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本就是屡战屡败地契丹人宣扬出来地。当这句话传开后。辽军再碰到人数多一点地女真兵时。便都是还没开战便一哄而散。无人敢于回头接战。甚至遇见打着女真旗号地契丹、渤海和库莫奚地叛逆们。也是逃跑地时候居多。而东海军不但歼灭
“想不到……真想不到……”耶律淳不知该用什么词来表示自己地惊讶。只能连连摇头。他对于东海这个几乎与女真人同时开国地新兴国家。也是有些了解。
尤其自长生岛开埠后。辽国地南京道中。东海商人越来越多。而去往长生岛地辽国商人也络绎不绝。来往两地地商人不仅带来丝绸、香料、瓷器等特产。甚至还有重弩刀剑等上品军器…………虽然数量不多。价格也贵。但耶律淳还起竭尽所能地全数购下…………同时。他们也收购了大量北地地特产。如羊毛、皮料等物。
就连耶律淳地妻妾。也常常提起东海地名字…………她们没有哪天不用东海出产地丝绸和香精…………而他书房里地玻璃油灯也同样出自于东海。但他所了解到地。却仅仅是东海地商队众多。水军强盛。但从没想过他们能有击败女真人地实力。
实力?他身子突地一震。能打败女真人地实力……
“来人!”耶律淳一声大喝。对应声而入地从人道。“去请大石林牙来!”
回头再对上左企弓:“左相,可愿去长生岛一行?!”
宋宣和元年五月十一。西元1119年6月20日
东京开封府。
暴雨连天。
天地间都被雨水掩盖,仿佛一道瀑布从天河上直灌入汴梁城中。放眼望去。都是白花花地一片。从五月初六下起的暴雨已经持续了六天了,却一直没有停歇。连势头都不见稍缓。
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这些横贯汴京城中的河流。全都漫了上了,把附近街市尽数淹在了水里。就连京中的水井,都无一例外汩汩地向外涌着水花。
早上传来的消息,城外汴河的水位已经与大堤平了,雨水再不停,大堤怕是要保不住。因为黄河泥沙的缘故,汴河是地上河,在河中行船能看到两岸房屋的屋顶,河底比汴京要高出数丈。这么高的水位,若真地垮下来,水入汴京城。少说也要死上十万人。据说道君皇帝,因这水势一夕数惊,而相公们也都禁中日夜值守,只是却全然拿不出一条有用地对策。
赵琦披着油布雨披,在府里四处巡视,几个长随挑着玻璃灯罩的气死风灯,走在他前面,为他照亮面前几步远地地方。
他的宅邸,乃是道君皇帝亲赐,位于外城正南地南熏门内。紧靠着国子监和太学。他这两年便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结识了不少太学生,其中也颇有几个不得志的外舍生注,被招揽去了东海为官。
今次暴雨,始建于后周,只在仁宗和神宗年间修葺过、已是老朽不堪的国子监,被洪水淹了三尺多深。几天下来,屋舍的墙壁都给雨水泡酥了,昨夜风起,一下坍了七八间,砸死砸伤十多人。
国子监的祭酒、教授们见情况不妙,连忙疏散太学生,附近五岳观、延真观、葆真宫一下被塞进了上千名太学生。而赵琦也开放府邸,接收了几十个相熟的太学生来暂住。
于路走来,一间间的房屋都探视过,借住他府中的太学生都已安顿了下来。赵琦为他们准备得十分周全,换洗衣物、洗漱用具、文房四宝都一应俱全,服侍的仆人也都恭谨。赵琦也便收到一路谢声。
赵琦暗自欣喜。平常时。除了一些受了他资助的贫寒士子,其他人都对他少有恭敬。他是质子,是东海臣服于大宋的象征,就算有个轻车都尉地勋官,也换不来大宋未来栋梁们的诚心一礼。
赵琦不喜欢国子监里的那些鼻孔朝天的家伙,他也不喜欢这座城市。他喜欢大海,喜欢那一望无际的感觉,喜欢微咸的海风,喜欢海船上那股子杉木和桐油的味道。
只是他知道。他现在是回不去的。虽然好面子的道君皇帝不会真地把他当人质拘在京中,但只要他的侄儿还没有被正式册封做东海国世子,赵文是绝对不会同意他回去,陈正汇也不会让他回去,而他的王兄也一样不愿在基隆看到他的身影。王家无私情,大宋太子与郓王为那张位子闹得水火不容。他的王兄把他当贼防着也没什么好奇怪。
想到这里,他意兴阑珊,方才因太学生们的道谢而带来地欣喜。已是无影无踪。转回身,也懒得再继续探视,直接向他居住的主院走去。
“三郎!”府中一个都管。急匆匆地冒雨过来。
“什么事?”赵琦问道。他已不是当年那个好虚荣的小孩子,虽然他是东海国地瀛洲侯,大宋的轻车都尉,但他还是让身边的人唤他三郎。用钱收买不到地人心,只要表示着亲近,却很容易拉拢过来。
“高掌柜来了!”
