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济的一句冷讽立刻便让孙秀脸沉了下来,他手握着那张血色绢帛,隐忍了一会儿,突地冷冷的沉声道:“王济,你别逼我下狠手,你太原王家我不敢动,卫家的那两位遗孤,难道我还不能动了吗?”
孙秀这么一说,王济才脸色大变,握紧了拳头。
“孙秀,你卑鄙!”他暗恨着低声骂了一句。
“哈哈哈……”
孙秀低声冷笑了起来,片刻之后,他又扶着案几沉声道:“只要你肯交出十万卫戍军的兵权,将北邙山这一块宝地交付朝廷,然后自行了断,我必会上禀赵王殿下,不但会对卫家的两个遗孤多加照拂,还会给王将军追赠谥号以及世袭罔替的爵位。”
乐宁朦赶到骁骑将军府的时候,孙秀已经离去,她神情惶急的向府中仆人问出王济的所在时,便又快速的急奔至了密室会客厅,而这时的王济果然在爱怜的抚摸着手中的一把宝剑,那剑乐宁朦也识得,正是秦时旧物秦将蒙恬所用的一把宝剑——莫邪之剑,然而这也是一把不祥之剑。
王济抚着这把剑看了良久,最终将剑身抽了出来,一时间寒光四射,如同银霜一般盈满内室。
“蒙恬积三世于秦,最终也不过落得这般下场!”王济苦笑着沉吟了一声,便刷地一下将剑身横在颈前,就在这时,耳畔传来陡地一声疾呼!
“王将军,不要——”她喊道。
王济愕然一惊,寻声望时,就见正是乐宁朦站在门前。
“你怎么来了?”他尴尬的笑问道,然后眼神中却殊无笑意。
乐宁朦的眸子顿时变得潋滟而晶莹,她走到王济面前时,便跪了下来。
“王将军,难道朦的那一句赠言也改变不了王将军的决定么?”她道。
王济将她扶了起来,叹道:“阿朦,我记得你那日跟我说,我曾将你比作卧龙,而你最欣赏的其实是东吴的周郎,不瞒你说,其实我这辈子最欣赏的人也是周郎公瑾,奈何英雄气短,最终英年早逝。”说罢,他将手中的剑摆在了乐宁朦的面前,问道,“你知道这把剑的来历么?”
乐宁朦点头道:“我知,秦将蒙恬所佩带的宝剑便是这把剑,这把剑也是王将军当年随父出征灭吴之后,先帝亲自给王将军佩上的,向征着王将军这一生的荣耀,入朝不趋!”
王济听罢,笑了起来,不禁想要去轻抚乐宁朦的脸颊,最终又似顾及着什么将手放在了乐宁朦的肩上,低声道:“想不到我王济一生到头,竟然能得你这样的一个红颜知己!”
“不错,大丈夫处世,必当佩七尺剑,升天子阶,男人的一生抱负,不过如此,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多少遗憾了!”
听出王济语气中的绝然,乐宁朦心中更是心痛,仍然试图劝道:“王将军,并非天无绝人之路啊!”
王济笑了笑道:“阿朦,你才识不凡,应也读过史记里的一段,蒙恬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可谓对大秦忠心耿耿,然而最后却被赵高设计含冤而死,他在死前有说过一句话,你知道是什么吗?”
乐宁朦想起那段话,眼泪顿时就溢了出来。
她点头道:“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蒙恬说,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王的恩情!
说完之后,乐宁朦再也控制不住的沧然落泪起来,她对王济伏首行了一个大礼,以近乎肯求的语气道:“君子爱身,孔雀惜羽,王将军,我知道节义名声对王将军来说很重要,不过,与孙秀做这样一笔交易,你真的觉得划算吗?难道在你死后,孙秀就真的能保全您的家人,不为难卫氏的两位郎君吗?”
王济听罢,不禁有些动容。
“朦说过,天无绝人之路,将军,赵王与孙秀并不会长久,朦想让你看看这大晋以后的样子,看看这天下将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好么?”
