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望族权后-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国大政怎能交予谢饶平这等奸侫掌控?妾身实在担忧,太后听政,必定更加信重谢、毛奸党,今后不知多少忠良步裴郑后尘,圣人到时,如何面对大周先祖,如何能称至孝!”
  一番话听得顾怀恩都不免心潮澎湃,见天子震惊却久久不语,当下也不顾太多,砰然跪地,颤声而谏:“老奴斗胆,同请圣人三思!”
第145章 朔日朝会
  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
  今上不设常朝,于是这般晓色朦胧中百官候禁的场景仅只每月初一、十五朔望朝会才见,而每逢这两日,在京九品以上职官,包括王公勋贵尽皆要于宣政殿朝见,是以各大市坊钟鼓解禁之前,坊门内已经列好长队。
  就连柳均宜这类闲职官员,也避不过朔望朝会,一月两日,只要没有告病,必须四更即起穿戴朝服出门。
  对于显望贵族,宅第离皇城不远,自然会先用朝食后再出发,可不少低阶寒门官员,在长安居大不易的无奈下,住地距离大明宫隔着大半城池,当然更是要早早起床,往往不及在家安座用膳,而是在街边道旁买块胡饼充饥。
  不过当柳少卿踏鞍出坊,眼见京道上居然有个御史坐于马背大口啃咽胡饼时,瞪目结舌之余,难免摇头暗叹世风日下、礼律崩坏。
  就算是在任人唯亲的肃宗一朝,官员们也不敢如此放诞,均宜尚还记得当年国子监中,听教授说起一件旧事,便是某回朝会,郑国公因为起得晚了,不及用膳,只好趁着途中骑马之时顺便填饥,却被一御史看在眼中,当天就参了郑国公一本触律失仪,纵然肃宗对郑国公颇为信重,在御史们群起而攻的势态下,也只好下令罚停年俸,偏偏郑国公不服,在朝会上斥骂了御史两句,结果御史们险些没揪着这点辫子弹劾得夺爵,就算肃宗拍着御案发火,最后也不得不免了郑国公职差,让其闭门思过。
  如今可好,肃察风纪监督百官的堂堂御史,竟然自己在马背上抱着胡饼啃得满嘴流油。
  “可知来历?”与柳少卿一同上朝的两个兄长,源平郡公当人面前,装作疏远模样,一乘与兄弟两落下老远,而柳拾遗则与均宜并肩骑行,他留意见柳少卿微妙的脸色,跟着也发现了青袍官员的失仪之行,但显然柳拾遗并不识得此人,故而问询。
  “是名御史,来历我亦不知,之所以认得,盖因有回酒肆遇见,听人称呼为胡御史,不过上回还见其道貌岸然,隔桌听了满耳圣贤教诲,今日却见此人视礼仪为空文,上朝途中据于马上大嚼饼食,实在叹为观止。”柳少卿压低了声音却不无嘲讽。
  这位胡御史既然着青色官服,显然品级在七品之下,信宜兄弟皆觉陌生,应当并非京都显望子弟,然而却胆敢公然失仪,若非背靠泰山,那么只有不知朝仪这条解释了,可负责纠察百官的御史竟连朝仪都不甚了了,也是一桩荒谬可笑的奇闻。
  但只不过,让柳少卿叹为观止的事情还在后头!
  待到天光放亮,经过验明正身列班入禁的文武百官终于在太和礼乐的伴奏中按品阶高低井然有序跪坐宣政殿内,到天子升座,叩拜齐毕,遁例开始这每月两回有名无实的过场之后,柳少卿就成了摆设一樽,虽正襟端坐,然一如既往在昏昏欲睡中等待散朝。
  闻得唱礼监那声拉得极长极缓的问询“可有要事奏上”后,柳少卿才长长吸气等待随后那句“散朝”响起再行叩拜,然而却被忽然一嗓子中断三载以来毫无例外的过场,以致柳少卿一时不防险些岔气——他几乎已经叩拜下去!