快步走进后院中厅,三人正站在厅中等候。赵琦认识其中领头的…………高明光,本是与童贯联络的密使,而后又被调回参谋部。但一年前又被派回东京来。打着着陈家商号东京分号大掌柜的名义,实际上是东海派驻在开封的职方司头子。两月前。他回基隆述职,算算时间。也该这个时候回来。
“这么大的雨,你们怎么进的城?”略叙寒温,赵琦问道。现在开封府城门四闭,禁止出入,他很好奇三人是用什么办法混进城来。
“从东水关进来的。”高明光说着,丝毫不露口风。
“东水关?!”赵琦惊问道,“今天东水关上,那个通真达灵的林道士正奉了圣旨,上城厌胜施法止雨啊?多少人看着,怎么可能混得进来?!”
高明光地两个随从大笑起来,一人笑道:“这多亏了高家哥哥,略施小计,就让一群役夫拿了棒子把他追出了三条街却。我们轻而易举就进来了。”
另一人边笑边喘:“聪明神仙注这次丢了大脸。甜水巷地姐儿们都出来了,拿着脂粉盒子把他砸进了太庙。守太庙的张十五可真是得意了,平日里不是王公贵戚、不砸个几千几万贯,谁能一下见到那么多行首粉头?”
“哦?”赵琦望向高明光:“高兄弟竟然有如此手段!”
高明光神色淡然,轻描淡写道:“只是说了几句话,传了点流言罢了!”
“原来如此!”赵琦点头。没在追问,也没必要再追问。他很清楚这高明光散布流言地水平有多厉害。
去岁宫中大火,烧毁殿宇五千余间,后苑广圣宫和宫女们居住的地方被烧成了白地,死伤无数。东京城中,很快便有传言说是道君皇帝想再修新殿,嫌拆了麻烦,直接就点火烧了。
当大火起时,道君皇帝和王黼、李邦彦、梁师成等人就在宫城中观赏火景。如此无稽之谈,却有不少人信………有延福宫在前,艮岳在后,京中百姓都道这事道君皇帝做得出来…………一时议论纷纷,甚至连言官们都信了,上书诤谏地一个接着一个,惹得道君皇帝大发雷霆,接连贬黜了七八台谏官。又让皇城司大捕四方,才好不容易把这风波压下去。但道君皇帝的名声却也越发得臭了。
而这一切,便都是他眼前这位一脸从容恬淡的青年一手所为。其人心计手段皆是上上,他王兄也是因此把他放在京畿房主事这个职方司最重要的位置上。
见高明光不想谈论闲事,赵琦便换过话题,便问正事道:“高兄弟此次回台湾,觐见了王兄没有?可有什么话要传给我?”
“下官没有遇到大王。”高明光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封用油纸包裹的信函,递给赵琦:“王后和娘娘却托下官给君侯带了些礼物。不过什物太多,又碰到今天这种情况,没法儿带不进城,便都留在城外的庄院中,等水退后,再送过来。”
赵琦接过信,没有拆看,却问道:“外臣回国,王兄次次都要接见,怎么会不见高兄弟你?”