她说着,不禁泪光灿滢,然而那漆黑的眼眸中所射出来的光辉却是那般的眩目,王济不由得沉默了下来,片刻之后,才低声叹了一句:“你这样的小姑子,不知这世间什么样的丈夫才可相配啊!”
翌日,一个令京洛所有士族都诧异而叹息的消息传遍了洛阳城——骁骑将军王武子竟然突然猝逝,没有人知其死因,然而朝廷却立刻给予极大的封赏。
☆、第095章 她孤身独闯孙府
王济生前享有清谈之名,不仅是手握重兵的名将,更是出身太原王氏的士族子弟,其文词俊茂享誉一时,是故,当他的死讯一传出,各大家族之中那些名震四方的大名士都为之悲痛不已。
在他吊唁的那一天,除了王济的亲妹妹王夫人及其二子卫璪与卫玠,还有太原王家与琅琊王家的那些世族子弟外,整个灵堂之中聚满了人,皆是当世名声赫赫的名人,这其中便有王济生前的至交孙子荆。
孙子荆在灵堂前哭得是肝肠寸断,听闻者莫不垂泪。
而就在满堂的痛哭声,所有人的哀思之中,突地门外高声传道:“赵王殿下与辅国大将军到。”
随着这一声,在众人的观望之中,一身素衣打扮的赵王在孙秀的搀扶下慢慢的走进了殿堂,当他一走进,卫璪嗖地一下将目光投向了这两人,拳头几乎捏得咯咯作响,若不是卫玠在一旁低低的喊了一声哥哥,这位年少的郎君恐怕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向赵王与孙秀冲过去。
孙秀在见到卫璪与卫玠时,满面恭谦的特地向赵王介绍了一句:“这两位小郎君便是武子的外甥了,前段时间,在洛阳城中乘羊车游行而引得万人空巷的小璧人便也就是这位卫小郎君了。”
他指着一身白衣戴孝的卫玠说道。
赵王特地朝卫玠看了一眼,也连连点头道:“不错不错,神似武子,姿容不俗。”说罢,又转向众人,一脸的悲痛道:“武子一生风姿英爽,气盖一世,不料盛年而早逝,真是天妒英才,我大晋又少了一位安邦定国的良将,实在是可悲可叹!”
他这么一说,整个灵堂的哭声更大更为悲恸起来,一时间愁云惨淡。
“骁骑将军王济伐吴有功,功勋卓然,如今不幸早逝,天子必当重恤之,孤已奏表皇上,不日就会有谥号,诏书下来!”
赵王说着,一脸的悲戚惋惜之色,众人也不禁低声议起了武子的功绩,纷纷扼腕叹息,借在此时,赵王向孙秀使了个眼色,孙秀便点头朝王济所躺的棺木走了去,棺木本已合上,孙秀忽然命道:“将棺木打开,让孙某再看看王将军吧,以表哀思之情。”
这时,王济的嫡妻常山公主从灵堂上走了下来,说道:“人已死,魂魄已散,孙将军又何必再打开棺木沾染了晦气呢?”
常山公主言语里有讽刺,孙秀不是听不出来,他笑了一笑道:“公主殿下见谅,赵王殿下只是想让臣看一眼而已,如无异样,孙某自当谨守恪礼!”
孙秀这么一说,灵堂之中已有许多人都忍不住愤怒起来,这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孙子荆。
“孙将军,你这是什么意思,武子刚刚入敛,你就要冒犯他的身体么?”
他这么一说,满灵堂的人一时间都神色复杂起来,有的愤怒,有的恐惧,还有的干脆将头垂了下去,全当没听见。
王澄与乐宁朦也在吊唁的人中,这时,孙秀朝孙子荆阴鸷的看了一眼,突地又回过头来,目光向灵堂中一扫,发现正跪在其中的乐宁朦,但见她眼中虽然没有泪,但很明显的双目通红,一看就是昨天晚上就哭过的。
孙秀心中的疑虑少了一分,这时常山公主却又离奇的应道:“既然孙将军想看,那便看一眼罢!”
