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万分虔诚的祈祷姿势。
“这么神奇吗?”小招双眼发亮,若当真有如此神奇之物,无论如何,她也要取得灵应泉水,喝上一口,心想必事成,她想着,若是能再见到爹,若是能再父女团聚该有多好,若上天还能让她奢侈些再许一个愿望的话,她希望,能再见阿笑一回,确认他还好好的活着,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受更多的苦难。
“传说的确是神奇的,也没有人说过灵应泉不好。”
“那不是谁都可以在庙会这一日去取一些灵水来用?这么好用的东西,大家都可以拿来许愿。”想来也只是传说吧,拜佛求神的也不过是为了安自己的心,若什么事都依赖神佛,自己也根本就不需要努力。
“不是这样的,”求安又摇了摇头,“灵应泉之所以神奇,是因为灵应泉的出水口是天生的,久久才滴下一滴水,那水非常的甘甜,久病的人喝上一口灵应泉水有如再生一般。”
求安细细说着灵应泉的由来。
灵应泉早在白云寺未立之前便已经存在,那是一处天然的泉眼,泉眼下方没有蓄水池,一滴一滴滴下的泉水也没入了土地之中。
后来,白云寺成立,白云寺的第一任主持发现了灵应泉,并将灵应泉圈了起来,做了蓄水池,也试过将泉眼挖得更大一些,有助于泉眼出水,但是,将泉眼挖得更大些依旧改变不了水滴的速度,一滴,一滴,外界人为的一切似是与它毫不相干。
再后来,便有了神奇的传说,先是听说久病的人在饮过灵应泉水之后痊愈了。
再后来又听说,成亲多年不曾有孕的妇人在饮用灵应泉水之后怀孕生子了。
更有人说,一名从出生开始直至五岁都不曾开口说话的孩子,在饮用灵应泉水之后,开口说话了。
所有的传说都是真的,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寻,有事可查的,正因为与事实相连,所以,大家都相信,灵应泉是有神力的,哪怕其中一个人喝过之后没有遇上奇迹,大部份人喝过之后仍是有效的。
只是这灵应泉水有限的很,每天只有那么几滴,慢慢滴着,平日里倒是蓄了些水,可架不住庙会这一天来取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无数的人挤在泉眼那边等着能分上几滴水。
寺里的师父们主持着排好队,一个一个上前去等着接泉水,等到前一年蓄满的水已经取完,接下来便要等着,那了漫长的等待,一滴又一滴,一天下来也滴不了几滴。
“所以,去的人虽然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灵应泉水的。”正是求之不可得,才更让人趋之若婺。
庙会的前一天,甚至是前几天就会有人在白云寺前排队等着灵应泉的开放,因为前几个入内的,一定能得到泉水,一定能心想事成。
正是灵应泉的存在,才让白云寺更具神话色彩。
“有这么神奇的东西,我倒是真想好好的去见识见识,”无论是不是真的能够许愿,是否真的愿望能够成真,既然有何不一试,“提前一天去排队,就能取得灵应泉水了吧。”
第193章 忙忙碌碌
“不一定,有人提前几日便去排队,虽说白云寺是有规定的,不让人提前太久去排队,以免引起太多的不便,不过,仍是挡不住有些人的热情。”
寻常的穷苦人家过惯了平凡的日子,倒也不会太强寻,可少不得有些人还是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想求得富贵,求得权势,更有寻常百姓日子过不下去,想要过得稍好一些,求衣食无忧的。
人生来存七情六欲,**是无止境的,便会一直求下去。
”真可惜,现在离下一次庙会还有好几个月呢,那佛诞呢,过几日的佛诞是不是也可以去灵应泉许愿?“
求安摇头。
”每年的佛诞也是白云寺的大日子,却没有庙会那么隆重,热闹,这一切都是因为佛诞日白云寺只接待一部份善男信女,这一部份人,多是京里的达官显贵。“寻常百姓在佛诞日会礼佛,但,不会像在庙会那样的随意,有些人便不会在佛诞日来白云寺。
寺里来了权贵,权贵有排场,有随众侍卫,寻常百姓更怕一不小心万一冲撞了哪家贵人,后果会非常严重。
大多数百姓会避开,但热闹谁不爱看呢,远远的看着,来的是哪一家的夫人小姐,是哪一家的贵人,贵人与贵人会遇见,百姓瞧准了哪个好的,便会在坊间传着。
”便是如此,去白云寺上香礼佛的,能与别家的夫人小姐见见面,说不定能还交到两个闺中密友,也有些人家的夫人在瞧着各家未出阁的姑娘,若是瞧上了,便替自家男儿上门提亲。“
听来倒是挺有趣的。
“这反听起来,也难怪大家都如此向往出府的日子了,”倒是有一点,小招还是不太明白,“难道去上香礼佛的都是些夫人小姐们,没有男人吗?”
男人?
