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盛唐宠后-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没得治,早晚熬日子、看老天爷心意的事情……
  这是赶在了年前,即便徐国公夫人贺氏和陆府贺氏是亲姐妹,也总不好在别人家里过年,偏偏萧嵩不在,索性,萧华和萧衡兄弟两个便亲自上门将母亲接了回来,只说过年家中长辈总要在,等到年后出了正月,贺氏若是还想继续陪着陆府贺氏阿姊,也都由着她便是。
  萧燕绥不在家中,徐国公夫人贺氏脸上的神情似乎逗比平日里舒畅几分。
  萧华是她嫡亲的儿子,见贺氏开心,便也跟着愉快,对于母亲,自然是关怀备至。
  裴氏的心里却是更惦念着自家女儿的,看了贺氏的模样,虽不至于主动怼上去,面上甚至也带着三分笑意,不过,想起女儿从小被嫡亲的祖母轻视的过往,藏在心里的腻歪和不悦,却是只有她自己知晓了……
  萧华坐在了母亲贺氏的身边,便听她说道:“你阿耶这些日可寄了书信回来?他也是,说一出是一出的,你们兄弟两个都还在长安城为官呢,他便突然喊着赶着的要回老家去。”
  对于母亲埋怨父亲的话语,萧华只能是笑着安抚,“腊月里还送了一封信,然后便赶着圣人的赏赐和家中给阿耶的年礼一起,送去山海镇上了。”
  “上封信还是腊月?”贺氏又忍不住道:“他回了老家之后,连给家里的书信都懈怠了,也不知道他一个老翁自己在家里,都没个人陪着,冷冷清清的,能有个什么意思呢……”
  “阿娘,”裴氏突然开口,脸上还带着笑意,眼底却仿佛冷凝着光,令人不敢逼视,裴氏略一勾唇,柔声笑道:“六娘这不是都一块陪着她阿翁一起回了老家么?阿耶从小便疼六娘,祖孙两个可是一直都感情深厚,尤其没了拘束,可不正是自由自在,便是只有祖孙二人,这年节想必也会过得热热闹闹的。”
  裴氏一提萧燕绥,徐国公夫人贺氏那边便瞬间冷场了。
  裴氏低头默默喝茶,脸上还犹带三分笑意,不冷不热的一段话呛回去之后,却也不继续说些什么了。
  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妻子,偏偏话题的内容又是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唯一的小女儿,萧华站在这中间,哄谁劝谁都不是,才是真哭笑不得,只能是含糊着连忙打了个圆场,叮嘱着母亲贺氏早些休息,然后便拉着裴氏也回了自己的院子。
  ·
  夜色正浓。
  东宫之中,白天热闹亲事忙完之后,到了晚上,因为少了一个人,竟似比往日更加寂静。
  李俶从太子李亨的书房中谈完事情出来,本来是打算回自己的院子休息了,走到半路上时,却又突然停下了脚步,转身折返去了李倓的院子。
  月华清辉,落入院中,树木花草在晚风中摇曳,地面登时便投下了一片错落的影子,如水中藻荇,疏影横斜。
  书房里正亮着灯,李倓独自一人坐在桌案前,正望着打开的盒子里、摆放着的那枚点缀着尤为齐整的西域宝石的簪子有些走神。
  李俶的脚步走近后,轻轻的敲了两下门,李倓这才如梦初醒一般,抬起头时,手指已经下意识的按在了案上摆放的盒子上。
  李俶推门进来,“三弟——”目光一扫,正好落在李倓按在盒子的手指上,言语间不由得微微一顿。
  李倓却只做不觉,动作颇为自如,若无其事间便已经将刚刚那盒子收好,这才起身唤道:“大哥。”
  李俶自己在旁边坐下,也终于收回了目光,他虽然心中不免有些好奇,不过,对于李倓的心事,却并未多加追问,只是过了一会儿,这才开口笑道:“刚刚路过文宁的院子,看到里面一片寂静无光,突然觉得有些心生感慨了,便想来你这里坐坐。”
  李倓看向他,坦然道:“阿姊刚刚出嫁。”
  “是啊,”李俶笑着叹了口气,“身边突然少了一个人,便总觉得有些不适应。”
