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季擎垂下眼眸,脸色暗沉。
    大家都顺着顾景云的目光看向季擎,见状心都一沉,难怪季擎一直反对出兵。
    顾景云又扭头看向户部尚书,问道:“春耕刚至,夏汛将及,除去这两项开支,国库能拨出多少钱粮以作粮草?”
    顾景云目光环过诸人,问:“这一战你们计划打多久,投入多少人力?”
    众人沉默,大家不是正在商量着要不要打吗,决定了才能去算这些呀。
    不过户部尚书和几位大臣还是下意识的算了算开销,脊背不由一凉。
    顾景云抬头看向皇帝,沉声道:“陛下,这一战不是大楚要不要打,而是大楚能不能打。鞑靼苦寒,又适逢内乱,实力的确削弱很多,但大楚的境况同样不容乐观,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是为保护百姓,也不是为了守卫国土,这样的战事我们为何要打?”
    “您是一国之君,便不能只看到两国疆域,看到皇室荣辱,您还该低头看看脚下的江山,抬头看看治下的百姓。”
    秦信芳出列拱手道:“请陛下三思。”
    彭丹和户部尚书紧随其后,“请陛下三思。”
    皇帝心中巨震,沉默半响才道:“诸君先退下吧,容朕想想。”
    秦信芳等人躬身便要退下,皇帝便留下他和顾景云。
    事情还没处理完呢,而且他也想就此事再详细问问俩人的意见。
    退出去的彭丹和诸位大臣一样心中都有些不安,今天顾景云提的这些都直击大楚最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众人的利益密切相关。
    但此时他们却说不出反驳的话来,不是无能,而是不能,不能跟他吵,跟他分辨,以免将战火烧起来殃及自身。
    赋税,吏治,国库,军中亏空和贪酷,这些单拿出来都是能让人万劫不复的问题,顾景云却这么轻飘飘的说出来了。
    但他此时只是四品翰林,只是太子的老师,并没有参政的实权,刚才皇帝和太子只是问政于他,他的回答他们也都能找出抨击的理由,但于他们得不偿失。
    现在就是要冷着,顾景云没有参政的实权,而秦信芳一向稳重,此时也不会冒进……
    众人胡思乱想间出了宫殿,而殿内的皇帝却彻底放松下来,整个身子靠在椅背上疲惫的道:“清和,朕的江山真的如此危急了吗?”
    顾景云沉默以对。
    皇帝苦笑一声,“朕早该料到的,但这两个月来地方递上来的折子太好了,全是歌功颂德和报喜的折子,朕心浮了。”
    “陛下今日能知道这点便已是天下之福了,”秦信芳严肃的道:“清和言语无状,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摇手,“是他点醒了朕,朕谢他还来不及,又怎会怪他?”
    想到顾景云的才华,皇帝心动不已,微微坐直了身子,目光炯炯的看着他道:“清和,朕给你一个官职,你来辅佐朕和太子如何?”
    顾景云想也不想就拒绝,“微臣若掌实权,只怕朝堂现今的平衡会被打破,而且臣对此也并无多少兴趣。”
    他顿了顿道:“陛下放心,臣是太子之师,治国理政皆在臣教导范围内,您若有不解之处大可以让太子来问我,何况您为君,我为臣,您与臣问政光明正大。至于实权,臣实在不喜。”
    太子最爱他这狂妄的模样,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一扫阴霾之色,“好,朕若有不解之处上门找你,你可要像教太子一样教朕。”
    顾景云严肃认真的点头,“陛下放心,臣有教无类,不论是谁臣都会认真教授的。”
    皇帝欣赏他的自信和坦诚,秦信芳却在心里不断的叹气,才几个月不见,他越发沉稳干练,聪慧通透了。
    他想插手朝政,塑造大楚,却又嫌麻烦,浪费心神,所以只拿准了太子之师这一个身份。
    太子代表的就是皇帝,到时他可以通过太子源源不断的插手朝政,但他却只是个四品翰林,并不实际参政,这意味着朝上因此引发的争斗根本波及不到他身上去。
    既参与其中,却又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秦信芳不知是该夸他聪明,还是该骂他心机深沉。
    太子和皇帝未必不知顾景云的算计,但他们全都不在意,顾景云不爱权,参与国事不为钱权名利,那就只能为国为民了。
    他们不是一心搞平衡,掌握权势,享尽富贵的先帝,能有这样的臣子他们很开心。
    所以殿中四人的心情都很不错。

☆、351。第351章 面圣(下)

太子沉吟道:“若是和谈,那我们这边就该早做准备,鞑靼如今理亏势弱,内乱不断,只要拿捏得当,我们大楚便稳占上风。”
    皇帝想了想点头,看向秦信芳和顾景云,“你们觉得如何?”
