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嫁给奸臣数学家-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先生惊呆:“应小姐,你疯了吗?”
  “我没疯,我要买。”
  应迦月的眼神里写满了 坚定,她深信这个东西一定和秦九韶有关,她会将这个东西带去做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如果真的是他留下来的东西,也许……也许就可以找到回去的方法了。
  卢先生惊讶地看着她,甚至对她的专业性产生了质疑:“可是,这显然是个假古董啊!”
  连这么明显的骗局都看不出来,居然还写《南宋穿越手册》这样的科普读物,还有那么多权威专家赞不绝口,卢先生简直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他甚至都不想要她的签名书了……
  应迦月偏头看向了他,眸子亮晶晶的:“这不是假古董,这是秦九韶的东西,我认识,我知道。”
  ****
  这段日子,秦九韶暂时就在离多宝塔不远的山腰上,这里每日过去都很方便,而且周围树林茂密,比较僻静,鲜少有人打扰。
  他原本也想趁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些笔记,倒是挑了个不错的地方。
  马提举如今对他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尽职尽责地监督修复工程,还每日过来讨教。
  他当时不过是随口开了个玩笑,马提举竟叫起了“秦大神”,虽然这个称呼听起来有些奇怪,不过还是头一回听到除了应迦月之外的人叫他大神,于是秦九韶便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呼。
  随着急匆匆的脚步声,马提举从远处赶了过来,一进门便道:“大神!光法寺有个师父说要见您,我便把他带到这儿来了。”
  “来来来,把东西放在院子里就行了,辛苦大家了。”
  秦九韶放下手中的笔迎了上去,正想说些什么,却发现是那日在桥上遇见的僧人,不由得一惊。
  对方也没有料到是他,于是便慈和地笑了起来:“看来老衲与施主颇有些缘分啊。老衲今日前来,是代明心方丈感谢施主恩德的,多宝塔对于旁人来说或许无足轻重,但对于佛门中人来说,却是不容亵渎的圣地。施主如今修复了多宝塔,便是同佛门结下了善缘。”
  秦九韶拱手道:“能与佛门结缘,是九韶之幸。”
  那僧人缓缓侧过身去,指着身后那一块木头道:“这是从多宝塔中换下的百年塔心木,素有圣檀之称,明心方丈让老衲转赠与你,至于施主拿来做什么用途,全随施主自己的心意而定。”
  秦九韶看着他身后的木头,心生感激,轻声道:“多谢明心方丈,九韶改日必登门拜访,谢方丈赠木之谊。”
  那僧人双手合十,声音平静。
  “明心方丈已于昨夜圆寂了。”
  秦九韶怔了怔,没说话。
  ……
  *
  待僧人走后,秦九韶便站在原地静静望着那块木头,沉思了起来。
  岁月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显得他整个人更加成熟,秦九韶的气质原本就有些偏冷,如今在这僻静的小院里,倒真像个隐居的谪仙,不问世事。
  那确实是上好的檀木,历经百年而不腐,散发着幽幽的香气。
  恍惚间,他想起在楚州时和应迦月一起遇到的那个院子,那里满园都是这样的木香气,僻静清闲,闲适而又美好。
  那时候的迦月对自己说:“我想要个小房子。”
  于是他便给她造了个小房子。
  他曾经想过把那样的房子变为现实,给她一个想要的家,谁知道后来世事难料,想见也难见到了。
  秦九韶伸手抚上了那块木头,忽然有种奇异的感觉在心头升起。
  木头和人是不一样的,人会死,肉身会腐朽,但木头不会,这块塔心木已经在湖州伫立了上百年,也许还能存在几百年、几千年。
  如果他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刻在上面。
  她,会有机会见到吗?
  ※※※※※※※※※※※※※※※※※※※※
  没错,马上要相见了,接下来就是甜甜甜了~~
  端平


第93章 端平
  史弥远去世之后; 宋理宗赵昀亲政; 改年号为端平。
  在史弥远背后做了这么多年的傀儡; 赵昀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面对台下群臣百官,赵昀第一次觉得如此敞亮。
  那些史弥远的党羽; 在失去了顶梁柱之后都是树倒猢狲散; 自顾不暇,不着急,他有的时间来收拾他们。
  史弥远去世不过半月; 金国便在蒙古、宋国的腹背夹击之下; 覆灭亡国。
  大殿之上; 群臣激愤,各执一词。
  时京西、河北路制置使赵葵拱手上前:“陛下,如今金国世仇已报; 蒙古已经退回了草原,何不趁此机会一举收复开封、洛阳、商丘三京?”
  “赵葵!你怎能有如此想法,难道大宋将士们的血流的还不够多吗!”京湖史嵩之是史弥远的亲侄儿; 在朝中说话分量颇重; “如今大宋国库空虚、兵力不足; 粮草更是不足,谈何收复?休养生息才是正道!”
  史嵩之作为史弥远的亲侄儿; 赵昀一向对他是不喜的; 认为他们就是惧战; 畏首畏尾。
  但朝中不少曾经和史弥远唱反调的大臣也和史嵩之持同样观点; 这样局势便有些奇怪了,以往在朝堂上争论不休的两派竟出奇的友好,一唱一和了起来。
  史弥远死后,赵竑曾经的老师真德秀重新被起用,在朝中有些话语权,此时他也站出来道:“陛下,所谓量力而知攻,如今蒙古大军虽然已经撤走,可三京也已经成了残破不堪的空城,我军无法就地补给,此时若是贸然出兵,恐怕于大宋不利啊!”
