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拿了个大迎枕放在身后靠着,然后道:“王首辅心里未必想不到开埠的好处,一直没有表态是因为心系沿海的百姓,要说他最后支持开埠,也不一定就是被谁说服了。”
林嫤道:“总应该有人最后让他下定了这个决定。”
皇帝又道:“去找过王首辅的也不止二皇子,太子也去了。”
林嫤讶异道:“臣妾倒是不知道,臣妾看太子对开埠的事并不如二皇子这般上心。”
皇帝心里笑了一下,这么大一件事,连二皇子都想在其中争功,太子又怎么可能不上心。他要是真的无欲无求,也就不像是他和宪娘的儿子了。只不过太子不如二皇子这般大张旗鼓罢了。
皇帝想到王首辅的话。
太子去说服王首辅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个村庄,因为经常有山贼出没,扰得村民不得安宁,经常遭劫失财。后来村民想了一个办法,在村庄的四周砌起了高墙,锁紧了大门,村民不再外出。原来村民还可以上山采采药打打猎换点银子,可是渐渐的,住在高墙内的村民不再外出之后,没有了生活来源,日子过得越来越穷,将近将饿死了。最后有年轻的村民终于受不了,将高墙推倒重新走了出去,他们一边自发组织队伍与山贼对抗,一边重新上山打劫采药,然后日子才重新好起来。
太子再问王首辅:“敢问大人,若是你府上有宵小要闯入,你是只会关起大门来当只缩头乌龟,还是训练家丁护卫,英勇的出来打得宵小不敢上门。”
“海上的倭寇就像是想闯入我大梁的宵小,这些年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先关闭了海门,让倭寇以为我们怕了他,所以不断上岸挑衅。倘若我们自己将海埠,主动迎战,将他们赶出去,才能显我国威,让倭寇肝胆碎裂,再不敢掠夺我沿岸百姓。”
太子为开埠之事在背后做了不少的事,却并未向他邀功,大有一副看淡名利的模样,便是如今外面传说是二皇子说服了王首辅支持开埠,他也依旧一副平静。
但有时候不邀就是邀,他的功劳通过别人的口传到他的耳朵里,会让他更刮目相看。
太子已经深谙此理,这一点上,二皇子就差了一点。
而王首辅故意提起太子找他的事,自然也是向他暗示太子的功劳,这表明在太子和二皇子之间,王首辅更看好太子。
不过太子既能说得出那番宵小论,也算他有点见识和胆魄,有储君的胸襟,这让皇帝有所欣慰。(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二章 宝藏
林嫤问皇帝道:“那是表示,开埠可以开始实行了吗?”
皇帝道:“哪有这么快,朝中还得要吵一阵子呢。”
林嫤点了点头。
皇帝有些疲倦的抚了抚额,然后侧了个身,将头靠在林嫤的膝盖上。
林嫤看着他的额头皱成跟个小老头似的,很有点为他心疼。
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富有四海,四海臣服,但未必比普通百姓过得轻松。
林嫤将手放在他的太阳穴上,轻轻的按揉起来。
皇帝闭着眼睛,轻轻道:“按上一点。”
林嫤便把手指移上来一点,继续按揉着,心里却在想着,她明天就去问问慕叶,学两手帮人按摩的法子。
皇帝轻轻舒了一口气,眉头舒缓了不少。
过了一会,他又想随意般的问道:“朕想修一条连通南北的直道,从江南一直连通西北,但是现在国库并没有足够的银子,元元,你说朕有什么法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林嫤不由笑着道:“开埠的事情现在朝中还在吵翻天,再提出修建直道的事,这朝中还不炸开锅了。皇上,你会不会太操之过急了点。何况修建这么长的一条直道,要费的可不是一般大的银子,皇上您这是想要逼得您的户部尚书乞骸致仕。”
皇帝笑了笑,道:“也不是朕操之过急,朕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这几件事都办了,等到太子继位,便无需再为这些操心。”
皇帝还是很想要成为一个明君的,像先帝那样的明君。
先帝晚年诸子争储,虽将朝廷闹得有些乱,但是先帝在位三十余年,治政勤勉,重用良臣,整饬吏治,薄赋尚俭,在史书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开埠,修建直道,将西北胡族赶出张掖山外,令四海臣服,国强鼎盛,这是皇帝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事。
皇帝顿了顿,接着道:“朕想要留一个太平盛世给太子。”
林嫤劝道:“皇上正值壮年,有的是时间呢,慢慢来。”
皇帝道:“朕快老了,连太子都这么大了。”
林嫤瞪了他一眼,道:“皇上才三十六岁!”
现在皇帝不蓄胡子保养得宜,看着就跟才刚三十的男子一样,哪有现在就说老啊老的,珺儿都才半岁呢。
皇帝道:“先帝活到了五十四岁,若朕活到先帝一样长寿,那朕也就只剩十几年好活。不管是修建直道也好,对胡人用兵也好,都不是三年五年可成的。”
林嫤连忙“呸呸呸”了一下,道“皇上是天子,寿与天齐呢,必会万寿无疆的。你要是觉得自己老了,就看看瑞儿和珺儿。”说着又捧了他的脸,低头眉眼含笑的看着他,脸上带着柔意,道:“要不臣妾再给你生个孩子,倒是皇上就会觉得自己还年富力妆了。”
皇帝笑了一下,将她的手拉了过来,轻轻的握着。
过了一会,他才又开口道:“生吧,多生几个孩儿,朕喜欢孩子。以后朕必然是会先你一步走,有孩子陪着你也好。”
说到后面,语气里甚至有了一些感慨。
他不知道太子以后的性儿会如何,太子妃现在看着是好了,但以后随着太子登基她成为皇后,谁又知道会不会孝顺元元这个太后。
瑞儿和珺儿毕竟是公主,能做的事情少,元元还是要有一个亲生的皇子才成。
林嫤有些不满道:“皇上今日是怎么了,怎么老是说起这些?”
