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愚配-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头说:“我大儿是个更夫,夜间一敲梆子,惊天动地,家家户户都听得见,就是这个意思。”
县官又问:“那数一数二人家呢”?。
老头说:“我二儿子是个量斗的行人,整天给人过斗,一、二、三地记数目,这就叫数一数二人家。”
县官又说:“这与先斩后奏有什么关系呢?”
老头见他问得这样认真,便大笑说:“我三儿子是厨师,先杀鸡,后做菜,你说算不算先斩后奏(做)?”
县官听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对老头一拱手,高兴地说:“听大伯一席话,胜读多年书?不过,你得告诉我,这幅对联是谁给你写的?”
老头见问,兴高采烈地说:“吴瓷屯村王长道的四儿子王仕峰呗。”
县官闻听,心想:又是王仕峰!这个王仕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县官怀着疑问,兴冲冲地告辞走了。
194 第五卷 第十四章 被告
王仕峰在集市上撰联卖字,挣得是辛苦钱;在家里给街坊邻居们写联,送的是人情,分文不取,而且有求必应。
有一个街坊给儿子办婚事。女方家也在吴瓷屯。两家还沾着亲戚,两个年轻人从小就认识。
街坊是个有料理的人家,早早地便在集市上买好了喜联。回来打开一看,虽然都很喜庆,但都是“同德同心”、“相亲相爱”、“幸福美满”之类的通用联。街坊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便来找王仕峰,看是不是能把自己家的特色用喜联表达出来。
王仕峰听街坊说,娶亲的花轿不能直接从女家抬到男家,而是要在周围的村庄里绕行一周,然后才能进门。“这是老辈儿里传下来的。说是花轿必须过过村,这样才吉利”。街坊说。
王仕峰觉得新鲜,提笔写道:
吹吹打打,打打吹吹,虽隔壁邻居,一圈花轿十里远。
笑笑啼啼,啼啼笑笑,本青梅竹马,片时装演众宾欢。
婚礼那天,这幅对联成了宾客们谈论的话题。一致称赞写得好,描述恰到好处。主家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
一幅小小的对联,给婚礼增添了一种热闹而幽默的气氛。
王仕峰白天在集市上撰联卖字,一早一晚在家里无偿给街坊邻居们写对子,很快形成了一个惯例。有邻居要给留下一些笔墨钱,都被王仕峰两口子婉言谢绝了。
财主“铁算盘”听说了这个情况,便打起了“乘便”的主意。
这个“铁算盘”祖辈儿里并不富裕。也就算个自给自足地中等水平。“铁算盘”长大后。凭着他脑子灵活。有光则占。有便宜则沾。光往里算计不往外算计地秉性。一把算盘打得山响。靠放高利贷一下子发了财。成了吴瓷屯村里数得着地暴发户。
钱财是聚起来了。因为他小时没读过书。斗大地字不认识两布袋。加之生**沾小便宜。脑子里一点儿精神文明也没有。与街坊邻居地关系搞得都很生硬。
说起“铁算盘”爱沾小便宜来。有两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铁算盘”有个亲戚。想用用他地耕牛。知道“铁算盘”吝啬。张开嘴了不见得合得上。可又实在没有别地法。便写了一张纸条说明借牛之事。让家里人给“铁算盘”送去。顺便把牛也牵了来。
亲戚地家人把纸条递给正在待客地“铁算盘”。“铁算盘”一本正经地看了看。对来人说:“知道了。你先回去。明天我亲自去就是了。”
亲戚地家人听了哭笑不得。摇着头离开了。
再一件事是“铁算盘”的父亲的了重病,眼看不行了。为了省几个钱,“铁算盘”亲自到棺材铺砍价去买。在看准棺材砍好价后,发现要买的棺材里还放着一个小棺材,是铺主为了节省空间套着存放的。“铁算盘”趁铺主没注意,盖上棺材盖装车拉回了家。
他地老婆见大棺材里套着个小棺材,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顺便捎来的。还得意洋洋地说:“有便宜不沾白不沾!”
他老婆生气地说:“损气败兴的,要这个有什么用?”
“铁算盘”说:“万一死个孩子,就不用花钱去买了。”
上次。当王仕峰投破人家孩子脑袋,吓得躲进他的柴草棚子里时,“铁算盘”本想再演绎一次惯用的伎俩,用一只普通小花猫充当名贵“金花猫”来讹梅兰花,想达到“掠色”的目的。不承想被梅兰花用“宝调羹”给反弹了回来。自己还因此赔了一百一十块钱(第四卷第九章有描写)。一想起这回事,“铁算盘”就心疼得打扑啦。
听说王仕峰无偿给邻居们写对联,“铁算盘”心想:一幅对联虽然值不了几个钱儿,能不花钱岂不更好!再说,上次让他们给赖去一百一。直到现在一分钱还没捞回来呢?心里这么想着,就直奔了王仕峰而来。
王仕峰深知他的为人。要是在别的事上,早已对他嗤之以鼻,拒之千里。见他亲自找上门来求联,心想:既然你来了,我何不借机奚落一番?于是,挥笔给“铁算盘”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铁算盘”不认识字,不知写得什么。见是红纸黑字挺喜庆地,拿起来高高兴兴地走了。
对联贴出以后。过往的人们看了都这样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铁算盘”听着不对劲,找来个说得来的人给念了念,气得暴跳如雷。知道是王仕峰故意辱骂他。于是,跑到县衙把王仕峰给告了。说王仕峰用对联辱骂他,要求县官为他作主处置。另外,为了保证把这场官司打赢,还暗中给县官送了些金银财物。
县官听说被告叫王仕峰。联想起自己在农村见到地情景。心想:看来这个王仕峰定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怪才,见什么人出什么对!便怀着好奇心同时也是为了“铁算盘”不菲的财物。立刻下令,让衙役传来了王仕峰。
当时正在下着小雪,王仕峰头戴草帽,身穿棉袄,整个一农家后生的打扮。
县官望着身材魁伟的被告,怎么也和自己心目中的“怪才”对不上号。一时竟不知道是应该敬佩还是斥责?望望一边站立的原告,想着原告的银子,一拍惊堂木,厉声说:“大胆刁民,你为何用对联辱骂人?”