  “微臣监察御史胡悦,有本弹劾尚书令包庇奸员,枉纵不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偌大的宣政殿全是吸气之声。
  柳少卿身边的上官太常寺卿原本也在昏昏欲睡,被这变故险些惊得跌倒,不无狼狈的模样让柳少卿万分同情。
  而这位胡悦,正是早先在马背上大嚼胡饼的“英雄豪杰”。
  监察御史品微而权大,又自从英宗以来,许其朝会弹劾纠举特权,这本身并不奇怪,然则眼下无人不知御史台是被谢饶平掌控手中,居然跳出个卒子来弹劾领导,并且还是包庇奸员、枉纵不法这等激动人心的罪名,原本昏昏欲睡的朝臣们个个精神振奋,可又有些恍惚,面面相觑几疑自己是出现了幻听。
  就连天子贺衍似乎也十分震惊,十余息未曾反应,还是在顾怀恩轻声提醒下,才下意识般颔首。
  天子虽然早有预备今日这朝会不仅过场,却实在没有预料竟然会是如此开端。
  于是众目睽睽之下,青袍御史手持朝笏出列,从末端行至御阶下,那叫一个凛然风骨。
  “臣,胡悦,察闻剑南道去岁遭遇洪涝,朝廷拨粮赈灾,并免赋役,以为安民,然今春蜀地又逢春旱,耽搁春种,以致灾情增重,故,剑南道下诸州刺史上奏朝廷再拨粮款,以救灾情,然则,汉州刺史刘渡不仅贪昧灾粮又兼包纵商贾哄抬物价,非但不免赋役,更甚横征暴敛,导致汉州灾民逼不得已逃亡,更生匪乱!然则,臣虽上本有一月之久,迟迟未得批复,十日前微臣再上奏本,仍无回音,故,臣怀疑尚书令瞒奏扣本,岂非包庇纵恶?”
  尚书省职责之一便为劾御史举不当者,故御史若非朝会直谏,奏本当然要经尚书省阅准,倘若御史纠举者五品以下,又非大恶,甚至不需知禀天子,尚书令即能决断,然而胡悦这回弹劾的却是一州刺史,属地方要员,尚书令必须上报天子。
  灾情严重再兼刺史不法,导致民乱失序,这事放哪朝哪代都不能吊以轻心,许多不明就理的朝臣这下子全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谢饶平身上。
  然而,却不见预料之中的怒形于色或者惊惶失措,谢饶平看上去颇为无可奈何。
  柳少卿心中一动,想到一个可能,于是就不觉得这桩突发事件有多悬疑了。
  原来,这位道貌岸然的胡御史之所以马上大嚼,感情是因为今日身担重任导致失眠晚起,怕是为赶上朝连坐在道旁进食的时间都没有,只好违礼。
  柳少卿虽然猜中了背后诡计,不过心里却一点没有轻松,看来太后因为不能借托天命神授堂而皇之听政,已经恼羞成怒,甚至不顾天子声名,打算用耽延政务、不利于民的罪名逼迫天子交权了!
  他不由稍稍抬起眼睑,看向高高在上的天子……
  不说君主龙威,但凡还有一点男儿血性,也不至于宁背这有失德贤之罪罢?
  不过太后若非有十成把握,大约也不会如此孤注一掷。
  柳少卿正在悬心天子会如何应对,正殿这出闹剧却仍然继续上演。
  韦元平竟然为谢饶平打抱不平,长长一叹:“胡御史,是你误解了。”
  他执笏出列,一揖解释:“圣人,胡御史上月初即上奏本,尚书令曾同臣与毛侍中李侍中四人共商,本欲请奏圣人及时严察平息民愤,然……圣人因龙体不适,故迟迟未有诏见……”
  韦元平此言一出,文武百官恍然大悟,原来并非谢相瞒奏,而是没有上奏机会。
  可还是有不少朝臣品度出韦、谢等人奸狂企图——就算圣人不曾诏见,从胡悦上本至今,也有两次朝会,众相国何不当面奏明?事关灾民生死,岂是一句不得诏见就能轻松带过?便有人挺身而出——参知政事薛谦!
