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断案之河清海晏-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沈非的这本《比翼录》从何而来?
  上面记载的,是真是假?
  
  写书人是用艳羡的口吻记载这些的,很明显,写书人把皇帝和皇后这份感情当做了天下有情人的标杆,而且看最后写书人自己的结语,像是要拿给自己倾慕的人,要让她或者他坚守夫妻爱情一般。
  
  白宗羽见她不答,也不多问:“罢了,也有可能是坊间流传的假书。”
  
  沈情拉回神思,想起这是涉及六七十条人命的意外,愣了愣,说道:“安国侯,依照《大延律》,您回京后可能……”
  死罪倒不至于,但这侯位极有可能保不住了。
  白宗羽倒也不愁,说道:“应该的。白某并不在乎这些,虽是意外,可说到底也有白某监管不力的缘故,该我还的我不推脱,白某只是庆幸,当初还好没让我女儿到元村来。”
  
  白宗羽笑着说:“今年我家那丫头长了脾气,想做出些成就来,跟圣上说她要出京历练,这监管元村祭火台的事,本是她向圣上求来的,但做父亲的,总是放心不下,我家女儿又马马虎虎,没办法,我为了让她安分些,只好代她来了元村。果然,父亲的预感总是准的,你瞧,这不是出事了吗?天助也。”
  他最后一句话说得极轻。
  
  黄昏时分,雨终于停了。
  
  临昭的几位官员商量了,决定到元村看看情况,顺便发急报给昭阳京,并送白宗羽回京。
  
  “乔仵作,有劳您了。”临昭的官员道,“倒不是验尸,就是埋人做个法事镇镇魂。元村是咱临昭负责的,咱县衙仵作不多,您也去吧。”
  
  小乔点了点头,收拾好行李,蹬了船。
  沈情从前厅回去,没见小乔,问了一圈,得知他去了元村,哎呀一声,实在担心。
  沈情道:“那我也去吧,还有船吗?”
  县衙的官员震惊道:“沈大人,传言,该不会是真的吧?”
  “什么传言?”
  “您对乔仵作……关照有加啊。”
  沈情怔了怔,又痞笑道:“那是自然,我贪图他美色。”
  官员一脸果然我没看错,你是个色胚的表情,频频点头道:“果然,果然!沈大人,哈哈哈哈。”
  沈情也笑:“你们知道就好,别张扬。”
  说完,沈情理直气壮地挺直了腰板,雄赳赳气昂昂地蹬了船。
  
……………………………………………………………………………………………………………………………………………………………………………………………………………………
作者有话要说: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这句诗出自王维的春中田园。

37☆、疑点重重的元村  

    水火无情。
  被大火烧过的村子焦黑一片; 再加上大雨冲刷,泥泞黑灰满地; 远远望去; 哪里还能看出以前这里是个村子?只剩下摇摇欲坠的黑色轮廓; 青烟如魂; 鬼魅一般; 从灰烬中飘出,四散。
  宛如地狱。
  
  沈情乘的船到了岸; 抬头,见岸边别致的青石堆上建了个亭子; 一条石道曲径通幽; 蜿蜒至亭中。
  这亭子像是从哪个达官显贵家的园子里挪来的; 与此处风格不搭。
  
  沈情脚触到地面,站稳了才问随行官员:“这是安国侯说的观景亭?”
  “不错。”随行官员道; “这是安国侯的夫人; 左史冯歌赋冯大人; 捐资修建的。”
  “建这个是观什么景?”不是沈情刁难这官员,而是这个亭子; 建的十分古怪,紧靠着水边,可四周的景还不如亭子本身秀美可观。
  官员道:“观山景的。当年先帝跟圣太后路过此处,圣太后忽然喊停; 下船驻足岸边,就在那陡坡上远眺山景; 留下了两句诗。沈大人可以去看一眼,亭子旁边的青石堆上刻的有,也是冯大人出资镌刻的。”
  沈情顿了顿,沿着石阶到了观景亭。
  那两句诗刻在旁边,归燕识旧巢,旧人看新历。
  
