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到明朝考科举-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众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
  崔燮心里暗暗冒喜气儿,抿了抿嘴,淡然地说:“谢千户本就是那样的人,侠义英武,从来都不伤好百姓,咱们家从前也多亏他扶持了。那衣裳什么的话就不必听了。回头福寿班唱完这一轮,你去看看有没有别的戏班子想学习这戏,也给他们院本子,替他们做家什。”
  计掌柜顿将眉头一挑,眼前放光:“公子不是单写了戏要捧福寿班?那就好办了,我去那条胡同时险些叫人拦着回不来了,都是求着咱们给他们院本,学唱这出《王窈娘琵琶记》的!”
  不是要捧福寿班,只是要捧谢千户。
  崔燮微微一笑:“你店里抓紧把彩印的院本印出来,叫他们凡想要的,买个院本回去学就是。要做东西的你也告诉他们那几个匠人的地址,叫他们也跟着赚些银子,咱们官宦人家,还不至于要挣这些娼优乐工家一点卖命的银子。”
  计掌柜如今卖收卖得日进斗金,眼看着院本又能赚一笔,也不把些小钱放在眼里,痛快地说:“那院本印早出二三百本了,就只看公子要不要卖。”
  他估量着出货量和效果,决定再抻一抻:“等福寿班唱完这一轮就卖院本,等到别家也排出戏,唱过一轮,我还要印一套诗文集。”
  出院本时先生们都要披马甲,诗文集倒无所谓了。只要时间往后推推,等到全城都风行起这出《王窈娘琵琶记》,文人们自然会写诗词评论。
  那时候大佬们出一本观后感集,不熟他们的人也猜不出他们是作者,更会因为名人效应激起第二轮、第三轮的观剧热潮。
  中秋正日,《王窈娘琵琶记》如期上映,一曲而红,险些打压了正版的《赵五娘琵琶记》,抢占《琵琶记》这个名字。
  京里处处唱《窈娘》,人人说锦衣卫。就是最孤直的书生们提起锦衣卫来,说的也不再是缇骑意气熏天,欺凌弱小的恶行;而是锦衣卫谢千户带人擒获黑衣盗,又做主义嫁窈娘的故事。
  锦衣卫们一时间居然成了勇武义烈、风流俊俏的代名词。
  街上的男男女女都偷窥着巡街的缇骑,他们也不曾呼喝众人,而是把腰带束得越紧,腰板儿挺得更直,精神抖擞,引得无数少女芳心可可。
  这股风气还不单只在民间刮,更有高百户在宫中献戏,连成化天子也爱上了《王窈娘琵琶记》,提拔了个会破案的谢千户做试镇抚使。
  民间怎么称赞锦衣卫,御史们不会管,可皇上要提拔朝奉官,不上几本奏疏他们还吃什么饭?
  虽说锦衣卫例来就不归六部部推、廷推,天子要怎么传中旨就怎么传中旨,但这回不一样!虽然谢瑛这个人肯做事、有资历,还带得锦衣卫风气日上,不骚扰百姓,他们也查不出什么不是来,但这回天子是因为看了一部戏而要提拔戏中人物,这是因戏用人,不看资历,不合朝廷体制!
  这是开了幸进的口子,万一以后大伙儿都学会了写戏自荐呢?
  必须弹劾!
  天子连朝都不上,内阁也不爱见就不见,还管他们上几本奏本?自然仍是想看戏就带着爱妃幼子看戏,想陪万贵妃就在宫里守着贵妃……除了万首辅连载的奏折,别的都是挑着阅览的,根本不管他们说什么。
  三位阁老叫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一天几道奏本地推着,不得已坐在一起研究怎么劝天子。
  次辅刘珝在上回汪直倒台时没和万安同上奏本,此后恩宠日疏,名声也落下了,一直琢磨着要找个机会捞回名声,硬声说:“这个时候自当由我等大学士连名上本,请陛下宜弃此淫戏,多看宫中旧传的善本!”
  万安双手拢在袖中,安抚他:“古直的脾气还是这般直率。但咱们内阁学士一身恩荣皆出于上,如何能效那些只求自己官声的小臣,不顾君臣之恩,逼凌天子?”