说着为了移开皇帝在这话题上的注意力,又道:“皇上不是问臣妾修直道但朝廷没有银子怎么办吗?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皇帝果然被这个话题吸引起来,“哦”了一声,问道:“快说来听听,你有什么主意。”
他是知道林嫤聪慧多敏,对政事也有自己独到的心思,倒是很愿意愿闻其详。
林嫤笑道:“皇上没有银子,但您的百姓有啊。像是一些大商贾,臣妾听说,江南那边稍说得出名的商贾,每年的进益不下百万两银子。您问他们借些银子使使嘛。”
皇帝道:“商人最精明,要想从他们身上拿银子可比登天还难。”
林嫤道:“但皇上别忘了,商人也最重利益,只要许之以重利,商贾们自会乖乖主动的送上银子来。”
皇帝道:“想要他们拿出这一大笔的银子来,那这利许得可不会一般的小。”
林嫤道:“那皇上想想,这商贾最想要的是什么。士农工商,商贾最末一等,他们最想要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皇上许以他们高官厚禄,他们必会愿意献出银子。当然,这或许还不足以让他们献出这么大的一笔银子,那皇上能不能用做生意的方式,让朝廷与他们合作呢?”
皇帝动了动眉毛,道:“你的意思是?”
林嫤笑道:“以前臣妾看话本或听戏,凡遇上山贼劫财,必有一句‘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话虽然强盗了一些,但臣妾却觉得的确有些许的道理。”
皇帝继续挑了挑眉,等着她说下去。
林嫤继续道:“直道开通之后,必有行客从此经过,从过路者中收取一定的过路银子。皇上让商贾投入银子修建这一条直道,然后许以直道修好之后一定时期的收益权。这就将修建直道变成了一桩生意,虽然收益慢,但却是一桩一定会赚钱的生意,到时候商贾只怕会抢着出银子。”
皇帝却皱了皱眉,摇了摇头,道:“普通百姓的日子清贫,若是过路还要交银子,必会激起百姓不满。”
林嫤道:“那皇上就制定一个规矩,只从路过商贾、乡绅等富户手中征收银子。特别是商贾,以货物多少来计算过路银,而商贾走南闯北,也最可能会走这条直道。再比如骑马乘车者才需交银,走路者免费。能骑得上马坐得了马车的,家中日子一般都不会清贫。”
皇帝凝思思索了一下,突然笑了起来,对林嫤道:“朕早说过,元元你若生作男儿,必会是朕的股肱之臣。”
元元想出的法子未必成熟,也还有许多不周全之处,但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法子。
有时候他就觉得元元是一个宝藏,明明他将这个宝藏的门打开了,以为看清楚了里面的宝贝,但再往里面走几步,他总又能发现新的宝贝,令人惊喜不已。
林嫤捧了捧皇帝的脸,也笑着道:“臣妾可不愿意做皇上的股肱之臣,臣妾更愿意做皇上的皇后。”(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献银
皇帝只在长坤宫留了一会,然后便又离开回勤政殿去了。
他走的时候静悄悄的,连瑞公主都不知道,事后跟林嫤嘟着嘴碎碎念抱怨道:“父皇走了怎么不告诉我!”
而林嫤也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发了半天的呆,小半天之后,才将慕枝叫过来,道:“本宫写封信,你帮本宫送回国公府,将信交给本宫的外祖母看,然后再将信送给庄家。”
慕枝道了声是。
林嫤将信写好后,加上自己的小印,将信火封好,交给了慕枝。
等慕枝走后,林嫤坐在榻上,嘴角慢慢的翘了起来。
这大梁最富的是宣国公府,若是能趁此机会让吴家掉一层皮就好了。
林嫤又叫来穆清,低声交代了她几句。
穆清有些不解,看着林嫤道:“娘娘,您这是打算做什么?”
林嫤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抬了抬眼和下巴,看向昭阳宫的方向。
这一次,就看吴氏和宣国公府能不能上当。
穆清也并不多问,微垂下头道:“奴婢明白,奴婢会按娘娘的吩咐办好的。”
过了几天,昭阳宫里吴氏便听到了皇帝想要修建南北直道,但苦于朝廷银子不足,皇后向皇上提出了向商贾募捐的主意,将主动表示愿意说服江南庄家首先献白银百万两的消息。
吴氏听到消息后凝眉沉思了一下,然后将二皇子叫进了宫里来,将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二皇子,然后与二皇子谈起道:“你说这消息是真是假?皇上是真的打算修建南北直道。”
二皇子越长大,在朝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之后,吴氏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赖二皇子的意见。
二皇子道:“修建南北直道倒是父皇一直以来的心愿,最近上朝时也多少透漏了这个心思。儿臣看这个消息,恐怕未必是空穴来风。”
吴氏忍不住抱怨了一句,道:“这皇上也真是的,开埠的事情还吵得闹翻天呢,现在又想修直道。现在户部是空荡荡的,哪里来的银子。”
现在的户部尚书是吴氏的父亲宣国公,所以吴氏自然清楚。
二皇子又道:“母妃再着人打听清楚一些,倘若皇后那边真的打算借助庄家献上这百万两的银子,那吴家也不可不献,且要比庄家更早行动,献得更多。修建直道是惠民之事,献银必能加大吴家和儿臣在朝中的名望。儿臣不占嫡不占长,想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