王仕峰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县老爷差矣!我是一农家子弟,无权无势,岂敢用对联骂人?我的对联写地全是吉庆之词嘛!”于是,拿出对联当场念给众人听: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县官和“铁算盘”听后,目瞪口呆,无言对答。好半天,县官才如梦初醒,呵斥“铁算盘”道:“只怪你才疏学浅,把如此绝妙吉庆之词当成辱骂之言,还不快给王先生赔罪?”
“铁算盘”无奈,只好连连道歉。
县官见王仕峰轻而易举地化解了一场官司,又见他的穿戴与文采很不匹配。心想:他是不是认识了几个字,把一些名联佳句抄了来卖弄呢?我何不当场试他一试?于是,根据王仕峰当时的穿戴,随口咏出一句:
穿冬衣戴夏帽挠乱春秋。
王仕峰见县官直指自己,又听他是南方口音,立即对了一句:
生南方到北地不成东西。
县官听了,惊得目瞪口呆,晓得不是对手,忙喊了声“退堂”,赶快溜走了。
经过这件事,王仕峰的名气一下子大了起来。全村的人都知道王仕峰凭着自己的能耐打赢了官司、镇住了县官。
194 第五卷 第十五章 祭灶(一)
“小小子,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甜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梅兰花对着三个小侄儿。便说边做动作。高兴得刁藿改地两个儿子“哏哏”地笑。商润萍地儿子刚刚会坐着。虽然还听不懂。见人们笑。也在母亲地怀里舞扎着小胳膊。裂着小嘴儿拾落脚瞎“哈哈”。
王仕峰地变化给王家带来无尽地喜悦。尤其是父亲王长道。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昨天晚上就通知各屋里:明天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也算进入了年节。一家人都老股里吃饭。过一个团团圆圆地喜庆年。
祭灶要等到黄昏入夜以后才进行。妯娌四个预备好祭灶用地供品后。便挤在梅兰花屋里说笑。刁藿改地大儿子缠着梅兰花说唱儿、讲故事。
“强强。叫你四婶婶说说灶王爷地故事吧!”商润萍拍着刁藿改大儿子地小脑袋说。
王家四房儿媳三个孙子。依次起名叫志强、志勇、志刚。
原来。自从王立春地大儿子一出生。王长道就产生了想法:给孙子辈起下勇、猛、刚、强四大强健威武之名。以名兴宅。改变一下儿辈地状况。又怕好名字被别人抢去。给大孙子起名叫“强”。先占下了人们最喜欢用地。为了落实这四个名字。马素芸地瘪肚子不知遭了婆婆王施氏多少白眼。
梅兰花见商润萍“挑事”,笑着白她一眼,说:“你还嫌吵得不够?”
马素芸凑火说:“反成离上供的时间还早哩,说说吧。”
正说笑着。婆婆王施氏挑门帘进了屋。
王施氏轻易不到媳妇们屋里串门,只有四儿媳屋里除外。原先,她见傻儿子祸害的家里几乎混不下去,是怀着一种内疚的心理来安慰梅兰花的;今见四儿子由傻变俏,不但生活能自理,还会挣钱养家糊口了。从心里感激梅兰花调教有方。最起码。是四儿子占了媳妇的福气!便又怀着一种尊重的心理来至谢。今天见四房儿媳妇都在这里说笑,也赶过来凑热闹。
“娘来了。娘岁数大,知道得多。让娘给咱们说说!”梅兰花一边给婆婆让座,一边说道。
“你们说什么来着?一进门就给我个下马威。”王施氏不无幽默地说。
“我们在说祭灶地事呢?”藿改快言快语地说,“别的时候都供三荤六素的,唯有祭灶这一天,必定要供麦芽糖和酒。这里有什么讲究吗?”
“因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的监察神,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王施氏心里高兴。说话的语气十分柔和,“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麦芽糖是因为这种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王爷嘴上,一来灶王爷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了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所以,每年祭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地。”
“真是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商润萍不无感慨地说,
“不管怎么着,灶王爷自腊月二十三上天,除夕请回来,就一直在家里了。是家里唯一一位住的时间最长久的神。临别时好好敬奉敬奉,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你快给俺们讲讲吧。”梅兰花央求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更喜欢听别人讲故事。
见四儿媳妇如此说,王施氏有些激动的样子。其实。她经历很复杂,年轻时也是一个故事篓子呢。由于自身形象和孩子们的不争气,把她的棱角都给磨没了。梅兰花这一激励,加之情绪又好,便滔滔地讲了起来: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地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灶。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锅灶的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几十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这张灶王是个热心肠地人,爱管闲事。不管到谁家垒锅灶,如果人家家里有纠纷,无论是媳妇吵闹,还是婆婆不讲理,他都要管,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家故事都来找他去调解。
“张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