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臣-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关心自己,其他人要不是在逼迫自己,要么就是讨好奉承自己,想让自己为他们升官进爵。
“朕知道了。”朱厚轻轻呼吸,平息心中地起伏。
“到底发生何事皇上如此忧心,虽然臣位卑力微,但也能为皇上分忧。”其实朱厚并没有露出忧虑地表情来,张信只不过是在找个借口给朱厚把事情说出来而已。
“经过廷臣商讨,认为如今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且京师的兵部尚书已有人选,论功之下可拜王守仁为南京兵部尚书。”朱厚面无表情地说道,朝中大臣们又再一次驳自己的旨意,这让朱厚如何能接受得了。
中央的兵部尚书与南京的兵部尚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一个是手掌实权的朝中大员,一个是养老闲职,廷臣们的意见摆明是不想让王守仁进京供职,张信暗暗猜测起来,看来这王守仁肯定是得罪朝中哪位大臣了,不然也不会如此。
其实张信的猜测并没有错误,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后,居然把功劳都归于王琼的身上,这样做把杨廷和给惹火了,而且其他大臣也有自己的心思。这王守仁的功劳也太大了,而且才学出众,门生遍地。如果让他得势了,那以后岂不是没有自己说话的余地,所以纷纷赞成杨廷和地意见,把王守仁送到南京任职养老。
“不知廷臣推选哪位为兵部尚书?”看朱厚的模样就知道事情已定,没有挽回的余地,张信也没有问为什么,转而询问其他事情来。
“御史杨秉中请召彭泽。朕也同意了。”朱厚也看过彭泽地履历。在群臣的坚持之下,朱厚也没有继续自己的意见。朱厚也不愿意为了一个王守仁,弄得君臣不和,况且内阁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昨日,内阁大学士梁储告老还乡,上疏请求致仕。”未等张信发表自己的看法。朱厚忍不住开口说道,脸上却露出难得的笑容。
张信还在想彭泽是谁的时候,听到朱厚这话,顿时感到迷惑不解,梁储告老还乡有必要这么高兴吗?
“杨首辅提议,让袁宗皋补梁学士地缺。”朱厚微笑道,看来这位杨首辅还是深体上意地,而张信却恍然大悟起来,怪不得朱厚脸上虽然有怒气。但却非常的淡。原来是袁宗皋准备成为内阁大学士了。
“其他几位大学士也没有异议,认同杨首辅地提议。准备在朝会的时候向百官宣布。”朱厚喜悦的说道,只要袁宗皋一进内阁,那岂不是为自己多增一个助力。
但张信却不这么认为,原来张信还在为朱厚与袁宗皋高兴的时候,忽然转念一想,以袁宗皋的性子,怎么可能与杨廷和等人相抗,现在朝中百官,还有内阁地几位阁臣,都是以杨廷和为首是瞻,袁宗皋势单力薄的,说的话根本没有多少人会支持。
看着笑容满面的朱厚,张信只能在心里暗叹,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上前揭开其中的奥秘,以后朱厚自然会明白,到时候他应该更加成熟起来,不经历这些手段伎俩,以后怎么驾御群臣,君临天下。
论起政治经验来,朱厚与杨廷和相比,肯定显得稚嫩一些,但朱厚也有优势,那就是朱厚年轻,而且人也聪明知道学习,一时的挫折并不代表什么,只要有机会朱厚肯定有胜利的那天,而杨廷和却是输不起。
“过两天朕在太和殿举行殿试,你记得过来参加。”兴奋之中的朱厚没有留意张信的表情,忽然想起一事来,连忙吩咐说道。
“臣不已经是进士了吗?怎么还要参加殿试?”张信听到朱厚之话,把满腹心思都抛诸脑后,急忙询问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让你负责监考贡生,不是让你参加殿试。”朱厚被张信着急地模样逗乐了,微笑解释起来。
“在兴王府时忙着经营商铺久未读书,臣对四书五经之义早已生疏,现在再让臣参加科举,恐怕连秀才也考不上了。”张信自嘲说道,也只有他敢这样对皇帝说。