    “臣附议。”顾景云虽然不同意对鞑靼用兵,但能坑对方当然还是要下死力的坑了。
    主战派们有一点没说错,这些年鞑靼越发得寸进尺了,几乎每年都抢掠大楚百姓,虽然规模不大,伤亡不多,但也让边关的百姓损失惨重。
    借由此次和谈震慑他们一番自然很好。
    谈完了正事,皇帝这便想起了偏殿里的人,让苏总管去把白一堂他们请来了。
    皇帝已经提前收到侍卫长的密信,知道他们把赚的钱都花在了赈灾上,而最近他也从皇室的一些案宗里发现了关于凌天门的记载,此时对白一堂的态度还算不错。
    对黎宝璐的态度就更好了。
    皇帝看着她笑吟吟的开玩笑道:“以后你既是凌天门掌门,又是清和的媳妇,那以后岂不是要丢下清和去做神偷?”
    黎宝璐一本正经的道:“陛下放心,不论去哪儿我都不会丢下清和的,何况吏治清明,我纵有心也没处偷去。”
    “你倒回拍马屁。”皇帝笑骂一声,开始翻看侍卫长呈上来的账册,他也只是翻了几页便合起来,抬头看向低头含笑的白一堂,“据闻凌天门乃大魏仁王所创,不知是真是假。”
    “皇上,我凌天门的门谱便在外面,里面记载了凌天门来历。”
    皇帝看向苏总管,苏总管忙躬身下去,很快就有人抬了一口箱子上来,苏总管打开,入眼的便是三道明黄的圣旨,他微微一愣,忙恭敬的将三道圣旨捧到案前奉给皇帝,然后才去拿最上面的一本陈旧的门谱。
    皇帝也一愣,他没想到会在一江湖门派的手上看到圣旨。
    他翻开最旧的那一道,那是大魏高祖时期的圣旨,旨意很简单,允许凌天门在大魏内便宜行事,只要不通敌卖国,残害百姓,朝廷及各地官府不得伤害凌天门。
    看来皇室案宗里记载的传闻是真的,凌天门真有可能是仁王所创,一个亲王,竟然跑去建一个专门偷东西的门派?
