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不要告诉大家去做什么,免得民心不安。
但韩旭却不听。
“此时堵住民众的耳朵蒙上他们的眼睛,才会让他们不安。”他说道,“他们知道本官的动向才能安心,更何况这是去请兵。”
请兵是好事,的确能安抚人心,知府愁眉苦脸:“要是请不来呢?”
民众们反而会受到惊吓,原本凝聚起来的气势也会溃散。
韩旭身姿挺拔掷地有声:“大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本官相信有无数名将愿平叛乱,定江山,立不世之功,让我大夏重回盛世。”
这个身不披甲腰不悬剑的中年文士说出这番话来,府衙的很多官吏不由眼睛亮起来,大夏的盛世他们一直在其中,但盛世怎么来的与他们无关,现在陡然乱世,如果再创盛世,他们的功绩就要在史书上提一提了。
知府被说服没有再反对:“那多带些兵马去吧。”
韩旭哈哈一笑:“我是去请兵,怎能带兵马。”
好吧,文人有一腔热血铁骨铮铮不惧生死千军万马,更何况他说的也对,只身去请兵才显得有诚意,知府不再多言,只嘀咕着希望一切顺利。
一定会顺利的,站在知府身后的府衙别驾和司马两个官员神情很欢喜。
他们对视一眼,看到各自眼中的笑意,再创盛世当然可以,但皇帝死了,大夏的兵马在安康山叛军面前不堪一击,指望皇帝的两个儿子再创盛世,还不如期待安康山更现实。
知府怯怯弱弱原本不足为惧,劝一劝就能带着整个颍陈府投降,结果来个了韩旭,三言两语就把知府和民众迷惑,府城顿时变的新打的水桶一般紧密。
皇帝死了,京城的人都逃了,梁城那边叛军不断增多,其他地方投降的也增多,有消息说安康山马上要到宣武道了,然后从这里直抵京城,等安康山大军到了,他们再投降就是慑于威风,可不如现在主动为安大都督开路有功劳。
于非也是个麻烦,说是要夺回梁城,却扎营在泥水谷,这里是入京的要塞,分明是要挡住安康山的路。
两个麻烦,那就让这两个麻烦互相厮杀吧。
别驾和司马收回视线,再次目送走出府城跨上马的韩旭等人,他们的视线没有看韩旭,而是韩旭身边那个黑瘦的小兵。
察觉到视线,黑瘦的小兵回头,将刀在身前握紧,露出决然的笑。
。。。。。。
。。。。。。
“颍陈城的那两个家伙的确是这样说的?”
何乾躺在梁城道府的大堂上,宣武道节度使原本坐的宽大椅子被他劈烂烧了,在地上铺了席子,穿着铠甲坐着方便也不热。
此时他手扶头闭着眼听几个下属将官说话。
“是的,那两人说有办法杀了于非。”一个将官说道,“让我们带兵马前去,一举可以击溃。”
何乾坐起来手放下露出一只被包扎的眼,听到于非的名字,他的眼就开始疼。
自从进了宣武道他一直很轻松,兵马官府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顺顺利利的占据了道府,坐在道府以后,连出去打仗都不用了,那些州府的兵马会自己跑过来投降,或者自己跑走,或者为贼互相打杀,或者跑出了宣武道不知道去哪里了。
这样下去等大都督兵马过来,宣武道已经如无人之境了。
但事情又突然变的不顺利,先是跟梁城一般大小的重镇颍陈来了一个韩旭,紧接着泥水谷又被于非占据。
何乾亲自带兵去围杀于非,没想到这支丰威军竟然真的很威风,更有那个于非在他的兵马中劈开了一条路,一箭射中了他的眼。
“于非这个匹夫。”他伸手按住发疼的眼,咬牙狠骂,“又阴险又凶恶又多疑又有几分功夫,谁能轻易杀了他?那两个狗官少来哄我。”
“韩旭。”一个文吏说出这个名字,他在一众披甲雄壮的官将中有些单薄,对何乾附耳低声说了几句。
何乾的一只眼亮了起来,拍手哈哈大笑:“好,好,真是妙极了。”又指着着文吏,似乎赞叹又似乎畏惧,“你们这些没有刀的家伙也是狠啊。”
文吏俯身施礼笑纳:“愿为都督和大人驱使。”
何乾从席子上站起来,铠甲刀剑哗啦响:“你现在可以暂时休息了,待本将去割下于非的头。”
厅内将官们齐声应喝。
。。。。。
。。。。。
泥水谷并不太近,韩旭骑马近前时,天色已经黑了,一路上虽然触目荒凉,但并没有遇到乱兵。
打量前方这座起伏如河水的山谷,夜色笼罩兵马掩藏其中半点也看不出来,中里面色有些隐忧:“此地易守难攻。”
韩旭握着缰绳道:“游侠儿也有胆怯畏惧?”
