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大明-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饶是马士英久历各种大小案件,听得崇祯如此之说,脸上再也不再井水无波,道:“回皇上,若是如此,便将那些原本心向大明却迫于形势而暂时投造敌人之人彻底的推向敌人那方。只怕不妥。”
崇祯不假思索道:“朕宁愿要那壮烈牺牲之臣,也不要那芶且偷生这辈。便依朕之言去做吧。”
不仅是马士英就连殿中的朝臣都感到崇祯说话时那种决然。
马士英脸色又变回古井无波道:“臣遵旨。”
崇祯微微点头,又问道:“崔卿,你现在明白朕为何对士兵进行夜训了吗?”
崔慕白躬身道:“士兵知耻而勇,知仁而无敌,夜训实在是英明之策。臣受教了。”
钱学谦身材瘦削,年约四十,脸白而留一山羊须,精神矍爽,只听他向前出列道:“劝导士兵为善而忠,知礼而爱国,份属礼部之事。臣,恳请皇上将此任务交于礼部。”
崔慕白也道:“招贤馆所录三百名知书识礼之秀才,已经习熟悉如何处理地方事务。如今西蜀未平,未能即刻前去上任。倒可让他们做那夜训之师。臣附议。”
崇祯笑道:“既然如此,朕便准了。钱卿,务必贯彻落实,不可马虎。招兵易得,精兵也易得,唯终生侍君之兵难得。否则,大明也不会无兵可用。”
钱学谦高声道:“臣愿立军令状。”
“钱卿如此信心,那就不必了。”崇祯转向宋应星道,“宋卿,朕观你脸现喜色,是否工部有什么新发明?”
宋应星脸现笑容道:“皇上慧眼。就在昨日,臣与江南戴家戴白前会,他不仅肯派人入职工部,而且毫不犹豫的将那游标卡尺拿出来。臣与方以智已经掌握游标卡尺之用法。今日,方以智便在工部研究如何统一尺度标准生产火枪部件,等得散朝会之时,必有所获。我部能得到如此宝物,实在是杨大人之助。”
杨子荣笑道:“臣只不过稍微推荐一下而已。当不得首功。能把这些技术弄懂并活用,首功还是宋大人。”
崇祯开心的道:“嗯,你们二人皆算首功。宋卿,这火枪的月产量预计能达到多少?”
宋应星沉吟一下道:“据臣估计,用皇上的流水线作业方法,四千人同时生产,一个月当能产燧火枪一万五千枝。”
崇祯拍掌道:“实在太好了。有了燧火枪,这满清铁骑便如同纸糊。宋卿,你加紧时间生产。一个月之后,朕要见到一支崭新的燧火枪。崔卿,你还要着人教士兵如何使用火枪。朕要重组一支新的神机营。”
宋应星与崔慕白齐声应道:“臣遵旨。”
“哦,对了。
宋卿,不要忘记生产那纸弹壳。”崇祯又道。
宋应星朗声道:“请皇上放心。皇上在工部所题的字已经成为工部每个人的至里名言。”
崇祯微微一笑,那次巡视工部之后,崇祯回到宫中便写了一个横幅送到工部。
崇祯希望工部能成为大明最强最大的科技研究院,不但要造批量燧火枪,而且将来也要造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甚至冲锋枪。要做到这点,就要做横幅上所题“做精做细,做强做大!”
更何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要改变靠天吃饭,不再惧怕水灾、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靠的还是科技。
即使,这只是崇祯的设想。但是,万里行程,积于)步来,总会有实现的一天。(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一六十一章、废海禁令
 更新时间:2009…9…24 17:13:32 本章字数:4002
一六十一章、废海禁令
“废海禁令?!大开对外贸易!?”
