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皇,儿臣一定谨遵父皇吩咐。”
“羽儿,你生性淡泊,我本无意让你被这皇位困扰。只是你大哥突然离世,你三弟性情残暴懦弱,四弟尚且年幼,只能让你担此重任,希望你能体谅。但既然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你需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很多时候你都比你大哥做的好,父皇相信你。别哭,父皇能在临死前再见到你,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景帝伸手替朱环宇把眼泪擦干后缓缓放下就没在抬起来过。
景帝的葬礼办的十分隆重,朱环宇追封景熙娘娘为端静皇后并遵循景帝生前的遗愿把他们一起葬在皇陵中。
登基仪式简单而庄重,朱环宇站在高处仰望站在殿下对他俯首称臣的的大臣们,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马上就要开始了。
登上皇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行赏有功之人,肃清叛贼余党。司马羽、王余华、尚武、应立夫、尉池这五人居功至伟,全都加官进爵,风头一时无两。晨婉娘娘余党被杀的杀,抄的抄,发配的发配,余下一些藏的极深未被发现的零星势力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了。
朱环宇正愁身边没有能够信任的心腹之人时,司马羽告诉他,他们找到卫景了。
这个卫景在大牢里被关押了将近一个月,后来不知用什么通天的本事竟让他逃了出去。逃出去后一直躲躲藏藏生活在鱼龙混杂的三教九流之地。忽听得二皇子领兵杀了晨婉娘娘夺回太子之位,不日景帝驾崩,二皇子登基,激动的眼泪鼻涕直流。奔去宫外嚷着要见皇上,被看守士兵好一顿训斥。卫景被骂的清醒了,想到自己真是昏了头,竟这样就想见到皇上。后想到司马羽应认得自己,跑去司马府门口等了五天五夜,终于在他觉着自己就被饿死冻死的时候看到司马羽缓缓归来,一个箭步冲上去拦在司马羽的马前。就在他被踹了好几脚后,司马羽终于听出他的声音,下马查看,认出了他。
朱环宇看见卫景激动异常,他以为卫景早已魂归西天,不曾想竟然还能见到他,也亏得他以前在宫中挣扎求生时练出的一套圆滑处事的本领。有他在身边,朱环宇觉着安心多了。
卫景更是没想到自己这辈子竟能当上皇帝身边的太监。以前跟在端静皇后身边时觉着自己这辈子已是够幸运,虽然端静皇后不得宠,但比在宫外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比起来还是好太多。后来二皇子出逃,他被关进大牢,总算凭着在宫中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各种关系得以出逃但却又回到了最开始没进宫时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本想着自己的命大概就是这样了,却否极泰来,自己从小伺候的二皇子当上了皇帝,而现在自己成为了宦官里官位最高之人,他在心里默默发誓定一辈子对二皇子效忠来报答他的恩情。
一切尘埃落定后,朱环宇就打算派人去取霍金田的人头。只是他当时同意叛变归顺匈奴,定是得到了匈奴国王的许诺。具体许诺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世间之事无非一个“利”字。若自己能够用比霍金田有利益的多的东西跟匈奴国王交换,把他换回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当下让卫景去召见王余华。
“朕打算让你去一趟匈奴,匈奴之患一直困扰着北部境边,相信你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次朕让你去跟匈奴人讲和。听说匈奴的太子是个明事理之人,朕上次见他的确是个守信之人,若你能去说服他同意我们的和议,自是能事半功倍。”
王余华默默的听着朱环宇的话,内心很是高兴。他知道就算有着司马荣这样的大将也只是能和匈奴人打个平手,现在司马荣已死,若匈奴拼死一战,他们是绝无胜算可言。他本也想过一段时间跟皇上提出和议之事,没想到皇上竟比他考虑的还早。当下振奋的应道:“下官定不负皇上使命。”
“还有一件事情切记,就是一定把霍金田给我活着带回来。”
王余华当下有些疑惑,但也没敢多问,直接领命退下了。
因为朱环宇的全力支持,王余华带着大大小小数百事物,领着浩浩荡荡百余人携着朱环宇的诏书从京城出发前往匈奴。
当下朝廷对此事分为两派,赞成的一方认为此举能保得北边边境人民生活的安定,也能为以后开创太平盛世打下基础。反对者则认为此举是向匈奴示弱,我国兵力强盛,定要打到他们趴下才是,这样求和算是什么本事。
朱环宇此举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把霍金田抓回来,但和议之事也一直是他父皇想做却一直没能完成之事,所以他并不在乎大臣对此事的态度,他们觉得对或者错此事都非办不可。但他还是很想知道司马羽的看法。
“羽哥哥,你对和议之事有何想说的吗。”
虽然朱环宇一直坚持在没人的时候还是叫他羽哥哥,但司马羽也一直没能习惯。只是怎么说朱环宇都不听,他也只能由着他去。
“禀告皇上,微臣支持皇上此举。战争给边境人民带来的伤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恐怕永远都无法体会。微臣小的时候时常听家父说起那些惨绝人寰的战事。家父虽身为武将,但他说此生若能看到国家太平才是他最幸福的事情。所以,微臣绝对全力支持皇上这次的决定。”
“羽哥哥,现在只有卫景一个人在,你不用这样左一句皇上右一句皇上的,按我们以前那样就好。”
“禀皇上,皇上贵为一国之君,微臣怎可直呼您的名讳,于礼不符。”
