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第1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白听到更多内幕,明白这果然是条终南捷径,于是不禁喜动颜色,而元丹丘也是头一次知道这具体的例子就在眼前,也心头一松,转头便要扯了友人动身。
  “弟已经打听清楚,这飞书的编辑部就在昭文馆旁边。以太白兄的文才,不妨用峨眉山月歌、长干行和乌栖曲投石问路,依小弟看,只要那编辑部的人果然如世人所说一般公正,想必太白兄之名响彻长安,也不过是眼前之事!”
  元丹丘一腔热血,不过李白却不那么着急,而且他们眼前那两位士子,在听见元丹丘的话之后,也一人一句,开口问道:“原来是这位兄台,有一试这扬名之路的意思?”
  “这可不简单啊,这位兄台有什么本事,敢小看天下英雄?”
  这条通天大路谁都知道,但迄今为止,也不过出了这两位王家人的特例。可是,试想一想便会知道,寓居于长安城,甚至是人不在长安,却可以递书投稿,希望求一官位的人何其多也!若是科举之余,能提前走上这一条通天大道,你当他们都不会去试一试吗?
  自然不是!
  而这条路还没被人挤破,那也自然是因为这条路从不是什么坦途!也不能保证效果!
  这便也难怪,当这两位久居长安的士子,听见有人对这条路势在必得的时候,会出声询问了。甚至于,他们的口气尚算客气,并无多少嘲讽之处,便已经能够说明他们涵养惊人,是秉性敦厚之人了。
  而李白此时也不急了,之前有些愁苦的心绪也一扫而空,他一把拉回元丹丘,又哈哈一笑,拱手施礼道:“剑南李白,字太白,见过两位。”
  那两名士子也随之还礼,互相通报姓名之后,李白便拉着元丹丘在这一桌边坐下,和他们攀谈起来。
  这里正是国子监一旁,长安城内最大的书馆的北馆之中,而这两位士子也自然是国子监中的监生,只不过他们并非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至于他们是四门学、算学、律学等其余几学之中的哪一学,他们没说,李白和元丹丘便也没问。
  李白言语豪迈,又从蜀地一路走来,见多识广,时而口吐莲花,很快将这两名年轻人说得心旌动摇,不仅已经深深为李白的文才折服,相信之前他友人的豪言并不是虚话;更是恨不能和他一起遨游五湖四海、山河形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谈到交心的时候,那两位生徒中看上去更加年长的一位便有些欲言又止,李白看了出来,便示意对方不需顾忌,有话直说,那位士子迟疑片刻,便说了这样一番话。
  “正如元兄所说,愚弟也不怀疑,扬名京畿,于我们是千难万难,但于太白兄而言,却实在是如探囊取物一般。甚至于,方才所议几位王君的旧事,使满城传唱、洛阳纸贵,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
  那人先诚恳地赞扬了李白一句,李白连连拱手,但心里确实深以为然。
  可惜那人随即便道:“只不过,愚弟观方才太白兄有言,自己乃是‘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愚弟一时听见,却不由若有所思。”
  李白面目一肃,这两句是自己方才有感而发,正是说起自己出身商户、空有济世治国的抱负,却无能为力的感叹。既然新认识的朋友这么说,那么李白当即意识到,对方接下来要说的,不可能是什么泛泛而谈……
  果不其然,那人接着道:“若是如此,太白兄想借诗赋一道被中枢简拔,从而做些实事,可能就未必能得偿所愿了。”
  李白和元丹丘对视一眼,隐隐已经觉察了对方的意思,那人也对他们点点头,说道:“诚然,王少伯是做了江宁县丞去了,确实是一县之佐贰,但那也是他先有从军的幕府出身,而原本家世,也是太原王这样的门第的缘故;”
  “而王季凌则不然,他家也是太原王偏支,但却因为诗写得太好,更符合圣人的心意,于是便入了翰林院做个词臣供奉。”
  “太白兄可知,那翰林院中,也就只有偶尔为君王拟制的文学待诏,算是正经出身,而且也往往为中书郎官兼任,又或者是如张燕公次子,建平公主驸马一般的亲贵人士,才算是简在帝心,前途无忧。其余哪怕是诗词待诏呢?其实也不过是供君王娱乐,而非问策的人!”
  听新结识的友人终于把话说得明白,李白不由悚然一惊。他当然认为自己也是属于“诗写得太好”那一边的,于是不免将王之涣的处境带入自己。
  试想,若是连有门第、有身份的太原王家人,都免不了因此做一词臣不得脱身(当然,人各有志,也可能别人压根不想脱身),那他一个没身份没地位没功名的商户子、赘婿,又怎么能从供君王娱乐的圈子里脱颖而出,去到他真正想要大展身手的官场之中呢?!
  想到这里,李白不由有些冷汗出来,他这才意识到,若是方才自己随着元丹丘一走了之,就不免要走上名动京畿,然后入宫供奉,却不得伸展志向的坑里去了!
  更甚至于……
  “如今看来,岂非登门投赋这一条路,若是投赋的级别太高,直接被圣人看到,莫非、难道、或许……也免不了这一个下场?”李白还在犹豫,但元丹丘已经将他想到的东西说了出来。
  “确实如此,当今圣人对没有其他名声的词臣就是一个态度,去翰林院。”
  那人说得斩钉截铁,李白和元丹丘对视一眼,自然看见了双方眼中的侥幸和灰败。
  不过李白也没有颓丧太久,但这却不是因为他自己心性了得,很快调整了过来,而是因为他新结识的友人,在打击完了未来诗仙的积极性之后,又立刻给出了一条新路,那就是——
  “不知太白兄,可听说过新学科举吗?”