  对于李文宁这个妹妹,因为生母早逝,李俶几乎是一手带大的,情分自然非同一般。
  至于李倓,也是同样,他们三个从小在一起,东宫之中虽然也有其他兄弟姐妹,可是,真要论起亲密程度,却是完全不能比的……
  片刻后,李俶道:“刚刚我在阿耶的书房中,听他说,圣人有意再度调整西北和东北一代的藩镇节度使。”
  听到“西北”两字,李倓心中顿时微微一动,略微思忖后,轻声道:“西北一带,如今是王忠嗣主事吧,他乃是圣人心腹……”
  李俶刻意压低声音,幽幽接道:“也是阿耶的好友。”
  偏偏,玄宗对太子李亨,一边扶持,一边又在打压,始终都怀有几分戒备之心。像是王忠嗣这般,顶着玄宗义子的名头,说是玄宗的心腹,可是,他却又和太子李亨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情义。
  之前,因为皇甫惟明和韦坚一案,皇甫惟明被贬,王忠嗣成为三镇节度使,除了玄宗那时对他颇为信任以外,其实多少也有安抚太子之意。
  如今,安抚过后,恐怕,玄宗戒备心起,便又有意要让胡人血脉、身世卑微、和太子八竿子打不着的安禄山去分王忠嗣手中的三镇节度使兵权了!
  李倓微微皱眉道:“我观近日安禄山之举,分明是要在长安城中久住——”
  节度使是要镇守一方的,如今,安禄山除了身兼两重节度使的职位外,其实还兼领着平卢、河北两地的转运使的职位,这样的身份,却留在长安城中,本身就是一个出人意表、切难以捉摸的信号。
  李俶也摇了摇头,只是低声道:“且再看看吧!”
  说完,李俶起身,闻声道:“时间不早了,三弟,你也早些休息。”
  李倓点了点头,跟着起身,亲自送了李俶出门后,方才折回,目光不由得再次落在了那枚不曾送出的簪子之上。
  今日是阿姊李文宁的大婚之日,也是她的十五岁生日……


第129章 
  待到春回大地; 草长莺飞之时,玄宗提拔安禄山的诏书也终于示下; 此后; 安禄山成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
  长安城中的官员终究在朝太久,万事以玄宗的意愿为先,对于边关之地的兵权变动; 虽然也觉得安禄山身上圣眷优渥,却也不至于立刻生出危机之感来。
  可是,同样的一道诏书,传到了西北边陲之地的军中大营后,带来的影响; 却是截然不同的。
  王忠嗣的亲兵跑过来寻王思礼的时候,他正在摆弄着萧燕绥送给他的一摞图纸……因为地暖的修建、维持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对复杂; 所以; 萧燕绥最终送给王思礼的图纸,其实还是参考了后世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土炕方式,毕竟,这个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最适宜劳动人民生活的发明; 具体有什么优势劣势,萧燕绥自己是说不清楚; 但是她知道; 能够让大多数北方农村都适应的土炕搭建办法,绝对是最合适的。
  王思礼就略微抬了下眼皮,嗤笑道:“冒冒失失的; 看你这模样,还以为中军大营失火了呢!”
  “嗨呀,我倒是宁愿只是中军大营失火了!”那个亲兵冲进来,拉起王思礼就要往外走,“出大事了!”
  王思礼见状,终于稍稍正色起来,因为这个亲兵来得及又抓着他不放,他甚至都没顾得上将图纸重新放在桌案上,便直接跟着走了出来,飞快的问道:“怎么了?”
  “圣人的旨意到了,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总之我们先去将军的大营里吧!”那亲兵火急火燎的说道。
  到了王忠嗣的住处,王思礼直接推开门走了进去,径直开口问道:“怎么回事?”