“朕知道你地辛苦,若不是为了王府,你也不会拒绝上京城参加会试,要不然你也在殿试名单之列。”想起当时越发昌盛的兴王府,朱厚也露出温馨之意,虽然离开王府还没够一个月,但朱厚却感觉似乎已经好久。
“皇上过誉了,臣自知才疏学浅,如何能与天下英才相争,能考上三甲贡生臣就心满意足,赞叹乃是天之庇护。”张信微笑道出实情。
“张侍读不要妄自菲薄,在朕眼中你永远是天下知识最为渊博之人。”朱厚语气肯定地说道,朱厚在张信初到兴王府之时就开始萌生这样的想法,经过两年时间的接触,朱厚越发认定这个事实,无视张信对许多儒家典籍著作毫不清楚。
“皇上之誉,让臣惶恐不安。”张信微微笑道,有明一代能称得上知识最渊博的人屈指可数,但肯定不会是自己,据张信所知,现在翰林院就有一个,那就是杨廷和之子杨慎。
“朕以前以为只要熟读诗书即可解决天下之事,现在终于明白过来,这不过是空想而已。”朱厚叹气说道:“当初你对朕说要学以致用的时候,朕还不以为然,现在总算清楚其中的道理了。”
也怪不得朱厚这么感慨,坐上皇帝之位,处理国事的时候,朱厚这才发现,什么论语、孟子四书五经,根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还不如自己在处理王府琐事学到的经验有用,加上张信经常传授的道理,朱厚才可以应付过来。
“国家大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通晓自如,皇上还须多向几位阁臣请教啊。”张信微笑进言道,几个大学士虽然顽固,但不可否认在处理朝政问题上面,他们的非常经验丰富,知道应该怎么把事情最巧妙的解决。
“朕明白,朕每日都要听由诸位学士主持的经筵,还有翰林院讲官传授的治国之道。”朱厚微微笑道:“但朕还是觉得他们所言,不如张侍读在王府时悄悄告诉朕的道理,简单易懂振聋发聩。”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殿试(一)
 更新时间:2009…6…19 11:39:09 本章字数:5841
张信理直气壮的接受朱厚的赞誉,自己向朱厚传授的道理,可是经过几百年来后人精心研究才得出的精粹,肯定比前人强,朱厚也是随意发表一下感叹,并没有准备深究什么,见到张信一脸得意洋洋之色,好笑之余连忙让张信退下,自己还要忙着批阅奏折,也没有多大时间耽误了。
朱厚从来没有怀疑张信在王府悄悄给自己讲解古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反而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张信身为兴王府里的教授,当然要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张信所言有些离经判道,但越发让朱厚认为张信的知识渊博,与众不同。
张信退下之后看看时辰,想到再回翰林院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干脆打道回府,回到家中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吩咐仆役,准备好一份薄礼,最好是风雅别致的文人用品。
“子诚,看你喜气洋洋的模样,可见心情不错,这是准备给谁送礼啊。”孙进好奇询问起来。
在张信府上住久了,袁方、孙进他们也觉得十分不好意思,有时见张信要到翰林院工作,没有时间打理府上的事务,干脆把这方面的琐事包揽过来,管理钱库采购之类的事情,这直让张信叹息大材小用。
“内阁大学士梁储致仕回家,经过廷议,大臣们推荐吏部左侍郎袁宗皋以礼部尚书之职进文渊阁,为内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张信微笑解释道:“怎么说也是同僚,袁先生高升,我怎么也要表示点心意吧。”
“如此大事,你怎么能这样草率。应该备一份厚礼啊。”内阁对孙进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但也知道什么叫锦上添花。
