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知道爹爹哪方面的想法?”
这就是不管什么,他都会直言不讳的意思了。
百里芸听懂了,也就不绕圈子了:“爹,西北会自立吗?”
镇北王一点都不意外她这么问。他看了她一眼:“至少在我和你大哥手上,不会。”
百里芸也不意外他会这么答。但依然问:“为何?”
镇北王郑重道:“因为当年你们祖父向天下发布的告天下书并非一时狂妄,而是实情。中原若乱,国遇昏君,西北自立尚可求生。中原太平,国君贤明,西北自立可谓找死。”
皇帝的赏赐昨日才到,传旨的官员还等在驿站里。昨日传完旨意,小儿媳妇单独接见了那传旨官,也没有瞒着谁。
小儿媳妇跟皇帝是兄妹,彼此之间有问候这是自然的事。在今日之前,他并没有多想。
但自从看过了小儿媳妇特意拐着弯儿引起他们注意的礼单之后,他和世子再想不明白其中的关节,那就白跟朝廷暗中对峙这么多年了。
皇帝这是有私话说给了百里芸,百里芸的举动不知有多大意义上是属于皇帝的试探!
又有多大意义上是百里芸自己对西北和皇帝双方的试探!
大周立朝以来,从圣元帝到景泰帝再到初平帝,表面上对西北温厚有加,可实际上谁也不敢放开了让西北发展。
拘着都限制不住,哪敢放开?
西北的税务和兵马都自治,这是历史成就的现状,大周的朝廷没办法。可是人口、技术、物资,但凡是往西北走的,最多到甘州就全扣下了。想通过就要交很高的关税。有些东西就算交关税都不让过,只能私下里买通官员或者走黑路。
而西北为了防范朝廷方面派出来的探子,自然也是严格控制审核进入西北各个关隘的人口和货物。任何有可能让西北依赖中原的生意,都是不允许进入西北的。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西北其实相对中原处于一种半闭锁的状态。
中原一片混乱的时候,这样的西北相对于中原获得了难得的稳定,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这不假。有人,才有一切发展的根本。而稳定的社会状态就保证了稳定的税收。
☆、第651章 西北现状
几十年来,西北过得很安稳。
可是,这种优势随着大周建立后中原的平静、恢复和发展,渐渐地正在失去。优势正在变成劣势。
一乱一治的时候,战乱的中原不如安定的西北。可当两下里都很安定呢?
中原是一大块肥沃富饶的土地。那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开出一片地来都能长庄稼。不能长庄稼也能长树。只要朝廷不乱来,生命力顽强的民众总能花个几年把自己的日子再过回原来的样子。
大周的国库为什么建国三十年了都不算太过丰盈?不是连续三任皇帝都太无能,而是这三任皇帝都太精明!
国库钱少是没有可劲儿收税,不可劲儿收税,是让民众休养生息!这才是民为国本、藏富于民的振兴强国之计啊!
大周建国至今,圣元帝在位七年,景泰帝在位二十一年,如今是初平三年。三十年过去了,大周的天下已经是欣欣向荣。百姓们粮食够吃、国库里钱财够花,各地的官员在帝王的鞭策下老老实实干活,全国的军政权柄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里,政令通达!
如今的大周,已经呈潜龙腾渊之势!三十年休养生息已经蓄势待发,下一步一跃,就可能是千里!
可是西北,已经渐渐地被大周甩下了。
西北有之前百年的积累不假,有二十万铁骑不假,有数目不小的人口也不假。可西北的自然气候太恶劣,能产粮的地,太少了啊!
从地图上看地域极其辽阔的西北,若是用黄色涂出沙漠,用褐色涂出戈壁滩,用黑色涂出人迹不能至的危险地带,能够剩下的供人们耕种和生活的地方,其实并不大。
这样的不大的地域,其实是不适合养着二十万兵马的。二十万人,只打仗不生产,全要靠那点地、那点剩下的人养活,其实很不容易。
所以西北的粮和水,向来都很精贵。为什么西北多牲畜?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牛羊可以在荒滩上放养存活,而粮食却没法在荒滩上种活。
粮食啊!这是西北最掐脖子的命脉!
中原每逢乱世,拓跋家会抓紧时机从中原圈大批大批的粮草回来屯着,养活自己的兵马。可中原一旦平稳安定了,朝廷一旦卡住西北进粮食的通道,西北最多最多只能撑十年!
甘州糜全盛在的时候,老王爷早早地把自己的钉子打进了甘州军,收买了整整一个关卡的人。
那个关卡很小,很不起眼。但就是这个关卡,每年王府秘密地从这里运送无数的粮食屯进自家的粮仓。要不然,一旦让始终盯着西北不放的景泰帝知道,还不迅速卡死了西北的脖子,逼着西北跟他谈判?
这也是几年前甘州之战,拓跋宏最终决定听小儿子拓跋猎的,援手甘州的原因。
甘州在,好歹还是大周的领土,拓跋家从中原买到大批的粮食,疏通疏通关卡到底还能运过来。一旦甘州成了南番和北戎的领土,那就别指望那两个同样环境恶劣缺粮食的敌国让他们的粮食通过了!包管有多少抢多少!
到时候,真的被独立起来的西北,就算立了国,怎么活下去?
养着现在的二十万兵马,没粮草,饿慌了自己就灭亡了。减兵,抵不住敌国的攻打,敌人铁蹄踏过来同样也灭亡了。
将领们不关心政事,不清楚西北与中原真正的关系。可拓跋家的儿郎都十分明白,镇北王府必须与朝廷保持着相对独立但又相对臣服的状态。否则一旦撕破了脸,朝廷只要严守关隘十年,西北就会自己陷入死局。
在那个前朝末世,老王爷拒绝末代帝王的传说里,所有人都以为老王爷是傲骨铮铮,不做夺取皇位之人。但身为老王爷的独子,拓跋宏比谁都清楚。老王爷不是傲气,而是清醒。
二十万人,在西北这一片地方堪称雄狮。可要真一脚踩进中原战场的泥潭里,呵呵……真当当年遍地烽烟的都不是英雄?