  桌案前,正郑重其事的摆放着一份诏书,王忠嗣站在诏书之前,似乎还在想着心事。
  刚刚那个偷溜出去叫人的亲兵不敢往前凑了,躲在门外一个劲的冲着王思礼打手势,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王思礼直接翻了个白眼,冲着他摆了摆手,让他一边待着去,干脆连眼色都不回一个了。王忠嗣这才抬起头来,看到王思礼就这么大马金刀的在一旁坐下了,也不由得笑道:“你的消息倒是灵通。”
  王思礼丝毫不管刚刚那个亲兵还在疯狂示意别连累我的动作,直接开口道:“你的亲兵都知道担心你受委屈。”
  王忠嗣若有所觉,猛地转身往门外看去。
  那亲兵的反应也快,刺溜一下蹲在墙角,就差没直接撒腿就跑了。
  “这帮小兔崽子!”王忠嗣忍不住笑骂了一句。
  说完,也不等王思礼追问,他直接将玄宗的诏书递给了王思礼,道:“你看看吧!”
  “安禄山兼管河东节度使?”王思礼只是看了个结尾,便不由得挑起了眉梢来,拿着诏书“啧”了一声,皱着眉头道:“你上次给圣人的奏折中,是不是还推辞了朔方、河东节度使的职务?这下可好,当真了吧!?”
  王忠嗣看着王思礼深深拧眉,小小年纪眉心却皱得几乎要出了沟壑、可见其义愤填膺的模样,不由得摇摇头笑道:“我在西北、河西边关多年,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也算颇得军中士卒拥戴,可是,河陇等地与西北一带风俗人情皆有不同,本就力有不怠,让位于人,也是正理。”
  王忠嗣说得头头是道,王思礼却是嗤之以鼻,当即哼笑道:“你对河东不够了解?那安禄山可是胡人出身、且身世卑微,你都不了解的地方,让他去,他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说到这里,王忠嗣也不由得微微有些蹙眉,低声道:“这点倒是我的疏忽了。我本以为,自己身上担着四镇节度使的职务,着实太过惹眼,太想着推让出去一些。此前,哥舒翰终于攻下石堡城,圣人对其多有赞誉,我本以为,圣人会顺势擢升哥舒翰,令其彻底掌管河东,却不料,竟然会改任安禄山……”
  王思礼听了,更是意味不明的哼笑一声道:“如今,安禄山身上兼着三镇节度使,此前,又掌管着平卢、河北两地的转运使和采访使之职……担心自己太过惹眼?现在,你倒是可以稍稍放心了,如今,安禄山的存在着实比你更家惹眼才是。”
  王忠嗣叹道:“只是,安禄山此人怕是心怀有异,日后恐会再生别的事端……”
  原本态度一直有些阴阳怪气、冷嘲热讽的王思礼这才稍稍起了些兴趣,认真的问道:“这话怎么说?我记得你和安禄山此前应该并无交往才是。”
  王忠嗣看了王思礼一眼,似是在忖度,这些话到底要不要告诉他。
  王思礼挑了挑眉稍,隐约有些不耐的神色,王忠嗣拿他一直没办法,这才终于斟酌着开口,沉声道:“我也是后来听哥舒翰说起,石堡城一战的战前准备诸多事宜,才想到的。”
  “嗯?”王思礼对石堡城一战多有偏见,所以,事后也不曾太过关注此事,这会儿听王忠嗣说,石堡城一役还有别的隐情,当即也起了些好奇之情。
  王忠嗣道:“你之前也推断过,在当前的局势下,强行攻取石堡城,可谓是得不偿失。是时,安禄山便奏请圣人,秣马厉兵,更是以高价从他处购得战马,使得吐蕃战马匮乏,进而强攻,此举,着实引人深思……”
  王思礼想了想,语出惊人,“你觉得,安禄山和石堡城当时的吐蕃守将,安通款曲,介词战役谋取私利?”
  王忠嗣顿时急了,骂道:“小孩子家家嘴上没个把门的,胡说什么!”
  他也只是怀疑安禄山有不安之心,但是,却也不像是王思礼这般,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