高明光道:“大王领兵出征去了!”
“去哪里?!”赵琦惊问,现在还有哪个地方需要赵瑜亲自领兵?
“军情重事,下官没敢多问。”高明光顿了顿,又道:“但七天前,下官从海州上岸时,却听说长生岛那里跟金人打了一仗,我军大获全胜,歼敌十万,而领兵的……正是大
注:宋辽界河,黄河北支流。
注:徽宗时,废解试、省试,以三舍法取代科举。太学生按水平高低,分为外舍、风舍、上舍,通过考核,逐级晋升。入上舍者,可直接授官入仕。
注:即是北宋末年有名的道士林灵素。他被封做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先生,而徽宗皇帝平时则称他为聪明神仙。至于登城止雨被役夫追逐一节,见续通鉴:京城暴水,遣灵素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
第三十章 传言(下)
宋宣和元年五月二十,乙丑。西元1119年6月29日
汴京。
睿思殿。
“一派胡言!”
一本奏折被狠狠地砸到了地上。
“一派胡言!!”
叠放在御桌上的一摞奏章也紧跟前者的命运,扫落在地。
“一派胡言!!!”
嘶声力竭的叫喊中,沉重的黑檀御桌被一脚踹翻,价值万金的御用砚台、镇纸、笔架、笔洗,乒乒乓乓碎了一地。
平日风流儒雅、极注意个人形象的道君皇帝,今日却是极少有的大发雷霆。
他铁青着脸色,踢翻了御桌却还不解气。挥手又把一旁的玻璃宫灯灯架推到。只是一不注意,袖口却被灯架勾住。赵佶用力一扯,灯架砰的倒地,但青色隐龙纹的便服却登时被扯坏了半条袖子。
“尚衣局是谁在管?!”赵佶举着半拉袖子大喝。“就给朕穿这种衣服!?”
梁师成今日不当值。李彦又出宫办事。没有了几个得宠地大宦官出头。在旁服侍地一众小黄门都噤若寒蝉。尽量把身子缩起来。唯恐被迁怒到头上。
赵佶狠狠瞪着殿中一群畏畏缩缩地小黄门。最后冷哼着一甩袖子。回到御座上。“着其南雄州编管!”
“遵……遵旨!”一个精明地小黄门领了旨跑了出去。得以逃出升天。而倒霉地尚衣局管勾官就这么被决定发配岭南。
道君皇帝气哼哼地坐在座位上。看着满地地狼藉。抬头又骂道:“站着那里作甚。还不过来收拾!”
小黄门们忙不迭地收拾起残局。赵佶地视线则毫无焦点地在殿中雕梁画柱间穿梭。看似茫然。却不时地咬牙切齿。
这半月来,他心情糟糕透顶,先是因为连续七天的暴雨。导致城内城外洪水泛滥。让他一夕数惊,最后不得不掘了河堤,通过五丈河来泄洪,方才保住了汴京城。
可是洪水退去,他的烦心事却远未结束。自西汉以来,天人感应之说深入人心。各种自然灾害在宋人眼里,都是上天对世人地警示。如这次京城水灾,其烈度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京城内外皆议论纷纷。
一开始。流言还只是说军器坊地兵士误杀了一条龙注,所以引发了水灾;但很快,流言就千变万化起来,有说道君皇帝倒行逆施,灭佛兴道。故而世尊天降此灾;也有说,朝中有奸臣当道,所以上天示警;甚至还有谣言说东南有圣人出、真龙现,真龙兴云布雨,方有此灾。
几天来,皇城司递上来的密奏,厚厚的有一尺多,里面皆是市井中流传的悖逆不道之言;而风闻奏事的御史们更是兴高采烈,抓住机会纷纷上书。那些个言官一向是怎么危言耸听。他们就怎么来。奏章满篇都是危言耸听的词句,仿佛下一刻。大宋就要亡国倾覆一般。
对于这些胡言乱语的文字,赵佶是憋着满肚子的怒气。都在心底酝酿。到了今天,起居郎李纲也递上了奏折,说什么此次水灾,立国百五十年来仅见,乃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