  刘吉这个三辅更是两头和稀泥,一点有用的主意也不出。
  刘珝看着万阁老总似带着算计、讨好意味的笑容,心里一阵嫌恶,起身说道:“首辅大人不上奏折,我自己上。我等内阁备为是天子佐贰,岂能只顾逢迎,见事不谏!”
  他转身拂袖而去,回值房写奏折。万安叫他甩了脸子,面上的笑容也微微收起,显出一点阴冷的神色,露骨地说:“不过是追名逐利之辈,自诩古直……岂有只因与同僚交恶就不肯弹劾一个天下巨凶的古直!”
  刘吉还在房里,就听见他不加掩饰地说出这话来,心里一惊,低头看向他。
  万安感觉到他的目光,撩起老得下坠的眼皮回以一笑,笑容中竟有种万事尽在感握的自信气势,丝毫不像传言中昏庸无能的“万岁阁老”。刘吉看到这神情,却精神一振,试探着问道:“首辅大人可是已经有了万全之策,能将东刘学士……”
  他比了个手势,万阁老微微点头,转身看向窗外——陛下因戏封人便值得上本?他倒要看看陛下要因戏罪人时,他刘古直要上什么本!
  作者有话要说: 南【商调·黄莺儿】咏美人浴(唐寅)衣褪半含羞,似芙蓉怯素秋,重重湿作胭脂透。桃花在渡头,红叶在御沟,风流一段谁消受。粉痕流,乌云半亸,撩乱倩郎收。


第153章 
  这一天; 成化天子终于没再看高百户献的新版《琵琶记》。
  这倒不是因为御史台的奏章管了多少用——那些奏折没等呈到御前; 就叫司礼监懂事的太监们筛掉了,连怀恩总管都不觉着那些折子多么重要。主要是天子连看了几场《王窈娘琵琶记》; 大鱼大肉吃多了; 也该换换口味; 听些新戏了。
  这时候恰有教坊的院本献进来,也是坊间流传的新戏; 天子自然要赏上一赏。
  但因不是高百户献的; 他还是要问一问:“可曾排过?有无新制景致的?”
  大太监覃昌殷勤地说:“皇爷放心,呈进御览的戏岂有敢敷衍的?这出戏唱的是牡丹亭中事; 教坊叫人做逼真的亭子; 比外头那真的亭子还好; 还做的大丛牡丹花儿,奴婢看着都分不出真假!”
  高太监抿了抿嘴,默默一笑——不过是造个亭子,何如云雾雨雪的高明; 这也好意思向皇爷面前吹嘘。
  然而天子看多了云雾雨雪; 偶尔也要看看接地气的亭子。又听覃太监说这出戏是刘阁老里人所编; 作的是阁老家事,兴致顿时又高了一层。
  阁老家的事,岂不比一个名字都只听过两三回的锦衣卫看着更亲切?
  天子欣然道:“可,呈上来。”
  教坊进戏虽不比钟鼓司方便,便因这出戏是早备好了要献给天子的,伶人、杂役太监早在下面候着了; 略等等便能布置好。
  等不数刻,内侍就来报请天子移驾。
  早朝已拖过去了,内阁送上的奏章也都看过了,正是闲赏新戏的时候。天子心悦神怡地摆驾到戏楼,正待观戏,却有不张眼的小内侍来报信。覃昌出去听他报奏,过了一会儿才回来,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奏折,双手呈给天子:“东刘先生送了奏章上来,奴婢们不敢拖延,请陛下御览。”
  内阁的奏章自然跟别人的不同,天子不给御史面子,总得给先生面子。天子看着已布置好的戏台,亭边正自娇艳盛开牡丹,淡淡地说:“念罢。”
  念完了奏折再开戏罢。
  覃昌便翻开奏折,抑扬顿错地念了起来。奏本中伏请天子少奢费、省私欲、远小人,勿为淫声艳色所迷;又劝天子宜亲近朝臣,善纳诤言,重开经筵以修身养德……种种套话之后,才说到了正题。
  他要请天子废传奉官。
  全废也不现实,只要把新近因戏而起的那个锦衣卫撤了职即可。若此事不作处置,只怕日后众人皆当效仿其所为,找人作戏称颂自己,再交通内使功佞臣将戏呈到御前,以图幸进。
  倘使这样的东西蒙蔽圣听,成了奸邪小人进身之阶,朝堂上又当是何人盘踞?正人君子又当以何处立身!