这话让游侠儿羞愧,中里挺直了脊背:“不过一死而已。”
韩旭笑了:“我们不是来求死的,不用这样么紧张。”说罢当先向谷中奔去。
夜色掩盖下中里的眉头皱了皱,没有人求死,但就怕别人要他死,随着皇帝驾崩,世道人心变得诡异。
看着向前方奔去的韩旭,中里再次想要不要割下他的头。
他的任务是跟踪韩旭,他一直认为大小姐是要除掉韩旭,这样就不会影响大公子掌管剑南道。
先前皇帝还在,朝廷平稳,杀了韩旭会引来麻烦,而且杀了韩旭还会有别人派去剑南道,所以不能轻易动手。
但现在不一样,皇帝死了,朝廷乱了,韩旭死在路上也没有人理会,朝廷也顾不上给剑南道再派官员。
因为安康山突然的叛乱,他跟剑南道的消息断了,到了颍陈才联系上元吉,送出消息时也提示现在可以动手了,但元吉还没有回话,在没有接到大小姐准确的指示前,他不能动手。
中里一拍马头,马儿立刻飞奔,追上韩旭跟在身侧不远不近不离不弃。
第九十四章 他们的出师未捷
泥水谷不适合行军,到处都是弯弯曲曲,但这是对范阳军来说,对于非来说,这是他的家,闭着眼也能走的地方。
弯弯曲曲的山谷里还有几座石头房子,石头屋子里点着灯,光亮被完好的遮挡在室内。
于非穿着普通的衣袍,正对着镜子打量自己,跳跃的灯下镜中男子阔面上有一道新伤狰狞,于非没有看伤,而是从墨色的头发里揪出一根白发。
“李奉安什么时候死的?”他问道。
旁边的亲兵想了想:“前年,四十二岁。”
于非拔下白发从镜子前转开,神情感叹:“比我还小两岁,你说,要是李奉安现在活着会怎么做?”
亲兵十七八岁,在军中听过剑南道大都督李奉安的声名和事迹,跟宣武道节度使这种朝廷考核选中官员任命不一样,李奉安这个节度使是皇帝亲自封的,甚至可以说节度使的官职就是李奉安对皇帝提出的,这一切都源自当年那个年轻的县城小令闯开宫门走到皇帝面前论军政。
在皇帝面前指点江山,是每个男儿都梦想的场面,亲兵挺了挺胸脯:“定然已经率兵到了京城守护天子,不,甚至已经将安康山斩杀在半路上。”
于非没有笑年轻人的热血简单,点头赞同:“李奉安真有可能这样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勇武,还因为他有这个能力,能力是什么?钱,人,而这些李奉安用了十年才累积而来。”
亲兵听懂又听不懂,点点头:“剑南道兵马比我们多。”
以前大家没什么感觉,现在乱世一来,兵马多就看出不同了,很不同。
“现在是李奉安最好的时候,但他却死了。”于非站起身来,“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什么用都没有了,他的女儿要嫁人,他的儿子要托庇太监,他的兵马奔波征战却是为他人做嫁衣。”
这句亲兵听得懂,于非说过,李奉安的女儿嫁到了太原府,李奉安的儿子靠着走全海太监的关系才得到节度使大印,而最近有不少地方都在向剑南道借兵。。。。。为了大夏,剑南道总不能不借吧?
李奉安积威十年能说不借,他的儿子敢跟这些节度使说不借吗?
这就跟乡里失了爹娘的孤儿守家业没有底气,亲兵几分同情。
“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活着。”于非道,将话题回到先前,“我们不能去攻打梁城。”
安康山反叛的消息传来,宣武道乱了,因为没有了节度使,兵马各有自己的将官控制了,有多有少,他年长积蓄的兵马算是比较多,听到京城在征召拱卫,他便带着兵马去,结果还没走到就听到皇帝死了,武鸦儿带着十万大军护着朝廷官员皇亲国戚去寻鲁王了。
皇帝没了京城就没必要去了,而鲁王那里。。。。。兵马已经太多了,他去了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且人生地不熟,到时候兵马不一定是自己的了。
于是他带着兵马回来了,放出话要去夺回梁城,占据梁城的范阳军就来打他了,结果被他击退,还一箭射瞎了范阳军将官的眼,在宣武道名声大振,所有人都认为于非要一鼓作气夺回梁城。
他自己的兵马也等着一声令下,结果于非根本没有这个打算,而是要守在这泥水谷中。
于非整理着衣袍。
“我们没有足够的兵马,我只要守住泥水谷就够了。”
“何乾被我击败,气势上低我一等,他来泥水谷挑战我,我不惧,只要我不去梁城,他就奈何不了我。”
“至于将到来的安康山大军,我这泥水谷他也不能轻易攻破,更何况他心在京城,不会与我太纠缠,到时候会绕路而去。”
亲兵听明白了,也就是说,于非不会与范阳军硬拼,更不会去主动杀范阳军,但也不去投靠范阳军,那他想干什么?
“我守着泥水谷积蓄力量,待将来能为新帝助力一战。”于非道。
亲兵心想那要多久?十年吗?会不会被人瞧不起?在正需要兵马的时候不战,将来新帝还会需要他们吗?
于非笑了:“小儿,要是能在这乱世中活下来十年,天下人人都不敢小瞧你。”
或许十年后,他就是另外一个李奉安。
亲兵也懒得懂了,现在人的想法都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也没什么奇怪的,安康山都能反叛,皇帝都能驾崩,这世道已经变了。
“那那个自称什么大夫的颍陈来的韩旭直接赶走吧。”亲兵道。
于非瞪他一眼:“蠢儿,你这是置我于不义。”
亲兵有些无奈:“大人,他是来请你一起抗击范阳军的,你见他不答应,岂不是坐实了不义?不如孩儿说你伤重快死了,他也无话可说。”
于非呸了声:“我伤重快死了,谁还来投奔我?我一日不投降,一日就是大夏的臣子,就不能做的太过分。”他摆手催促,“不要唠叨,快请韩大夫来,我随便说几句打发他走就是。”
搞不懂这些大人们,亲兵嘀嘀咕咕依言去了,不多时于非听的门外脚步杂乱,到了门前却没有立刻进来。
“他们是我的随从,不好不跟在身边,如此,你们把兵器卸了。”
听到门外醇厚的声音如此知趣得体,于非点点头,对着屋门推开走进来的中年美男子,起身施礼:“卑将见过韩大夫。”
韩旭点头算是还礼。
于非请他坐下,中里与两个兵站在韩旭身后,亲兵端来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