于是便命人将棺木揭了开,孙秀的目光就朝棺木里的王济投射了过去,只见那张昔日俊朗非凡的脸已然如死人一般苍白,而脖颈上很明显的有一道溥剑划过的伤痕,那道伤痕横贯咽喉,还有深深的沟壑,看到这道致命的伤痕,孙秀心中才大定,装作掩面痛哭的叫人赶紧将棺木合上。
这时,孙子荆更为伤心的痛哭了起来,竟然还指着那棺木说道:“武子,你生前就不喜欢婆婆妈妈哭哭啼啼的人,你喜欢听我学驴叫,好,我现在就学两声驴叫送送你好了!”
说完,孙子荆竟然在灵堂前当着众人的面学起驴叫来,因为他学得惟妙惟肖,赵王与孙秀甚至不禁笑出了声,而就这时,孙子荆突地又指着赵王与孙秀骂道:“武子,你看看今天来给吊唁的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老天不让你们去死,而要收走武子,莫不是老天不长眼瞎了!”
孙秀的脸色大变,赵王更是大怒出声:“这个孙楚是个什么东西,敢在孤王面前叫嚣撒野,来人!”
他这一声唤,来吊唁的所有人都大惊失色,这时,乐宁朦突地喊了一声:“等等,赵王殿下,孙将军,今日是王将军的大敛之礼,灵堂前大动干戈,如何对得起王将军的在天之灵!”
赵王突然侧目,看向了乐宁朦,孙秀也紧盯着她,不觉弯了弯唇,怪笑起来。
“孙楚这样的人不过就是逞逞口舌之利,狂徒无状,窃以为明公不必为这样的人动怒,何况……”孙秀在赵王耳边低语了一番,最终将赵王心中的怒气压制了下去。
入敛之礼很快结束,宾客们尽数散去,灵堂之前空余一片空荡和凄凉。
而王澄却看着那棺木有些发呆起来,他回头看向乐宁朦时,就见她好似一根紧绷的弦缓缓松开一般,蓦地合上了眸子,不禁伏首朝着棺木深深的拜了下去。
丧礼之后,朝廷很快便发下了诏书,追赠王武子为膘骑将军,河阴候,增邑三千户,常山公主并没有接受这些封赏,而将北邙山大片猎场还给了朝廷,另外,王济手下的十万卫戍军也被朝廷收回,编制到了孙秀的左右中护军中。
之后,北邙山上开始大肆兴工,移祖太庙,如前世一样,待到竣工之时,太庙里的神像便突然说话了,以晋宣帝之神语,将天子之位传位于赵王,此为后话。
这一日,乐宁朦还是忍不住戴上帏帽,直接冲着孙秀的辅国将军府直奔了去,孙秀此刻正在殿中大宴宾客,拥着数名美姬,极其享受的听着一干他所提拔上来的官员的吹捧之语,忽闻有人闯进他的辅国将军府,他亦是脸色一变,问:“来者何人?”
他话音刚落,就见乐宁朦手中握着一剑,竟单枪匹马的闯进了宴客厅堂。
“孙秀,你言而无信,实乃伪君子,卑鄙!”她将帏帽揭开,满目怒色的厉喝了一句。
整个厅堂顿时哗然,这其中也有在金谷宴会上见过乐宁朦的世家子弟,此刻看到仍然是一身男装打扮的乐宁朦,也不由得惊骇唏嘘。
这位乐家的小姑子竟敢屡屡得罪权贵,就不怕落得个身首异处,全族被灭的下场。
就在众人都以为孙秀必会将她立斩于人前时,孙秀竟然离奇的笑了起来,问道:“小姑子何出此言?本将军承诺过你什么,竟得小姑子言而无信这一评语?”
乐宁朦咬了咬唇,不禁语噎,果然谢容且说得一点也没错,孙秀此人出尔反尔,他所说出来的任何话,做出来的任何承诺都不能算数。
“阿薇在何处?”隐忍的沉默半响后,她又问。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