求安和求银互视一眼,纷纷一笑。
“当然有的。”
说了是善男信女,有信女,自然有善男。
“只是男人拜佛求愿的人本来就不多,加上男人们身上的责任大,担子重,他们有更重要的事做,所以求佛之事,大多是女人去做的。”求安继续道:“不过,白云寺佛诞那一日还是有男人去拜佛,但白云寺向来是把男客与女客分开的,这是为了确保不必要的事发生,是为了确保佛门清静。”
小招了然的点点头。
“求安,谢谢你,我了解了很多。”至少与安王府的小姐们出去上香礼佛不必像个白痴一样,心里有谱,走这一趟,她便是出去看看这个不一样的世界吧。
“小姐客气了,这是奴婢应该做的,若是已经成行,小姐却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是我们做下人的错。”一个没有尽心尽责的丫环是没有价值的,王府里虽养着闲人,可不养没有价值得的,这样的人哪怕留在这里久了,依旧是最无用的存在。
求安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所对应的责任,她也会尽责成为一个能够让主子信任的大丫环。
王妃将她安排在觅缘居侍候表小姐时,她是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悲,可她也清楚,无论王妃下了怎样的安排,她都必须做到让王妃满意,让主子满意。
表小姐年纪尚小,又是从乡下来的,丧母父亲不知去向,身世非常可怜,若不是因为有安王爷这个舅舅只怕表小姐的下场不会比她们好到哪里。
说妒忌不是没有,更多的是羡慕,羡慕别人有个身份高贵,权势滔天的舅舅,而自己家世贫寒,是不可能生出这么个亲戚来,哪怕是一表三千里的亲也没有。
人生来不平等,怨也没有用,唯有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努力的让自己活得更好一些。
安王妃也很忙,她需要让人安排车队,延路的守卫,路上带着所有需要的东西,安王府的人出府必定要风风光光,路上不能有半丝的不妥。
府里的下人们也在奔波,除了王妃和管事在安排的事,还有各房夫人小姐们需要安排自己的小细节,相较之下,觅缘居倒是显得清静。
一来是小招还小,才十四岁,安王府还想着过两年再替她议亲,眼下她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提升自己,让自己赶上京城闺秀们的平均水平,不需要太好,太出彩,至少,要拿得出手,别让人小瞧了安王府的表小姐,她可是安王府真正的表小姐,安王还是看重的。
觅缘居里有新衣,素净可供礼佛穿的。
十四岁的年纪,脸上是满满的胶原蛋白,伸手一摸,白嫩又光滑,唇畔泛着的是自然的红,压根就不需要任何的胭脂水粉来点缀。
初时,小招来到安王府还身形稍稍消瘦了些,那时正值她人时最低谷之时,所有最可怕的事都一窝蜂的朝着她涌了过来,她措手不及,也不太顾得了肚皮,也的确是瘦了许多。
刚到安王府时,也没什么胃口,哪怕安王府厨子准备的膳食再美味,她也是食之无味的,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她的胃口又回来了,或许是因为有些事稍稍看开了些。
她要努力的让自己过得好,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的,在天之灵的阿娘才会安心,不知在何处的阿爹才会无牵挂,不知去向的阿笑——,算了,不管他了。
她只要求那一日多备些吃食,从安王府到白云寺可得赶上小半天的路,一路在马车上干坐着多难受,嘴里塞点东西,边吃边欣赏延路的景致,时间才会过得快些,路上才不会觉得无聊。
求安和李嬷嬷找厨房备了些,外面买了些,糕点,糖果,水果,零嘴——,各式各样的都备了一些,甚至交代厨房在当天一早就要准备好些热食,到时就装在专门装吃食的食盒里,可保温一阵,足够在车上食用的。
第194章 认清身份
各房每月的月银和补给,每季供给的衣衫物件会因为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嫡庶有别,嫡出的小姐用的自然是最精贵的。
小招在安王府的身份地位实在不算差了,与府上庶出的表姐们算得上是一个等级的,至于那些个偏远的表姐,王府也不算吝啬,每人也会备上两套衣衫,若是她们还需要其他的物件,要嘛自己出钱买,要嘛就找她们自个儿的亲人去买,王府做的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礼佛日的前两日,其他三位表小姐,古侧妃的两位侄女古春雅和古秋雅,还有田侧妃的侄女田凤仙都打着不同的名号来了觅缘居,目的自然是要瞧瞧小招穿的是什么衣衫去礼佛的,胜过她们多少。
小招也不藏着,反正礼佛那一日,她也是要穿着衣衫出去的。
她们要瞧,就让她们瞧好了,于是,便让求银把出门要穿的衣衫拿给她们瞧。
瞧过之后,她们便默默的离开了。
只是,脸色不太好看。
小招自个儿也熟悉布料,安王府拿出来的料子自然是极好的,上头的纹样虽然看着简单,可一针一线都是功夫,这样一件衣衫就算由她自个儿来做,也得做上好些天,加上布料,人工,一切的费用,怎么说也得好几十两,够贵重的了,不过是一件寻常穿出门去的衣衫罢了。
“小姐,你瞧,那三位表小姐的脸都绿了,她们还以为你在府里与她们的待遇是一样的。”求银哼了哼鼻,想得真是太天真了,小姐怎么可能与她们一样。
小姐的身份尊贵着呢,小姐可是王府亲妹的女儿,她们不过是借个名头来府里抬高抬高身份罢了,还真的把自己当成凤凰。
“她们也不算差了,”人哪,还是要知足,比起她们在自己家,安王府能给的已经多得太多,她们若是还不知道,那也只能感叹一声人心难足,“王府里该给的都给了她们,”甚至还配了月银,只是不多,可一个月也有二十两呢,瞧瞧求安,求银,在府里为奴为婢一年也才二十两。
认清自己的身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她就认得很清楚啊,安王府只是她暂时的落脚之处,他们给予的,她心怀感激,可不会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安王府不欠她什么,之所以如此待她,也是看在已逝阿娘的份上。
阿娘避了安王府大半辈子,她也不知道阿娘在天之灵是不是真的会心安。
“她们可不知足呢,样样都想与正房小姐们比,也不瞧瞧自己是个什么身份。”不过是比下人稍稍好一些,有个姑母在府里可以依靠罢了。
“求银,怎么说那都是府里的表小姐,这些话你可不能在外说,要是让有心人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