  这位在朝堂之上,已经当了三年摆设,可在今日,却直指韦元平话中疏误。
  “圣人抱疾,令三省长官佐证,牵涉国政民生,更有祸乱之危,纵然不得诏见,三省长官亦当及时处置,拖延至今,实为失职!”
  韦元平一怔,毛维却急躁起来:“胡悦虽则上本,然却未举实证,事情不曾察明,三省怎能在朝会上奏?”
  薛谦沉声反驳:“并非草断黑白,不过奏知事态,有何不可?”
  毛维正欲再辩,御座之上,天子总算开口:“尚书令,你有何话说?”
  谢饶平今日本来就是内定要担当大梁——一来,察明御史劾举本是他职责范围,再者,韦元平与太后为同胞兄妹,由韦元平谏言太后听政有私心之嫌;毛维因为刘玄清一案惹得满身议论,这时不能太过高调;李子沅虽然也为国相之一,但声望根底还有不足;虽则谢饶平论来也与太后有亲戚关系,但世人皆知谢相妻室与太后并不算和睦,更关键是,涉及天子交权太后听政这类大事,除韦元平外,也只有谢饶平才有资格上谏。
  可他并没有预料“锯嘴葫芦”薛谦会在这时跳将出来,一时愣神,结果就被天子点了名。
  这才出列,持笏,却当堂跪下:“圣人,臣有一谏,不得不禀!”
  “说罢。”天子很平静。
  “汉州一事臣确有延误,甘当失职之罪,然,圣人因龙体违和而不设常朝,诸多国政要务实在难免耽搁,故,臣谏言,圣人康复之前,莫如暂允太后临朝!”
  这话一出,即使有朝仪限制,宣政殿也难免大哗!
  柳少卿冷笑,果然如此,太后那些野心暂时不提,就说单为夺政所行何事?汉州刺史贪桩枉法一事势必早被察知,然而拖延至今却不处断,为的就是今日借这由头证明天子耽误政事!这半月之间,也不知添了多少灾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太后视百姓生命贱如草芥,中枢三省长官尚还助纣为虐,大周江山交到这帮人手中,只怕离亡国不远!
  “尚书令,你之所言何其荒谬……”哗议之中,薛谦的质问尚还掷地有声。
  然而他话未说完,却被天子打断!
  “薛卿不需多言……”
第146章 情势急转
  大周官制中,实际并无名为宰相之职,世人遁例将入主政事堂诸位高官称为国相,除三省长官外,又包括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薛谦既为参知政事,当然也算国相之一,只这三年之间,他被谢、韦等有意排挤,往常又不受天子诏见,即便在朔望朝会,天子也坚持只走过场而不询问国政,事实上薛谦这国相一直就是摆设,就算自己不做锯嘴葫芦,说的话也没人理会就是了。
  而三年以来,御史在朔望朝会上蹦跶出来弹劾之事,也仅就今日一桩。
  薛谦明知若再沉默,太后极有可能得偿所愿,因而才再难隐忍。
  可是他的据理力争却被天子温温弱弱一句“不需多言”打断,心灰意冷便可想而知。
  三年隐忍,仍然一无是处,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后夺政奸侫当道?薛谦心潮起伏,不免湿红了眼眶,执笏之手颤抖不停,几乎下定决心死谏,宁愿血溅宣政殿,也要拼力一搏!
  可是朝堂百官,这时却连关注薛谦者都没有几个,有一部分是早得谢、韦等人知会,有一部分盘算着坐壁上观,固然还有一部分是真觉震惊,然而三年以来几乎已经养成缄默的习惯,一时没反应过来应不应当谏阻。
  大约也只有柳氏三个兄弟心跳如擂——看来薛家果然如同柳家一般,忍辱负重以图后策,可眼看天子已生卸权决心,薛家却在这个时候暴露意图,只怕……会被太后清算。
  谢饶平与韦元平一众听天子打断薛谦,一时如释重负,虽然出了一些预料之外的波折,好在情势依然有利。
  只要天子自认过失,甘愿交权,一个薛谦又哪能力挽狂澜?
  谢饶平甚至舒展唇角,准备好匍匐叩拜称颂圣明了。
  却听一问——
  “尚书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