“礼轻情意重,以我对袁先生的了解,知道他的性子,如果我真送一份厚礼过去。肯定被拒之门外,还不如送点小物件,略表心意即可。”张信展颜一笑,上前从仆役精心准备的礼物中仔细挑选起来。礼物都是现成的,刚从库房中拿出来。
“既然如此,你觉得这件镇纸怎么样。”孙进也没有继续劝说,相处这么久了张信肯定了解袁宗皋地性格,选什么样的礼物张信心中有数,索性帮张信挑选起来,拿起一件玉质的表面雕琢有葫芦纹饰镇纸说道。
张信接过镇纸,在手中把玩起来。玉质用料不是最高级的,但这葫芦纹理清晰流畅,可见这雕工不错,寓意好而且价格不贵。正好给袁宗皋当礼物。
“子云眼光就是厉害,就这镇纸了。”张信微笑吩咐道:“来人,拿个礼盒装起来,然后连同我的名帖一起送到袁侍郎府上。”
虽然皇帝与内阁都已经明确袁宗皋进升为大学士,但怎么说还是要经过朝议之后才可以公布天下地。现在袁宗皋还是吏部的侍郎,称呼可不能越礼。
“子云,怎么没见子直他们。”处理完这事,张信心情舒畅的拉着孙进到客房中品味着清茶来,受文人风气影响,现在张信没事也喜欢饮起茶来。
“朝廷下令,后天殿试,他们也不甘寂寞,出门访友去了。”谈起殿试。孙进脸上露出异样之色。带着几分羡慕、伤感、不愤……
“这次殿试主要由礼部与翰林院负责,到那天我也要负责监考。”张信叹气说道:“子云。你们几个真是可惜了,不然……。”
不然怎么样,张信没说,但孙进很明白,心里暗暗叹息,也露出苦涩的笑容,幸好孙进地心胸还算豁达,几个呼吸之后,心情也逐渐恢复正常起来。
张信明目张胆的说起科举舞弊的事情,而性格正直的孙进却理所当然的模样,并不是孙进堕落了,这是官场默认的一条潜规则,当年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考上状元其实就是潜规则的产物,当时主持殿试地大学士李东阳,在殿试的前一天,拜访过杨府对杨慎予以指导,当然并不是说杨慎的才学不行,而是说明连名士文人大臣都这样做,可见这种潜规则多么的深入人心,而且没有引起众人地反感。
在以人治天下的制度下,想断绝这样的规则,恐怕非常的困难,连皇帝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默认这种事情的存在,就是在这种规则地影响下,官场上才有门生、朋党的产生,官官相互的陋习也随之而来。
“子云,上次我和你们说的事情,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如果有意的话,你就点个头,其他事情你们不用操心,等我的消息即可。”张信语气平淡,却露出一股自信之意,对他来说向皇帝求个情份,给几个闲散官职,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有官职在身,以后再谋个实差外放做个县官,历练几年张信有把握提升他们成为知府级别的朝廷大员,当然进京城在各部当个主事郎中之类的也没有问题。
听到张信描绘地前景,孙进当然动心不已,寒窗苦读十数年,求地不就是飞黄腾达、封妻荫子,现在一条步入官途的平坦大道已经摆在自己面前,孙进真是难以拒绝,但却总是过不了心里地那一丝执念。
参加会试、殿试,然后金榜提名,考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十几二十年后再入内阁辅助皇帝治理朝政,这是天下学子士人的梦想,科举才是正途的思想已经深深的烙印在孙进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可动摇。
“当然,最后想怎么样,还是要看你们的意思,你们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做主,别为自己留下遗憾就行。”张信微笑说道,并不认为自己就可以随意替好友决定他们以后的生活,反正时间有的是不用着急,可以慢慢考虑。
“子诚,谢谢。”孙进感激说道。随后想起自己当年,就是在强迫张信与他们一起进京赴考,那岂不是在为张信决定自己的道路?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心里泛起了愧疚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