听得崇祯这话,众大臣顿时炸开了锅,立时议论纷纷。
海禁自太祖以来便开始实行。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5,《朱纨传》)的祖训。虽然后来因为郑和下西洋而引得万国来朝,曾一度松弛。但是在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民被杀或被掳。(《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
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卷159)。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天下郡国利病书》册26)。此外,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煊《西园见闻录》卷56《防倭》)。
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明大祖实录》卷231)。“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谈迁:《国榷》卷12。昌国县“民常从倭为寇”(《明太祖实录》卷183)。
众多历史学家不遗余力的批评明朝发布海禁令的弊端,从大的来讲,这相当于变相的闭关锁国,与世界脱节;从小的来讲,是断了明朝最有钱途的增强国力的一条途径,又造成沿海地区入海为盗,甚至从倭为寇,进而又要动用武力剿灭倭寇,一来二去,海禁反而变成了虚空明朝国力的命令。
崇祯早在南京定都之时便决定废海禁令。对外贸易好处多多。增回税收。拉动内需。内需一增加流民便会减少。对以后平流寇也有利处。
沿海地大家族大世家早就暗中参与海外贸易。一年出两次海便已经够一辈子花销。大力鼓动对外贸易。又可增强造船业。大明水师也跟着水涨船高。
现在大明依然还有四地开战。倭寇依然肆虐。却是开海禁地最好时机。海上贸易虽有风险却意味着巨额地财富。以往偷偷摸摸地搞走私也能大赚特赚。现在官府公开支持。有谁可以抵抗这种诱惑?那些大家族、大世家还不赶紧纷纷表态支持明朝。有了他们地支持。朝廷地政令才会更地实施。百姓得惠更多。简直是一石数鸟。崇祯又岂会放过如此良机。至于海上商船地安全。那些大家庭自有应对之策。等到大明四海靖平。才能组织强大地水师海军扫荡海盗。灭杀倭寇。
倭寇!哼。朕必定在有生之年踏平你地倭国。要倭人世世代代为奴为仆。永不翻身!崇祯暗暗捏紧了拳头。
也许这个目标有点远。但崇祯并不因此而忽略。站得高才得看得远!看得多远。动力就有多大。
地就是这些动力。身为皇帝。受众大臣吹捧。操生)E旁嫔妃佳人围绕。稍一沉迷此中便万劫不复。好不容易得来地大好形势就会毁去。到时真要再次上吊。
崇祯再次开口道:“废海禁令,开市舶司,行海上贸易。是朕思虑甚久之策,不知诸卿有何看法?不妨一一道来,若是有理,朕必不责怪。”
钱学谦咬了咬牙出列道:“臣不赞成废海禁。太祖立下祖训,不许寸板下海,为的就是海防的巩固。若是海禁一废,只怕沿海又得深受倭寇之伤。请皇上三思。”
崇祯轻笑道:“钱卿熟知历史,当知三宝太监郑和七下大西洋之事,可钱卿又知郑和带回多少财富,引得多少国前来朝拜,可又有谁敢轻捋我朝虎须;海禁这初,确能保证海防的安全,可到了后来,沿海之民还是要承受倭寇的抢夺,为了活命甚至从寇从盗,更加患害沿海之民。时迁事易,海禁不再是保护大明子民,反而拖累了大明的发展。”
钱学谦被崇祯说得一脸通红,憋着气愣是吐不出一句话来。
崇祯并不理会,继续道:“自朕失去京师以来,每日痛定思痛,忧虑南京会步京师后尘。思虑日久,方明白流寇何以能强大到夺朕之京师,一是天灾,天灾使百姓无粮可食;二是赋税,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赋税过重使得百姓无钱可用;三是贪官污吏,这些硕鼠在天灾之年也要多加赋税,便百姓不敢聊生;四是国不富,国库时常因为天灾而空虚,而又因空虚而加重百姓赋税,收取赋税之明,官员从中贪污,形之中又更加重百生之负担,如此恶性循环之下,百姓焉有不反之理。这就是官逼民反之理。”
崇祯停下话来,双目横扫殿中朝臣,除了崔慕白等有数之人敢与其对视之外,不是低下头来便是侧头装深思状,暗中冷笑一声又道:“这是为何朕要马卿重新议定律法以抑或惩贪官,这就是为何朕要杨卿研究新品种种子。国富民强还是民强国富?朕以为先民强而后国强。先强民而国自强。废海禁便如同便民有余钱。百姓有钱有粮,官员克己奉公,何愁天下不靖?朕意已决,废海禁令。诸卿回去后,细想朕之所言,若是有问题,可上奏折,若是没有问题,便议些条陈上来,以尽快确认。”崇祯也不管这是不是一言堂的做为,末了又道:“王承恩,你依朕之意,拟旨传告天下,朕要开海禁。谁若想出海贸易,便在中秋八月十八前来南京议事。散朝!”说完,已经从龙椅上站起来,指袖而去。
众大臣看着崇祯的背影,不由面面相觑。
崔慕白做过府令,很快明白崇祯之意,心中佩服不已,当下对还愣站在殿上的各部大佬轻声道:“诸位大人,散朝之后必定无事,我府上刚出十年的窖酒,不如到我府上小酌一杯。”
且不论六部的各位大佬到崔慕白府中所议何事,不过,废海禁令之事不翼而飞,一匹匹快马从南京城飞驰而出,辐向全国各地。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大世家的震惊,而后却是大喜,废海禁令不正是相当于摘掉巨额财富上的枷锁么?只是皇上的最一句倒是好好斟酌一番。
中秋八月十八到南京议事?我等商人何时能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