朱环宇看着司马羽毕恭毕敬的样子觉着他们生分了许多,他并不想要这样,但他怎么说司马羽也不听,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但和议之事能得到他的认同朱环宇还是很高兴,眼下就等着看王余华的本事了。
第23章
王余华办事的确很有效率,只短短半月就已有回音。朱环宇拆开他的回函细看后当下紧皱眉头。
当下司马羽正好在宫中,问道:“不知王丞相此行有什么收获没。”
朱环宇看着司马羽道:“匈奴国王已同意我们和议的提议,只是附加了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匈奴国王要我们把和悦公主嫁给他们的太子以表我们和议的诚意。”朱环宇看着司马羽,心下很是忐忑。
和悦公主算算今年也有十六岁了,已到可以及笄出嫁的年纪。只是比起自己,司马羽怕是对她感情更深些。当年他搬进长乐殿后,司马羽不久后就住到了容妃娘娘处,同和悦公主相处的仿若兄妹一般。若此次和悦公主要嫁往匈奴,除了容妃娘娘外,最舍不得应是司马羽。
只见司马羽听后面色凝重,久久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羽哥哥……”
“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小宇。”司马羽呆呆的看着前方,不经意间竟叫起朱环宇的小名来了。
朱环宇一听心下更是不忍,对着司马羽道:“一定有别的办法的,我一定会想出别的办法的,你放心吧,羽哥哥。”
司马羽听着朱环宇的保证也并没有安心多少。他知道凭王余华的能力若还有别的办法可行定不会把此事回禀给皇上,这恐怕是最后一步棋了。
当晚司马羽来到以前经常和和悦公主一起玩耍的望月楼,和悦公主今天也在这,看到是他跑了过来,开心的道:“羽哥哥好久没来看我了。”
“公主最近过的可好。”
“恩,挺好的,就是没人陪我玩,无聊了些,羽哥哥你什么时候能跟以前一样陪我玩呀。”
看着天真无邪的和悦公主,想着也许以后再看不见这样纯粹的笑容,难过的不知说什么才好。
“羽哥哥,你怎么啦,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你说给我听。”和悦公主心思单纯,待人和善,经常为别人着想,大家都很喜欢她,以前就连晨婉娘娘也对她爱护有加。本以为皇上会为她找个配的上她的驸马,幸福快乐的在宫中过一辈子,从不曾想过她要远嫁他方,还是那民风彪悍的匈奴大地,别说她自己,司马羽也无法接受。
“没什么,待我这两天忙完,带你出宫中玩一天可好。”司马羽说完,拨了拨她有些凌乱的头发,对她真如亲妹妹一样疼爱有加。
“真的吗,羽哥哥,太好了,太好了。”和悦公主脸上掩盖不住的笑意,她都不知自己多久没去宫外玩过了,忽又想到朱环宇,叹口气道:“可是皇兄能同意吗。”
“皇上那边我去说,你放心吧。”
“羽哥哥,你最好了。”和悦公主开心极了。她知道皇兄为人一向冷淡,对她也是冷冷的不善言辞,但司马羽说的话向来十分管用,不由的放下心来,开始想着两天后要怎样去玩个够。
“我不嫁,我不嫁。”朱环宇正和司马羽在书房内商量事情,忽听的和悦公主的脚步声,然后就看到她慌乱的冲进房内急急的嚷道。
朱环宇皱了一下眉道:“谁告诉你的。”
“就……就是……听别人说的。”和悦公主看到朱环宇清冷的眼神后刚刚的冲动霎时间泄了气。又看到站在旁边的司马羽倒恢复了些勇气轻轻的道:“皇兄,我不想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那里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我不想去……”说着说着泪眼朦胧哽咽了起来。
司马羽看着朱环宇淡淡的没想要说什么,忙上前道:“公主,你先不要着急,我和皇上正在想办法。”
“羽哥哥,你帮我想想办法,那个人我连见都没见过,我怎么能嫁给他呢。”看着温柔的司马羽和悦公主更是觉着委屈,哀哀的道。
“女子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皇已经驾崩,你的婚姻之事自是由我说了算。”朱环宇皱了皱眉头道。
“羽哥哥……”和悦公主跟谁都亲近,唯独和这个二哥似是总隔着一层纱一样。她也从来没敢跟他撒娇过,现在只是仗着司马羽在身边才任性了些,听得朱环宇这样说微微有些害怕起来,难道他们已经做了决定了吗。
“皇上,你别吓唬公主,我们不是正在想办法吗。”司马羽知道朱环宇也喜欢这个妹妹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罢了。
和悦公主看朱环宇听了司马羽的话后便扁了扁嘴没再说话,知道自己说服朱环宇还不如说服司马羽来的比较快。刚要说什么,就听见卫景禀道:“启禀皇上,王丞相刚刚回朝,现在正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司马将军你带小月先下去吧。”
“是,皇上。”看着司马羽边走边哄着和悦公主,心下有些烦闷,不知道这次王余华带回来的消息能不能让他不要做一个让妹妹讨厌的坏哥哥。
“怎么样了。”朱环宇问道。
“启奏皇上,匈奴大王不肯让步。若我们不同意和亲,他们也不同意和议。不过据微臣这些天在匈奴的观察,那匈奴太子是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为人豪爽不拘小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倒是难得能与公主一配的人选。”王余华在匈奴的这些日子更是深深的觉察到这个匈奴太子对他们的威胁。现任匈奴大王勇猛有余但智谋不足,而这个太子却是有勇有谋,也识大体同意和亲的要求。若皇上选择拒绝他们的要求,以后待这名太子登上皇位后,匈奴就更是难以对付了。
“这个太子朕也是见过一回,再听你这么说,配小月倒确实是不错。只是小月自己不喜欢。”
“禀皇上,匈奴太子知皇上有这样的疑虑,同微臣商量不以匈奴太子的身份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