舍弃拓跋家的百年领地,忙死忙活地去中原跟人家打拼,最后在帝位上勾心斗角地英年早逝,何苦来哉!
事实证明,老王爷决策英明。
当年无数割地自立的英雄、争抢宝座的诸侯,打到最后都死了。
圣元帝当年打天下时何等英姿神武?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之后,没白天没黑夜地干了七年,也累死了!
只有拓跋家,安安稳稳地渡过了那段混乱的年代。
如今,三十年过去。今夕何夕,再不是当年的局势,再不是当年的中原,也再不是当年前朝末代的昏君。
☆、第652章 何等信任
大周的天下已经渐渐清明,国势蒸蒸日上。而西北,已经渐渐地被抛下了。
西北的兵马不是朝廷的兵马。那么朝廷的粮草也不往西北调配。西北的税银不往朝廷上交,那么朝廷推行任何发展经济的良策也不往西北推延。
整个大周,任何地方出了天灾人祸,朝廷都要筹措银子和粮草赈济。只有西北,朝廷不会管。
以往,朝廷粮少钱少,西北比朝廷强,看不上朝廷。可如今,朝廷渐渐地比西北强了。不强在户部的银两,而是强在全国统筹的资源。
朝廷的国库的确还不足够富裕。可朝廷之下,富有整个国家!
两年前,甘州战后重建,拓跋猎带着数万西北军在甘州帮了几个月的忙。镇北王府赶忙趁机把空出来的粮仓都填满了。
之后,甘州营被彻底整顿,西北暗中的粮道还没被发现就被无意中封死了。拓跋宏暗暗焦急,却不敢轻易地在摸透新的甘州守将底细的情况下出手大的动作。
甚至,他有点儿怀疑,那时候趁着西北军在甘州的时候运送粮草,朝廷是不是已经发现了。
面对百里芸的问题,拓跋宏知道,西北如今没有选择,镇北王府也没有选择,只能相信她!
相信这个经历过宫变、扶持过帝王、教导过太子、也陪伴过自己的父皇最后一段历程的女子有着超越一般人的胸襟,能把西北和大周都放在心里。相信这个幼时他也曾看着她长大的姑娘心中长存善念。相信他家好不容易才为小儿娶回来的儿媳不会不把这个家放在眼里。
相信她,是他家猎儿绝没有错看的终身伴侣。
镇北王坦诚地把一切都分析给了百里芸听,百里芸挺震动。
昨晚睡前,她把初平帝给她写信的内容,和自己怎么给初平帝回的信,都给拓跋猎说了。拓跋猎听了以后搂着她沉默了许久,把西北真正的情况告诉给了她听。
相知许久,成婚许久,这还是第一次,两人讨论这样的事。
其实这是一道坎。很多人过不去,夫妻一旦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便从此同床异梦,甚至劳燕分飞。
可这一对小夫妻却不是这样。两人之前不提,是没觉得这些事有拿出来说的必要。而一旦事情到了眼前,又谁都无比信任对方。
初平帝写来的这封信的内容堪称绝密。拓跋猎在身份上是镇北王的儿子。可在百里芸的眼里,他首先是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她也从未怀疑过他对自己的爱护只会比其他人更多,绝不会少于任何人。
她只想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心事都让他知道,完全没有想他有没有可能利用她,或者让她在皇帝和拓跋家之间选择,让她为难。
拓跋猎也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忌。百里芸是大周的长公主没错。可大周算什么?她无论身上多披多少层身份,在他眼里都只是他的小母狼,他庇护下的小姑娘。
他也根本不会去想,西北的底细漏给了她,她会不会拿去报告给皇帝,以至于让他成了西北的罪人。
这就是两个真心相待的、彼此都把对方看得最重的人的好处。不管面对外界有多少防备,他们永远是彼此心中的光明,那个什么时候都可以依靠的港湾。
所以西北的情况,其实百里芸昨晚已经听过一次了。
可是拓跋猎对她的心意她是完全知道的,所以夫君的坦诚她毫不意外。可镇北王竟然也能对自己如此坦诚布公,说实在话,百里芸很意外又很感动。
这是何等的信任!
一只百里芸无比熟悉的修长大手探过来,轻轻地抹了抹她的眼角:“傻丫头!他是我爹,你是我媳妇。爹自然是信得过你的。哭什么?”
百里芸急道:“我哪里有哭?”一把拉开拓跋猎给自己擦眼角的手,却发现指尖上赫然一点湿痕。
百里芸顿时窘迫,扭头不好意思看人。拓跋猎嘿嘿笑了两声,转头看着他爹笑道:“还好您没跟我说两样。昨晚我跟我媳妇儿已经说过一回了。”
拓跋宏刚刚还暗自得意自己把儿媳妇给感动了,闻言顿时怒目!
拓拔谨始终默默地听着,一边观察着百里芸的反应。听到弟弟突然神来一笔,整个人顿时也是无语!
原来家底子早都让人给兜出去了!枉他和父亲今儿个还握着那份礼单,就要不要跟溪桑兜底的事,来来回回整整商议了一个时辰!
毕竟,这种军机要事,是连当了十年世子妃的高玉敏都不知道的。
☆、第653章 你斗不过
被小儿子漏了家底子的镇北王简直无话可说。憋了一会儿只能尴尬地咳了两声:“溪桑啊,既然家里的情况你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