    皇帝去翻第二道圣旨,待看清第二道圣旨的落款时他眉心不由一动,不由自主的看向第三道圣旨,心里有股猜测强烈的冒出来。
    这是前朝太祖皇帝给凌天门的圣旨,并不是大魏王朝的圣旨。上面的内容跟前一道圣旨差不多,竟也是保护凌天门。
    皇帝默默的打开第三道圣旨,果然,预料成真,上面是大楚太祖皇帝的落款,让他惊讶的是后面竟然还有他祖父乾元帝的加印,这意味着凌天门在本朝至少得过两位皇帝的认可。
    他抬头看向白一堂,眼神渐渐有些凌厉起来。
    这已不是一般的江湖门派了。
    白一堂淡然而立,“陛下不如看看凌天门的门谱。苏总管忙将手中的门谱献上。”
    皇帝沉默的接过。
    凌子墨是大魏高祖皇帝的幼弟,亦是同母弟弟,他生来体弱,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在七八岁时便被送到少林慧通高僧身边修养。
    一是慧通精通医理,可以时刻照料救治凌子墨,二是少林武功精妙,可强身健体,三是希望凌子墨能得菩萨保佑平安长大。
    高祖皇帝年长凌子墨十二岁,对这个弟弟很是怜惜恩宠,而凌子墨同样聪慧,成年后回宫帮着高祖皇帝做了不少的事。
    后来朝堂安稳,凌子墨受少林的影响喜欢到民间游走,游历过程中不免目睹些不平之事。
    他有侠义之心,因此常拔刀相助,这种事一旦出手就很难再收手,所以凌子墨慢慢的在江湖上闯出名声来。
    一般的不平之事通过武力就能解决,但有些事却不是只凭武力就可以的,特别是遇上贪官污吏**宦,一开始他还会以势压人,用亲王的身份惩治违法乱纪的官员,到后来遇到多了,他干脆不再亲自去审,而是暗中取了证据就丢给上一级官员。
    也是在此时凌子墨才开始想着创建凌天门。
    高祖皇帝巴不得他弟弟帮他收拾地方上的不法之人,见弟弟喜欢江湖事,便大笔一挥给了凌天门一道庇护的圣旨。
    谁知以后凌天门越办越大,虽然整个门派始终只有师徒二人,但手底下的奴仆却有无数。
    而凌天门积累下来的钱财每当大魏发生大的天灾人祸时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时,高祖皇帝和凌子墨才算真正的正视凌天门。
    但为了约束凌天门的发展,不让它势力膨胀到妨碍朝廷,凌子墨定下规矩,每一代凌天门掌门都只能收一个弟子,凌天门的秘密也只能掌门人知道。
    只有一个人,而他的奴仆也只负责销赃,这样一来凌天门规模有限,便妨碍不到朝廷和百姓。
    而且凌天门不是血缘继承制,凌子墨也没要求门下弟子对大魏皇室一定要忠诚,所以他的后人们在王朝更替时纠结许久还是遵从本心的帮着前朝灭了大魏,建立新的秩序。
    翻开门谱,上面还记载着当初那位掌门人和祖师爷的请罪书,显然他心里也是有些忐忑的。
    毕竟祖师爷是大魏皇室,他们最后却反了大魏皇室。
    不过那事过后,前朝太祖皇帝便对凌天门感官不错,后又见每逢天灾凌天门都会帮助朝廷赈灾,前朝太祖在临死前便很大方的给了凌天门一道圣旨,以护佑他们。
    而到了大楚,情况差不多。
    不一样的是皇帝的祖父乾元帝在太祖之后又加盖了自己的私印。
    乾元帝当政时间很短,但他的统治时期却是公认的中兴之治。
    皇帝跳跃着看,很快就找到了他祖父当政时期的那段门谱记录。
    据载,乾元帝登基之初非常之惨,大楚在与鞑靼的战争中惨败,先帝战死,国内百姓贫苦,渐起内乱,虽没有大的天灾,但各地小天灾却不断,而且国库不是空虚,是一文钱都没有。
    皇帝知道这段历史,皇室密卷中载当时祖父连给官员的俸禄都给不出。
    凌天门一个门派当然不可能支撑得起一个国家,但它在乾元帝最困难的时候扶了一把,因为有他们赈济灾民,有他们帮忙购买了一批粮种农具,乾元帝得以喘息,缓解国内矛盾,又紧急的下发轻徭薄赋政策,亲自出宫请求各世家豪族支援,殚精竭力,这才把几乎要灭国的大楚重新拉起来。
    凌天门的门谱对乾元帝多溢美之词,显然当代掌门很喜欢这位皇帝,因此记载的颇为详细。
    皇帝用手指摩挲着那些记载了祖父苦难和励精图治的文字,一时感慨万千。
    凌天门的掌门欣赏乾元帝,乾元帝同样也欣赏他,因此费尽心机的找到了他,在太祖留下的圣旨上加盖了私章。
    乾元帝的心思很直白,有他的加印,后世子孙会对凌天门更加重视。
    他希望以后他的子孙再遇到像他一样的问题时,凌天门能够再出手相助。
    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