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生智被气得破口大骂。但是也无济于事了!最后反倒把看守地特战队员给惹恼。找来毛巾给他把嘴给堵上了。
憋气地忍耐了一夜。到了早晨。捆成粽子一样地唐生智被人抬上了一辆卡车。然后放下帆布。一溜烟地驶出了卫戍区司令部。
躺在卡车内,唐生智的心情就别提了,要多别扭有多别扭。思来想去,自己这个卫戍区司令当的可真窝囊,先是指挥了一帮子残兵败将,守着一座没有多少防御工事的破城,还要面对一帮子武装到牙齿的日本鬼子;接着呢,又遇到了秦阳这个愣头青,还有桂永清和张灵甫两个愣大胆,竟然把自己给软禁起来,要送过江去。
这样是被自己那帮子保定军校的同学知道了,还不丢死个人啊!
可惜,现在他再憋屈也没用了只能暗暗心中较劲,等将来有了机会,一定要报这个仇!
两个大汉见唐生智不叫喊了,也就没有再给他堵上嘴,而是返回了驾驶室,继续开自己的汽车去了。
就这样,被摇了一路煤球的唐生智终于在半个小时之后来到了南京下关码头!
下关码头,又名中山码头,是位于中国南京市下关区长江南岸的一座渡轮码头。现常年开行驶往对岸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
下关江面建设码头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晋在老虎山一带建立的军用码头白石步。时至南宋有长江六渡之一的龙湾渡为交通漕运往
。
而现代的轮渡运输则是迟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民国2年,津浦铁路局成立轮埠事务所,接管轮渡,轮渡事业转入国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逝世前一天下午,他向宋庆龄、汪精卫等人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于是遵照孙中山的遗愿,其灵枢暂)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再安葬南京。
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南京当局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新码头于1928年8月8日竣工,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5月26日先生灵柩从北平沿津浦铁路南运,于5月28日抵达南京浦口火车站。灵柩转由浦口码头登上渡轮,在军舰护送下渡过长江,抵达下关码头,并由江门进入南京城。
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如中山门、中山桥、中山路等,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亦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
卡车沿着江边公路一个拐弯,停在了码头外的**阵地外。
下关码头,停靠着所有南卫战参战部队高级将领私藏的船只,这里是他们最后逃生的希望,自然是重兵把守,防御工事一直修砌出了三四里地,层层叠叠,森严壁垒!
卡车刚在工前停稳,就有十几名负责看守码头的士兵跑了过来,他们是宋希师的士兵,昨天就接到了师长宋希打来的电话,知道今天要送唐司令过江。因此见卡车来了,迅速的搬开了挡路的路障,让开了道路。
卡车风驰电掣一般冲进了工事,沿着工事间曲曲折折的道路,一直冲到了码头上,这才停在了江边!
从驾驶室中迈下来,两特战队员看了眼滔滔的江水,然后打开了后车厢。从上面搬下来了唐生智。
到了这里,也不怕他逃走了,以绳索也就解开了!
坐在江边一个水泥墩子上,唐生活动者被捆得有点发麻的手腕,没好气的说道,“回去告诉秦阳,就说这番盛情款待我唐生智记下了,以后一定加倍奉还!”
就在他低头查看手腕上的勒痕时,浑然没发觉两名大汉中的一个眼中寒光一闪,右手摸向了腰间的匕首,还好另外一名特战队员拉住了他,朝他摇了摇头,这才算作罢。
浑然没发觉自己刚才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的唐生智在活动了一会儿身体后,知道自己不得不走,所以还是站起身来,朝着停泊在江边的一只小火轮走去。
本来他下令要把江边所有的船只收到一起烧毁,以表誓死决战之心,可惜还没等他实施,就被软禁了起来,所以大多数船只得以保全了下来。
小火轮上,桂永清安排的人员已经等在了那里,见唐生智到了,于是朝他敬了个军礼,问道,“唐司令,您要现在出发吗?”
“出发出发,不出发我在这干啥啊,等着喝江风啊!”唐生智没好气的说道,自己跳上火轮,钻进了船舱再也不出来了。
现在,他手下的那些部队没有人听他的,就连他的卫队都倒戈向了秦阳,他现在成了真正的光杆司令,留在这里也没意思了。
见唐生智上了小火轮,几名船工娴熟的启动了机器,小火轮突突的冒着黑烟,慢慢的驶离了码头,向江对岸开去,波光粼粼中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了水面上。
站在水边,两名特战队员一直到小火轮走的看不到了,这才转回身,上了卡车开走了!
……
派人送走唐生智之后,南京城内的桂永清和秦阳他们开始紧张的忙碌了起来。虽然他们制订了新的计划,但是现在南京城周围的部队十分混乱,各自为战,要想整合到一起,还要下番功夫的,因此,他们一接手,就立刻加紧调动部队,重新布置防御计划,加紧时间修筑防御工事,争取在鬼子发动进攻前尽量多的加强防御。
当然,除了备战之外,他们还有一件更紧急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移民!