  淮西总领吴潜沉声道:“陛下,金国百姓也未必全都民心向宋,臣听闻洛阳如今只剩六七百户,此时贸然出兵,恐怕会激起当地的民愤,还请陛下三思。”
  看到曾经主战的臣子反而畏手畏脚,赵昀冷声道:“三思?还要三思多久!大宋皇陵在河南被金人占了百年,实在奇耻大辱!如今金国既已覆灭,夺回三京乃是顺应天命。吴潜,你以往最是痛恨蒙金,为何今日反倒变了个人?”
  听到这样的话,吴潜竟有些说不出话来,眼前这位帝王终究还是过于年轻,血气方刚,看不到许多背后的局势。
  陛下被史弥远压制多年,急欲有所作为,而这一次蒙军北撤正好给了他施展的机会,看来是难以劝服了。
  “臣……吴潜请辞淮西总领一职。”
  紧接着,此起彼伏的声音传了过来。
  “臣史嵩之请辞京湖制置使一职。”
  “臣请辞!”
  赵昀坐了下来,额侧青筋暴起,眼神如鹰。
  其实他们说的弊端这些赵昀又何尝不知,大宋实力如何,他是再清楚不过了。
  可赵昀不是傻子,也不是个从小在宫里养尊处优、金尊玉贵娇养的皇子,他从小在民间长大,又在史弥远的操控下当了十年的傀儡皇帝,深知居安思危的道理。
  他深知,大宋和蒙古之间的这一仗,迟早都会来。
  况且眼下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联蒙抗金之后,宋军退守在邓州唐河淮河一线,与从前一般无二。若是一味休养生息,除了变成更肥的羔羊,便只有坐以待毙。
  可要是真能一举收复三京,那么和蒙古之间就有了缓冲的地带。一味退让,下一个被灭亡的就是自己。
  他是帝王,他要看的更远,决不能被这些臣子各有私心的言论所影响。
  年轻气盛的赵昀一拍桌子,眼里有光,声音洪亮:“不必再说了,朕心意已决。踞关守河,收复我大宋百年山河故土,一雪靖康之耻!”
  ……
  小时候,乡里的人都不愿和他玩,觉得他是宗室之人,高不可攀。
  后来,他成了沂王的后嗣,可朝中贵族也多不愿同他打交道,觉得他是从乡下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再后来,他成了至高无上的君王,却始终活在史弥远的影子之下,仰人鼻息,苟延残喘。
  而这一刻,他的雄心壮志,他的宏图霸业,终于有机会得以施展了,他要将大宋丧失了一百多年的河南失地夺回来,建立不世之功!
  赵昀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大殿之中。座下,有长叹一声的忠臣智者,有磨刀霍霍向蒙军的热血将领,有左右摇摆的投机政客,也有沉默不言的七八十岁老臣。
  但没有一个人清楚,大宋的未来将会如何。
  ****
  飞机上,应迦月抱着手中的小木箱子,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过安检的时候还有些忐忑,直到坐定的时候才敢打开来看一看。
  她近乎温柔地注视着那些木头,将自己所有的思念都倾注在了这一刻。
  对于这个世界的她来说,秦九韶已经死了,这只能算是他留下来的遗物。可她却相信,另一个平行时空的秦九韶,也正专注而又仔细地雕刻着这些木料,一如当年。
  “姐姐,这是什么东西呀?”
  一旁的小男孩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她捧在手里的东西,想要伸手去触碰,又有些不敢的样子:“是模型吗?好破呀。”
  应迦月侧过身,对着他的耳朵小声道:“是文物。”
  小男孩来了兴致:“哇!真的假的?”
  “这个姐姐也不知道,要去做完检测才知道。”应迦月用手比了个嘘的手势,“不要告诉别人哦。”
  “我不告诉别人。”小男孩也压低声音说,“你是盗墓贼吗?从墓里面挖出来的?”
  应迦月笑了笑,耐心跟他解释道:“文物也不一定只是墓里才有的。”
  “那这是什么时候的文物呢,三国?还是清朝?!”
  “应该是南宋吧。”说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应迦月的眼神都温柔了许多,“是个有点冷门的朝代……”
  她静静注视着盒子里的东西,思绪都陷落了进去。
  恍惚间,她好像看见“五二零一三一四”下面还写了一排小字。
  应迦月愣了一下,戴上两百度眼镜凑近看了看。刚一看清那一排字,心里某一处柔软的地方被猛然戳中,鼻酸到险些落泪。
  那块小小的匾上还刻着一行小字,上面写着——
  九天明月长心。
  忽有光束透过机舱的窗户照了进来,应迦月只觉得刺目,她想要努力看清眼前的一切,却只看到白茫茫的世界,于是她便用力抱紧了手中的木盒子,脑子里嗡嗡作响。
  一阵眩晕过去之后,应迦月才堪堪扶住了身边的把手,大口大口的呼吸。
  “姐姐,你刚刚好像突然消失了一下,你会变魔术吗?”
  应迦月愣住了。
  “是吗?我刚才……消失了?”
  ****
  宋,临安。
  “你们快看,那是什么?”有人指着天空上那一处光亮大喊道,“何等的奇观啊!”
  听到这样一声吆喝,众人纷纷抬头望向天空,皆惊奇不已。
  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摸了摸自己并不存在的胡须,煞有其事道:“白虹贯日,此乃兵祸之象啊!”
  众人纷纷朝他围了过来:“这位相公,此话怎讲?”
  那人叹了一口气,带着洞察世事的语气道:“官家力排众议,下诏北上收复三京。如今这白虹贯日,便是上天启示,意指此次出兵,我军必败无疑。”
  “原来如此!”众人恍然大悟,纷纷对他投来了敬重的目光。
  当然也有不信的。
  “啧啧啧,说的跟真的似的。”
  “就是,你算什么人啊?也敢在这里大放厥词,议论当今圣上的决策?就不怕官兵将你抓起来问罪吗!”
  那中年男子昂头毫不客气道:“要抓就抓吧,在下当年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