  刘次辅的奏章声振金玉,尽数朝廷敝端,似乎要把这些年教万安、刘吉夹击,无力革新朝政,只能当个“纸糊三阁老”的愤懑都抒发在这份奏折里——他忍了汪直、他忍了西厂、他忍了李孜省、忍了继晓……他还要再忍即将进入朝廷的营营群小么?!
  满纸激情,几乎要透纸而出,覃昌也读得满头大汗。高太监因奏折中几乎明指他义子高百户进奉戏剧替人谋官,早已脱了帽子伏身陛前,哭着替儿子向天子求情。
  成化天子轻哼一声,叫人搀他起来,淡淡地说:“不干卿事。高伴伴起身,明日,代朕去,镇抚司,看看谢……”看看他做得如何,拿出点儿东西来堵上那群御史的嘴,也叫先生们少上两张折子。
  高太监叩了个头,利落地从地上爬起来,擦着眼泪低声应喏。
  天子叫覃昌把奏折拿下去,堵心得险些连戏都不想看了。覃昌却为叫他看见这出戏准备得太久了,不能叫他就离开,忙劝道:“朝堂事繁冗,皇爷何不看看外头书生、百姓之乐?”
  刘阁老刚刚来了一封奏折扫天子的兴,再看刘公子赏牡丹,就远不如刚才那么亲切有趣了。可这亭子造得好,牡丹做得也好,看在景致的份儿上,也得看一折戏。
  天子微微点头,覃昌便高声叫人出场。
  上场的先是几个少年书生,戴黑纱方巾、各色锦绣直身,口中先喧着些轻薄艳丽的闲言语。渐说到刘次辅有一位三公子,博了乡试亚元,才学出众,人物标致,常好携妓出游,是京中第一等的风流人物,不知怎么好结交得他。
  一名少年便说今日牡丹正好,欲办一个牡丹宴,邀他共赏群芳。
  天子近日看惯了数曲之内就死人,唱几句就换背景的新《琵琶记》,再看这种慢悠悠一递一唱,唱词间还夹杂着听熟的旧宾白的传统乐工戏,竟有些不而烦了,问覃昌:“刘公子何时上场?”
  刘公子很快便上场了。
  台上的刘公子穿着一身举人袍,头上方巾微微歪着,身边左右跟着几名妓女,到台上站住,先自夸身世——京中阁老之子,兄长亦在朝中,自己少年中举,前程抬手可攀,遍京中何人能与他相比?
  之后便开腔唱自己不愿闲抛了春光,拘束在书馆中,趁春日引自己常来往的众美人共赏牡丹。
  写这院本的人原是听了刘公子携妓饮酒的风流事,写成曲子取笑。但在上台之前,有小内侍拉住了唱小生的伶人,嘱咐他加了一句。一句隐晦意指他身边的妓女也曾与刘阁老有过露水因缘的话。
  父子聚麀,乃是天大的丑事,若叫天子看见了,刘珝自必请辞,再没脸留在朝中了。
  可惜那句话得铺排铺排才好“不经意”地抖出来,天子却没那个耐心看了。他刚叫刘次辅上奏本骂了一顿,再看到阁老自己的亲儿子如此风流放荡,任是加了多少插科打诨的俏皮话儿,他也笑不出来。
  他提拔一个干实事的锦衣卫不行,这么个公然携妓出游的浪荡子弟倒做得好官么?
  先生们总爱说传奉官这不好那不好,可他们就只想着文臣们怎么样,自己怎么样,却不想想他这个天子——他当真是那种为了一出戏就提拔人才的昏君吗?
  他是问过朱骥、看过谢瑛做的卷宗才提拔的人做试镇抚使,怎么传到外头就成了他因戏用人?就因为他做天子的看了一出民间的戏,用的是戏中的影射的人?就因为他不曾令内阁发旨,而是叫怀恩大伴传的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