……
———————————————————————————————
第二章到,希望大家能喜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⒈⒈第12章 布告
天的早晨,不管是你高兴不高兴,太阳依然要照常南京城内那些对自己未来忧心忡忡的居民们刚一起床,就在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中看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贴满了的告示。
告示是南京卫戍区司令部下发的,上面改着鲜红的卫戍区司令部的大印,真实性是不用质的。
内容也十分简单,就是告诉人们日本鬼子已经到了城外不远的地方,正在跟城外的**弟兄们厮杀,随时都可能杀进城来。因为时间紧迫,以及船只的数量有限,所以南京城内的居民想全部撤过江去已经不可能了,现在大家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全民武装起来,跟鬼子拼杀到底!
在布告的下半部分,明确的承诺了,为了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特决定由**部队派专人将南京城内的老人和孩子、妇女通过下关码头集合,用船只送过江去。
桂永清暗自庆幸,幸亏提前阻止了唐生智的烧船举动,要不然的话,就算是想要把这些妇孺送过去也是做不到的!现在的话,集中所有船只加紧抢运,把老人和孩子妇女送过去还是有希望的。
在告示的最后,是指明了送走人员的集合的地点和时间,安排的是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
居民们看完布告后,顿时纷议论起来,结果最后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即使鬼子打了过来,也不会有什么事情,自己就是老实巴交的老百姓,又没参与作战该不会有事的;另外的一派则认为,还是把老婆孩子什么的送走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不然到时候出了事哭都来不及了。
当然是认应该送走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毕竟人们都还是希望能更安全一点好。
看完了告示之后,居民立刻四散而去,各自回家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去了,布告上说的是上午十点开始集合然后按照批次通过江门前往下关码头。当然,还规定了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多。渡船数量有限可能每个人都大包小包的,能把人送过去就不容易了。
集的时间是上午十点,结果八点半还没到,江门内的街道上就已经站满了携妻带子的老百姓,虽然规定了不能携带太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腰上系着上背着,手里还拎着话说“破家值万贯”,就是针头线脑让他们扔了们也舍不得。
负责维持秩序地国民党士们大声地吆喝着。努力地让人们排列成了四排纵队后等人数到了。立刻带领着从江门出了城。直奔下关码头。
一间。从南京城内到下关码头之间。一道人流地长龙蜿蜒向前。缓缓地移动着。在码头上。一艘艘大小船只一字排开。将赶到码头地百姓装上船。然后开足了马力直奔江对岸。
虽然有士兵们在维持秩序。但是这些毕竟都是老百姓。混乱是没法避免地。母亲找不到孩子了地。姐姐跟妹妹失散了。爷爷弄丢了孙子地。到处都是。一时间哭泣声。呼喊声。叫嚷声。响成了一片。沿着长江地水面传出去老远。
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已经有一部分居民提前撤出了南京城。但是即使这样。现在南京城内依然有不下三十万地居民。其中最少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孩子和妇女。这么庞大地数量。不是一会半会能送得完地!
过江活动彻夜进行着。在长江江面上。大小船只如同过江之鲫。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江面。来往穿梭地运送着老百姓们。
负责维持秩序地国民党士兵们不停地在人群中奔走着。嘶喊着。将混乱地队形整顿好。嗓子都喊哑了。嘴角也起了水泡。都没有时间休息!
忙碌了一天一夜,总算是运送过去三四万人!照这样的速度,估计再有一天一夜,剩下的人也就差不多了!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秦阳他们算是稍微松了口气!
只要城内没了老人和孩子、妇女,他们就可以放开手跟鬼子打一场,就算是最后全军覆没了,也没什么遗憾了!
这个时候,聚集在南京城附近的国民党军队也基本上按照秦阳和桂永清的计划开始了有计划的撤退。
跟原来淞沪会战时的溃退不同,这次的撤退井然有序,谁先撤,谁负责断后阻击全都分工明确,不同部队之间还彼此配合,互相掩护,让鬼子想要钻空子都难。
鬼子在跟断后的部队打了几仗之后,心中也开始纳闷,为什么眼前的部队就好像变了人似的,战斗力并没有增强多少,只不过漏洞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琢磨了!
不过,他们也没有办法,从上海一路追来,他们的部队也都打散在了各处,每一个方面
队并不太多,一旦面对的国民党士兵不再一片混乱,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
就这样日军步步紧逼,而国民党部队则一点点收缩防线,虽然丢失了大片的阵地,但是防御圈却越来越巩固,一点点的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
日军也觉察出了国民党部队的这种异常,他们试图改变这种现象,但是改变了好几种战术之后,也没能阻止对方的计划,最后只得眼睁睁看着国民党军队撤回了加紧修筑出来的防线后面。
至此,秦阳和桂永清依托南京城进行防御,并且做好撤入南京城打巷战的计划基本完成了!现在还有点不稳妥的就是,城内那十几万青壮年老百姓。
在送走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之后,很多人选择了加入守城部队,跟鬼子拼死一战,也不枉白活一回!但也有不小的一部分人贪生怕死,选择了躲藏起来。对于这样的人,秦阳制止了那些试图把他们抓起来压上战场的军官。
如果这些人不真心的抗战,那么被逼上战场的他们一旦打起来,很可能立刻掉头就跑,到时候,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很容易造成*人心浮动,影响了战斗。
在秦阳的劝说下,那些国党军官才放弃了抓这些人前去的想法,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加紧训练自愿报名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