  不知为何,沈情看着这两句诗,就想到了她提起这两句诗是孝贤皇后旧作时,白宗羽的表情。
  “冯大人为何要捐资建这个亭子?”
  “或许是为了讨好圣太后吧。”官员也毫不避讳,笑了一下,“当年四侯,除了朔阳侯傅家,其他的,都劝先帝立新后,还能为了什么?不过是为名为利罢了。不过说起来,京城四侯的关系,也很奇怪。”
  “嗯?哪里奇怪?”
  “朔阳侯傅瑶和安国侯白宗羽是同窗,且关系不错,冯大人又与你们大理寺程少卿是国子监的同窗,关系也不错。孝贤皇后在时,冯大人是孝贤皇后的追随者,可后来,安国侯夫妻俩却拥立新后,与朔阳侯疏远了。”
  沈情忽然一愣。
  “等等,你之前说,安国侯的夫人,这位冯大人……是左史?”
  “对,说是先帝的左史,记录皇帝言行,其实她多是伴随孝贤皇后左右,是先皇后的左史。”
  左史,帝后起居注……
  沈情低声自语:“《比翼录》。”
  “沈大人在说什么?”
  “对了,你有看过《比翼录》吗?”
  官员茫然摇头:“不曾,大人说的是书吗?”
  “比翼录……是书。”沈情想起她看过的《比翼录》惴惴不安起来。
  她看到的那本《比翼录》,字迹是沈非的,内页还写了一句话。
  “比翼鸟,一翼一目,相得乃飞,见之则天下大水,非祥瑞也,却只道夫妻情深。”
  
  无端想起比翼录,沈情陷入沉默,可无论怎么想,现在也都没有头绪,只好暂且搁下,又问:“建亭子是什么时候的事?”
  看石阶处的青苔野蔓,应该有些年头了。
  “早了,起码有七八年了。”官员说,“冯大人失踪后,此处就成了安国侯的伤心处,多年没来过,今年是头一年来,没想到还出了意外,真真倒霉。”
  
  沈情听这官员的意思,许是知道些什么,连忙问道:“听闻安国侯夫人六年前离京出走,大人可知怎么回事吗?”
  “唉,为什么离京说法不一,咱是不知道了。”官员道,“冯大人要是没离京,安国侯和冯大人,可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比现在的圣恭侯和沈相都要恩爱。”
  果然京城三痴,京地的人都知道。
  
  官员还在感慨:“白宗羽和冯歌赋,人间传奇啊!可惜了,我看,要不是有女儿牵着,安国侯早垮了,听说当时府兵在水中捞起冯大人的帕子,猜测冯大人失足落水,报给安国侯时,安国侯一夜白头……”
  
  官员讲着,沈情心不在焉地东瞅西看。
  “我没记错的话,圣娘娘节前一天……”沈情问,“是不是还在下雨?”
  “是的。”官员挠了挠鼻子,说道,“因为这些天一直在下雨,我还怕过节的火燃不起来,担心过,好在圣娘娘节那日天气晴朗……沈大人在看什么?”
  
  他看到沈情站在亭子边缘向外望去。
  “我在看火烧起来的样子。”
  官员怔了怔,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只见三山相交的一方平地早已化为焦土,他叹道:“惨啊。”
  沈情又道:“亭子离村子不远。”
  “虽说不远,但因为这地方难走,村民们不常到外头来。”官员道,“这个村……怎么说呢,被圣太后赞誉为人间桃源,靠山还水,自给自足,咱临昭以前的县令还为此挖了好几颗桃树苗种在了村子里。”
  “看见了。”沈情看向远处焦黑的树,说道,“我看到桃树了。”
  
  “沈大人,到村里看看吧。”官员道,“您下坡的时候留意脚下,下雨路滑。”
  沈情点头:“走。”
  