  李白和元丹丘面面相觑,还是李白摆出了虚心问策的姿态,拱手对那人说:“不知伯瑜何以教我……”
  ……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经有一段做官的经历。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作为著名的浪漫派大诗人,他辞官之后,对于那段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的经历是不怎么提的,那段时间里留下来的诗作也非常少。但是辞官之后呢,他作品的数目又突然来了一个大爆发,就好像是反弹一样,而其中歌咏的,也往往是山水名胜,更是不乏很多极端浪漫化的想象。”
  “这里先说句题外话,现在我们可能想象不了,但是那时候的人是真的相信有神仙的,可是李白所在的那段时间,又正好碰上科学大萌芽的时代。你们的物理老师、数学老师一定都用各种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定理让你们记住了,比如力学的奠基人梁令瓒、共同开辟了现代数学基础的杜钦若和尹善夫妇,以及验证了地球是个球,并且用实际测量得出了子午线长度的僧一行等等。”
  “哦,本初子午线就穿过长安太史局天文台,大家上次春游不是正好在那里看过了僧一行和南宫说他们的塑像吗?游记我正好批改完了,回头课代表来一下办公室,给大家发下去。”
  “说到哪里了,对了,讲到那时候的人真的相信有神仙,但是又正好碰上科学大萌芽时代,就连本来应该鼓吹神仙的道门,都反过来成了改革的急先锋,可以说时代背景是十分特殊的。”
  “讲到那时候的道门,大家可能也知道,他们里面的卢齐物、尹愔、丁政观这样的自己人,开始倡导将道家典籍中出现的理论和现象用实证的方法筛选。能够通过实验证明量化的才留下来,不能的呢,他们就存而不论,也就是既不否认,也不认可,大家干脆就不讨论的意思。”
  “所以说,那时候的道门中,有组织的改革派,反而是酝酿着现代化学和医学萌芽的一派,他们开始不讨论神仙,开始将修行的概念扩展到研究上。而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后来所谓的外丹派,和民间一直有的化学,那时候也叫质学的——取的是审因果之相生、明物之本质的意思,渐渐脱离了宗教色彩,成为一门纯粹的学科,因为在冶金、染料、□□和肥料等方面的应用,首先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而从我们的大诗人留下来的诗作和书信可以看到,当时他进入官场,就是受到了皇帝开始重视这一门学问的影响,可以想象,当时我们的大诗人,很可能不是抱着想做官的心情,而是抱着对道家学问的痴迷,所以才一头栽进了官场这个大染缸。”
  “要不然,以李白在诗作方面的才华,如果他想当官,用诗赋出头明明是最快的,而且也是那个时候更主流的取士之道。即便他身份上有些不妥,想要直达天听,可能也是不难的。所以只能说,我们的大诗人原本不想当官,但是他对道门实在是爱得深沉。”
  “也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李白很快就发现官场不适合自己,每日的琐事也极大地挤占了他作诗的时间和心力。于是他在勉强当了几年官之后,很快便辞官不做,而他后来的诗作,就呈现一种喷薄而出、量大质量也高的局面。”
  “先前已经说过,那时候的大背景是这样的:原本掌握解释权的道门,对于神仙开始存而不论,就等于是将讨论神仙的阵地完全让出来了;而民间呢,又有崇拜神仙的需要。所以李白这时候横空出世,用他冠绝古今的才华、绝佳的想象力,再加上当时盛世安乐的时代背景,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千古名作。”
  “诗仙之名,可谓恰如其分。”
  “好了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课文是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的,我们——哎呀怎么就打铃了?好吧,我们就再讲两分钟,两分钟!讲完李白和其他诗人,比如杜甫之间的互相成就、对比,还有李白诗作里的天女形象,和当时极为流行的登真仙子的传说之间的关系就——”
  “老师你不可以这样!”“老师求求你做个人吧!”“不可能两分钟,两分钟是不可能的……”
  “……再废话我现在就要你们默写了啊!”
  “!!!”


第172章 番外二,退位那些事
  开元二十六年, 在北巡和南巡都结束之后,皇帝回到长安不久,便下达了退位的旨意。
  这个消息一出,朝野震荡,但是作为看似不经意撺掇了皇帝北巡的人, 即将登基的太子李亨,对于这个结果的到来早有预料。
  怎么说呢, 这里头也没什么阴谋论,他撺掇他爹出门北巡,只不过是将选择的机会交给了七妹本人。如果七娘没有这个心思, 他再怎么认为时机已至, 七娘依然可以选择从容避开。
  不过能得到现在这个结果, 只能说,李嗣升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 对付他们共同的爹, 七娘一如既往地有把握。之前她迟迟不行动, 不过是逃避心态发作, 想拖下去看看而已。
  这次他在背后推了一把,不管于公于私,李嗣升都是问心无愧的。他不是为了逼阿耶退位——暂时没有这个必要,他还想多偷懒几年,他只不过是想给这父女俩找一个回到往日关系的机会,因为他看得清楚——
  “阿耶没有孤注一掷的决心了,这次说是行险, 其实风险并不大。”
  他戴着顶草帽,在田间地头晃荡,他的土地调研做到一半,就被他爹拎过去做了太子,从此告别了朴实的农民生活。说起来,因为这个,他可没有少在他爹面前直白地发牢骚。
  在他身边,是因为此事进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