等,益于大周的。”

    “诚然,小僧认为,先生所言皆正确。可时人推崇魏晋名士风范,而不愿入朝,间以先生为首等真正有才能的世家子弟,皆厌恶朝堂之风是与不是?”青晏扬起一个纯善的笑容,不染杂质,仿佛问出诛心之语的并不是他。

    此问,若程安答是,那么自然认为朝堂陋习频频,才使真正有才学的避在江湖之远。若不是,那么他多年来所拒绝为官而带来的好名声,将一朝散尽,给人的映像将会是,为博声名的小人而已。

    而以上两问程安的回答,这问,他或许只能回答不是。否则,坚持守旧的右边群臣,所有之言,都将成为对方攻击的漏洞。

    到时,必输。

    程安没有开口。默认了答案为不是。他成名太久,未曾想今日掉入一个未及弱冠的小二的,言语陷阱里。

    本来不过是过来走个过场的太皇太后,听到此处,皮笑肉不笑的问了赵煦一句:“官家到找了个好帮手。”

    “不过是不知事的小儿罢了,言语不敬处,还请祖母见谅。”赵煦答。

    太皇太后不再回答,只看着堂下如火如荼的辩论局势。

    脸上,神色莫明。

    程安不语,青晏开始正题的辩论,只听他说:

    “世族中,能者十之八九,适合朝政者减半,愿出仕者再半。因此,出仕者不够朝堂所需,庶族进入朝堂,补上空缺。”

    “今,同样是因为,两族可出仕人数不够朝堂所需之数。改革官制使庶民进入朝堂。有何不可?小僧年幼,不懂朝堂的弯弯绕绕,但是,前辈先生们为何一再妖魔化新制,小僧真的不能理解。”

    “庶民或许未接触过教育,可这点上已经有解决方法了,官家各处设立崇文馆,便是为庶民入学准备。何况田野间,有识之士真的不少。”

    “佛语本云:众生平等。可是,礼法制度深入社会根部,将众生分了个三六九等。其实,谁不是一样的,只不过来世间走上一遭罢,荣华富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故此,为何要禁止新制,令大周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只因礼法等级的歧视?礼法中可有言明:庶人不得为官?”

    就此,支持新制的左方,绕着青晏给出的新点开始辩论。

    右方未能找的新的切入点,倒是频频,重复论述起来。

    终于,时长三个时辰的堂前辩论,由太皇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