  从观景亭下来,走到荒废的村口,三里左右。
  沈情默默算了算,又从这里望向观景亭。
  从这个角度看,那个亭子高高在上,沈情心中忽然有种奇异的感觉。
  烟雨蒙蒙中,那个亭子像天神,站在云端,垂目看向这个村子。
  
  村子被烧焦了,下了雨,泥地难走,沈情两脚泥进了村,忽然就想看看小乔的衣摆上,还会不会是一尘不染的。
  
  “乔凌。”
  沈情这般叫着。
  “原来乔仵作叫乔凌。”跟在后面的官员在石头上抹了脚底的泥,笑道,“总是叫小乔小乔的,竟然不知乔仵作还有名字。”
  
  乔凌两个字喊出去,没过多久,小乔就从废墟里钻了出来,像是雨过天晴从地里钻出来的花苗,清清爽爽勃勃生机。
  原来他刚刚在挖土下棺。
  沈情跑过去,小声道:“就你老实,让你来干活你就来了。”
  小乔就说:“沈大人为什么来?”
  “怕你丢,我得跟着你。”沈情说,“你丢了,我跟程大人不好交差。”
  小乔笑了笑,支起锹,说道:“我听见了,你是怕我走了,没人能让你叫乔凌吧。”
  他手摸了摸沈情的发顶,轻柔道:“那你就跟着我吧,想他了,叫叫名字。”
  
  沈情杵在原地,迟迟没能缓过神。
  都说孝贤皇后是个温柔的人,他应该很像他母亲。
  
  小乔又道:“沈情,你是怎么走路的?”
  沈情低头看了眼自己的鞋,又看了看他的鞋。
  小乔挖土带搬棺材的,鞋上的泥也没沈情的多。
  沈情道:“奇了,你是怎么走路的?”
  
  这时,官员带着安国侯府的府兵来见沈情。
  “沈大人,这是迟郎将。”
  那郎将给她行了个礼,沈情回礼,琢磨着,这位安国侯府的迟郎将可能以为自己是临昭县衙派来的负责官,为防止误会,她道:“迟郎将,我是大理寺司直沈情。”
  她本意,是让迟郎将不用和自己客气,以免无意中抢了等会儿要来元村接手工作的临昭县令风头,然而这个迟郎将听她说大理寺司直后,神情变了。
  
  沈情明显察觉出,他绷直了身体,如临大敌似地看着她。
  “大理寺?司直大人,来得好快。”
  
  听他这么说,沈情心里起了疑,慢慢接上了后半句:“迟郎将可能误会了,我只是来给乔仵作帮忙,等埋完棺就回临昭去。”
  “我就说是这样……”跟来的官员玩笑道,“乔仵作,沈大人可是为你来的,不然好好的不在县衙休息,跑到这泥地里陪你挖坑,图什么呀。”
  小乔看了眼沈情,笑眯眯点了点头。
  
  迟郎将看似松了口气,简单交待了在哪里葬棺木后就离开了。
  
  沈情略一打量,与小乔说道:“三十来个府兵。”
  “嗯。”
  不远处,一个府兵再次清点了棺木数,催促其余几个快些把它们下葬。
  
  沈情听见后,说道:“死了七十三个,你检过这些尸首了吗?”
  小乔摇头:“来的时候,已经装好棺了。”
  
  “棺木都哪来的?”沈情道,“七十三个,需要七十三口棺木,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凑齐了七十三口棺木?”
  “你在怀疑什么?”小乔问道,“一天时间,如果是借调,三十多个府兵,能调来七十三口棺木的。”
  “下了一天的雨。”沈情说,“风浪大的,临昭官员都不敢出港,府兵冒着大风大浪,给村民们调来了棺木安葬……”
  “烧死了这么多人,安国侯嘱咐他们竭尽全力安葬安魂,也在情理之中。”
  “不……我的意思是……”沈情道,“大风大雨中,还能迅速找来棺木,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